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社会文化形成的作用及重构路径

新媒体对社会文化形成的作用及重构路径

ID:10157981

大小:3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6-11

新媒体对社会文化形成的作用及重构路径_第1页
新媒体对社会文化形成的作用及重构路径_第2页
新媒体对社会文化形成的作用及重构路径_第3页
新媒体对社会文化形成的作用及重构路径_第4页
新媒体对社会文化形成的作用及重构路径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媒体对社会文化形成的作用及重构路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媒体对社会文化形成的作用及重构路径仅仅10年,中国当下年轻人最流行的问候语就由“今天你上QQ了吗?”变成了“今天你上微博、微信了吗?”以互联网、手机、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正在快速渗透进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各种新形态的社会文化也因为新兴媒体的广泛应用而不断形成和演化。新媒体传播的文化特征及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归于“新媒体”的新兴媒体至少有30多种,如互联网、微博、搜索引擎、虚拟社区、手机等。在社会互动中,新媒体呈现出了其特有的文化

2、特征。传播主体大众化,媒介赋权“草根”平民。如果说传统媒体格局下的媒介生态是由职业化的“把关人”对新闻信息进行遴选制作,通过制度化、产业化的大众传播平台,自上而下地传播至受众的话,那么,新媒体时代,“把关人”的权威已日益减弱,“草根”百姓通过手机短信、QQ信息、MSN信息、微博、微信等,已经构建了一个独立于大众传媒的“新闻场域”,这一场域与传统的“制度化新闻场域”最大的不同在于:大众化、平民化。“草根”,英文称为“Glass6Root”,按字典的解释,是基层民众的意思;将之用于文化的情境,是比喻一种与精英

3、文化相对的大众文化。2005年以来,博客在我国发展迅速,博主在博客上可以自由表达个人意见,并且,可通过增加好友、拉黑名单、增加关注等方式,组建个人信息网络,将博客与特定人群建立虚拟信息链,从而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多次利用。这种传播网络成为普通百姓发布新闻、交换信息的平台,数量庞大的博客、播客群体,已经消除了媒体与受众的界限,突破了传统媒体对话语权的垄断,成为强大的民间信息舆论平台。博客的种种技术性特点,弱化了传统媒体对信息传播的主导地位,形成了新媒体特有的文化。法国学者米歇尔・德赛图认为,在文化领域里,文化产

4、品往往是强加给受众的。大众无法决定文化的生产,但是可以选择文化的消费。即大众在文化消费品面前,可以随心所欲,为我所用,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在博客里,民众充分地享用自制的文化快餐,从而夺回了传统媒体掌控的“麦克风”,培育出了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化场域。从这个角度看,新媒体激发出了个人作为独立个体在媒体文化生产上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6受众互动活跃,新式交往模式诞生。新媒体时代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交互性,受众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信息制造者”“信息传播者”。互动性的提高和新媒体的易得性,使信息传播

5、不再受制于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沿着媒体所设定的方向传播,而是通过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从而达到信息的不断对外扩散、传播。在这个过程中,受众实现了传统意义上从“传播客体”到“传播主体”的转型。受众的身份转型,不但意味着信息传播的路径将变得多元化,更意味着,在受众的大量深度互动下,信息的真实性将受到极大的考验。在各种BBS、QQ空间、微博、微信中,访问、跟帖、留言是最主要的互动方式,每一则信息的发布,都伴随着或多或少的跟帖、留言,这些跟帖、留言代表了参与者的某种态度和意见,它们往往成为信息收集者分析原始信

6、息的重要参考资料。在虚拟社区中,经常性发布意见并形成了较强人气的网友被称为“网络意见领袖”,这类人的发言和评论往往能引起网民的呼应和认同。在网络新闻场域,新闻信息经由种种“网络意见领袖”的“编辑加工”,已经成为了“带有强烈个人诉求的二手信息”而非信息本身。个别违法分子在网络上以“互动”作为手段,制造假象,误导受众,也让新媒体文化呈现出虚伪性的特点。新媒体的互动性是一把双刃剑。从正面作用而言,它有效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并且能够通过深度的互动,实现信息的深度开发和利用,从而提高信息的价值;从负面作用而言,由

7、于匿名性和虚拟性的原因,互动性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提高流言、谣言、绯闻等不实信息的传播效率。6信息内容碎片化,意义和权威退位。新媒体开辟了人类虚假新闻、庸俗新闻喧嚣的新时代。曝光隐私、散布流言、自曝丑闻、散布低俗内容等,正在成为互联网媒体争夺受众的主要手段,也成为了新媒体的一个文化标签。碎片化(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碎成若干块,该词散见于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中,在传播学领域,它是描绘当前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说法。但在碎片化的信息中,低俗信息、哗众取宠闹剧、恶搞图片、网络炒作新闻、暴力色

8、情图片等大量出现,对主流文化价值观造成了严重冲击,社会文化的矛盾性日益突出。由于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当事人的行为容易逃避法律制裁和道德批判,也难以形成强大的道德自律。这种肆意传播他人隐私,热炒低俗新闻的现象,让健康文明的互联网文化一步步受到侵蚀。色情暴力、虚假新闻等内容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网络媒体,成为一些网站吸引眼球的工具。为了提高网站的点击率,一些网站纷纷打“擦边球”,在新闻标题、图片、内容上,渲染色情、暴力、猎奇、荒诞、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