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94843
大小:34.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3-25
《中国农地流转发展及特点精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农地流转发展及特点:1996~2008年* [摘要]农地流转是实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对此进行调研分析有助于把握口前农地流转的大概轮廓,并对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本文借助全国6省1200户在2000年和2009年两轮农地流转的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①中国1996-2008年间的农地流转发展趋势和时空差异。中国农地流转的4个特征及其变迁:区域差异明显、流转多为口头合同、流转多发生在亲属之问、流转合同期限不固定或较短。给出了相关政策含义。 关键词 农地流转特点发展趋势 一、引言 农地流转是促进农地规模化经营的必经之路,是现代农业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存在的基
2、础。那么,中国农地流转的发展历史、现状如何?有哪此特点?这此问题都是亟待回答的问题。很多学者也展开了相关研究。如:卞琦娟等对浙江省2011年的农地流转情况作了分析;叶剑平等亦对17省在1999、2005、2008和2011年的农村土地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但利用全国性的大规模调研,特别是跨时的追踪调研数据,集中对农地流转的发展、特点及其变迁进行统计分析仍有启示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两轮农地流转的追踪调查数据对中国农地流转的现状、发展趋势进行统计描述,然后总结农地流转的特点,从而为相关研究提供素材,并为下一步的农地流转提供政策含义。且通过介绍样本和数据、介绍农地流转的趋势和现状、介
3、绍流转特点,进行总结分析。 二、样本和数据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自于两次农地流转等情况的调查。第一次是2000年11月进行的入户调查,利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河北、辽宁、陕西、浙江、四川和湖北6省,每个省选取5个县,每个县选取两个乡镇,每个乡镇选取1个村,每个村选取20户。第二次是2009年4月对2000年的调查农户进行追踪调查。两次调查内容分别是关于2000和2008年的农地制度、非农就业与农地流转等情况。2000年的有效样本为1189户;2008年的有效样本为1016户。为了研究农地流转的发展趋势,在两次调查中,本课题组都询问了每个农户的农地流转历史,从而有助于笔者分析农地
4、流转的发展趋势。 需要说明的是,调查时有部分转出户因为外出不能被调查到,即调查获得的转出户样本并不能真正“无偏”地代表所有转出户样本,据此推断将产生偏倚;而转入户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笔者根据转入地的份额来判断农地流转的发展情况。 三、中国农地流转的发展 1.中国农地流转发展总体趋势 总体上看,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农地流转市场逐渐发展起来。根据本课题组的调研数据,从全国平均来看,1996年有2.6%的耕地发生了流转,2000年增加到9.0%,几乎每两年翻一番;但是,2001年这一比例仅增加到10.5%,增速慢的原因可能是20世纪末第二轮农地承包的开展或者是2
5、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实施使得出现了一个缓冲期;截止2008年,农地流转面积增加到17.1%,相比2001年增加了60%以上。中国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可能得益于宽松的法律、政策环境和快速的非农就业机会的增长。 2.中国农地流转的时空变动状况 本研究用转入地面积比来代表农地流转发生率,将农户经营的土地分为转入地和未流转地,然后分别计算其比例。 数据表明:①全国农地流转在2000到2008年的近10年中取得了较快发展。2000年,全国加权平均农地流转比例是9%,到了2008年,流转比例上升到17%,几乎增加了1倍。②每个省的流转趋势与全国趋势基本一致,且省际流
6、转差异显著。如,农地流转发展较好的浙江省,其农地流转面积比由2000年的32%上升到2008年的37%,上升了5个百分点;湖北省的农地流转面积比由2000年的5%上升到2008年的20%,增加了3倍;河北省的农地流转面积比则由2000年的7%上升到2008年的11%;四川省的农地流转面积比由2000年的3%上升到2008年的13%,增幅很大;陕西省的农地流转面积比由2000年的3%上升到2008年的5%;辽宁省的农地流转面积比则由11%上升到13%。快速的农地流转以及流转地区差异,为后续研究农地流转的决定因素等问题提供了人然的试验场。 四、中国农地流转合同特点 农地流转的本质是
7、农地使用权的交易。而任何一个交易总对应着一个具体的合同。所以,通过考察农地流转合同的特点就能把握流转的本质特点。 1.转入户与转出户的关系 合同形成的最基本条件是具有交易对象。在不同的制度结构以及交易成本结构,甚至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交易双方的关系对交易的意义是不同的。 如果现实中没有交易成本,那么,交易双方的人格化特征或者彼此的非交易方面的“关系”对交易就不重要,但只要交易成本存在,彼此的“关系”(如熟悉程度、信任程度)都将极大地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