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仁寿县第一中学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仁寿县第一中学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42050

大小:789.96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4-09-04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仁寿县第一中学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仁寿县第一中学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仁寿县第一中学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仁寿县第一中学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仁寿县第一中学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仁寿县第一中学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仁寿县第一中学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仁寿县第一中学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仁寿县第一中学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仁寿县第一中学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仁寿县第一中学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仁寿一中北校区高2022级高二下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万历后期至明末,耶稣会士输入中国的西学中科学技术占了大部分,如天文、历算、物理、地理、火器铸造技术、水利、建筑、地图测绘等。传教士介绍的光学知识和望远镜曾震惊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该现象表明()A.新航路开辟推动中西物质文化交流B.中国传统古典科技遭受到巨大冲击C.西学传入有利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D.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因素大大增加2.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说法正确的是()A.《离骚》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B.东汉的赋多为手法夸张,辞藻华美C.盛唐时期的诗人白居易强调诗歌要反映民生疾苦D.中国的小说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3.甲午战后,梁启超主张把个人、家庭命运与国家、国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真正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并以这种共同体为争取独立的主体,进而在国际秩序中确立自己的合法性。这一主张说明()A.改良派积极寻找“托古改制”依据B.民主共和是当时社会的主要思潮C.西方启蒙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D.家国情怀在近代转型中与时俱进4.西汉时期,董仲舒成功改造儒学,通过官方的大力倡导,儒学在中华大地的广泛传播,儒家倡导和主张日渐成为各族人民共同遵奉和信守的政治理念,中国的政治格局也为中华大地“五方之民”所共同维护。儒学出现以上状况是基于()A.宣扬大一统观B.宣扬君权神授C.劝君主行仁政D.强调天人感应5.《曾子大孝第五十二》云:“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据此可推知,当时“孝”()A.重视血缘伦理B.孝道融入礼法C.社会行为规范D.国家政治伦理6.萧公权在评价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时说:“中明以后阳明学派以反对宋明理学之桎梏而发挥自由思想,亦图冲决网罗,肃清尊古守旧之结习……然其本身所据观点与所含内容,仍自旧学中蜕化而来,终不脱前人之窠臼。”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A.宋明理学的长期束缚B.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C.三纲五常思想的阻碍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充分 7.在土耳其人威胁下,拜占庭帝国的许多学者和艺术家逃离巴尔干西迁。他们随身携带了许多手抄稿,其中许多希腊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是西欧人前所未闻的。这可以用来解释()A.西欧中世纪的黑暗B.文艺复兴的起因C.拜占庭文明的先进D.新航路开辟的根源8.14世纪,意大利暴发黑死病,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当时,那些看似权威和正统的部门,尤其是教会,开始失去人们的信任。在黑死病面前,面对人们的拷问,看似严密而又坚固的信仰堡垒开始变得不堪一击。据此可知,瘟疫的暴发()A.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权威B.有利于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C.推动了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D.加速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进程9.美国学者亨廷顿把世界文明分为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儒教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等8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文化分为欧洲文化、美洲文化、阿拉伯文化、非洲文化、俄罗斯文化、印度文化、中国和东亚文化等表现形式。两者()A.都显现了文化的多样性B.体现了统一的划分标准C.突出了欧洲文明的地位D.都强调了文化的统一性10.公元前4千纪末,西亚的苏美尔语、阿卡德语、阿拉米语先后成为地中海东岸地区的通用语言,3世纪左右,这些语言仅限于神庙祭司在祭祀、教学和学术研究时使用。这主要是因为()A.宗教信仰的转变B.军事征服的影响C.统一帝国的分裂D.新式文字的发明11.意大利哲学家特勒肖(1508—1588年),发展了古希腊伊奥尼亚派的学说,认为世界上存在着统一的物质,它是由内在矛盾,即冷与热构成的;热生于太阳,冷则生于地球,因这两极矛盾的斗争,而生出四种自然现象:空气、火、水和土地。特勒肖的学说()A.高扬了人的主体地位B.催生了天文学的革命C.引发了欧洲宗教改革D.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12.从1819年开始,美国政府推出《文明开化基金法》等一系列针对印第安人的法律和政策,在全国建立原住民寄宿学校,强制印第安孩子入学(见图)。由此可知,当时美国政府试图() A.重构学校教育体系B.推行种族同化政策C.完成全国义务教育普及工作D.引导印第安人走向文明开化13.“萨蒂”,即印度寡妇焚身殉夫的行为。1812—1817年,英印政府几次颁令劝阻该行为,但收效甚微。1829年,英印政府宣布“萨蒂”为非法,须受法庭惩戒,强迫或劝诱“萨蒂”者等同杀害罪,赞同者亦属犯罪。英印政府的上述措施()A.扩大了殖民统治的阶级基础B.淡化了印度人的民族民主意识C.有助于近代人文思想的传播D.把英国的法律体系移植到印度14.有学者指出:“数百万人在短时间内的大规模迁徙是最近两个世纪才出现的现象。现在居住在西半球的10亿人中有80%是公元1500年后到达那里的移民的后裔。在欧洲、非洲和亚洲,相应的人口比例只有5%。”这反映出()A.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流动B.殖民扩张重塑了世界格局C.美洲人口结构的替代性变化D.移民文化呈现出多元特征15.1995年,国际留学生总量为170万人,到2013年猛增至410万人。1999~2013年美国的国际留学生数量增长了72%,但其国际占比却从2001年的28%降至2011年的19%。这反映了()A.国际竞争加剧对精英人才的争夺B.单边主义使美国国际信誉受损C.科技发展扩大对高端人才的需求D.经济滞胀使美国经济陷入困境二、非选择题(共3题,55分)16.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因此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日: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请回答:(1)指出三位思想家所处其时代特点(2)三段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黄宗羲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3)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17.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一亚欧大陆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矛盾,爆发为暴力的形式,自古代起,直到公元十三、十四世纪,我认为,可以总括为游牧部族向农耕世界三次冲击的浪潮。……第二次冲击后约四、五个世纪,到了十三世纪,又爆发了第三次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这是最后一次,也是范围最广的冲击,发动这次冲击的主要是蒙古人,投入冲击成为主力的还有大量的突厥人。冲击的范围包括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中欧、在第一、第二次冲击中作为主力的印欧人和闪人已经变成了受冲击的客体,成为农耕世界的防御者。……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的影响。——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材料二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时间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主要移入地人口迁移数量至1850年,国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摘编自邬沧(世界人口》(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古代游牧部族向农耕世界三次冲击的史实,以游牧世界第三次冲击例,扼要说明其“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对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势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结论明确,逻辑清晰,叙述正确。)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引文出处引文内容《尚书》“民为邦本、本国邦宁"“政在养民”《礼记》“君以民存,亦以民亡”《孟子》“民为责,社次之,君为轻"《管子》“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材料二《论语》中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礼记》中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吕氏春秋》中说:“昔先圣王之治于下也,必先公”。《六韬》中载:“天下非一人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材料三《慎子》中说:“法者,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淮南子》中说:“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的核心思想;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简析这一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2)根据材料二、三,概述材料中著作的共同诉求,并予以评析。 仁寿一中北校区高2022级高二下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万历后期至明末,耶稣会士输入中国的西学中科学技术占了大部分,如天文、历算、物理、地理、火器铸造技术、水利、建筑、地图测绘等。传教士介绍的光学知识和望远镜曾震惊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该现象表明()A.新航路开辟推动中西物质文化交流B.中国传统古典科技遭受到巨大冲击C.西学传入有利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D.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因素大大增加【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依据题干可知,明朝中后期,随着外国传教士来华,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西学东渐有利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中西精神文化交流而非物质文化交流,排除A项;中国传统古典科技并未遭受到巨大冲击,排除B项;西学东渐为传统科技注入了一定的活力,但并没有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2.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说法正确的是()A.《离骚》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B.东汉的赋多为手法夸张,辞藻华美C.盛唐时期的诗人白居易强调诗歌要反映民生疾苦D.中国的小说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小说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D项正确;《离骚》是古典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的作品,排除A项;东汉的赋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篇幅短小、言辞不再铺张、意境清新活泼,排除B项;白居易是唐朝中后期的诗人,排除C项。故选D项。3.甲午战后,梁启超主张把个人、家庭命运与国家、国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真正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并以这种共同体为争取独立的主体,进而在国际秩序中确立自己的合法性。这一主张说明()A.改良派积极寻找“托古改制”依据B.民主共和是当时社会的主要思潮C.西方启蒙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D.家国情怀在近代转型中与时俱进【答案】D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甲午战后,梁启超主张把个人、家庭的命运与国家、国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真正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可知,甲午战后,梁启超主张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结合,体现了家国情怀在近代转型中的与时俱进,D项正确;康有为主张“托古改制”,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非民主共和,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启蒙思想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4.西汉时期,董仲舒成功改造儒学,通过官方的大力倡导,儒学在中华大地的广泛传播,儒家倡导和主张日渐成为各族人民共同遵奉和信守的政治理念,中国的政治格局也为中华大地“五方之民”所共同维护。儒学出现以上状况是基于()A.宣扬大一统观B.宣扬君权神授C.劝君主行仁政D.强调天人感应【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董仲舒成功改造儒学,通过官方的大力倡导,儒家倡导和主张日渐成为各族人民共同遵奉和信守的政治理念,说明思想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政治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了基础,即宣扬了大一统观念,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新儒学阐述君主权力的来源问题,而是维护国家统一的目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君主行为的制约,不能得出劝君主行仁政,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天人感应的问题,没有阐述对君主权力的来源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5.《曾子大孝第五十二》云:“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据此可推知,当时“孝”()A.重视血缘伦理B.孝道融入礼法C.社会行为规范D.国家政治伦理【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曾子认为,日常起居不端重,就是不孝;为君主做事不忠诚,就是不孝;面对工作而儿戏,就是不孝;对朋友说话不算数,就是不孝;临阵作战不勇敢,就是不孝,据此可判断,在当时,“孝”涉及到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行为规范,而血缘伦理只是其中部分内容,排除A项;孝道融入礼法,在材料中没有描述,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社会行为,而非政治伦理,排除D项。故选C项。6.萧公权在评价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时说: “中明以后阳明学派以反对宋明理学之桎梏而发挥自由思想,亦图冲决网罗,肃清尊古守旧之结习……然其本身所据观点与所含内容,仍自旧学中蜕化而来,终不脱前人之窠臼。”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A.宋明理学的长期束缚B.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C.三纲五常思想的阻碍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充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阳明心学虽然一定程度上对儒学进行发展,但还是没有超脱出传统儒学的窠臼。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充分,没有给新思想萌发提供条件,D项正确;阳明心学没有超脱儒学窠臼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充分,宋明理学的长期束缚、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和三纲五常思想的阻碍是部分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7.在土耳其人的威胁下,拜占庭帝国的许多学者和艺术家逃离巴尔干西迁。他们随身携带了许多手抄稿,其中许多希腊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是西欧人前所未闻的。这可以用来解释()A.西欧中世纪的黑暗B.文艺复兴的起因C.拜占庭文明的先进D.新航路开辟的根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拜占庭帝国时期。根据材料可知,一批拜占庭帝国的学者和艺术家逃离巴尔干西迁,给西欧带来了著作和手抄稿。结合所学知识,意大利承接了拜占庭文明的衣钵,成为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之一,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世纪黑暗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拜占庭帝国的某些思想和著作西欧人前所未闻,并不意味着拜占庭文明的先进,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8.14世纪,意大利暴发黑死病,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当时,那些看似权威和正统的部门,尤其是教会,开始失去人们的信任。在黑死病面前,面对人们的拷问,看似严密而又坚固的信仰堡垒开始变得不堪一击。据此可知,瘟疫的暴发()A.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权威B.有利于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C.推动了近代医学体系建立D.加速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进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 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世纪意大利。根据材料“那些看似权威和正统的部门,尤其是教会,开始失去人们的信任。在黑死病面前,面对人们的拷问,看似严密而又坚固的信仰堡垒开始变得不堪一击”可知,黑死病冲击了教会的权威,使人们的信仰发生变化,更关注现实,有利于人文主义的复兴,B项正确;黑死病冲击了教会的权威,但没有摧毁,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人们思想的变化,与近代医疗体系的建立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相关信息,而且16世纪宗教改革才爆发,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9.美国学者亨廷顿把世界文明分为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儒教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等8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文化分为欧洲文化、美洲文化、阿拉伯文化、非洲文化、俄罗斯文化、印度文化、中国和东亚文化等表现形式。两者()A.都显现了文化的多样性B.体现了统一的划分标准C.突出了欧洲文明的地位D.都强调了文化的统一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亨廷顿把世界文明分为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儒教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等8类”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文化分为欧洲文化、美洲文化、阿拉伯文化、非洲文化、俄罗斯文化、印度文化、中国和东亚文化等表现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认为世界文明具有多种类型,显现了文化的多样性,A项正确;亨廷顿的划分标准主要是宗教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划分标准是地域,排除B项;“突出了欧洲文明的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而“文化的统一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0.公元前4千纪末,西亚的苏美尔语、阿卡德语、阿拉米语先后成为地中海东岸地区的通用语言,3世纪左右,这些语言仅限于神庙祭司在祭祀、教学和学术研究时使用。这主要是因为()A.宗教信仰的转变B.军事征服的影响C.统一帝国的分裂D.新式文字的发明【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公元前4千纪末到公元前亚历山大征服, 苏美尔语、阿卡德语、阿拉米语先后成为地中海东岸地区的通用语言,阿卡德语依赖于阿卡德王国的军事征服,后亚述帝国征服阿拉米人,阿拉米语随之传播两河流域,导致阿卡德语衰落,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征服西亚地区,希腊语成为官方语言,阿拉米语不再是通用语言,到3世纪左右,西亚在罗马帝国统治下,这些语言仅限于神庙祭司在祭祀、教学和学术研究时使用,B项正确;罗马信仰基督教,没有发生转变,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与本题时间不符,排除C项;新式文字的出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1.意大利哲学家特勒肖(1508—1588年),发展了古希腊伊奥尼亚派的学说,认为世界上存在着统一的物质,它是由内在矛盾,即冷与热构成的;热生于太阳,冷则生于地球,因这两极矛盾的斗争,而生出四种自然现象:空气、火、水和土地。特勒肖的学说()A.高扬了人的主体地位B.催生了天文学的革命C.引发了欧洲宗教改革D.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意大利(中国)。根据材料“认为世界上存在着统一的物质,它是由内在矛盾,即冷与热构成的”可以得出,哲学家认为物质由于热和冷的互相冲突引起运动,为公开地向唯物论世界观过渡创造了条件,是对神学斗争的思想,冲击主流意识形态,D项正确;材料未突出人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内容未体现天文学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催生天文学革命,排除B项;1517年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排除C项。故选D项。12.从1819年开始,美国政府推出《文明开化基金法》等一系列针对印第安人的法律和政策,在全国建立原住民寄宿学校,强制印第安孩子入学(见图)。由此可知,当时美国政府试图()A.重构学校教育体系B.推行种族同化政策C.完成全国义务教育普及工作D.引导印第安人走向文明开化【答案】B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9世纪美国。结合所学,美国在扩张领土和开发西部的过程中,大肆驱逐、杀戮印第安人。《文明开化基金法》也是侵害印第安人的举措之一,强制印第安孩子入学,在寄宿学校里,印第安儿童被迫放弃他们代表性的服装和发型,被禁止说自己的语言,目的是通过同化教育进行文化灭绝,B项正确;材料所述措施主要针对印第安人,并非对整个学校教育体系的重构,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种族同化举措,并非为普及义务教育,排除C项;“文明开化”只是幌子,实际意图是让原住民孩童学习白人的知识、语言与宗教观,使印第安人“白人化”,排除D项。故选B项。13.“萨蒂”,即印度寡妇焚身殉夫的行为。1812—1817年,英印政府几次颁令劝阻该行为,但收效甚微。1829年,英印政府宣布“萨蒂”为非法,须受法庭惩戒,强迫或劝诱“萨蒂”者等同杀害罪,赞同者亦属犯罪。英印政府的上述措施()A.扩大了殖民统治的阶级基础B.淡化了印度人的民族民主意识C.有助于近代人文思想的传播D.把英国的法律体系移植到印度【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印度)。据材料“印度寡妇焚身殉夫的行为”及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行为受到印度封建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英国政府“几次颁令劝阻该行为”“宣布‘萨蒂’为非法,须受法庭惩戒,强迫或劝诱‘萨蒂’者等同杀害罪,赞同者亦属犯罪”可知,英国政府对这种行为的禁止有利于女性地位的提高,有助于近代人文思想的传播,C项正确;英国殖民统治的阶级基础是英国的资产阶级,材料内容没有扩大殖民统治的阶级基础,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人文思想对封建思想的冲击,没有涉及民族民主意识,排除B项;英国并没有禁止“寡妇焚身殉夫的行为”的法律,排除D项。故选C项。14.有学者指出:“数百万人在短时间内的大规模迁徙是最近两个世纪才出现的现象。现在居住在西半球的10亿人中有80%是公元1500年后到达那里的移民的后裔。在欧洲、非洲和亚洲,相应的人口比例只有5%。”这反映出()A.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B.殖民扩张重塑了世界格局C.美洲人口结构的替代性变化D.移民文化呈现出多元特征【答案】C【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00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美洲现住人口80%是移民后裔,美洲本土居民占比较低,故能看出美洲人口结构的替代性变化,C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移民问题,与劳动力流动不相符,排除A项;“重塑”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强调移民,但不能看出文化多元性,排除D项。故选C项。15.1995年,国际留学生总量为170万人,到2013年猛增至410万人。1999~2013年美国的国际留学生数量增长了72%,但其国际占比却从2001年的28%降至2011年的19%。这反映了()A.国际竞争加剧对精英人才的争夺B.单边主义使美国国际信誉受损C.科技发展扩大对高端人才的需求D.经济滞胀使美国经济陷入困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95年至2013年(世界)。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留学生的总数增长,但美国的占比明显下降,这体现了国际竞争中的人才争夺,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单边主义使美国国际信誉受损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国际留学生总量增长的信息,留学生不一定是高端人才,排除C项;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滞胀”危机,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共3题,55分)16.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因此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韩非子》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日: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请回答:(1)指出三位思想家所处其时代特点。(2)三段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黄宗羲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3)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有什么本质上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答案】(1)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的时期。西汉时期是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明清时期是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2)韩非子主张法治;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儒学思想蜕变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枷锁。(3)韩非子、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主要是由于前者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后者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西汉和明清时期。三位思想家分别是韩非子、董仲舒和黄宗羲,它们分别生活在战国、西汉和明末清初。它们生活的时代特征可以从社会性质的发展演变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的时期。西汉时期是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明清时期是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西汉和明清时期。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一可知,韩非子主张法治,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治国用法家思想;根据材料二可知,董仲舒发展了儒学,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根据材料三可知,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统治,出现了早期的民主思潮。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注意多角度展开,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分析背景。【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西汉和明清时期。第一小问差别,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韩非子和董仲舒都是主张建立或者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但是黄宗羲则是反对君主专制的统治。第二小问原因,三者思想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三者所处的社会存在不同,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7.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一亚欧大陆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矛盾,爆发为暴力的形式,自古代起,直到公元十三、十四世纪,我认为,可以总括为游牧部族向农耕世界三次冲击的浪潮。……第二次冲击后约四、五个世纪,到了十三世纪,又爆发了第三次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这是最后一次,也是范围最广的冲击,发动这次冲击的主要是蒙古人,投入冲击成为主力的还有大量的突厥人。冲击的范围包括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中欧、在第一、第二次冲击中作为主力的印欧人和闪人已经变成了受冲击的客体,成为农耕世界的防御者。……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的影响。——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材料二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 时间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至1850年,国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摘编自邬沧(世界人口》(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古代游牧部族向农耕世界三次冲击的史实,以游牧世界第三次冲击例,扼要说明其“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对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势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结论明确,逻辑清晰,叙述正确。)【答案】(1)史实:印欧人的迁移;亚欧游牧民族大迁移;蒙古西征。影响:推动了东西方交流;改变了一些地区的文化面貌。(2)历史解释:从趋势看,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知识精英移民成为新趋势。从原因看,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原因不同,在近代,主要是由于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与殖民掠夺而引起,导致欧洲人口大量流向美洲和澳洲,非洲奴隶和华工被作为苦力流向美洲、澳洲。现代主要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国际分工的深化,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的结果,如西欧和北美、大洋洲等发达地区吸收了不发达地区的大量劳动力和知识精英。【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史实:根据材料“……第二次冲击后约四、五个世纪,到了十三世纪,又爆发了第三次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 冲击”和所学可知,可从印欧人的迁移、亚欧游牧民族大迁移及蒙古西征等角度进行分析。影响:根据材料“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的影响”和所学可知,可从推动东西方交流、改变一些地区的文化面貌等角度进行分析。【小问2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本题相对开放,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和所学可知,可从发展趋势、原因等角度进行分析,如从趋势方面(如移民数量、移民范围、移民地区、移民方式和移民主体等)、移民原因(如殖民扩张和掠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引文出处引文内容《尚书》“民为邦本、本国邦宁"“政在养民”《礼记》“君以民存,亦以民亡”《孟子》“民为责,社次之,君为轻"《管子》“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材料二《论语》中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礼记》中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吕氏春秋》中说:“昔先圣王之治于下也,必先公”。《六韬》中载:“天下非一人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材料三《慎子》中说:“法者,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淮南子》中说:“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的核心思想;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简析这一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2)根据材料二、三,概述材料中著作的共同诉求,并予以评析。【答案】(1)核心思想:民本思想(或答:重民思想、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和基础)。 根源: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水利设施的兴建;人的地位的提高;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社会转型的发展;百家争鸣的影响。(任答两点即可)(2)诉求:强调社会和谐,重视公平公正;突出法治思想。评析:这些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思想;但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带有封建性、狭隘性。(需答出正反两面)【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核心思想,据材料一“民为邦本、本国邦宁"“政在养民”“君以民存,亦以民亡”“民为责,社次之,君为轻"“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等可知,这些主张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要求君主重民、养民和顺民,属于民本思想(或答:重民思想、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和基础)。第二小问根源,《尚书》《礼记》《孟子》和《管子》等著作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据所学可知,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水利设施的兴建;人的地位的提高;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社会转型的发展;百家争鸣的影响。【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和西汉时期(中国)。第一小问诉求,据材料二“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昔先圣王之治于下也,必先公”“天下非一人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等可知,强调社会和谐,重视公平公正;据材料三“法者,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可知,突出法治思想。第二小问评析,一分为二地分析,这些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思想;但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带有封建性、狭隘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