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例人工心脏起搏器临床观察

90例人工心脏起搏器临床观察

ID:9645515

大小:5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4

90例人工心脏起搏器临床观察_第1页
90例人工心脏起搏器临床观察_第2页
90例人工心脏起搏器临床观察_第3页
90例人工心脏起搏器临床观察_第4页
资源描述:

《90例人工心脏起搏器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90例人工心脏起搏器临床观察【关键词】人工心脏起搏器;心律失常  临床工作中药物对缓慢型心律失常疗效往往不佳,病情危重者随时会危及生命,人工心脏起搏是目前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最有效的方法。本院1992年至2005年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80例,临时人工心脏起搏器10例,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90例患者,男性60例,女性30例,年龄19~81岁,平均年龄50岁。心律失常类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5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33例,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12例。病因:冠心病56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原因不明21例。  1.2起搏器及电极植入方式90例

2、中VVI(心室起搏、心室感知,按需型起搏器)起搏85例,DDD(房室全能型起搏器)起搏5例。共植入秦明公司8619BSSIc20台,德国BiotronikpikosolVVIc/AAIc5台,美国MedtronieSigmaSVVI10355台。临时起搏器静脉植入路径:锁骨下静脉8例,股静脉2例;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头静脉32例,锁骨下静脉47例,颈外静脉1例。  1.3手术方法本组病例在手术开展的初期均采用头静脉切开术,以锁骨中点下2cm水平延长线与肌间沟相交点为中心,沿肌间沟作长约6cm的斜切口,逐层分离皮下组织、肌肉,在肌间沟内游离头静脉约3cmV型剪开并

3、放置电极。若头静脉放置电极失败者可另选颈外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在近几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提高,主要采用锁骨下静脉途径。  在术中电极定位上采取:(1)X线影像上电极头位于右室心尖部,且头端与心室收缩呈同轴运动,轻轻回拉电极有钩挂感;(2)腔内心电图呈rS或RS型,ST抬高3~8mV;(3)起搏电压调至3V起搏,有效起搏并稳定后下调起搏电压,测定起搏阈值(要求阈值≤1V);(4)感知灵敏度(3~8mV);(5)起搏电极在心腔内要有足够的弯曲度,以减少上肢活动时对电极的牵拉;(6)嘱患者咳嗽、耸肩、侧身等如电极均未移位,观察起搏稳定良好,固定电极,制作囊袋,连接电极与起

4、搏器,将起搏器置入囊袋后,缝合皮下组织、皮肤,无菌敷料加压包扎,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5~7天。术后定期随访。  2结果  对90例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随访1年,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80例全部安置成功,临时心脏起搏10例,8例成功,1例起搏成功后因严重心衰死亡,另1例于安置第2日因起搏导线折断,未能及时找出起搏失败原因而死亡。  发生的并发症有:(1)电极脱位:术后l~2天发生电极脱位2例,即予再次电极定位后7天顺利出院。(2)囊袋积血:术后发生3例,1例予芒硝处理后自行吸收,另2例予穿刺抽液后,囊袋积血消失。(3)起搏综合征:术后回访中有3例出现头昏、乏力等不适

5、,考虑为起搏器综合征,给予减慢起搏心率后症状消失。(4)切口愈合不良:1例术后出现切口愈合不良,予彻底消毒清创后再次缝合,于初次手术后的20天后痊愈出院。  3讨论  静脉安置路径的选择。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近几年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据调查2001年度79.2%的临床医生选择了锁骨下静脉穿刺[1]。只要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熟练,安置心脏起搏器可首选锁骨下静脉穿刺[2],此方式简便,成功率高。穿刺时有以下几点可以提高成功率:(1)取头低足高位30°~40°,以利于锁骨下静脉充盈。(2)在肩胛下垫个绷带卷,使肩胛骨展开,锁骨抬高,锁骨下静脉拉长伸直。(3)必须在X线下证实导

6、丝在下腔静脉后方可入扩张鞘,此步骤尤为重要。(4)若采用Magney法取胸骨角中央和喙突连线的中外1/3为穿刺点针尖指向锁骨中内1/3处[3],可更安全,并可以避免“锁骨下压迫现象”。  本组发生3例囊袋积血,均为老年消瘦者,术中用盐水纱布填塞后均未发现活动性出血,但术后仍发生了囊袋积血,可能与老年患者凝血功能差有一定关系。高龄患者皮下脂肪层较薄,多体质虚弱,免疫机能低下,抵抗力弱且多服用抗凝药物,而使囊袋易于出血、感染。对此类患者除术中彻底止血外,术前停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溶栓及扩血管药物3天以上。在缝合囊袋时加用氨甲环酸,术后1~2天继续给予止血药

7、物等处理后均未再发。  起搏系统功能正常,但却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病人表现明显症状或限制病人获得最佳生活状态,称为起搏器综合征(pacemakersyndrome)。起搏器综合征发生在VVⅠ起搏方式上。主要由于房室不同步,造成心室充盈不足,心输出量减少所致[3]。本组患者因经济原因以VVI起搏为主,双腔起搏器安置很少,故不能实现生理性起搏。对此,我们采取在保证患者组织器官供血,日常活动中不出现组织器官缺血的条件下降低起搏频率,使患者尽量出现自身心率,符合生理顺序,另外还可以通过延长心室充盈时间,改善心室充盈,提高心输出量,达到消除起搏器综合征。本组3例起搏器综合征

8、患者予调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