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探究式设计

六国论探究式设计

ID:10091039

大小:3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25

六国论探究式设计_第1页
六国论探究式设计_第2页
六国论探究式设计_第3页
资源描述:

《六国论探究式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六国论》探究式设计(苏教版必修2第三专题)罗进近一、设计思想:本课的探究式设计相对于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设计可谓“大胆和大气”,把较为烦琐、基本的文言知识的获得和能力形成由学生自己自主完成,教师成为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本课设计既能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又能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充分“汲取民族智慧”,能“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因此,本课探究式设计就更加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挖掘和护养。理想化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是这样的:既追求文言文的

2、知识习得,能力构建,又挖掘名篇佳构所蕴含的诸多人文价值,以提升语文素养和积淀人生智慧为终极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六国论》探究式设计,是应该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的。二、教材分析:《六国论》作为一篇千古传诵的文章,它的认识价值、情感价值和审美价值都是非比寻常的,堪称古文大家苏洵的插架之作。文本是教师和学生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接受理论认为,文学本文是接受是一种解释活动,作品的意义是读者从本文(文本)中发掘出来的,作品的许多“空白”或“未定点”,只有在读者“具体化”活动中得到填补,作品的意义不是本文中固有的,而是从阅读具体化活动中生成

3、的。如何在《六国论》这样早有定论的文章中,有所新的发现,这是一个现实而又重要的问题。布鲁纳学科结构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应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和迁移,应该尽可能引导学生去发现。因此,笔者设计了和其他的三家《六国论》作为探究式比较阅读的参照物,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让他们在文本中生成新的理解,获取新的发现。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理论中指出,教学应该高难度、高速度,应该进行理论指导,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全班发展。所以,这种看似“高难度、高速度”的解读活动,在高素质的温州中学的学生面前应该没有问题。三、学情分析:对高一学生而言,文言文

4、的学习还是比较有难度的,这个阶段教师应该逐渐培养学生的知识整理的能力和自行检索文言工具书的能力,让学生克服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在此基础上,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正如毛宗岗在评点《三国演义》所说的那样:“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学生的学习如果能够伴随有这样有质疑和进步的过程的话,他们的学习的内驱力必将大大增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跳摘桃子的过程,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促进他们的发展。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在于发展人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就是使学生把最好的方面展

5、现出来的那个东西。3这些教育家的言论,无疑都在告诉我们,我们不应该把学生当作简单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该把学生看作可以点燃的思想火把。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清苏洵《六国论》的主要论证结构,对作者的见解做一点分析和评价;2、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以“各家《六国论》的不同见解比较”为题,让学生了解各家对六国灭亡的不同看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不同名家的《六国论》的比较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对历史问题的鉴识力和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力。二、课前准备:1、要求学生课前做好较为充分的课文预习。2、课前印发苏辙、

6、李桢、苏轼三家《六国论》,并要求学生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六、教学过程(一)导课:这里我想跟大家一起看一首小诗:“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我想问大家一下这首诗有何含义?(提问)(重点词是“峨眉”)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六国论》,就是这样的“千古名作”。(二)苏洵简介:出示幻灯片,请一位学生读有关的文字。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祐元年(1056)

7、,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三)整体阅读:分析《六国论》的论证结构和写作思路:学生自读课文,讨论上述话题。发言、讨论、补充、明确。1、提问: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学习第一段,翻译,字词疏通)2、提问:文章是怎样论证论点的?先设置两个分论点,即“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第二段主要论证第一个分论点,主要的论证方法是对比法(举例)和引证法(举例)第

8、三段主要论证第二个分论点,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例证法。3、提问:六国灭亡有何教训?作者提出了怎样的策略的?教训有二:“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在此后的70年左右,发生了“靖康之变”,北宋遭受了奇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