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729877
大小:64.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5-06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以新的社会阶层为研究对象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以新的社会阶层为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一制度认同的要素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完整、系统的制度体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下文简称为制度认同),首先解决制度认同是什么的问题,即探讨制度认同的内涵与外延,其次要解决制度何以被认同的问题,即揭示制度认同的本质。(一)制度认同的内涵与外延制度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的逻辑层次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中观层面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2、度的实践性、微观层面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性。非正式制度的核心要素是意识形态,与正式制度具有辩证的关系,它们的矛盾张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稳定发展的动力支点。1.制度认同的内涵:对正式制度的认同(1)对制度体系顶层结构的认同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是制度体系的顶层结构,决定着我国的国家性质,在制度体系中起着规范作用。正是由于“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根本政治制度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才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和发展。建国初期到改革开
3、放之前这一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单一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这种所有制结构下只能产生“两阶级一阶层”,人们处于集体公社之中,没有市场经济的概念,没有自由追求经济利益的权力,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仅仅局限于经典马克思主义和苏联模式的“平等”的社会主义,实际上这种片面追求平等价值的上层建筑与当时的经济基础并不相称,导致人们并不能充分享受社会主义所带来的经济绩效,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也仅限于价值上的认同。而在改革开放之后,由于顶层结构的变革,非公有制经济从“不可缺少的补充地位”到“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
4、补充”最终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八十年代中期之后,中国社会结构变迁速度明显加快,伴随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产生的大批从业人员,逐步打破了原有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正是由于“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引发了经济利益、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使同一个阶级内部出现了具有不同特征的社会阶层。”传统社会阶层衰落,一些阶层出现瓦解和重组,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由此可见,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与发展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顶层结构的变革,顶层结构的制度安排给予了新的社会阶层追求
5、利益、实现全面发展的可能,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顶层结构的认同是毋庸置疑的。..........................(二)制度认同的本质与动因探讨制度认同的本质,是为了揭示制度本质和制度认同之间的内在联系,无法理解制度的本质,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认同制度。根据唯物史观,制度是建构于现存的物质生活条件之中,表现为一定社会的阶级利益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维护和实现多数人利益的本质。1.制度的利益本质第一,制度的所有制经济关系决定了制度的本质。恩格斯认为:“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
6、现为利益。”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关系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本质是维护和实现多数人的利益。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结构中,公有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和本原,规定着整个制度体系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最能体现制度的多数人利益本质,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最大的不同。第二,制度的
7、政权性质决定了制度的本质。我国的政权是人民民主专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阶级基础在于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具有阶级性又具有人民性,“它的阶级性正是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利益加以确认而表现的”,人民作为政权的主体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代表人民利益的广泛性和一致性。第三,制度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制度的本质。社会主义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最大的不同在于:“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④制度的目的是实
8、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制度的价值取向是消灭剥削和私有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的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进方向是否指向人民所期望的共同富裕,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多数人的利益需求,决定了社会成员对制度的认同程度。.........................二新的社会阶层制度认同现状的多维分析(一)对制度物质绩效的认同制度认同的首要动力于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