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新知识学习中的动手实践活动

浅谈数学新知识学习中的动手实践活动

ID:10071572

大小:2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23

浅谈数学新知识学习中的动手实践活动_第1页
浅谈数学新知识学习中的动手实践活动_第2页
浅谈数学新知识学习中的动手实践活动_第3页
浅谈数学新知识学习中的动手实践活动_第4页
浅谈数学新知识学习中的动手实践活动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数学新知识学习中的动手实践活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数学新知识学习中的动手实践活动  【摘要】在数学新知识的学习中,动手实践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要方式之一,其重要的作用不仅体现为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有效的达到学生学到数学知识的目的。【关键词】数学新知识的学习动手实践活动传统的教学往往对教师如何教课非常注重,因此在培养学生兴趣上也是以教为中心,这样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他们应该如何学,学什么,想怎么学就常常被摆在了较次要的位置。虽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我们的教学中还是普遍存在的,这种教学方法往往把学生的理论培养得很丰富,

2、但实践较差,动手能力弱。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动手实践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要方式之一,其重要的作用不仅体现为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有效的达到学生学到数学知识的目的。《全日制义务教育7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科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知识,如再能让学生动手参与,那效果更是事半功倍。所以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在课堂教学中,我组织了很多学生动手实践,如折纸、简拼

3、、测量、图案设计、模型制作等。从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看,动手实践活动的的确确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参与度,活跃了课堂气氛,为掌握有效的数学知识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做到知识学习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拙见。一、转变观念,做好课前准备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调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必须关注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那么就要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学生自行预习新知识,搜索学习资料,储备相应的知识,有利于

4、课堂的交流讨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地构建新的数学知识,从而到达真正理解并掌握新的数学知识的目的。二、动手实践,合理引导启发7在我们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实践活动创设情境,把学生置于一种似会非会,似懂非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趣味盎然地进行学习。而且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可以积累直接经验,有助于学生对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深信无疑。1.动手实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浓厚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最现实的、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因素,是形成有效学习方式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活动可以极大地提

5、高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我从“折纸问题”开展教学,提出问题:“有一张厚度为0.1mm的纸,将它们对折一次,厚度为0.1×2mm,对折10次,厚度是多少毫米?对折20次厚度是多少?能有10层楼房高吗?”在学生动手折叠纸张进行计算厚度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计算对折10次时的厚度就显得很为难,他们表现出渴求寻找一种简便的或新的运算途径的欲望,此时,教师适时引出”乘方”的概念,用乘方表示算式0.1×220比用20个连乘简洁明了得多,其值为104.8576米,比30层楼(每层3米)还要高。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既活跃了课堂气

6、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加深了对“乘方”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72.利用直观动手操作加深对性质、判定的理解。数学性质、判定定理等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让学生直接理解,肯定会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物、模型、教具、教学软件等丰富的学习材料,或者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用具并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具体事物进行操作,使他们获得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具体经验。例如:在讲授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判定方法时,我先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作一个△ABC,使∠B=40AB=3cm,BC

7、=5cm,并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同学所作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们会发现是能够重合的。接下来让学生改变角度和长度大小再做三角形,剪三角形并对照,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每次所作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此时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出: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边角边”判定方法。如果我再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作一个△ABC,使∠B=45,AB=3cm,AC=2.2cm,进行同样的操作,这时学生们会发现这次所作三角形不一定重合。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不但强调了“边角边”定理中的角是指夹角,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

8、促进学生认知理解,而且化解了学生在运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