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故居永远的草根情结

赵树理故居永远的草根情结

ID:9094261

大小:2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17

赵树理故居永远的草根情结_第1页
赵树理故居永远的草根情结_第2页
赵树理故居永远的草根情结_第3页
赵树理故居永远的草根情结_第4页
资源描述:

《赵树理故居永远的草根情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赵树理故居——永远的草根情结(名人故居)乔忠延《人民日报》(2015年01月26日 24版)  作家赵树理的故乡与我的家乡不过百里之隙,可是我却一直没有去过。起初,我并没有将他视为写作样板,甚至觉得他的作品“土气”。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写作的磨练,我却越来越敬仰他。敬仰他的文笔,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大旗虎皮,用农家话写农家事,趣味丛生。敬仰他的为人,情系底层农民,始终如一,从故土出发时是什么样子,到了省城京城还是什么样子。这种文格和人格并驾的高度,绝不是一般作家所能抵达。终于有机会,我来到了地处太行山腹地的赵

2、树理故居,走进了这样一位大作家出生和生活过的地方。  赵树理故居在山西沁水县尉迟村,村边那条清流名为沁河,1906年9月24日,赵树理出生在沁河边。赵家不是富户,可光景绝不算差,这从遗留的房屋可以看出,虽然经过了多少年的风雨剥蚀,农家院落的风骨依然不减。小院有正房,有厢房。正房坐北朝南,厢房落卧东西两面。这样的院落在北方并不少见,少见的是,正房为二层楼阁,东西厢房也是二层楼阁,阁楼上那一米高木围栏的镂空雕刻,精细剔透,不无江南亭台楼阁的雅致。4  就在沁河边的这个小院,赵树理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这里

3、,祖父和父亲教他《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传统经典,还要求他学以致用。用得好不好,天天有记载。先是划道道,做了好事划竖道,做了坏事划横道。后来改变了方式,备个罐子放豆子,做了好事放白豆,做了坏事放黑豆。幼小的他,就把自己的根脉往仁爱和善良的深处渐渐扎去。在这里,赵树理开始品尝农人的艰辛。每日天不亮,就被母亲唤起,扒一碗小米饭,喝一碗稀米汤,怀里揣上几个山药蛋,接过父亲套好的毛驴,赶着上路。毛驴在前头颠达,他在后面攀爬,一天下来筋骨都能拆开。  赵树理就这么在小院中长大。十九岁那年,他考上了省立长治第四师范

4、学校,意气风发地走出了小院,告别了田园。  走出了小院,却没有忘记小院;告别了田园,却没有忘记田园。父亲汗滴禾下土的艰辛,母亲纺织到天明的苦累,还有驮炭路上遇见的那些可怜的逃荒者、战战兢兢敲开院门的讨饭者……都深深嵌进他的血脉。他的内心涌动着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要安得的“广厦”当然不是有形的屋舍,而是无形的广宇。在那样一个时代里,这股胸中的波涛恰好对应了革命的浪潮,于是,赵树理再不是一个企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农家子弟,脱颖为一个“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时代新人。  “草根”赵树

5、理出发了,成为一名作家。在那个年代,作家可不像今天遍地丛生,要是用他的生花妙笔养家,非光宗耀祖不可。可是,赵树理是去闹翻身的,他的笔不是赚钱的工具,而是解放劳苦大众的武器。他喜欢“解放”这个词语,他要解放劳苦大众,不光是从肢体上解放他们,还要从精神上解放他们。《小二黑结婚》就这样问世,一经传开就引起热烈反响。小二黑、小芹、二诸葛、三仙姑……一个个小人物,或代表先进思想,或维护封建意识,矛盾冲突中展示翻身解放的曲折,曲折中却迸溅着光明的火花。赵树理让无数个小人物带着大众的意愿,在他搭建的小说舞台上不断出场,不断

6、演绎。《李有才板话》《李家庄变迁》《三里湾》……赵树理的作品和他作品中的人物广泛流传,不仅在文化人当中,也成为平民百姓茶余饭后、街谈巷议的不倦话题。4  当然,也不乏带着挑剔眼光审视赵树理作品的学人,审视的结果是两个字:土气。丁玲看过赵树理编的秧歌戏《娃娃病了怎么办》,写道:“就其本质而言,赵树理不是个艺术家,而是个热心群众事业的老杨式的干部。”这不是丁玲一个人的看法,而是不少延安文化人的共识。  或许,赵树理完全可以变个花样,换个新招扮靓自己,他有这样的底气,他阅读过西方的名著,接触过洋人的玩意儿。有次与几

7、个文人闲聊,谈到契诃夫的《在避暑山庄里》,赵树理不仅能说出故事和情节,连其中的假情书都能背诵出来。写作过赵树理传记的作家陈为人就发现,在赵树理早期的文章中,连意识流也玩得溜溜转。可是赵树理就是赵树理,他绝不放弃自己的“草根”气息。他投身革命是要解放穷苦贫民,奋笔疾书也不能背弃穷苦贫民。他把深深思考过的道理,化为小说故事,再用人人听得懂的话语写出来。诚如他自己所说,我写作品的目的,就是要政治上起作用,人民群众能看得懂。  正缘于此,赵树理的小说拨动了无数农民的心弦。  正缘于此,赵树理开创了“山药蛋”派,并成为

8、领军人物。  遗憾的是,同样是这个赵树理,同样是这个写作路子,上世纪四十年代,他是解放区那片小天地里文学创作的“旗帜”,十多年后,全国解放了,天地更为广阔,赵树理本应更加放开手脚施展才华,然而非但没有,他还失去了头上曾经拥有的光环。失去也罢,竟然还一次又一次受到批判。面对这种失常的状态,赵树理却仍然坚持己见,这不由让人想起杨万里的诗句:“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4  赵树理为何不动?说到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