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答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人称的作用题型

如何解答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人称的作用题型

ID:10150301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6-11

如何解答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人称的作用题型_第1页
如何解答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人称的作用题型_第2页
如何解答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人称的作用题型_第3页
如何解答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人称的作用题型_第4页
如何解答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人称的作用题型_第5页
资源描述:

《如何解答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人称的作用题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如何解答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人称的作用题型摘要:人称的作用题型是针对文章中运用的人称或人称的变化设置的。解答这类题目的基本思路是结合考题内容对人称的作用进行分析。除了掌握各种人称的作用外,还要结合文本内容和主旨具体分析作答。对于这类规律化、程式化的试题,引导学生研究解题的基本思路,探究归纳答题模式,能提高解题效率。关键词:文学类文本人称作用答题模式人称的作用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中的一个方面。有关题目在高考中常出现,考查频率较高,不能忽视。2000年《长城》第2题:这篇散文中,①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②第6段的结尾改用了

2、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2005湖北卷《土地》第3题: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2006年辽宁卷《杨柳》第20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12008年浙江卷《乌米》第21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灯火》第16题,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2011湖南卷《想飞》

3、第17题:谈谈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2011年浙江卷《第九车厢》第13题: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了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人称的作用题是针对文章中运用的人称或人称的变化设置的。行文时到底是用第一人称还是用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应该从用哪一种人称叙述处理材料、表现主题最有利的角度考虑。解答这类题目的基本思路是结合考题内容对人称的作用进行分析。人称的运用或变化体现作者的情感和构思技巧,影响读者的情感,因此注意从作者和读者的情感等方面解答。要解答好这类题型,首先了解各种人称的特点和作用。第一人称是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所历、所闻、所见,把人物经历、

4、事件经过告诉读者的表达方式。“我”不一定是作者本人,在文中或起线索作用;或有衬托、烘托人物形象或某种心理作用;或形成对照,有揭示主题作2用。运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更好地展示人的心理世界,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以“你”或“你们”行文,是“我”在向“你(有时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时是读者)”的叙述与倾谈。这种人称的运用抒情自由灵活,便于作者抒发感情;以倾吐式叙事、呼告式抒情的方式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亲切感和真切感;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达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

5、歌和赞颂、悼念文章常使用。第三人称是以第三人称“他”或“他们”的口吻叙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以旁观者的身份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客观地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的表达方式。这种叙述采用全方位的视角表达文章内容,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更广阔的生活、更复杂的事情和更丰富的内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如2008年高考浙江卷第21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此题第二问考查小说中第一人称的作用。首先要储备第一人称作用的相关知识:

6、文学文本中的“我”或是线索,结构全文;或有衬托、烘托人物形象或某种心理作用,或形成对照,揭示主题。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亲3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归纳答案要点,并根据赋分确定写几点。那么《乌米》中“我”的作用就可归纳为: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如2011年湖南卷第17题“谈谈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4分)”该题考查第二人称在散文中的作用。解答时首先必须了解文学文本中运用第二人称的作用。一般说运用第二人称

7、语言自由灵活,便于作者与所表达对象直接对话和感情交流,便于抒发感情,增强文章的亲切感和真切感,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其次要根据文本内容和文章主旨具体分析,结合分值,归纳出答案:①运用第二人称,如对朋友般相告,有一种亲切感;②有利于作者对不能飞的“你”倾注同情与关怀,与“你”共同感受不能飞的痛苦。又如2006年辽宁卷第20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4分)”解答时本题是根据第二人称作用“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