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100983
大小:3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25
《教材分析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8、7、6加几教材分析: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队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本节课的内容是在9加几的基础上学习的,对各种算法如“点数”,“接着数”,“凑十”都已经有了比较,本节课主要是要求学生能用“凑十”进行计算。教学实录及评析:一、情境入课,初探8加几算法师:星期天上午,小朋友们到公园去玩,先来了8个小朋友,又来了3个,一共要买几张门票呢?生:13张。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1:数出来的。生2:从8接着往后数5个,就知道了。生3:8+
2、5算出的。师:先来了8个,又来了5个,可以用加法8+5来算,(板书:8+5)那怎样进行计算呢?能用小圆片摆摆,说说吗?学生操作师:谁先来?生:从5个里拿出2个给8,就有10了,加起来就是13了。师:为什么要拿2个给8呢?谁能说的具体点啊?生:以为8和2可以凑成10,从5里借2个给8是10,然后10和3加起来就是13了。师:说得真好,表扬他。板书8 + 5=13 / 2 310师:看到8,想到了2,8+2=10,10+3=13,谁能来说说?生1、2说师:同桌说一说练一练,8+3 8+6
3、8+4 8+7 8+8(抽几题说算法)评析:本课主要是在9+几的基础上,对凑十法有一定基础上继续来学习8加几,7加几及6加几。以为有了9加几的铺垫,学生已经能基本借助手中的学具进行凑十的计算,从教学实录可看出,学生在学习8加几时已经比较得心应手了,教师通过适当饮弹,让学生通过操作,积极得出计算的方法,无论是算法还是算理都比较清楚明了,了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二、自主探索7加几,6加几1、探索师:小朋友们已经会算8加几了,你能来试试这两题吗?想一想,同桌互相说一说。(出示 7+6 6+5)小组讨论师:谁
4、先来?生1:算7+6时,看到7,想到3,把6分成3和3,7+3=10,10+3=13师:说得蛮好,谁再来试试?生2:看到7,想到3,把6分成3和3,7+3=10,10+3=13师:为什么看到7都想到了3?生:以为7和3凑成10。师:怎么算6+5?生1、2:看到6,想到4,把5分成4和1,6+4=10,10+1=11师:大家都是这样想的吗?真棒!2、小结师:刚才我们在算的时候都是先--凑十,在算加几。3、练一练,猜猜我是谁?出示:7+4 6+6 7+5 6+7 7+7师:公园里也来了很多小动物,他们都躲
5、在这些算式后面,我们把他们请出来八!(算对一个,出示小动物,错了说算法)评析: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已经完成了由扶到放的过程,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尝试,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整个学习的过程,体会到如何去学习,很好地进行了数学思想的启发。教师采用顺口溜的方式,理解凑十,记住算法,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并进行了质疑,巩固了算理。另外练一练的设计颇具童趣,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三、分类,揭题,小结1、小组合作交流师:每个四人小组都有一个信封,请组长拿出卡片,一起算一算,看哪组先完成。2、请最先完成的
6、接受大家的考验,计算。3、分类4、反馈:生1:按照答案分。生2:我们是按照答案的单双分的。生3:我们按照算式的第一个数分的,8加几,7加几,6加几。师:这正好是我们今天学的内容,在计算时都是先凑十。分类只要有根据,我们可以有很多种分法。评析:此环节的设计颇具匠心,与所学分类相联系,有一个知识的整合,使数学知识更体系化,渗透了构建的思想,尤其突出了“凑十”,有效的小组合作也锻炼了学生之间的协调能力。四、应用拓展1、帮小蚂蚁找家师:小蚂蚁听说小朋友们这么能干,碰到麻烦就来找你们帮忙了,你看,背上写了家的地
7、址,送他们回家吧!6+6 7+5 6+5 9+6 8+7 8+()()+()2、剩下8+()()+()师:想想办法把他们也送回家。生:填上3,送到……3、小结五、课堂作业评析:小蚂蚁回家的设计非常富有童趣,不仅巩固了8、7、6加几,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体会到助人为乐的乐趣,尤其开放题的设计拓宽了练习的范围,,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总之,本堂课是一节成功的设计,无论从教学目标,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结果,都是一节成功的课,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注重学生的学,突出探究。本堂课由始至终,老师都没有告诉
8、学生应该怎么样,而是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摸索,探究出正确的算法。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完全轻松的探究范围,其中有同学之间的互相合作,也有自己的独立的思考。本堂课探索的目标比较集中,借助学具,学生自己解决了8加几的研究,对自己有了一定的信心,急于证明自己的能力是可以解决7加几,6加几的,这就是学生探究的欲望。一年级的小朋友自主能力比较差,无法完成较大程度的探究,所以教师设计了个坡度,有利学生掌握。二、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本堂课的情境,练习都充分照顾到了学生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