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语文教学中的“归纳”与“演绎”

也说语文教学中的“归纳”与“演绎”

ID:8955682

大小:5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13

也说语文教学中的“归纳”与“演绎”_第1页
也说语文教学中的“归纳”与“演绎”_第2页
也说语文教学中的“归纳”与“演绎”_第3页
也说语文教学中的“归纳”与“演绎”_第4页
也说语文教学中的“归纳”与“演绎”_第5页
资源描述:

《也说语文教学中的“归纳”与“演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也说语文教学中的“归纳”与“演绎”  也说语文教学中的“归纳”与“演绎”    浙江温州二中黄龙校区程永超    《语文学习》2012年第1期刊发了赵克明老师《语文教学重演绎还是重归纳?》(以下简称《赵文》)一文,文章对三个“演绎法”课例分析后用相应的“归纳法”给予了修正,文章最后呼吁“语文教学当首选归纳法,慎用演绎逻辑”。很快网上又现江苏卓立子老师的商榷文章,认为“语文教学要大胆、多元丰富地运用演绎法教学,归纳法教学时而为之也未尝不可”。两篇文章分别对“归纳”与“演绎”情有独钟,各执一词,笔者在感佩两位

2、老师深入思考的同时,以为两文对语文教学中的“归纳”与“演绎”尚未达成共识,还须深入探讨,故不揣浅陋,就教于方家。    一、正确理解归纳与演绎的内涵是讨论的前提    卓立子老师在文中说“正确理解‘演绎’和‘归纳’的内涵是这个问题的基本常识”,确如所言,我们讨论“语文教学重演绎还是重归纳”的问题,首先要弄明白“归纳”与“演绎”的内涵,以及语文教学中的“归纳”与“演绎”的本质,否则问题的讨论就会失去共有平台,滑向无效争辩。    好在能达成共识的是:归纳和演绎,其本质是两种逻辑思维方法。    归纳,是从个

3、别性的前提推论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方法。先摆事实,后求结论,这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它有两种功能,一是概括一般情况,二是推测将来结果。优点是体现事物共性,寻求根本规律。局限是不完全归纳,则无法穷尽同类事物的全部属性。    演绎,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方法。先假说,后求证,其推理形式是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构成的“三段论”,这是从一般共性到特性,推论和判断个别事例的认识方法。其优点是把一般原理运用于特殊现象,使得原有知识得以深化。局限是其本身只揭示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不能

4、进一步揭示共性和个性的对立。    所以,孤立的演绎与孤立的归纳都不能正确地反映不断变化的客观世界。逻辑史上曾形成过“归纳派”和“演绎派”两大派别。两派各执一端,各自夸大彼此间的矛盾和对立,忽视了联系和统一,结果是给逻辑学发展造成了极大伤害。①    其实,在思维实际中,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紧密联系、相互补充。其联系表现在:第一,归纳推理为演绎推理提供前提。演绎推理要以一般性知识为前提,这就要依赖归纳推理来提供一般性知识。第二,归纳推理也离不开演绎推理。为了提高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需要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对

5、归纳推理的个别性前提进行分析,把握其中的因果性、必然性,这就要用到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还要依靠演绎推理来验证自己的结论。因此,归纳和演绎作为两种逻辑推理方法,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厚此薄彼。恩格斯就曾说过:“归纳和演绎,正如分析和综合一样,是必然相互联系着的。不应当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捧到天上去。应当把每一个都用到该用的地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只有注意它们的相互联系、它们的相互补充。”②    二、三个课例及其修改方案的背后    基于以上共识,我们才能评析赵、卓两位老师所谓的“演绎”型和“归纳”型语文教学(姑且

6、如此称谓)课例及其观点,看看语文教学与“演绎”、“归纳”之间能否构成联系,若能,我们又当如何认识这种关系。    先来看看《赵》文中列举的三个课例及相应修改方案,现简述以下:    课例1:教师列出《荷塘月色》主旨的不同理解,学生接下来“列举课文某一片段印证上述某一说”。修改方案:先让学生阅读文本及相关资料,然后自由探究发表看法,然后教师再列举出历来关乎本文主旨的不同理解,与众多思想发生碰撞。    课例2:教师展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理论,教师以此理论演示对于白居易《长恨歌》的分析,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同

7、类作品赏析训练。修改方案:(..)先让学生赏析同类作品,借以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理论,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同类作品赏析训练。    课例3:告诉学生横向议论知识,教师再解说例文,然后进行话题训练。修改方案:先让学生阅读例文,进而掌握横向议论知识,最后进行话题训练。    赵老师认为,三个课例虽然“内容不同,形式各异”,但“都运用了演绎逻辑,即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个别、从规律到特殊的思维方法”。    窃以为,问题就出在这里。    如果依赵老师理解,其所举课例就是“演绎法”教学。那么,比照“演绎逻辑”

8、的内涵,其课例内涵就理应与“演绎逻辑”内涵相符合。按前文所述,“演绎逻辑”一般都是先假说,后求证,其推理形式为逻辑学“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注意,若逻辑推理的前提假说是真命题,其后之求证过程才会是形成真命题结论的过程。而纵观《赵文》三个课例,无一有如“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过程。以课例1具体言之,教师先给出《荷塘月色》主旨的不同理解,然后让“学生列举课文某一片段印证上述某一说”。这种“观点+例证”的做法就是“从抽象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