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143421
大小:211.0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6-11
《高考历史课时训练:十一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和经济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时训练11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和经济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历史,文物和历史遗迹很多,为我们研读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完成1—2题。1.右图是明清时期一个中央机构的印,对此表述准确的是()A.该机构掌管缉捕、刑狱之事,监视、侦察官民不法行为B.由宦官统领,不受司法部门管辖C.该机构首领可以统领军队出征打仗D.是明朝政治腐败的根源答案:A解析:该文物是明朝特务机构“锦衣卫印”,对照选项,A项是正确的。2.在云南定武县有一座狮子山,山上有一座禅寺,在禅寺藏经阁的廊柱上有一副对联:“僧为帝,帝也为僧,四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皇觉旧;叔负侄,侄不负叔,
2、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这副对联反映明朝时期的一件大事是()A.设立特务机构,监视百官B.燕王朱棣起兵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C.李自成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统治D.明朝初年,大杀功臣加强皇权答案:B解析:这副对联包含的历史信息是:“叔负侄”指明朝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举兵南下,夺取了自己侄儿建文帝的皇位。传说建文帝隐藏在深山寺庙里当和尚,所以第一句中有“帝为僧”。四位高三学生在学习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时,围绕军机处和文字狱进行争论了。完成3—5题。3.顺治年间“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有四位学生对材料中的信息争论不休,正确的是()A.同学甲认为清朝初年皇权
3、得到加强B.同学乙认为内阁权力大于议政处C.同学丙认为内阁、议政处和南书房互相制约D.同学丁认为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答案:D解析:“票拟”是起草圣旨,由内阁掌握;而军国大事却由议政王会议决断。此处不要误解“议政处”是“军机处”。由于军国大事由“议政处”决断,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所以答案是D项。4.(天津河西期末质量调查)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是在哪一位皇帝统治时期……()A.宋太祖B.明太祖C.康熙帝D.雍正帝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准确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置,而军机处是雍正帝设立的,故D项符合题意
4、。5.明朝中后期,在京师有一首民谣:“可笑严介溪,金银如山积,刀锯信手施。常将冷眼观螃蟹,看尔横行得几时?”这首民谣反映的史实是()A.宦官专权B.奸臣当政C.明末农民起义D.大兴文字狱答案:B解析:民谣中的信息是:严介溪,金银如山,手腕如刀锯,可见权倾朝野。明朝后期权倾朝野的有多人,姓严的只一人,即严嵩。他不是宦官,也不是农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今天的江南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明清时期的江南,商品经济发达,江南小城镇如雨后春笋。完成6—10题。6.在一本反映明朝后期张居正改革的书中,出现了下列描写当时农民生活情况的句子,其中准
5、确的是()①江南农民吃上玉米稀饭和煮地瓜②农民交纳赋税,用实物和铜钱③交税时,分成田赋、徭役、杂税④用棉花纺织布匹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C解析:①玉米和地瓜,在明朝中后期引进;②农民交纳赋税,用实物、铜钱,这与当时一条鞭法纳税用银两不符;③交税分多种也与张居正改革情况不符;④用棉花纺织布匹,与明朝时期棉花种植遍及大江南北相符。所以答案是C项。7.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标志是()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C.手工业作坊增多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答案:D解析:资本主义萌芽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指雇佣和被雇佣
6、关系。据此可知答案应该为D项。8.(北京东城期末教学目标检测)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不包括()A.缓解了人地之间的矛盾B.有利于扩大经济作物的产区C.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答案:C解析:本题为否定选择题,主要考查准确再认再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解题时注意打破思维定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并非引进、推广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的重要影响。故答案为C项。9.下列史实最能说明清朝前期封建经济渐趋衰落的是()A.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B.实行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C.实行闭关自守政策D.采取奖励垦荒的政策答案:A解析:A
7、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对旧的封建制度冲击最大,应选A项。10.代表我国古代生产力发展最高水平的是……()A.牛耕B.筒车C.柜坊D.“机房”答案:D解析:明清的“机房”具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唐太宗说:“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鉴。”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就是为了“史之为用,乃国家之要道”。学习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是为了服务现实。完成11—15题。11.1944年,在抗战时期的重庆,郭沫若写下了读史文章《甲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