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体位变化对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影响

机械通气体位变化对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影响

ID:10146906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6-11

机械通气体位变化对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影响_第1页
机械通气体位变化对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影响_第2页
机械通气体位变化对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影响_第3页
机械通气体位变化对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影响_第4页
机械通气体位变化对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机械通气体位变化对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机械通气体位变化对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影响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4.08.024作者单位:221009江苏省徐州,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儿科通信作者:孙迎军,Email:syj52170405@163.com新生儿呼吸衰竭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机械通气作为一种最常用和有效的手段已广泛开展,常规体位采用仰卧位。近年来肺保护通气策略中俯卧位通气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科采用不同体位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即采用俯卧位与仰卧位交替的方法,能有效改善患儿的氧合状况,减少并发症,取得满意效果。1资

2、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2年2月至2013年8月徐州市中心医院NICU收治符合新生儿呼吸衰竭诊断标准[1]的新生儿。入组标准:明确诊断呼吸衰竭。排除标准:严重胸廓畸形、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颅内压增高、急性出血、大量气胸、不能耐受俯卧位通气以及俯卧位时出现生命体征急剧恶化者。符合纳入标准的新生儿共67例,均予以机械通气治疗,随机(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奇数进入仰卧位组5(33例),偶数纳入不同体位组(34例)。上机前均给予头罩吸氧(采用新生儿空氧混合仪,FiO20.6~0.7,混合气体流量5~6L/min)。两组性别、出生体质量、受试日龄、机械

3、通气治疗前的呼吸频率(RR)、动脉血气结果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1.2方法1.2.1呼吸机应用67例患儿给予经口气管插管,气管导管外露过长部分予以剪除,以减少死腔。采用菲萍新生儿/小儿呼吸机或德尔格Babylog8000呼吸机,机械通气模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SIMV(压力控制)+PEEP。初调参数:PIP15~20cmH2O(1cmH2O=0.098kPa),FiO240%~60%,PEEP4~6cmH2O,呼吸频率40~50次/min,吸气时间0.3~0.5s,均采用流量触发,保留自主呼吸。仰卧位组采用仰

4、卧位,头肩部抬高30°;不同体位组采用仰卧位4h,俯卧位4h,如此交替进行。俯卧位具体操作:将新生儿俯卧,头偏向一侧,避免压迫气管导管,仍保持头肩部抬高30°,躯干及下肢为俯卧状。在俯卧位搬动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避免意外拔出气管导管及胃管,防止动、静脉管路脱节等。俯卧位通气过程中采用多功能监护仪严密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等,如在俯卧位通气过程中发现明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不能耐受俯卧位或出现生命体征急剧恶化者,停止俯卧位通气。5当呼吸机参数降至FiO20.05)。2.2血气指标及肺力学指标的影响结果见表

5、3。不同体位组8hPaO2、16hPaO2分别较仰卧位组8hPaO2、16hPaO2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分通气量虽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两组撤机失败及死亡人数、撤机后1hPaCO2、PaO2变化仰卧位组撤机失败3人(含死亡1人),不同体位组撤机失败2人(含死亡1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存活的新生儿在撤机时间以及撤机后1hPaCO2、PaO2变化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3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体位组8h、16hPaO2、OI、潮气量及动态顺应性分别

6、高于仰卧位组8h、16h5PaO2、OI、潮气量及动态顺应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不同体位通气与传统仰卧位相比在氧合、呼吸力学方面有显著改善,并随着时间的持续越来越明显,与高景利等[2]研究结果相似。目前俯卧位通气公认改善氧合观点是改善通气/血流比值(V/Q),减少肺内分流(仰卧位时胸腔内压按重力方向自上而下负值逐渐减少,甚至变为正值)。当呼吸衰竭发生时,大部分下垂肺区胸膜腔内压正值较大,在吸气末不能产生足够的负压,导致下垂区的肺泡萎陷。当采用仰卧位控制通气时,胸骨侧膈肌动度大,潮气量的大部分分布于胸骨侧,而血流少;背侧血流多,但气体量少,

7、致使分流增加,V/Q比值更为不合理[3]。而采用俯卧位通气时,胸膜腔内压的重力分布梯度减弱,上下较为平均,跨肺压也较为均匀,使得原先萎陷的背侧肺区肺泡复张,各部分肺的通气比较均匀,V/Q更加匹配,分流减少,从而改善氧合[4-6]。呼吸力学改善可能与呼吸过程中胸廓稳定性及膈肌的运动幅度有关,仰卧位时心脏直接压迫胸壁背侧肺组织,而俯卧位心脏质量作用于胸骨,有助于缓解胸骨背侧肺组织受心脏压迫,改善局部肺组织通气与血流灌注。另外,有学者认为与俯卧位时新生儿胸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吸气时气道不易塌陷有关[7]。5儿童的骨结构以软骨成分为主,关节韧带相对松弛

8、,肌肉相对较无力,骨骼特别容易弯曲变形,长期处于同一种姿势,就有可能导致畸形。机械通气中采用不同体位,在体位翻转过程中有利于采取拍背、吸痰,促进痰液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