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074510
大小:37.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5-24
《和谐共融-后工业社会的设计责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和谐共融:后工业社会的设计责任[摘要]追求人―物―地系统的最大和谐,创造“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是后工业社会设计责任的集中体现。和谐共融设计包括四个层面:以情感性设计实现人―物的融合,以文化性设计实现人―地的融合,以可持续性设计实现物―地的融合,以及以和谐共融设计实现人―物―地的融合。基于此,后工业社会的设计需明确以下目标:发展服务性设计,传承与创新地域文化,创新设计模式。[关键词]后工业社会;和谐共融;服务设计;地域文化[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
2、2014.06.021设计作为技术与艺术、经验与实证、理性与直觉平衡发展的创造性活动,在当今以和谐和可持续作为社会发展方向的情势下,需要重新确立其在协调人―物―地三者关系中的作用,以全新的思维方式来促进它们相互关系的构建。这是当下设计社会责任的集中体现。13近年来,对和谐设计的研究,在理论层面上主要是关注对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和谐设计思想的挖掘,在实践层面上主要是从产品生命周期、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产品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提出解决路径。这些研究为和谐设计在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基础,其不足之处在于对和谐设计的研究局限于产品与
3、环境二者的关系分析上,以及物质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上。在后工业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和谐的期望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要求产品与环境相互融合,还希望人与产品、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协调,更关注人、产品、环境三者的和谐共融。基于此,本文拟从构建人、产品、环境的和谐关系出发,提出后工业社会的设计目标,以期有助于设计更好地承担其社会责任。一、当代社会语境与设计理念就社会理念特征而言,传统的工业社会崇尚分析性思维和机械性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立性的思维特征。这种思维倡导以生产与消费、欲望与财富为主要目标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以个体能否
4、拥有、炫耀和消耗产品,以及能否自由选择、从而获得个人化的产品为指针的价值判断[1]。因而,在工业社会,人被物所包围,人的肉体与精神相分离,忘记了如何去触摸、感受和思考。13以传统工业社会为基础的设计,主要涉及制造业和服务业,注重赋予物品新的造型特征,从而引起人们对物的欲望,促进物品的销售。设计成为生产和销售的奴仆,侧重于考虑物品的消费、持有和使用[2]。因而在以消费符号为特征的工业社会环境中,设计需要把人的需求转换成具体的物理形式或工具,以解决生活和工作问题,而无视其他诸如环境、社会等价值体系。然而,后工业社会重视均衡
5、性思维,倡导以地域文化为底蕴的价值多样性,注重从宏观角度对彼此不同的系统、环境因素一视同仁的整体性思维[3]。基于此,人们的生活观逐步摆脱物质主义的价值诉求,进而关心知识的积累、文化的交融与思想的融合,追求自然保护、社区服务和社会和谐等价值取向。也就是说,后工业社会人们的生活正朝着情感交流、合理使用、自然和谐的方向转变。因而,在后工业社会,设计是技术革新、文化与情感交流的重要因素。设计的目的是为物品、过程、服务及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构成的系统建立起多方面的品质。因此,设计要赋予产品、服务和系统以合适的形式并协调其内部和相
6、互之间的关系,平衡用户、生产商与销售商之间的相互关系,给个人、集体、社会带来利益和自由,发展文化的多样性,增强可持续发展性。由此可见,在后工业社会,设计要超越物质的硬件领域,将非物质、非可视等价值包含进来,由物质产品向非物质产品延伸,以追求人―物―地系统的最大和谐为目标,兼顾多元、和谐有序、包容开放。设计的目的应是追求功能性之外的文化意义和人文价值,以期创造“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因而,和谐共融应成为后工业社会设计的核心理念。13二、和谐共融设计的四个层面1.以情感性设计实现人―物融合自产业革命以来,现代工业就一直以大
7、批量生产为基础,其基本构架也始终以规格化的量产作为根本前提。在这样的背景下,产业界不得不把社会大众都假设为特征相似的一个个消费群体,并以此满足其大规模经济发展的要求。消费者只能用规格化的概念去适应被标准化了的产品,被动地满足产业界大量生产所需要的条件。这种纯粹的理性化和经济性观点,建构了一套以实证主义、工具理性为特征的意义体系,完全忽视了人性的心理需求,遗忘了人的生活世界,从而使得对物性的理解逐渐淹没了对人性的自我理解。13从1960年代开始,平等和均衡的市场开始消失,进入了一个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时代。后工业社会多样
8、化的市场反映出不同群体的价值要求和心理诉求,每个人都希望充分展现其个性,实现其自我价值,做一个有趣味的人,因此个人的独特性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依托。当日常生活产品变成一种仪式和欲望神话时,它们就成了表现个人生活风格的物质载体,因而,产品不再是为了生活的需求才产生的一种物质形式,而是为了取悦使用者而存在的符号,或让自己加入理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