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25304
大小:5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4
《政治课教学改革浅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政治课教学改革浅谈 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等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人们的认同,教学改革跨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但由于我们对现代教育思想及方法的研究尚处于探索之中,目前政治课教学现状与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远不相称,主要弊端是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学生为考而学,缺乏主动性,学习方式单一,死记硬背。政治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创建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政治理论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的目光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
2、,应该成为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对此,我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拓展探索空间,鼓励学生思考与创造 政治知识学习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结论与过程并重,有效的政治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交流反思应成为学生学习政治的重要方式。因此,政治课教学不应是老师一味灌输,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原理的过程,而应该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如在上“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一课时,我设计了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法,①老师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3、”这一内容。②老师按教材和大纲的要求,用一节课的时间讲授该内容。③课后老师布置作业:背书、写作业。 第二种方法,①老师也布置课前任务,但不是预习课本内容,而是上网查询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知识。②上课时老师请学生报告自己所查找到的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的资料,然后讲授课本知识,讲授时用学生查找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③课后作业为分组采访人大代表,写采谢报告。 这两种教学方式,都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但两者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探索空间却有着明显的差别。第一种设计,主要是在教室讲课本内容,通过老师教,学生记来获得知识,在
4、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没有体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能力的培养,欠缺对问题的探究。第二种设计,更关注学生主动探索与创造的可能,而不仅仅是为了记住概念原理。“上网找资料、想办法采访人大代表”,学生在这个要求的导引下必须通过积极合作,解决找不到采访对象或采访对象不配合怎么办等等问题。这样,使整个活动充满着挑战,学生在活动的情境中,大脑细胞得以激活,也诱发了他们探索与创造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政治知识,学会运用政治知识的方法。而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学习经验又有助于他们进一步的学习。 知识的学
5、习过程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是学生心理感受的过程。更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每节课怎样让学生发现、探索、创造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教师应该用学生的眼光来看教科书,精心选择学习材料,合理设计活动程序,让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获取知识,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政治课教学才能显现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二、因材施教,适应学生学习差异 一个人只要得到对他最适合的教育,他的才能就可以充分的发展。因材施教,就是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不要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人,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根据学生的程度和
6、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学政治,鼓励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对互联网存在的弊病(网上出现的虚假和黄色信息,有些学生沉迷于网吧,严重影响学业和身体健康),应该如何治理?这个问题课本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总结归纳,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治理的办法可以有多种,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认识并找出治理的办法的:我在课堂上先让学生结合个人实际谈谈上网对自己的影响,通过交流学生认识到:上网有好的影响也有不好的影响。既然互联网有两方面的
7、影响,那么对它的处理就不能简单化,不能因噎废食。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讨论治理互联网弊病的办法。在讨论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分析能力较强,答案合理实用,层次性好。有的学生只能从某一方面说明如何治理,答案简单、片面。对于学生的种种认识,我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从课本知识的讲解、归纳中让学生,瞳得对这类问题的处理的一般方法,即:硬的和软的方法,也就是法德结合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再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从多角度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看出,同班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有差异的,
8、因此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有的加强基础理论的教育,有的要帮助他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要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观点、意见的机会,即使学生所说的观点有错误,也不应用批评的方式否定他,而应引导他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允许学生可以突破规定的程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