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686443
大小:386.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4-04
《新课标人教版第八册数学教材分析第1346单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全册教学内容这册书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八个单元:数与计算(1346)空间与图形(25)统计(7)数学广角(8)它体现了和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数与计算(1346)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原来的义务教材也是在四年级下册用了一个单元的章节对以前学习过的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对于这些相关的内容,本套实验教材在本册安排了“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两个单元。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
2、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三、总体感觉1、溶计算教学溶于现实情景将计算教学溶于现实情景中,使学生更易理解计算的算理和运算顺序的现实意义。教材创设了热闹的滑雪场情境,由此引出4个例题: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2、系统梳理,有效落实通过一系列的例题让学生计算滑冰场上的人数,计算购买门票所用的钱数,关于安排保洁员的事等等。这样编排
3、让学生有较长的时间,通过较丰富的现实素材,逐步体会、理解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在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出现比较抽象的运算顺序,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并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具体情况:册数标题一上1.连加连减。2.加减混合。二上1.连加连减。2.加减混合。乘加;乘减。二下1.加减混合。含有小括号。2.乘加、乘减。3.乘除两步计算,分步列式。4.乘除两步计算,列综合算式。三下1.加减乘除混合,含有小括号的两步计算式题。2.连乘、连除。3.除减。四下系统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首先,在低年级结合现实的素材逐
4、步引入混合运算,如一年级上册和二年级上册出现的“加减混合”,二年级上册出现的乘加、乘减,二年级下册出现的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等等。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在中年级时,即本册的四则运算单元,结合解决现实问题,较为系统的介绍四则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这样的编排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教学因为有了现实的背景而变得生动、有趣。同时,在低段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四年级出现比较抽象的运算顺序,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3、有关“0”的知识一(上)认识了“0”,知道“0”的加减法运算。三(上)(下)知道了“0”在乘除法中
5、的特性四(下)对有关“0”的运算进行总结第一单元在讲清楚运算顺序的前提下,把“0”在加减乘除运算中的特性单独安排一个课时,还让学生明白“为什么除数不能为零”的道理,这是以往教材所没有的。四、教学实践与反思1、重视计算教学,夯实基础。这个单元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1)加强口算训练。(2)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要培养学生先审题再解题的习惯。如:(124-85)×12÷36,可以这样读题:124减85的差乘12,所得的积再除以36,商是多少?读完题,再说说运算顺序。要注意口算笔算相结合。学生在递等式计算时,往往用口算,而对于较大数之间的运算,由于学生计算能力
6、原本没有非常熟练,所以会有很多的错误,再加上以往笔算都是在作业本里列竖式解决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草稿本里列竖式,再把结果抄入作业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以便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3)适当补充四则混合运算的题量和题型。补充需要三步计算的四则运算:如240÷(20-3×2)“把分步算式改写成综合算式”,全册只出现两次:书P16(14)和P129(6)。学生印象不深,到期末总复习要求列综合算式,中下水平的学生感到很困难。所以建议大家要在平时对这类题型进行适当补充和练习,沟通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之间的联系,慢慢过渡到会用综合算式解题,这也
7、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意义。我们认为可以把类似于“总复习第129页第6题”的题提前教,在学生对“分步算式改写成综合算式”比较熟悉后,再学书P16(14)这样的逆推题,效果会更好。2、重视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的掌握本单元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1)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2)重视数形结合要借助图,化抽象为具体,化隐蔽为直观,数形结合,形象地揭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如例4(10页)的第二种方法,学生对于
8、这种方法很难理解,可以画线段图及进一步观察、分析,学生就能较好的理解”为什么先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