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064148
大小:44.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5-23
《农民就地城镇化路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农民就地城镇化路径研究摘要:农民就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可有效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求和大中城市人口吸纳能力之间的矛盾,避免或减少我国人力资源的浪费。河北保定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根据实际积极探索农民就地城镇化之路,形成了涿州、高阳、白沟等不同的就地城镇化模式。保定的经验表明,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必须以产业支撑发展县城和中心镇,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秉承历史文化内涵,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坚持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在二、三产业就业,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生活的城镇化。关键词:城镇化;就地城镇化,农民城镇化;产业;就业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14)05-0059-06城镇化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但是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包括:农民工的半城市化现象;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导致“空城”、“鬼城”、“睡城”出现;[1]20 城镇化进程进入快速期,而城市管理服务水平相对滞后,出现了城市病等诸多问题;自然文化历史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城镇化推进中重物轻人,重增长轻服务,重速度轻质量的发展模式,[2]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活质量的提高。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3],为走出一条城乡融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指明了方向。本文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探讨新型城镇化的道路之一――农民就地城镇化。一、农民就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农民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它是各国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必然结果。适应劳动力实现产业转移需要的城镇化会推动产业升级和第二、三产业的繁荣发展,以及人文社会环境的改善,因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为了避免和缓解农村人口过度向大中城市集中而造成的交通拥堵、住房价格过高等现代城市病,更为了提高农村转移人口的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避免他们因盲目转移而沦落为城市贫民,我国吸取国内外城镇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即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农民城镇化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0 一是农民的产业转移,即实现非农就业的问题;二是农民的空间转移,即工作和居住地改变的问题。二者之间,产业转移是主要矛盾,它体现着经济现代化发展的根本要求,只有实现了农民产业转移的城镇化才会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人口的空间转移应适应人口产业转移的需要而进行。农民城镇化的途径和形式是多样的,按空间转移情况分为两种途径:一是农民进入大中城市工作和居住而实现的城镇化;二是就地城镇化,即农民在原住地一定空间半径内,依托中心村和小城镇,就地就近实现非农就业和市民化的城镇化。就地城镇化的主要特点是:(1)由农民转化为市民无需远距离迁徙;(2)人口集聚程度比较高,具备二、三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条件和其他基本条件;(3)生产方式上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但以二、三产业为主;(4)享受的公共服务已经达到或接近城镇水平。20 由于大中城市发展二、三产业的基础条件优越,劳动生产率较高,在劳动力需求存在缺口和公共资源可以容纳的条件下,农民进城的城镇化之路更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和进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也是各国历史上农村剩余劳动力会自动大量向城市转移的根本原因。但是在大中城市的人口容纳能力不能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产业转移的需要时,通过就地城镇化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和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就成为完全必要的。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业转移的供求矛盾已比较突出,引导和支持那些具有发展二、三产业条件和潜力的农村实现就地城镇化是理性的选择。二、保定农民就地城镇化的现状与举措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大大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农村出现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在短期内要把所有农民集中到大中城市,这是不可能的。只有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鼓励农民向中小城镇集聚,实现农民就地创业安居,才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实现就地城镇化,需要解决好进城农民工问题,实施城乡协调发展,建设好新区新城,还需要有产业依托,有了产业才有就业,“乐业”才能“安居”。课题组对河北省保定市小城镇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探索农民就地城镇化的实现途径,把握农民就地城镇化的发展规律,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一)涿州模式――以农业产业化生产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涿州市紧靠北京,区位优势很强,总人口64万,其中有40多万农民。从2009年开始,涿州市在河北省率先启动城乡统筹试点,把农民放在心坎上,真心对农民负责,热心为农民服务,为解决三农问题,积累了三步走的宝贵经验。(1)农村纳入规划。涿州市聘请中国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20 上海同济规划设计院等一流规划设计单位,先后完成了《涿州市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年)》、《涿州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全市404个行政村,按人口、区位和资源被规划为5000人、8000人不等的49个农村中心社区,从空间上推动了城乡融合。(2)农民住进社区。农民的住宅按图建设,全市已建成17个省级新民居建设示范村,1358户农民搬进新社区,在城乡居住环境上实现一步到位。农民像城里人一样,住在干净舒适的楼房,做饭不用烧柴,取暖不用煤炉,入厕不用出屋。农民还像城里人一样按点上班、到点下班,领取工资、享受福利。(3)农业规模经营。依托北京这个巨大的市场,政府制定土地流转方案,农民土地被集中规划,将农民手中的土地以长期租赁的方式集中后按规划进行招商引资,吸引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农业,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2012年达到10858元。“农场经济”新方式,把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转型为资金、土地等优势资源高度集中的现代农业,建设蔬菜生产基地,现已建成100个千亩以上的标准化蔬菜生产园,建设规模1.45万亩,形成“京南第一菜园”产业集群格局。当地四五十岁的农民都变成了产业工人,约有3500多位农民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就业。农民出租土地每亩每年可获得1300元的地租,在农场打工每月还可获得人均2000元工资,将“黄土地”变成了“金饭碗”。农业产业的发展,使农民的生活方式改变,收入增加,农村面貌也发生明显改变,推进了农村就地城镇化,推动了农民就近市民化。20 涿州模式实行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的重要途径,选择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制定了科学的发展规划,抓住了统筹发展的核心问题。以农民为主体,农民把世代耕种的土地租给企业家经营,采取“农场经济”新方式,帮助农村、农户发展特色种植业,建设生产基地,做实了农业基础,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产出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把一家一户的农民变成产业化工人,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为实现农民生活城镇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二)高阳模式――以发展产业集群来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高阳县总人口30.5万,其中农业人口27.4万,是著名的纺织之乡,自古工商发达,贸易活跃。近年来,高阳县初步形成了“两主两次多辅”的产业格局,“两主”是纺织产业、汽车农机配件产业;“两次”是新光源产业、电器电料产业;“多辅”是电子商务、乳制品加工、小家电等多个辅助产业。2013年,全县工业化率达到66.25%,2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70.3亿元,该县探索走出了以发展产业集群来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的道路。(1)城中村融合模式。南关、南沙、北关等多村实施城中村改造,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农民变为市民,享受城市居民待遇。建设中把促进产业发展、扩大就业放在首位,把腾出的建设土地主要用于发展高效农业和新型工业,用于产业集聚区建设,让更多社区居民能够在现代农业和二、三产业领域就业,实现“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2)自主改造型模式。邢家南镇是工业重镇,全县8家毛毯企业全部集中在该镇,巾被织造行业十分发达,商业氛围浓厚。该镇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农民丢下农具进入工厂,变身工人,不出远门就能挣工资,工业化为农民带来了就业的机会,城镇化为农民带来了幸福的生活,由村集体自主进行改造,企业帮农民圆了城市梦,实现村民变市民。(3)特色小城镇模式。庞口镇是全国最大的农业机械配件集散地,去年县政府与四川昊�三农实业有限公司成功签定了中国・庞口国际农业机械产业城项目,该项目总投资60亿元,分为零配件市场升级、高端整机装备、物流园区、后市场服务四大区域板块。庞口镇十分注重产城融合,已经成为农机零配件市场专业村,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持,农民通过进厂,在园区内打工,变身成为了产业工人,既保证了收入的增长,又达到了收入的可持续性。该镇居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了重大转变,实现了以小城镇建设带动村民就地城镇化。20 高阳模式实行工业化与就业城镇化协同发展的新路子,以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基础,实行以工补农、以工建农来带动农村小城镇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就业城镇化。该模式是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指导,坚持小城镇与中心村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理念,突出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群众不出远门就能找到工作,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好了,农民进城“上楼”,真正变成“城里人”。(三)白沟模式――以商品流通市场化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白沟镇是“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和“中国可持续发展小城镇试点”,白沟新城区位优势明显,地处京、津、保三角腹地,是“中国箱包之都”。该镇坚持以产业为魂、市场为根,夯实了城市发展基础,形成了箱包制造、商贸物流和旅游休闲三大支柱产业。(1)商贸流通业。白沟的市场发展经历了马路市场、棚户市场、现代专业化商城三个阶段。白沟镇把市场建设与城中村改造、新民居建设结合起来,政府统一规划,村镇拿出闲置土地,企业出资建设,三方按照一定比例占有股权,实现了市场上档升级,村民也有永久性收益。依托市场建设开发新居民小区,位于镇区内的仁和庄等13个村街都进行了新民居开发建设,按照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思路,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实现了农民居住的城镇化。目前,白沟已形成了集箱包、服装、鞋帽、小商品等14个专业市场的大型综合商贸集群,总经营面积400多万平方米,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8000多个,电子商务发展繁荣,有1520 000家网店,拥有货运站点132家,年货物吞吐量1700万余吨,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形成了辐射全国的物流集散基地。2013年市场成交额达760亿元。白沟商品流通市场化的繁荣与发展,吸引了商户、企业入驻白沟,目前,有近10万外地客商、上万家商户在白沟新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农民实现了就业城镇化。[4](2)箱包制造业。该产业带动了高碑店市10个乡镇,200多个村街的近20万人,从事箱包加工及相关服务行业;同时,白沟市场拉动了周边5个县市,即容城服装、安新制鞋、高阳纺织、安国中药材、蠡县皮毛等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50多个乡镇、50多万人走上致富之路。白沟镇为众多的农民提供了二、三产业就业岗位,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实现了生活的城镇化。(3)旅游休闲业。依托白洋淀温泉城,打造了环京津冀地区高端商务休闲中心和旅游度假基地,以华润集团、隆基泰和集团等企业为龙头,建设了功能完备的旅游休闲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到白沟旅游购物,2012年通过旅游带动箱包及小商品成交额8亿元。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白沟积极对接北京产业转移,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加快了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为农民实现到市民的身份转变奠定了基础。20 白沟模式通过“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依托商贸流通业、箱包制造业、旅游休闲业三大特色支柱产业,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使农民逐步变成了市民,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白沟新城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户投资置业并逐步发展壮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实现了新型产业化和城镇化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融合发展。通过城镇化的有序推进,促进了人口的聚集和小城镇发展,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有了明显增强,带动了更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四)易县模式――以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20 易县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总面积为2534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被誉为“太行山区最绿的地方”,有华北万亩古松林所在地清西陵、红色教育基地狼牙山、“太行明珠”易水湖、县级示范千亩森林公园荆轲公园,是河北省文化名城。该县坚持“千年古县、绿色易州、中等城市”的发展定位,确立了建设京南生态旅游文化名城的总体目标,探索走出了以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的道路。(1)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文明村。易县围绕清西陵、狼牙山、紫荆关景点景区,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全力建设生态文明村,在村内的主干路、村民集会场所、文化广场等地安装路灯等亮化设施,临街建筑、沿村庄主要街道绘制文化墙,增强示范村的文化内涵。通过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打造天蓝水净、地绿山青、村容整洁、舒适宜人的美丽乡村。(2)以旅游产业解决农民就业。易县自然景观与文物古迹星罗棋布,狼牙山、清西陵、云蒙山、千佛山,“山清水秀风光好,鸟语花香莺声悦”,构成了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开农家宾馆,发展农家乐,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就业。把旅游产业与打造农家乐新民居衔接起来,按照游客需求设计休闲、养生、商业、游乐的房舍,既融入了现代元素,更延续了历史文脉,还弘扬了优秀文化。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城镇化,实现了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农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实现了生活的城镇化。(3)绿色产业使农民走上增收路。旅游业既可直接富民,又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易县坚持造林与景区绿化相结合,紧紧围绕清西陵、狼牙山、易水湖景点景区,种植苹果、核桃、樱桃树,建设生态观光园,磨盘柿无公害栽培技术示范基地3万亩,“三优”富士苹果基地0.5万亩,薄皮核桃基地1万亩,京南优质板栗基地1万亩。苗木收入是种粮收入的3倍还多,易县积极发展苗木花卉(玫瑰园、牡丹园、桑园)、蔬菜园艺、食用菌种植、山区矿产石材开发等产业,现已形成30多个苗木种植专业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村走上了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农民实现了生活的城镇化。20 易县模式以景区景点为依托,发展生态旅游,开办红红火火的农家乐,既有农业生产经营,又兼具生态观光、休闲娱乐、餐饮服务等农家乐功能。发展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旅游业,促进观光农业、观光牧场、休闲农庄、度假旅游等现代新兴农业发展,通过发展旅游业来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来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实现城镇化。(五)保定南市区杨庄乡西高庄村模式――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释放的新思路西高庄位于保定市天威东路,隶属南市区杨庄乡,占地70亩,全村386户,859人,是典型的城中村,2010年全部登记为市民,实现了身份的城镇化。1994年被保定市政府命名为“小康村”,2011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2013年全村固定资产总值3.5亿元,年人均收入16800元。1986年以来,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该村以“育民、强村、为民”工程为载体,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探索出新时期发展壮大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的新思路、新办法,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1)实施育民工程。以提升文明素质为根本,通过常态化教育确保农民“不失志”,1996年创办了保定市第一家农民高中班;2008年投资300万元建起了设施齐全的村民服务中心;2011年建设了420平方米的西高庄综合展室,以实物、文字、图片、视频、沙盘模型等形式,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该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20 以此激励广大村民更加奋发有为地去创造美好的未来,通过实施育民工程,培养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2)实施强村工程。以促进就业发展为关键,致力发展集体企业,通过多样化扶持确保农民“不失业”。1986年,集资办起了村里第一个集体企业――联盟线材厂,当年盈利10万元,二十年来先后投资办起了超达体育设施有限公司、超达净水剂厂、超达酒店、南市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超达双语幼儿园、超达老年护理院、超达服装厂、亨佰丽小商品批发城等多家集体企业。2011年投入运营的“亨佰丽小商品批发城”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1.6亿元,提供了2000多人就业的机会。在社区建设了产业园区,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积极引导农民在非农领域就业,促进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3)实施为民工程。以实现住有所居为基础,通过集约化安置确保农民“不失居”,改造完成8栋多层、2栋高层住宅,2009年村民已全部入住新居。建设好新区新城,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实施新民居建设,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水平;以完善社会保障为支撑,通过同城化社保确保农民“不失助”,为适龄村民办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行村民男60岁、女55岁退休制度,20 退休村民每月至少可领取800元的退休费;实行在校生奖励补助办法;以加强社会管理为抓手,通过科学化管理确保农民“不失序”。西高庄村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人文关怀,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引入城市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全面提升了城乡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西高庄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发展道路,成功实现了被征地农民就地城镇化,为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借鉴:要有一个好的致富带头人,要有一个廉洁奉公的领导班子,要实事求是地选择正确发展方向,要有一个发展集体经济的好办法。被征地农民为城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首先要帮助他们实现居住条件的市民化,在城市“安居”;为被征地农民提供适应城镇生活的制度保障,做到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避免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结构”,让被征地农民共享城镇化发展的成果;被征地农民转化为市民,既要通过户口“农转非”,还要经过城市文化的洗礼、城市精神的熏陶,改变农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其能自觉、自信地融入城市生活。三、完善农民就地城镇化的几点建议20 通过对以上五种模式的探讨,我们发现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关键是尊重群众的意愿,解决好农民的住房问题、就业问题、收入问题,让农民安心放心。而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的梦想,就必须坚持“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大方向不动摇,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为此,亟待在以下五个方面加以研究和完善。 1.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特征[5],十八大报告提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创新规划理念,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3]。在推进农村转社区的实践过程中,要尊重科学规律,既要量力而行,坚持群众自愿、就业为本的原则科学推进,又要适度超前,科学规划,具有前瞻性。要加快构筑村镇建设格局,即乡村地区县城、重点镇、中心镇、中心村(社区)的空间布局,主要包括村镇人居空间、产业空间、生态空间和文化空间。建设新型美丽村镇,就要坚持统筹城乡、以人为本的方针,彻底转变先城市、后乡村,先市民、后农民,先工业、后农业的传统观念,推进以村镇化、镇城化为主要特色的就近就地城镇化,让“回不去的故乡”重获生机,成为创业者、投资者建设乡村、绽放梦想的“土壤”。2.构建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这是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的最大着力点。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推进,很多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虽然具有农民身份但已不再从事或不主要从事农业,虽然是集体土地的承包主体,20 但已不再是集体土地的经营主体。为解决“谁在种地,谁愿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需要创新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5]。实现农民生活的城镇化,需要解决好生产方式从一家一户粗放经营的小农模式,转向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集约化的大生产模式,“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地”,使土地向掌握科技的种田能手集中,充分发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在规模、效率、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要重点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社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走出一条“大园区、小业主”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3.以产业支撑发展县城和中心镇。这是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的最佳突破点。20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是吸纳人口的主体,中国6亿多农民、2亿多农民工的生存之根是农村,好的村镇最能凸显绿水青山之美、安居乐业之福。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把培育和发展产业放在首位,以业立城、以业兴城、以产业带动就业,引导人口向中小城市流动,逐步形成人口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布的良性格局。根据当地的特色优势资源,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以产业支撑发展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农村“现代小镇”和“中心村落”。集聚有效资源,加强引导和管理,科学合理布局产业园区,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产业、产业集群、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做大产业,做强县域经济,通过产业创造就业,实现农民增收,从根本上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4.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20 这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最佳支撑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就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1)要加快社保制度改革,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要对农业转移人口全覆盖,在子女就学、城镇住房保障、公共卫生等方面享有同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能够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要落实农民法律赋权,要重点落实和维护好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把它作为农民权益维护的核心点和农民收入的增长点。(2)要完善资金投入机制,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这是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的重要途径,要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投资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文化旅游、体育等各类事业。(3)要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民职业技能、生产技能,农户学会科技种地就会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要提高农民自身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信息服务,有针对性地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庄、观光牧场,实现农民就地生活城镇化。5.秉承历史文化和生态文明理念。这是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的最好发展点。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实施白洋淀、太行山区的旅游开发,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乡村的自然生态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中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把城市服务和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把推进以县市为基础的就地城镇化结合起来,立足资源优势,把优化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农家乐发展结合起来。要在建设美丽乡村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彰显地区特色,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开展秀美县城、秀美乡镇、秀美村庄、秀美农户创建活动。农民的生活方式从传统的村居式转向现代的城居式,社会管理方式也要从村委会式的管理转向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如何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生活,是新市民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只有用丰富的文化生活来熏陶新市民,才能让他们找到精神家园,才能使他们在气质上有所改观,才能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农民就地城镇化的目的是生活方式的转变,城镇化最重要的是精神的现代化,农民变为市民,不仅仅需要完成身份、工作的转换,更需要完成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生活模式的提升。[6]20 农民变市民,需要文化营养的滋润,文化是促使精神风貌转变的最佳途径。总之,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导向,不断改善民生。习近平强调“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农民就地城镇化,就要尊重农民意愿,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注重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把群众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惟一标准;农民就地城镇化,就要做好顶层设计,做到统一规划、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城镇化,从整体上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农民就地城镇化,就要有让农民转型后有能够致富的产业,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就要让农民有收入,能得到持续性的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养老保障,消除农民后顾之忧,让农民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最大受益者。参考文献:[1]易鹏.激发城镇化的乘数效应[N].人民日报,2014-04-22(5).[2]韩俊.以人为核心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N].人民日报,2014-04-09(10).[3]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0 [4]顾江曼.白沟新城积极对接北京大红门[N].保定晚报,2014-05-12(A13).[5]编写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6]张贺,陈原,刘阳.城镇化,不能没文化[N].人民日报,2014-04-17.(责任编辑:龙会芳;校对:李丹)2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