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996420
大小:6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20
《推拿治疗:颈椎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颈椎病的病因: (1)外伤:颈椎是人体脊柱活动最大的部位,易遭受外伤。损伤可以加剧颈椎退变,破坏颈柱原有的平衡。 (2)慢性劳损:慢性劳损可造成颈椎小关节退变、椎体局部韧带发生退行性变。退变后,椎间盘突出、骨赘形成等可刺激颈部的血管神经而发生颈椎病。 (4)先天性因素:颈椎的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颈椎体融合、第一颈椎发育不全、颅底凹陷症、先天性颈柱管狭窄可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的退变,特别是颈椎 再受到外伤,更易发生颈椎病。 (5)咽部炎症:当咽部有急、慢性感染时,可直接刺激邻近肌肉、韧带,或通过丰富的
2、淋巴系统使炎症在局部扩散,以致造成该处肌张力低下、韧带松弛和椎间关节内外平衡失调,椎体是的稳定性遭到破坏,而产生颈椎病。推拿治疗:颈椎病 【概述】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性疾病。随年龄的增长,人体的颈椎间盘(图139)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纤维环弹力减退,椎间盘向四周膨出,椎间隙变狭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间不稳定,黄韧带肥厚、变性,钩椎关节增生及小关节的继发性改变。这些结构上的变化必然导致颈椎椎管或椎间孔的变形、狭窄,以致直接刺激、压迫,或通过影响其血运使颈部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
3、交感神经发生功能或结构上的损害,并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这在临床就称之谓颈椎病。 【临床表现】 1.颈型颈椎病仅以颈部轻微疼痛不能较持久地看报、书写,颈部活动基本正常,无上肢放射痛。 2.神经根型颈椎病除颈部疼痛外,可出现明显上肢放射痛,呈阵发性加剧。颈部活动度受限或僵硬感。患肢乏力,握力减弱,手指麻木等。 3.脊髓型颈椎病颈痛伴四肢麻木、僵硬、力量减弱;手不能持物和自如活动;行走笨拙,甚至不能站立与行走,直至瘫痪。部分患者胸、腹部有明显束带感,异常不舒服。大便失禁,排尿困难或尿急、尿频等。 4.椎
4、动脉型颈椎病颈痛、眩晕、头痛、视觉症状(复视、幻视、视力下降),甚至猝倒,但意识无障碍。这些症状的出现常与头颈转动有关。 5.交感型颈椎病颈痛伴偏头痛、头晕、头胀、视物模糊、耳鸣、耳聋。心律不齐,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或有疼痛。肢体发凉,皮温降低,手指麻木、肿胀或痛觉过敏等。 【诊断和鉴别】 1.颈型颈椎病诊断:仅有颈痛,无上肢放射痛,颈部被动运动基本正常,颈椎X线摄片可见颈生理弧度消失而无其他骨质改变。 2.神经根型颈椎病 (1)诊断:颈臂疼痛,手指呈神经根性分布的麻木、疼痛,力量减弱,皮肤知觉
5、减退,二、三头肌键反射减弱或消失,颈部活动受限,棘旁压痛伴患肢放射痛;叩顶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颈部X线摄片可提示:生理曲度消失,椎间隙狭窄,椎体骨质增生,椎间孔变形,钩椎关节增生等。 (2)鉴别诊断: 风湿病:无放射性疼痛,麻木区不按脊神经根节段分布。服用抗风湿药物症状有好转。 胸廓出口综合征:虽有上肢根性疼痛症状,但有其特有体征,即间歇波动试验、挺胸试验、上肢过度外展试验等阳性。X线摄片提示有颈肋、横突过长等。 3.脊髓型颈椎病 (1)诊断:四肢肌张力增高,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
6、出现。病变水平以下感觉、运动障碍,晚期则表现为痉挛性瘫痪。X线平片可有典型颈椎病改变,脊髓造影能明确了解颈脊髓受压情况,CT和MRI也能明确诊断。 (2)鉴别诊断: 颈脊髓肿瘤:有三大特征,即运动麻痹表现为四肢瘫痪;感觉障碍表现为颈部或上肢水平以下的传导束型感觉减低、丧失,以及大小便障碍。X线平片显示椎弓和椎体破坏,造影可见倒杯口状梗阻,MRI可明确诊断。 脊髓空洞症:起病缓慢,多在30岁以前,早期出现节段性感觉异常,分离性感觉障碍,尤以温觉的减退或消失为突出,患者常不自觉地烫伤。上肢无力和肌肉萎缩,
7、远端向近端发展可波及骶棘肌火线平片可见颅颈部畸形,脊髓空气造影显示脊髓对称性膨大,MRI可明确诊断。 4.椎动脉型颈椎病 (1)诊断:头晕、恶心诸症与头颈转动有关。颈椎X线片示钩椎关节增生。椎一基底动脉血流图、椎动脉造影可作提示诊断。 (2)鉴别诊断: 美尼尔综合征:有发作性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四大主征。 内听动脉痉挛:内听动脉发自基底动脉。该动脉的痉挛患侧出现急性进行性耳鸣和耳聋,很快听力丧失,突然发作性剧烈眩晕。数小时后,听力逐渐改善,眩晕也随之好转。 5.交感型颈椎病 (1
8、)诊断:有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并有神经根刺激征和颈椎病的X线征象。 (2)鉴别诊断: 神经官能症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无明显神经根或脊髓受累的症状和体征,无颈椎病X线征象。 心绞痛:有冠心病史,多发生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受寒后,历时短暂,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含硝酸甘油片后,即可缓解。 【治疗】 1.治疗原则调和气血,舒筋通络,解痉止痛。 2.常用穴位及部位风池、风府、肩并、天宗、阿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