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060436
大小:3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23
《在数学课堂中如何让学生敢疑善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在数学课堂中如何让学生敢疑善问【摘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进步。为此,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质疑方法的指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我个人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敢疑善问的能力应从以下四方面做起:(1)改革教学模式,让学生有疑可问;(2)更新师生关系,让学生有疑敢问;(3)培养思维能力,让学生善于发问;(4)创设提问氛围,让学生养成提问习惯。【关键词】提问;改革;培养;创设7在数学课堂中如何让学生敢疑善问【摘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进步。为此,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质疑方法的指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我
2、个人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敢疑善问的能力应从以下四方面做起:(1)改革教学模式,让学生有疑可问;(2)更新师生关系,让学生有疑敢问;(3)培养思维能力,让学生善于发问;(4)创设提问氛围,让学生养成提问习惯。【关键词】提问;改革;培养;创设7“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可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进步。而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教学方法。但是传统的课堂提问一般都是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只是按照老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去学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渐渐地失去了学习兴趣,这是
3、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师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提出问题,就说明他们不是循规蹈矩、死记硬背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了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质疑方法的指导,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得更主动、更扎实、更深入。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敢疑善问的能力呢?1改革教学模式,让学生有疑可问7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一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们习惯串讲串问,学生们则习惯了被动地学、被动地回答老师的问题,根本没有养成自己提出问题的习惯。因此,要让学
4、生有疑可问,就必须得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加强过程式教学。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尽可能地创设一些新颖别致、能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们去提问、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其次,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以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示了小猴子坐椭圆形车轮的小车、坐方形车轮的小车、坐三角形车轮的小车、坐圆形车轮的小车时的画面,让学生从感官上体会到不同形状车轮的车在行进过程中的各种状态,从而理解“圆形车轮”的平稳性和优越性。这样学生自然会问:为什么圆形车轮的小车不颠
5、簸?而椭圆形车轮的小车、方形车轮的小车、三角形车轮的小车却如此颠簸?车轴应安装在车轮的什么位置呢?圆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相比有什么不同呢?……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展开讨论,从而明确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在于: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而三角形、长方形等都是由线段围成的、有棱有角的平面图形。这就为新课的教学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充分调动了课堂气氛。2更新师生关系,让学生有疑敢问7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强调的是教师的“教”。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则定格在“师为上,生为下;师为主,生为仆;师为尊,生为卑”的观念上,教师的地位和权威在教学过程中是至高无上的,而学生则毫无权利发问
6、,不敢问,也没机会问。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教师首先应更新教师观,放下教师的“架子”,树立可亲可敬的形象,用平等、宽容和友善的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努力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以建立起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要树立新型的学生观,关爱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人格,注意保护学生提问的热情,尽力做到有问必答。这是因为,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就会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处理不妥,也会影响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学生提问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学生,
7、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哪怕是提出错误的问题,教师也要给予真诚的谅解和鼓励,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此外,教师还应时刻注意做到认真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和独特的想法,引导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保护学生发问的积极性,让“情感教学”之花在课堂中绽放。如在教学“一个数乘小数”时,在完成例3、例4的教学后,我要求学生分别比较例3、例4中的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在独立思考之后,有一个学生说:“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大,积也越大。”这时我并没有马上说这个学生的结论不正确,而是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正确的结论:当第二个因数比1小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