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议诵读法在整体感知文本中的合理运用

且议诵读法在整体感知文本中的合理运用

ID:10087926

大小:3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25

且议诵读法在整体感知文本中的合理运用_第1页
且议诵读法在整体感知文本中的合理运用_第2页
且议诵读法在整体感知文本中的合理运用_第3页
且议诵读法在整体感知文本中的合理运用_第4页
且议诵读法在整体感知文本中的合理运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且议诵读法在整体感知文本中的合理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且议诵读法在整体感知文本中的合理运用八里店二中扁秋艳内容摘要:“诵读法”是“整体感知”文本实用而简单的方法,但用“诵读”的方法来“整体感知”文本,并非只是为读而读,是通过“诵读”文本,让文本本身来“教”学生,因为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师如何使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学生诵读进入“整体感知”并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所以用诵读法必须知“整体感知”的根源,知“整体感知”的内涵,同时也要遵循以文本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关键词:诵读法整体感知合理运用“整体感知”是语文阅读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深入探究文本、

2、品读文本的前提和基础。要使学生进入“整体感知”,实用而简单的办法,当然就是“诵读法”。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都过于依赖“诵读法”,而忽视诵读之前的问题设计,甚至有人认为“诵读”=“整体感知”。笔者近日听了两位年轻教师的公开课。一位是上高尔基的《海燕》,他的整体感知过程花了整整25分钟时间。在这25分钟里,他先安排学生听课文视频朗读,然后就要求学生按自己的体验诵读,其他学生给予评价,如此反复。这个环节结束后,该教师提了一个问题:你认为“这是一只的海燕,因为文中写道?当这个问题一提出来

3、,下面听课教师都哗然了。大家纷纷议论:多好的切入口,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整体感知”文本?却在字音、语气语调上花费了25分钟的时间,只是“初读”了文本!另一位教师是上牛汉的《华南虎》,她在设计教学过程中用的也是诵读法。《华南虎》这首诗共五小节,在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该教师先请两名学生读相同的两小节,接着请其他学生比较评价,同时就对文本语言进行赏析。按这种模式把五小节“整体感知”结束,最后以“我终于明白:”这样的问题来分析文本的写作目的及中心。值得肯定的是阅读教学用了“诵读——品析

4、”的方法,可是总感觉文本似乎还没有读进去,就已经走出来了;似乎还没有懂,就开始“品析”语言了,当然更不要说读透感悟了。因为《华南虎》是反映文革时期的作品,学生尽管可能知道这个特殊时期,可对那个时期的很多经历都不是很容易理解。我们听课的老师都听成这样,学生大概也好不到哪儿去。面对这样的结果,我们不得不思索:两节课,在整体感知文本过程中都运用了“诵读法”,可是为什么都没有实现“整体感知”?笔者认为,第一个原因可能是没有对“整体感知”知其根源,知其内涵,导致“诵读法”只流于形式。我们都知道每篇文本都是

5、以其独特的异质成为各自独立的个体,它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并且是作者心灵世界的描述和摹写,是作者人生观、世界观的外在显现。因此,文本是有知识、思维、情感、审美等各方面教育效益的综合体。而这各方面的教育效益就体现在每篇文章的字、词、句、段中,字词句段都可以是不同层面的整体,同时又是整篇文章的部分。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明确指出:“5整体感知(感受)课文是阅读理解的起点,也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读物的一种近乎直觉的认识。”王荣生先生则认为:“整体感知的完整表述应该是:用整体感知的方式阅读适宜于整体感

6、知的文本以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初中阶段首次出现“整体感知”,是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当时虽然列为阅读能力训练18条的第一,但只是作为初级阅读技能来看待,大致相当于学生预习课文那样的粗读。2000年,国家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整体感知”的内涵和地位,起了实质性的变化,表述为:“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由此,我

7、们可以明确:整体感知是阅读主体对读物的内容从总体上作正确的感悟。那么,用“诵读法”进行“整体感知”就要在全篇整体的角度中对不同层面的整体进行朗读与理解。诵读的结果是要求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一个直接的反映,简单的认识。高尔基的《海燕》,是经典的散文诗。它有散文的格式,诗歌的语言,的确非常适合用“诵读法”来整体感知。但是象第一位教师那样的“诵读”,仅仅停留在词语音调的正确与否,停留在语气语调的拿捏上,应该说只是为读而读,当然就不可能实现“整体感知”的目的。“真正的‘诵读’要义是‘得他滋味’(朱熹语)。‘

8、诵读’重在‘味(动词用法)’、重在‘玩(刘勰语)’,‘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朱熹语)。按照唐宋已降的语境,以得‘滋味’为要义的‘诵读’,是双向的运动,它既是一种理解文本的方式,也是一种读者表现与传达理解的方式,是读者与文本的情感‘交融’,而绝不是单向度地‘感知’或‘把握’。”(王荣生语)仅得其声音、得其字形,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整体感知“诵读”。如果用该教师设计的“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海燕呢?”来带动“诵读”,那么学生基本可以通过“初读”的过程整体感知“海燕”的形象,接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