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虚词例释(15个)

常见文言虚词例释(15个)

ID:10099402

大小:38.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5-25

常见文言虚词例释(15个)_第1页
常见文言虚词例释(15个)_第2页
常见文言虚词例释(15个)_第3页
常见文言虚词例释(15个)_第4页
常见文言虚词例释(15个)_第5页
资源描述:

《常见文言虚词例释(15个)》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常见文言虚词例释(15个)11.于“于”为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等。例如: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勾践灭吴》,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赵氏求救于齐。(《触龙说赵太后》,向)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到)青,取之于蓝。(《劝学》,从)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

2、说》,对、对于)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对)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良曰:“长于臣。”(《鸿门宴》)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三、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亦壁

3、之战》)四、“于”与“是”组合,与现代汉语“于是”的用法不完全相同。(二)(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的承接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例如: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赤壁赋》)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例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齐桓晋文之事》)12.与一、用作连词。(一)表并列,可译为“和”。例如: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4、《赤壁赋》)(二)表选择,可译为“或者”“还是”等。例如:知可以战亨不可以战者,胜。(《孙子兵法·谋攻》)二、用作介词。(一)表示施动者在发出动作行为时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和”“跟”“同”等。例如:此无他,与民同乐也。(《庄暴见孟子》)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赤壁之战》)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经·秦风·无衣》)(二)表示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相比)”等。例如:诸侯之所亡,亨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六国论》)吾与徐公孰美?(伯匡忌讽齐王纳谏))(三)表示施动着发出动作以后所受益的对象,可译为“为”“替”等。有时受益的对象可承上文省略。例如:陈涉少时,尝乍人佣耕。(《

5、陈涉世家》)、三、通“欤”,读阳乎音,语气词。(一)用于句中,表停顿,起舒缓语气以引起下文的作用,可译为“吗”“吧”等。例如: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庄暴见孟子》)(二)用于句末,表疑问,译为“吗”“呢”。例如: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三)用于句末,表感叹或反诘语气,译为“啊”“吗”“呢”。例如: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四、通“举”。例如:选贤与能。(《礼记·礼运》,举荐)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

6、怨乎今之人。(《涉江》,全)五、作动词,译为“给予”“亲附”“参与”等。例如:则与斗卮酒。(《鸿门宴》)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13.则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十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时用后面

7、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