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修心工夫

曾国藩的修心工夫

ID:974763

大小:3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0-23

曾国藩的修心工夫_第1页
曾国藩的修心工夫_第2页
曾国藩的修心工夫_第3页
曾国藩的修心工夫_第4页
资源描述:

《曾国藩的修心工夫》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曾国藩的修心工夫作者:徐雷 [摘要]心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对心的省察涵养是理学工夫论的核心。曾国藩是晚清理学的中坚人物,习理学首重修心。为求己心存而不放、定而勿动、安泰戒馁、守一无贰,曾国藩运用了居敬、主静、慎独、思诚四项功夫。   [关键词]曾国藩;理学;修心工夫;   [作者简介]徐雷,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警察学院教师,湖南长沙410082   [中图分类号]K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0)10-0178-04      心本指认识器官及其功能。在中国哲学史上,心又指代表主观意识和主体精神的哲

2、学范畴。中国古代的学者们一边致力于对心的认知,一边关注人心的自我操持与自我涵养。曾国藩作为虔诚的理学信徒,自跟随唐鉴、倭仁研习理学后,始终把对心的修养置于首位。他视心为物,主张通过理学功夫(居敬、主静、慎独、思诚)博究存心之理,“以养此心和平笃实之意”。     一、心存工夫:“敬,则存心渐趋于厚” 曾国藩讲究“居敬”工夫,是从道光二十年居京时开始的。习之最初,他便意识到“敬为养心之要”。他告诉家人:“内有整齐思虑,外而敬慎威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此)所以养心也。”外顺内而发,内因外而敛。循外而论,敬端正人之气象;循内而论,敬持守心之中庸。

3、理学家程、朱曾说:“主心者,主敬也。”“不能居敬以持之,此心亦泛然而无主。”言下之意。主于敬者自然可主于心。此论不仅从正反两面阐明了敬对心的必要性,还为曾国藩以敬修心提供了学理依据。在涵养身心过程中,曾国藩笃实体悟到以下两点:   首先,“心外驰总是不敬之咎”。所谓“心外驰”是指应事接物时,思绪游离于外的一种心理活动。读书时,心挂着见客;见客时,心念叨读书。心牵两事,一事无成。无疑,它是己心存而不放、放而能收的对立面,极大地削弱了己心的自我把持能力。对这种频频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现象,曾国藩究其根源,归罪于己心不敬。他说:“细思不能主一之咎,……不主一

4、之害心废学。……不能主一,无择无守,则虽念念在四书五经上,亦只算游思杂念,心无统摄故也。”“无择无守”意指离敬则心乱;“心无统摄”意指害心则无主。显然,居敬于此充当着护心的角色,敬与不敬已然成为己心能否自做主宰的吃紧下手处。   其次,“敬则存心渐趋于厚”。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七,曾国藩制定了一份详实的修身课程。在“敬”的条目下,列出了实施细则:“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整齐严肃”自然是指“敬”的外在表现;“无时不惧”则是指内心“终日钦钦,如对大敌”,时刻处于恭敬、谨畏的状态。由于敬贯穿于动静,所以,“无

5、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就是要求身心无论处于动时还是静时,不管是已发时还是未发时,皆应保持“主一无适”。受此影响,曾国藩以敬修心日收其效,存心渐趋于厚。一是“厚”与“薄”相对。敬则己心纷扰如故,谓之薄;敬则己心存而不放,谓之厚。厚此薄彼,求敬存心。朱熹曾说:“敬则心存,心存,则理具于此而得失可验。”视敬为心存理明的前提。曾国藩同样如此,借居敬之功先求心存,再悟得“谈理时心颇和平”。心人理、理摄心,心、理相丽、互通无碍。这便是存心渐厚的第一重功效。二是“厚”与“深”同义。人心有善恶之念,好坏之分。修心之要无外乎去恶存善,净尽己心。曾国藩将恶念

6、喻为心之贼,善念喻为心之墙,借助居敬存心,“无使吾心之贼破吾心之墙子”。这便是存心渐厚的第二重功效。防堵恶念之心墙愈厚,心之善念愈深。纯善无恶,心体澄明。   以上曾国藩对居敬的认识,发自内心,得于体悟。正是因为他对“敬字细加体认,实觉刻不可离”,居敬才得以被置于日课之首,穷年累月习以为常。简论之,曾国藩对敬的理解上承程朱,既宗二程敬以存心之旨,又明朱子心存理明之意,其以敬修心,贵有心得。      二、心定工夫:“静字全无功夫,欲心之凝定,得乎”      和居敬一样,主静工夫也被曾国藩视为课心课身之法。不过,相较于前者,对症下药的意味更浓,也更

7、直接。曾国藩坦言,内心“素有忿恨不顾之习,偏于刚恶,自究所病只是好动不好静”。外物滋扰,思绪起伏即心动。心好动特指思虑频频且不由自主,似被强力驱使,无法挣脱。好动即妄动,妄动则心无定向,属修心之患。   曾国藩修心之初,饱受好动轻静,心无定向之苦。朱熹曾说:“心不定则内必纷扰。”对妄动之心做了描述。曾国藩潜心体验朱子语,悟得纷扰有二:一是“心不定,不能用功”。遇事专注,心、事合一,自是理想的修心状态。反之,遇事徘徊,迟疑难断,令此心不能施功于事。心、事两分,勉强行之,己心反受其累。二是“心不甚坚定,不能不怠荒散漫”。无所事,己心本应存而不放、定而勿

8、动。然而,愈是闲时,此心愈发忙乱,悬而不降,久之,致使怠倦、荒芜、涣散、漫然缠绕于心,害心非浅。简而言之。应事时,心不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