小学劳技课堂的巧妙提问

小学劳技课堂的巧妙提问

ID:10158631

大小:2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6-11

小学劳技课堂的巧妙提问_第1页
小学劳技课堂的巧妙提问_第2页
小学劳技课堂的巧妙提问_第3页
小学劳技课堂的巧妙提问_第4页
小学劳技课堂的巧妙提问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劳技课堂的巧妙提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学劳技课堂的巧妙提问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诗句。他还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这都告诉我们提问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课堂提问,早已成为一种最常规的教学手段出现在各个学科领域。作为落实德育和创新实践的主阵地之一的小学劳动技术学科,更离不开有效的课堂提问。在小学劳动技术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的“满堂灌”现象已经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问到底的现象。大量的问题固然能使学生进行思考,可是数量一旦过多,学生就只能忙于应付,根本没有

2、时间深思,这样的提问能有多少收获呢?同时,很多教师的提问停留在记忆性和事实性知识的问题上,这样不但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对培养学生的思维也无多大益处。那么,如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我认为教师必须使课堂提问巧妙而有效。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点初浅的体会。一、课前巧提问,引发思考。7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一堂劳动技术课在切入主题之前的导入部分,教师就要认真设计,巧妙提问。这时的提问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劳动技术课是需要围绕动手做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所以,课前导入时的提问首先要激发的就是学生的动手兴

3、趣。我们可以通过“玩一玩”、“赛一赛”等活动创设新颖的情境,设计新奇的问题。这些问题一定要生动、形象、直观,并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要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举《橡筋动力模型》这一课。教师先安排了两个学生玩弓箭射击和橡筋小飞机的游戏。当一个学生拉开弓箭上的橡筋,一箭射中黑板上画的大苹果时,同学们兴奋极了,个个跃跃欲试。教师此刻不急于安抚他们的骚动,反而一手举起那个学生的手说:“太棒了”。紧接着,老师举起那个弓箭随即提出问题:“你们看,是什么东西产生了力量,使箭射向了大苹果呢?”大家非常自信地回答:“是橡筋!”随后玩的小飞机,学生同样看出了是橡

4、筋产生动力使小飞机飞了起来。如果教师的提问,仅仅停留在此,学生的思维也只能停留在7“是橡筋产生了动力”这一个表面问题上,提问的收效甚微。于是,老师继续发问:“大家看,我们玩的时候,橡筋在玩具弓箭和玩具小飞机上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问题就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调动起来,忍不住纷纷议论开来,最后通过讨论,总结出:玩具弓箭上的橡筋是从拉长到返回原形,释放了张力;玩具飞机上的橡筋是从扭曲到返回原形,释放了扭曲力。有了这个结论,学生对之后的橡筋动力小车的制作兴趣更加浓厚。这里的提问之巧妙在于:教师通过让学生“玩一玩”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

5、中在玩具弹弓和玩具小飞机上,此时此刻,教师提出的关于橡筋产生动力的问题立刻摆在学生面前,他们自然而然地对随后的橡筋动力模型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有的学生都兴致盎然地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这样富有情趣的课前提问疑而不难,引人入胜,使学生对课堂新知充满吸引力,为后续的学习引发无限思考。二、课中巧提问,引导思维。学生的思考状态一旦“引爆”,我们的劳动技术课堂就进入了一个知识、技能与思维不断碰撞的亢奋状态。这时,教师就要精心设计下一环节的提问,为学生的思维“导航”。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1、紧抓“提问点”,用提问“设疑启智”。劳技教

6、师的“提问点”,可以是学生的兴趣点、知识的疑难点、思维的发散点,它们都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7抓住兴趣点进行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例如教学《铁丝游戏环》一课时,教师让学生玩铁丝游戏环的时候,学生对铁丝游戏环的构造十分感兴趣,教师抓住这个兴趣点提问“它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学生一定会积极思考,并通过观察马上找到答案。抓住知识的疑难点进行提问,特别是在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提出疑问,会使学生暴露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地给以分析引导,便能使他们恍然大悟,记忆犹深。例如制作橡筋动力小车时,学生容易错把螺旋桨

7、装在离地面近的一头,那样就会使螺旋桨碰到地面而无法旋转,这时老师提问“应该把螺旋桨装在哪一头?”,学生一定能够正确作答,同时对这次错误的组装印象深刻,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就不易出错了。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劳动技术课非常重视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训练,我们要善于挖掘劳动技术上学生思维的发散点。如教学《衣架模型》一课,“怎样的结构可以防止衣服被风吹落”这个问题一旦提出,学生总能设计出各种不同装置解决这一问题,而且制作出的“防风衣架”也是风采各异的。2、紧扣“经验点”,用提问“以旧促新”。7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技能和

8、思维水平都是他们的“经验点”。教师在课堂上紧扣实际生活中的“经验点”进行提问,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容易激发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