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试点企业棉花加工技术规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试点企业棉花加工技术规程棉花质量检验傻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试点企业棉花加工技术规程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试点加工企业基本技术规程.本规程适用于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试点加工企业的管理和资格认定.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GB/1r18353--2001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技术条件GB12801--1991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18399—2oO1棉花加工机械安全要求3技术要求3.1棉花加工工艺3.1.1轧花工艺流程货场籽棉——籽棉重杂物清理机——籽棉卸料器——籽棉自动
2、控制喂料器——籽棉烘干机——籽棉清理机——籽棉配棉装置——轧花机——(气流式皮棉清理机)——(皮棉清理机)——集棉机——(加湿)——打包机——取棉样——棉包计量——棉包信息管理系统打印条形码——棉包自动输送系统3.1.2棉花加工工艺流程中的物料输送系统应采用气力输送或机械输送方式.8中国纤检2005年第3期3.1.3气力输送系统中的含尘空气应集中除尘,回收有效纤维并打包.3.2籽棉清理系统3-2.1籽棉应经过特杂,重杂,僵瓣棉和细小杂质的清理3-2_2籽棉清理系统的籽棉总处理量不小于10O00kg/h(如果有两套籽棉清理系统,每套清理系统的籽棉
3、处理量不少于5O00kg/h).3-2.3籽棉清理系统的清杂效率不低于60%清僵效率不低于70%.3-3籽棉烘干系统3.3.1籽棉回潮率超过8.5%.轧花时应进行烘干.3.3.2籽棉烘干系统的热源不得污染籽棉.3.3.3籽棉烘干系统的籽棉总处理量不小于10O00kg/h(如果有两套籽棉烘干系统,每套烘干系统的籽棉处理量不少于5000kg/h).3-3.4籽棉经过烘干处理后品质(色泽,强度,长度)保持不变.3.4轧花3.4.1在加工回潮率6.5~8.5%的标准级籽棉时.锯齿轧花机台时皮棉产量应不低于800kg.轧花系统总的皮棉产量不低于3200k
4、g/h.3.4.2轧工质量应符合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试点要求3.4.3加工后的皮棉等级不应低于原籽棉等级.3.4.4各级锯齿棉实际含杂率应符合表I的规定.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表1锯齿棉实际含杂率实际含杂率(%)皮棉等级先进指标一般指标1,2级≤1.2≤1.53级≤1.52.O4级≤2.O2.55级≤2.53.O6级以下≤4.56.O3.4.5加工棉纤维过程中应清除并不得混入异性纤维和其它危害性杂质.3.5皮棉清理3.5.1轧花机加工后的皮棉可根据市场要求进行皮棉清理.3.5.2皮棉清理机具有棉胎厚度自动检测,反馈装置.3.5-3皮棉清理机台时处
5、理量不小于1O00kg.3.5.4皮棉清理机的清杂效率不小于30%.棉纤维损耗率不大于1.6%3.5.5皮棉清理机排出的杂质中含棉率不大于55%3.6加湿3.6.1皮棉回潮率小于6.5%时,打包前应进行加湿.3.6.2皮棉经过加湿后品质(色泽,强度,长度)保持不变.3.6.3皮棉经过加湿后,回潮率不大于8.5%3.7打包系统3.7.1加工后的棉纤维必须使用公称压力不小于4000kN的打包机进行打包,台时(皮棉)打包量不少于15包.包重为227~10kg,棉包尺寸为:1400mmx530mmx700mm.3.7.2包装过程中,不允许混等混级和掺杂
6、使假.3.7-3打包机应有自动取棉样装置,做到包包取样.并按规定妥善保管棉样3.7.4成品棉包应采用条形码标识,应配备计算机,条形码打印机等相关信息设备3.7.5皮棉成包后先捆扎裸包,后套外包装.包装封口不露白3.8配套设备,辅助设备的配备3.8.1配套设备主要指重杂物清理机,籽棉卸料器,籽棉自动喂料控制器,籽棉清理机,籽棉烘干系统,气流式皮棉清理机,皮棉清理机,皮棉加湿系统,集棉机,集绒机,风机,除尘系统等3.8.2配套设备选型应符合相关规程的要求(见附录A的A2).且按主机的加工能力和工艺要求严格配置.3.8-3辅助设备应按相关规程的要求配
7、置和使用(见附录A的A3).3.9电器控制系统3.9.1工厂配电应规范,电控设备应有棉花加工专业设计单位配置.3.9.2成套设备电器控制系统采用PLC控制;后序能控制前序.3.9.3成套设备的各单机间能实现"互锁,联锁".3.10技术经济指标3.10.1加工1吨皮棉的耗电量(kW?h):内地:≤110;新疆:≤150.3.10.3打包:1吨皮棉耗电量(kW?h):<18.3.10.4包装1吨皮棉耗钢丝≤10kg3.1l管理人员,技术人员3.11.1试点企业应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生产管理人员.3.11.2试点企业应配备技术人员,技术人员中必
8、须有棉花加工专业的工程师或技师,且具有人事部门或劳动部门颁发的相应从业资格证书3.1l-3专业技术人员应有计划地进行培训学习.逐步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