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抗争研究-西方理论与中国视角述评2

社会抗争研究-西方理论与中国视角述评2

ID:9603732

大小:5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3

社会抗争研究-西方理论与中国视角述评2_第1页
社会抗争研究-西方理论与中国视角述评2_第2页
社会抗争研究-西方理论与中国视角述评2_第3页
社会抗争研究-西方理论与中国视角述评2_第4页
社会抗争研究-西方理论与中国视角述评2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会抗争研究-西方理论与中国视角述评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社会抗争研究:西方理论与中国视角述评2社会抗争研究:西方理论与中国视角述评2以理维权,因为工人抗争维权多以意识形态为依据,最常见的抗争理由是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是我们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我们是国家的主人。  董海军在于建嵘依法抗争和.L.以理抗争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势抗争。他认为,弱者并不总是处于弱者的地位,在某些时候,弱者的身份本身就是抗争的有力武器,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是农民抗争的另一种政治机制,即中国农民抗争乃是以势(弱者的身份)抗争。折晓叶研究了中同农民在本土非农化压力、城市化暴力和工业私有化境况下所采取的博弈策略,认为农民所采取的基本策略是运用韧武器一

2、种既柔软又坚实的武器,即采取非对抗性的抵制方式获得合法性,从而保障自己的权益。应星则指出,草根行动者是一个既不完全认同于精英,也不完全代表底层,而是有着自身独特行动目标和逻辑的行动者。草根行动者所进行的草根动员,使农民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在表达方式的选择上具有权宜性,在组织上具有双重性,在政治上具有模糊性。草根动员既是一个动员参与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进行理性控制并适时结束群体行动的过程。应星还指出,判定农民利益表达行为性质的关键在于行动的政治性。在最近的一篇论文中,应星提出了以气抗争,他认为在维权行动中,利益冲突是事件的原发性的基础,气是行动再生产的推动力量。在此

3、之后,王洪伟根据对艾滋病人抗争行为的研究,提出了以身抗争。他认为在以身抗争模式中,身体成为一种带有支配性的权力,血淋淋地卷入统治或某种政治支配领域;活生生的肉体被附加了抗争性的政治权谋。此外,黎相宜用框架借用的概念分析失地农民的集体抗争,指出失地农民和精英阶层在抗争过程中相互借用对方框架的策略,导致草根的部分利益诉求被置换。黄荣贵研究了互联网在抗争行动中的角色,他认为互联网不仅能够成为草根行动的充权手段,也可能成为政府进行自我调节的工具:互联网对抗争行为的实际影响取决于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互动。  资源/条件视角的研究主要关注抗争者采用什么武器以及何种策略,并在此

4、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社会抗争者的抗争武器和策略谱系。资源/条件论者的贡献在于,他们以西方的理论框架为学术创新的原点,实现了西方学理的中国应用。同时,他们不囿于西方理论的窠臼,为发展出中国社会抗争的本土化理论作出了有意义的学术努力。但是,他们在讨论抗争武器与策略的过程中,似乎忘掉了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武器为何有效?这个问题追问的不是武器是什么,而是武器使用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部分解释框架只是针对特定的群体,这使得其在理论的普适性上大打折扣。  2、关系/结构视角。该视角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关系网络的视角;二是社会结构的视角。冯仕政的研究发现,一个人社会经济地位越

5、高、社会关系网络规模越大或势力越强、关系网络的疏通能力越强,对环境危害作出抗争的可能性就越高,反之则选择沉默的可能性就越高。阳石发勇则将社会网络扩展至当权者如何用社会关系网络反制抗争者,认为抗争者与当权者事实上在社会关系网络内存在非正式的互动。他的研究发现,不仅城市阶层的居民善于运用关系网络作为武器。同时,地方当权者也经常利用关系网络作为主要手段来动员国家政权机构和普通市民的支持,瓦解市民的抗争。关系网络成为影响城市基层维权运动爆发的结构性原因。中国尽管仍旧是个威权主义国家,但当前的行政体系处于一种相对分裂的状态,为抗争者提供了抗争机遇。施云卿则认为,地方政府

6、特殊权力结构将为维权营造机会结构,藉由行动者的积极建构,这种机会结构会发展成为真正可以利用的机会空间。石秀印在阶层分化背景下进行分析,认为目前中国日益分化的社会阶层形成了特殊的政治一社会结构,这种政治-社会结构既包括社会结构,也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结构以及地方政府辖区内的社会共同体结构。在这种政治-社会结构下进行博弈只能导致部分弱势群体的利益被牺牲,从而实现整体利益格局的平衡。  任焰、潘毅则把研究视域转到空间政治,研究了宿舍劳动体制对抗争的影响。他们认为在宿舍劳动体制中,居住与劳动的高度聚集使得工人有可能发展出集体性资源,这有助于动员工人向工厂管理者

7、发动集体性挑战。  从关系/结构的视角出发研究社会抗争的研究者大多受过社会学训练,他们的研究大都比较严谨。与资源/动员视角部分研究者不同的是,关系/结构视角更注重解释传统以及当权者和抗争者之间的动态分析。正因为如此,在关系/结构的互动分析视角中,我们难以发现类似于资源/条件视角中以抗争的模式归纳。这一方面是因为互动已经预设了模式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则可能与他们对理论发现持更为审慎的态度有关。关系/结构视角从微观的关系与宏观的社会结构出发,使我们能够从机遇结构的角度去理解中国社会抗争的某种必然性。值得注意的是,关系/结构的相关研究对中观机制似乎关注不多,从宏观结

8、构到微观行为之间的发生机制与逻辑关联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