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蓬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58777

大小:493.72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3-10-29

上传者:用户名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蓬溪中学高2025届第三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20道选择题,共50分)1.商朝时期地方方国经常与商王处于战争状态。西周时期地方诸侯都要朝觐述职,周天子的政令可以直接下达到诸侯。这是因为西周()A.中央集权逐步确立B.实行了分封制C.周王权力高度集中D.实行了宗法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朝时期实行内外服制度,内外服之间没有建立隶属关系,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地方方国经常与商王处于战争状态。而西周实行分封制,受封的地方诸侯都要朝觐述职,周天子的政令可以直接下达到诸侯,周王室与诸侯国形成隶属关系,周王成为“天下共主”,B项正确;中央集权确立于秦朝,排除A项;周王权力尚未形成高度集中,周王权力无法渗透到诸侯国内部,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并非宗法制,宗法制是按血缘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2.如图反映出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主要特点是A.相互配合,相互牵制B.三权分立,相互制衡C.分别决策,相权分割D.相权空虚,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之间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相互牵制,A项正确;秦朝没有实行三权分立,B项错误;秦朝并没有分割相权,丞相权力很大,C、D项错误。3西汉丞相田蚡入宫奏事,汉武帝问他:“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据此可知,汉前期 A.皇权得以加强B.君臣关系恶化C.相权有所削弱D.相权冲击皇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丞相田蚡……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丞相田蚡有任命官吏的权力,说明丞相权力太大,威胁皇权,D项正确。材料反映相权冲击皇权,而不是皇权得以加强,A项错误。仅仅凭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君臣关系已经恶化,且材料主旨强调相权冲击皇权,B项错误。材料反映相权权力较大,而不是相权有所削弱,C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学生应该正确理解这说明丞相权力大,再结合中外朝制度的背景,即可正确判断。4.下列史料涉及的选官制度,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②“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者,赐爵一级,其欲为官者五十石。”③“自州郡中正品度官才之来,有年载矣,缅缅纷纷,未闻整齐。”④“至高宗朝,刘思立为考功员外郎,又奏进士加杂文,明经填帖。”A.①③②④B.②①③④C.③②①④D.④②③①【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②是战国时期秦国军功授爵制,①是汉朝察举制,③是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④是隋唐的科举制,②①③④排序正确,B项正确;ACD项排序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5.宋代形成了一个惯例:“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这一惯例A.有效防止了君主乾纲独断B.彰显了政府决策的开明性C.表明君主权力有下移趋势D.降低了中央政府行政效事【答案】B【解析】 【详解】“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表明宋朝朝廷政令的出台,要经过充分的议论,并遵从多数意见,体现出宋代政府决策的开明性,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皇权至上为核心,所以以上惯例不可能有效防止了君主乾纲独断,排除A;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并不是权力下移,排除C。材料中体现出的是决策的开明性,不是降低了中央政府行政效事,D错误。【点睛】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有两对基本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基本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6.在明清的戏剧和小说中,常有清廉而有魄力的“八府巡按”手持尚方宝剑,代表皇帝巡视地方,惩治贪官,帮助百姓昭雪。但古代官制中并不存在这一官职名称,下列官职可能是八府巡按原型的是()A.六科给事中B.枢密院枢密使C.提刑按察使D.都察院监察御史【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代表皇帝巡视地方,惩治贪官,帮助百姓昭雪。但古代官制中并不存在这一官职名称”,可以看出八府巡按有着监察地方官员的大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察院监察御史符合明清时期这一特点,D项正确;六科给事中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排除A项;枢密院,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提刑按察使主管一个省范围的刑法之事,排除C项。故选D项。7.元代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由朝廷指定的一至二名官员掌管。材料说明元代行省制A.削弱了政令的执行力B.改变了地方官员的权力来源C.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D.致使相权削弱君权强化【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说到行省的军事权力由丞相、平章等官掌握,而钱谷财赋由朝廷指定的官员来执掌,这样分开来掌管,而且都来自中央和朝廷命官来把握,就能有效的防范地方官员专权现象发生,故选C。8.浙江省奉化中学诞生于1901年,那年奉化把锦溪书院改建为龙津学堂,率先开设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外国史、舆地、外语等课程。这一奉化教育大事件的发生直接源于A.《辛丑条约》的签订B.清末“新政”的推行C.科举考试的废除D.学部的设立【答案】B【解析】 【分析】【详解】材料反映了1901年,浙江奉化将传统书院改建为新式学堂,并开设很多西学课程。结合所学可知,1901年正值清政府推行“新政”时期,清政府广泛建立新式学堂,颁布学堂章程,导致了材料所述现象的发生,B项正确;《辛丑条约》给中国造成了严重危害,没有起到促进中国教育发展的作用,排除A项;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考试,设立了学部,排除CD两项。故选B项。【点睛】9.戊戌变法期间出现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这说明戊戌变法A.壮大资产阶级的实力B.实现救亡图存的任务C.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D.增强了革命社会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戊戌变法期间出现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说明戊戌变法促进了知识分子明确了时代使命,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C正确;资产阶级的实力来自资本主义的发展,材料信息未强调资产阶级实力,故A错误;戊戌变法最终失败,没有实现救亡图存的任务,故B错误;材料和增强了革命的社会基础无关,故D错误。10.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等。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这一现象的出现A.得益于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B.标志政党政治正式确立C.导致了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D.说明民主革命的基础广泛【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旨民国初期出现的政党社团来源于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势力。因为清政府统治结束才促成了这些势力重新分化组合,形成不同的社团政党,选项A正确;同盟会的成立标志政党制度确立,随后同盟会领导资产阶级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活动,可以作为政党政治确立标志,选项B排除;选项C脱离材料主旨,排除;辛亥革命未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因此革命基础薄弱,选项D排除。【点睛】解题时把握住材料时间“民国初年”,结合材料主旨大量党派社团出现,而且明显呈现出三种政治势力,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推断出清政府灭亡导致政治势力的分化组合,进而得出正确答案。11. 1932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苏区货币”,其中五分钱纸币上面的图案中有“梭镖”“镰刀”“锤子”“红旗”等物。这一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A.新型民主制度的特色B.民族团结繁荣的原则C.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D.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性质是工农民主专政,题干中“‘苏区货币’五分钱纸币”的图案设计体现了这一理念,A项正确,排除C项;题干中未提及民族政策,排除B项;该时期,民主革命的任务仍然为反帝反封建,排除D项。故选A项。12.下图所示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两幅漫画。它们反映的历史事件《三三制选举》(《解放日报》1942年9月28日第3版)《减租会(一九四三)》(《古元木刻选集》东北画报社1949年版)A.显示了边区民主政治的广泛性B.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C.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D.限制了农村的封建剥削【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的两幅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边区“三三制”民主选举、“双减双交”政策,其目的是加强边区政权建设,调动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C项正确;第二幅图无法体现边区民主政治的广泛性,排除A项;中共实行“三三制”“双减双交"”政策的目的是争取抗战的胜利,不是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排除B项;第一幅图无法体现限制农村的封建剥削,排除D项。故选C项。13.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再声称实行“宪政”,但与各党派平等协商有先决条件,即国民政府法统不致紊乱,根本大法不容变更,政府基础不容动摇,军令政令必须统一。这一“条件”的实质是A.维护国民党专制独裁B.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宪政C.欺骗民主党派和广大人民D.诱迫共产党交出军队和政权【答案】A 【解析】【详解】“国民政府法统不致紊乱,根本大法不容变更,政府基础不容动摇,军令政令必须统一”实质上还是要坚持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各民主党派不能动摇现行的政治制度,从而是要维护国民党专制独裁,A项正确;蒋介石意图维护国民党专制独裁,并不是要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宪政,排除B项;欺骗民主党派和广大人民、诱迫共产党交出军队和政权都不是蒋介石的提出的这一条件的“实质”,排除CD项。故选A项。14.下表反映了建国初粮食增长情况,根据表中数据信息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1949年1951年1952年100(基数)100(1+28%)100(1+40%),超过抗战前最高年产量9%A.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土地改革使农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C.土地改革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D.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从表格可以看出,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是农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1953-1956年三大改造时期,三大改造完成,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答案选B。【点睛】15.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B.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C.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D.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答案】C【解析】【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结束,转变为变为参政议政、民主监督,C项正确;A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项;政协各党派是参政党,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机关,排除D项。故选C项。16.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作出这一重要论断的背景是A.中国外交出现重大转机B.中国共产党开始破除对苏联的迷信C.中苏两国关系全面破裂D.西方国家主动要求改善对华的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体现的是毛主席主张对他国的学习应该同本国实际相结合,结合当时学习苏联模式的背景可知,毛主席这一论断有利于破除对苏联模式的迷信,B正确;材料与中国外交关系无关,AD排除;C是在20世纪60年代,排除。故选B。17.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下表经济现象的变化表明()时间计划生产的工业产品计划管理的商品计划供应出口商品1985年120种188种70种1987年60种23种36种A.计划经济模式已经退出B.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完成C.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进行【答案】D【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可知,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的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结合所学可知,从1984年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因此图示中的变化体现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进行,D项正确;1987年时,计划经济模式仍然存在,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排除A项;当时经济体制改革在进行中,并没有完成,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排除C项。故选D项。18.约公元前500年,罗马开始成为独立城邦。最初国王拥有帝权,后来君主政体被废除,贵族成为社会统治者。从前由国王掌握的帝权这时转到两名执政官手中;执政官由选举产生,任期一年,总是由贵族担任;元老院是主要立法机关,也是贵族团体。以下结论合理的是()A.元老院是罗马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B.罗马共和国的权力结构是三权分立C.罗马经历了从帝国到共和国的演变D.罗马共和国政体具有贵族寡头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约公元前500年,罗马开始成为独立城邦。最初国王拥有帝权,后来君主政体被废除,贵族成为社会统治者。从前由国王掌握的帝权这时转到两名执政官手中;执政官由选举产生,任期一年,总是由贵族担任;元老院是主要立法机关,也是贵族团体。”可知,罗马城邦,最初国王拥有帝权,后由贵族团体出身的执政官和元老院进行统治,说明罗马共和国政体具有贵族寡头特征,D项正确;元老院是罗马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罗马共和国的权力结构是三权分立,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罗马经历了从帝国到共和国的演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19.《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时期,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A.总统控制议会B.总统权大,议会权小C.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D.行政权与立法权相制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以及“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可以看出总统与议会间形成制约关系,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20.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锐意推进各种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及时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A.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B.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直接进行国家治理的积极性C.把国家、社会治理提高到新水平、推进到新境界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各项事业一帆风顺【答案】C【解析】 【详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国家、社会治理提高到新水平、推进到新境界,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C项说法正确;A表述绝对,排除;B中的“直接”表述错误,排除;社会主义建设不可能一帆风顺,排除D。二、非选择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中期,秦国地广人稀,荒地比较多,所以商鞅把奖励开荒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重点。商鞅变法中规定:“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其中“本业”是指男耕女织的生产事业,“末利”是指商业和手工业。“复其身”就是免除勤恳劳作者的徭役;“收孥”就是政府将“事末利及怠而贫者”连同其妻子、儿女,均没入官府降为奴隶。同时规定,商人必须向官府登记各种奴隶的名字和数目,以便官府摊派徭役;提高市上酒肉的税额,使税额比成本高十倍;加重关卡和市场上的商品税,不准私自贩卖粮食。除此以外,商鞅还主张由国家统一管理山泽之利。——摘编自杨宽《战国史》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兴文……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北朝]魏收《魏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发展农业的措施,并简析其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有哪些?【答案】(1)措施: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影响: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经济实力增强,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奠定了历代王朝抑商政策的基调,成为后世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2)措施:迁都洛阳。影响: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方的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3)因素: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获得统治者的支持;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 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一“商鞅把奖励开荒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重点”可得出奖励耕织;根据材料一“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可得出重农抑商;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的私有制,即“废井田,开阡陌”。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商鞅把奖励开荒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重点”可得出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一“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可得出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经济实力增强,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重农抑商政策被后世王朝继承,奠定了历代王朝抑商政策的基调,成为后世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时期。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二“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可得出迁都洛阳。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可从北方的民族关系、经济发展及国家统一等方面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小问3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影响改革结果的因素主要有: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者的意志、统治者的态度、改革措施是否得当等。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总统颁布的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材料三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材料四学者们一般以“三大妥协”来概括费城制宪会议,这就是大州与小州就国会代表权达成的妥协,北部与南部就税收和代表权上如何计算奴隶人数达成的妥协,以及北部与南部就管理对外贸易和征税达成的妥协。其实,制宪会议上意义重大的妥协还有不少,至少应包括两院制和总统选举法等问题上的妥协。——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部宪法在各自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上的地位;相对于美国1787年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大总统行使职权有哪些具体规定?分析其目的。(2)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3)“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根据材料四并结合史实,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地位: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有效防治专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是近代民主化的重要里程碑。规定:总统颁布命令须内阁总理副署,参议院有权对总统进行弹劾。用意: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共和制度。(2)前提: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新中国的建立)。成就: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3)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是各方力量妥协结果,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也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贵族妥协的结果。妥协实际上是对不同力量存在的一种承认、包容,有利于照顾到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形成比较均衡的权力和利益结构,又相互制约,保持政治稳定。【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列举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美国。第一小问地位,根据所学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按照三权分立原则构建了美国的民主政体,实现了权力的相互制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否定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是近代民主化的重要里程碑。第二小问规定,根据材料一“总统颁布的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可得出总统颁布命令须内阁总理副署;根据材料一“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可得出参议院有权对总统进行弹劾。第三小问目的,结合所学可知,如此规定的主要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共和制度。【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第一小问前提,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今后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第二小问成就,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和探索下,逐渐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本题可结合英美两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是各方力量妥协的结果,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也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贵族妥协的结果。从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得出有关妥协的重要启示:妥协是政治斗争常用的手段;妥协是走向民主政治的重要途经;要善于进行制度创新。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世官制到察举制,再到科举制,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演进并非偶然。在演进中,始终存在着一种使演进成为必然现象的内在逻辑,即由古代中国的国家统治和治理所决定,对君主负责、高度组织化和专业化。并与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规律相契合的官僚阶层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性。这种官僚阶层的形成和更新必须以选官制度为基础,由此提出对选官制度建立和运行的必然要求。随着国家统治和治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变化,统治者对官僚阶层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选官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不断演进。——摘编自马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选官制度”自行拟定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论题: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王朝统治的基石。阐述:自秦汉选官制度变革以来,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在其变革过程中,更加适应了国家统治的需要,为封建王朝统治奠定了基础。秦朝军功等爵制的实施使得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逐渐转向官僚政治,改变了自古以来的选官标准,对后世影响深远。汉代的察举制、两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使得选官制度更加合理化,并适应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成功获得士阶层的支持。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历经千余年变革,深植于中国古代社会,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统治阶层力量,更使得国家统治日趋合理化。由此可见,不同时期选官制度是历代王朝统治的基石。(“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解析】【详解】首先,按题目要求围绕“选官制度”自行拟定个具体的论题,论题可从选官制度的作用、产生的原因等角度进行选择。其次,紧扣论题,结合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对其进行论证阐述,可供参考的史实主要有秦朝的军功等爵制、汉代的察举制、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的科举制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