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037448
大小:179.06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5-22
《高一下第一单元单元练习(人口与地理环境) 新课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测试班级_____学号_______姓名________得分_____一.单项选择题:1.世界人口增长最迅猛的时期是A.产业革命后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C.70年代后D.80年代后2.产业革命前,世界人口增长缓慢,从根本上说是因为A.人口出生率低B.人口死亡率高C.人口自然增长率低D.社会生产力水平低3.有关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主要原因或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B.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C.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增加D.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4.有关改革开放以来民工的流动方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从山区流向平
2、原B.从农村流入城镇C.从贫困区流向发达地区D.从东部移向地广人稀的东北、西北等地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迁移能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一般不会产生种族、民族、宗教上的矛盾B.人口迁移对迁出国来说,减轻了人口压力,增加了许多侨汇收入,不会给迁出国的经济造成不利影响C.人口迁移对迁入国来说,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有时也会产生新的矛盾和社会不安定因素D.一般来说,由于战争、灾荒、贫穷、逃难所形成的国际难民不属于移民活动6.下图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增长模式属于“高高低”的国家是A.①B.②C.③D.④7
3、.下列地区和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处于“高低高”时期的是A.美国、加拿大B.澳大利亚、新西兰C.韩国、德国D.巴布亚新几内亚、埃及8.关于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A.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均属于“低低低”模式B.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均属于“高低高”时期C.我国的人口再生产已进入“低低低”D.非洲国家是“高低高”人口增长模式的典例9.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属于社会经济因素的是A.矿产资源B.政治变革C.交通和通信D.战争10.关于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政治因素基本上不影响人口迁移B、造成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是地区之间的人口
4、数量不平衡C.随着生活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迁移越来越明显地受经济条件的制约D.难以改变的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地区分布与迁移的根本因素11.人口迁移对环境往往造成()A.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B.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联系C.在迁出地,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D.在迁入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环境问题(江苏卷)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某新兴城市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12.1992年至1993年,该城市的人口增长率是()A.16.7%B.14.3%C.0.9%D.1.2%13.1991年至1998年,该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
5、因是()A人口出生率高B.人口死亡率低C.大量人口迁入D.原有人口基数小14.该城市人口迅速增长,近期可能导致的主要问题是()A.人口老龄化突出B.城市经济缺乏活力C.社会劳动力不足D.城市用地压力增大读下图回答15~16题。15.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人口年龄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A.93%B.23%C.13%D.60%16.与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的人口上升了1.39%,而总人口增加了1.3亿人。因此,新世纪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B.继续
6、稳定低生育水平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的人口比重17.对环境人口容量不确定性的认识错误的是()A.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环境承载能力发生相应的变化B.人均消费水平的差异C.不同的假设条件和估计方法的结果是不同的D.因为人口容量是不可能估计的18.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A.一个地区的资源状况B.当地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消费水平C.居民的膳食结构D.以社会的生活习惯与习俗等19.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国土面积大小是制约一个国家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B.一定历史阶段,一定范围内的环境人口容量有相对确定性C.文化和生活消
7、费水平的变化不影响环境人口容量D.科技发展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于世界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世界人口普遍面临老龄化问题B.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的大洲是亚洲C.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问题D.大多数发达国家面临少年儿童比重大的问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二.综合题:21.读下表,回答下列问题。新中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年份出生率(%)死亡率(%)年份出生率(%)死亡率(%)19493.602.0019752.300.7319523.701.7019781.830.6
8、319573.041.0819801.820.6319623.7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