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重心秦汉的统治政策

学习重心秦汉的统治政策

ID:10122953

大小:3.32 M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6-11

学习重心秦汉的统治政策_第1页
学习重心秦汉的统治政策_第2页
学习重心秦汉的统治政策_第3页
学习重心秦汉的统治政策_第4页
学习重心秦汉的统治政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习重心秦汉的统治政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五)秦漢時期-探討問題1:秦能統一六國是因「定於一」的思想乃民心所歸,時勢所趨?學習重心:秦漢的統治政策探討問題:秦能統一六國是因「定於一」的思想乃民心所歸,時勢所趨?建議教節:1-2探討方向:春秋戰國之際,社會發生劇變。賦稅制度方面,「履畝而稅」的「徹」法代替「助」法,這一變革使諸侯國掌握大量財富,可以通過俸祿聘用可自由任免的官僚來管治人民,消除貴族世卿和大小王國,國君可從游士中選拔人才,逐步形成了集權式的官僚體制。經濟方面,戰國後期,由於鐵器在農業和手工業上的廣泛應用,再加上水利灌溉工程的興修,大大增加了生產。農業和手

2、工業發展的結果,促進了商品的交換,加強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繫。而各地間日益密切的經濟關係構成政治上統一要求的基礎,且形成一股廣泛的思潮。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學派不同,但許多人都主張統一。例如孟子「定於一」,荀子「四海之內若一家」,韓非的專制集權思想,都是統一要求的表現。統一已成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最有條件來完成統一事業的是秦國。學習目標:學生能:1.描述秦統一前的政治狀況及社會面貌;2.分析秦統一六國是否民心所歸,時勢所趨的結果。17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五)秦漢時期-探討問題1:秦能統一六國是因「定於一」的思想乃民心所歸,時勢所

3、趨?資料一:戰國七雄形勢圖17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五)秦漢時期-探討問題1:秦能統一六國是因「定於一」的思想乃民心所歸,時勢所趨?建議討論問題:1.根據資料一的地圖,戰國時分佈在東、南、西、北方位的是哪些國家?2.和今日中國的版圖相比,戰國時期各國的疆域有多大?在上分佈了約多少個國家?3.根據資料一的地圖,試找出以下各項:a七國的國都位置b外族(匈奴)的位置c當時的主要水利工程17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五)秦漢時期-探討問題1:秦能統一六國是因「定於一」的思想乃民心所歸,時勢所趨?資料二:各國所用的「文字」、「貨幣」【見附件1】資料三:《史記‧

4、河渠書》記載,內河交通,自滎陽引河水南流為鴻溝,與濟、汝、淮、泗四水相會,中原地區宋、鄭、陳、蔡、齊等地都可以通舟楫。楚地西有漢水,東有邗溝貫通江淮。吳越地區有松江、錢塘江、浦陽江貫通,內通邗溝,外通海上,都可以用舟楫同北方的齊、魏,西方的秦、楚相通。參考司馬遷:《史記‧河渠書》(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1407頁。資料四:《史記‧貨殖列傳》說,各地的特產,如鹽、鐵、布帛、璣珠、金、錫等幾十種產品,「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引文大意:各地的產品都是中國人民所喜愛的,也

5、是風行習慣之衣著、飲食、養生、送死之所依賴。所以要靠農民的耕種,才能得到糧食;要靠虞人在山澤開發,才能得到山林、礦物、水產等物品;要靠工人製造,才能得到器具;要靠商人的貿易,才能流通貨幣。)參考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3253-3254頁。17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五)秦漢時期-探討問題1:秦能統一六國是因「定於一」的思想乃民心所歸,時勢所趨?建議討論問題:1戰國末年,人民往來頻密,有超越國界的活動,你認為當時出現了什麼紛亂的情況,試根據資料二說出三種情景。2根據資料三、四,當時有什麼經濟活動?什麼原因促進了這

6、些經濟活動?3根據資料三、四,假如你是當時的商人,你的營商環境好嗎?在經營上,你遇到什麼問題?試建議解決問題的方法。17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五)秦漢時期-探討問題1:秦能統一六國是因「定於一」的思想乃民心所歸,時勢所趨?資料五:各國有許多有名的政治家,如秦國的商鞅、張儀、范睢是魏人,蔡澤是燕人,呂不韋是韓人,李斯是楚人,燕國的樂毅是魏人,燕、趙的蘇秦是周人,楚、魏的吳起是衛人等等,他們都不是本國人,但都名列卿相,在「異國」得到重用。參考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張儀列傳〉、〈范睢蔡澤列傳〉、〈呂不韋列傳〉、〈李斯列傳〉、〈樂毅列傳〉、〈

7、蘇秦列傳〉及〈孫子吳起列傳〉。資料六:戰國時期大思想家,如孟子,莊子、荀子、韓非等,都周遊列國,到各國去講學和教授生徒。他們希望將自己的學說作為統一的綱領:·孟子:「烏乎定,定於一」(《孟子‧梁惠王上》)·「四海之內若一家」(《荀子‧王制篇》)·荀子:「法後王,一制度」(《荀子‧非十二子》)·韓非:「聖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揚權》)·莊子「對天下大亂,聖賢不明,道德不一」(《莊子‧天下篇》)的抱怨,實際上蘊含著統一思想意識的內在傾向,只是鑒於當時的社會條件,他們的思想並沒有得以實現。參考馬勇:《秦漢學術——社會轉型期的思想探索》(西安

8、: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頁。17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五)秦漢時期-探討問題1:秦能統一六國是因「定於一」的思想乃民心所歸,時勢所趨?資料七:·所謂「爭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