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725430
大小:61.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5-06
《教科研与教师专业成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教科研与教师专业成长教科研与一线教师专业化成长2012年9月11日一、题外话与题内话:再提教科研1.教师参与教科研的价值:应付?应该!功利?功夫!当教师面临着日益繁重的各种挑战和压力,比如说职评、绩效、荣誉时……自然而然,不必避讳!当教师面临着脱胎换骨的各种洗礼和锤炼,比如说突破、成长、发展时……超乎自然,不必忸怩!这是因为一线教师:拥有科研,拥有一线希望一线教师:课堂是戏台;科研是砚台既戏台又砚台,才是成功的舞台!苏霍姆林斯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
2、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给教师的建议》教师作研究者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化的教师形象。它的必要性根植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生活场景,它的价值取向乃是由教师自身教学活动的内在需要决定的,而不是某种外部力量强加的。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只能成为一名教书匠,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钱伟长:“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学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魏书生:“我引导教师
3、们思考,为什么同样是教书,斯霞、于漪、钱梦龙、欧阳代娜等许多优秀教师却感觉幸福、快乐,充满了新奇感,工作充满了创造性?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们不是教书匠,而是教育科研工,是教育艺术家。他们总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待教育教学工作。”——《教学工作漫谈》学校发展的三个阶段—教师专业成长的三条途径第一阶段:靠制度第二阶段:靠管理第三阶段:靠科研——自然积累——业务学习——教育研究二、我的教科研之路(一)1.摸着石头过河2.跟着课改在走3.跟着教师在转4.跟着时间在跑5.跟着意志在牛得失与甘苦同存冷板凳上坐十年,好文方能一惊鸿告别应酬和娱乐,从此寂寞人影单抓头
4、搔耳笔杆咬,但丁神曲可共鸣二、我的教科研之路(二)1.宏观建构、高度立意2.微观解构、深度取意1.宏观建构、高度立意这是指在课改同行中,根据教育教学的宏观导向,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根据教师学生的需要,结合本人的一些认识,以比较全面、前沿的角度去思考教育科研的方向、角度、方法、价值;或以反思者的角度去审视教育教学之弊、检视课堂教学之短,筛取具有可借鉴的一些教训或启迪;或者是汲取可操作、可包容、可推广的触感、经验、方法或举措,加以提炼与提升。一般而言,这种宏观认识与实践的重要特点就是立意要有高度、思想要有广度、操作要有信度等。例如:校内视角下的教育科
5、研案例1:基于反思的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践研究(2006)案例2: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同课异构的实践研究(2009)案例3:把课堂权利还给学生――教学管理的更新与教学方法的变革(2010)案例4:初中简约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的研究(2012.8)例如:兄弟学校视角下的教育科研案例1: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化成长的课堂教学生态环境的研究(2005)案例2:农村学校跨区域布局调整中教师异质整合与发展的策略研究(2007)案例3:农村初中三级行为矫正的实践研究(2011案例4:基于学案导学的初中“生本课堂文化”构建的研究(2012.3)例如:指导视角下或合作的教
6、育科研案例1:基于“错题集”的初中数学教学资源开发与运用的研究案例2: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有效策略的建构与优化的研究案例3: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2.微观解构、深度取意所谓微观解构更多的是指在课改契机的基础上,针对课堂教学、教师实际、学生需求而采取的一种微观性研究,是教师对自我课堂的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感悟与理性认知。微观解构是源于课堂、源于教师、源于学生而又升华到一定理论层次的一种教学推演、回顾、反思、修正的自我专业修炼,也是教师从课堂教学走向理论研究的必要手段,更是教师走向专业成长之路的必然选择。微观解构的最终成果形式——专题论文或综合性论文(也
7、包括案例、教学随笔、课例研究、个案追踪等)。微观性研究更具有教学导向意义与实践运用价值,而要使微观研究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感染力与震撼力,必须具备深度立意的要求,这是衡量该文章(论文)质量的重要参照!案例:1.《初中思品课堂哲理韵味的“酿制”与“勾兑”》2.《全球史观下的历史与社会“比较引证”教学的实践与思考》3.《初中历史与社会“史料素材”的耦合与串联》4.《初中思品课堂“问题意识”的运筹与涵养》(补充)3.中观建构、长远取意这是介于宏观与微观的一种教学研究方式:例如小课题研究、课例研究、磨课组研等;或某些教学策略的尝试与运用;或一些常态问题的组
8、合跟踪等。三、教科研之道—视角与方法多想、多写、多看、多改少享受、少浮躁、少激进、少功利1.领会论文的五项要求——(1)小问题的阐述(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