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258553
大小:19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25
《2017春北师大版语文七下第一单元《当我死时》word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比较探究课上课时间:2013.3.胡乐云枣庄市实验学校当我死时(1课时)课前预习: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资料。相关课程标准:“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4.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5.体味诗歌抒发
2、的爱国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评价任务:1.进行朗读,把获得的整体感觉读出来。2.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3.比较阅读,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生命如此珍贵,有谁期盼死亡;除非可以带着灵魂回故乡。常人把死亡与痛苦相系,游子诗人把死亡与满足并论相提,只因为,他有这样的一系列假想……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余光中的《当我死时》,感受他的情怀吧。二、初读—读准字音、读好断句并初步了解诗文内容。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注意读好断句,排除生难
3、字。(标出读不准的字,不理解的词.)未yàn()tāotiè()头lú()zhègū()瞭望()2、听范读,注意诗的节奏、语气、情感。3、请个别同学包含情感地朗读。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文内容。三、品读─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魅力。1、自由朗读这首诗,品味诗中富含情感的语句。(要求:共同品析诗中富含情感的语句,发挥各自朗读或赏析特长,一名同学朗读诗句,另一名同学赏析。如:甲生朗读“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乙生品析“这句诗寄托了作者对新生的中国的憧憬。”)2、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①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怎样表
4、现出来的?(如通过一些词,句子等)②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结合“我”死后所葬的地方来理解)③3.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表达了思念之苦。)四、知人论世,加深理解后的诵读。1、关于作者: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故有“江南人”之称。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22岁离开大陆去台湾大学插班,毕业于外文系,后又留学美国,随家去香港,60年代他曾两度赴美讲学,羁旅生涯使得余光中怀乡心切,乡愁难于排遣,于是他写了许多思乡题材
5、的作品,而这首诗就是1966年在美国密西根州时写下的。2、应该使用的情感:深情的、悠长的、舒缓的,还有“有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部分应该用有些痛苦而又满怀渴望与期盼的语气来读。他为何苦痛?当然是17年的阻隔难以回乡,17年的阻隔难回祖国,所以他的思乡即思国。3、自由朗读课文,选择自己读的最好的句子读给小组同学听,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代表本小组展示给全班同学,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提示:可以从诵读的语速、语调和表达出的作者的情感等方面进行点评。)五、在诵读中寻找作者情感宣泄所借助的意象(具体的事物)明确:长江与黄河的使用(
6、没有直接说祖国大陆,而是通过具有诗意的想象,由历史渊源,历史文化的联想进入视线)——床的使用(人只有在疲惫困倦的时候才会想家,想母亲,想回到家里的床上休息)——安魂曲(想象出来的美感,别人听来可能是吵闹的噪音)六、品味独特的语言,剖析精妙的构思1、找出文章中实写的部分,谈谈在文中的特色“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特色:本是写实,却通过想来引出,下文又用一个‘想’字延续下去2、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划线部分相当于兼语3、结尾中作者提到用什么代替回乡?用17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此句用味觉来写视觉)仅仅看了就过瘾了吗?联系全文看看到底
7、怎样,作者才会真正满足?七:小结:我想对余光中说同学们,假如这位隔海峡翘首以望大陆的老人来到你面前,作为大陆一员的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八、向您推荐教学反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