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21037
大小:251.95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4-09-03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泸县五中高2023级年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史记》载:武王灭商之后“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又“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山东禹城),帝尧之后于蓟(今北京),帝舜之后于陈(河南准阳),大禹之后于杞(河南杞县)”。此举旨在()A.强化对落后边缘地区控制B.笼络监视殷商贵族C.彰显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D.弘扬儒家仁政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又“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山东禹城),帝尧之后于蓟(今北京),帝舜之后于陈(河南准阳),大禹之后于杞(河南杞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大肆分封,除了分封前代贵族遗民外,还分封了神话传说中的遗民,以彰显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C项正确;加强对边缘落后地区的控制不是此举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笼络监视殷商贵族”只涉及到材料的一个方面,不全面,排除B项;当时儒学还没有创立,排除D项。故选C项。2.春秋战国时期,孟子谓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管仲提出“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书同名、车同轨”主张。这一局面()A.表明奴隶制度进一步瓦解B.反映贵族丧失了世袭特权C.体现了中央集权制的确立D.折射出传统秩序遭到破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孟子主张推动国家统一,墨子主张加强君主权力,管仲提出统一文字、车轨、度量衡,这是因为传统秩序遭到破坏,在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国家分裂、各国规制各异的情况下,统一和集权成为迫切要求,D项正确;材料中诸子的主张反映了传统秩序遭到破坏的时代背景和要求统一的历史趋势,奴隶制度的瓦解仅仅是传统秩序遭到破坏的表现之一,A项不如D项符合题意,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特权尚未完全丧失,排除B项;材料只能体现诸子百家中有人主张中央集权,不能得出中央集权制已经确立,排除C项。故选D项。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提到:严格说来,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据此可知() A.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B.秦汉最高统治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先秦以前通过实行郡县制达到封建统一D.秦汉时期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已趋成熟【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提到“秦汉以来,中央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根据所学,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格局的发展概况,排除A项;从材料和史实可知,先秦的封建统一并非是实行郡县制的结果,排除C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成熟是在隋唐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4.西晋时,南方冶铸业并不发达,到东晋时,扬州发展成为冶铸的中心,建康有左右二冶,荆益二州的冶铸业也有相当规模。除官府冶铁作坊之外,民间鼓铸也有发展,冶炼技术还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南方冶铸业的发展得益于()A.民族交融的加强B.古代经济重心的转变C.小农经济的衰退D.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东晋时期,南方冶铸行业得到较大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西晋末年前,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人口迁往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的南方,为南方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D项正确;南方冶铸业发展主要是因为北民南迁,民族交融并不是南方冶铸行业发展的原因,排除A项;东晋时期经济重心仍然是在北方,排除B项;两晋时期整体来看,小农经济没有衰退,排除C项。故选D项。5.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专门颁发诏令,将马球作为军队训练的课目之一。皇帝的禁军“神策军”连提拔将领都以球艺高低来决定。除了武士酷爱马球运动外,新科进士及第后,也会在长安月灯阁打马球庆贺。在宫廷、军队盛行马球的影响下,一些宫女及富家女子也以驴代马,挥杖击球。这说明唐朝()A.时代气息豪迈奔放B.休闲体育受到百姓推崇C.朝廷倡导重文抑武D.因马球运动而走向衰落【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 唐朝前期,宮廷和社会上层流行军队的训练课目,甚至宫女、富家女子也参与马球竞技。由此可反映出唐朝豪迈奔放的时代气息,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休闲体育受到“百姓”推崇,排除B项;倡导“重文抑武”的是宋朝,不是唐朝,排除C项;材料无法说明唐朝因马球运动而走向衰落,排除D项。故选A项。6.“两税法之所以从唐朝开始延续使用八百年之久,是因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以下史实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A.取消了一切杂税和杂役B.按照夏季和秋季两次收税C.以资产为主要征税标准D.保证农民有充足劳动时间【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据材料“两税……百年……减轻了……”可知,两税法将征收的标准由以人丁为主转变为以财产为主,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的是两税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国家一年按照夏季和秋季两次收税以及取消了一切杂税和杂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B项;保证农民有充足劳动时间的是隋唐时期的租庸调制度,与两税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7.辽太宗耶律德光时设立“南北面官制”。采取“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统治政策。南面官机构仿唐制,内设三省、六部,管理汉人和渤海人;北面官僚仍沿用契丹部落的统治形式,设南、北枢密院,统治北方以契丹为主的各游牧民族。这体现出()A.辽政权“因俗而治”的政治特点B.汉族地位有所提升C.契丹族与汉族之间民族矛盾尖锐D.契丹族和汉族相互交融【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根据材料“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民族建立了辽政权,建国后,按照“以国法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统治政策,对契丹和汉人实行南北分治,并依此形成了南北两套行政体系,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无法涉及汉族地位的情况,南北面官制也不能体现汉族地位的提升,排除B项;材料强调了辽朝的“南北面官制”,不涉及民族矛盾,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契丹族和汉族相互交融,而是主要体现了辽朝统治阶级因俗而治的政治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8. 北宋都城汴京每年三月都会在金明池举办各种水戏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观赏。《东京梦华录》载“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人水”(如下图所示)这反映了北宋()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B.崇文抑武,革故鼎新C.中外交流,社会繁荣D.城市繁华,文体活跃【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北宋都城汴京每年三月都会在金明池举办各种水戏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观赏,说明北宋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同时有诸多节目表演,说明文体活动丰富,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宋朝结束唐末五代以来分裂战乱,实现南方和中原地区的统一,排除A项;崇文抑武体现在宋朝削弱武将权力,扩大科举选官,提升文官地位等方面,材料并未提及,排除B项;材料所述属于国内经济和社会状况,与对外交流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9.梁启超在谈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哥伦布之后,有无数哥伦布。郑和下西洋之后,竟无第二个郑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西方的航海技术远比中国先进B.明清国力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C.中国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D.中国人热爱和平,西方人热衷于海外殖民【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郑和下西洋后之所以没有第二个郑和,主要是根源于中国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不支持当时的中国实行对外的航海和扩张,C项正确;西方的航海技术并不一定比中国先进,排除A项;明清时期国力并没有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排除B项;郑和之后没有第二个郑和主要和经济基础有关,和民族性格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0.清朝奏折制度,拥有具奏权的地方督抚,通过密折,与皇帝商议大事,整个过程是单线联系。某个大事决定前,其实皇帝已经有了主意,所以,中央部臣讨论往往流于形式,部臣的反对意见也基本无效。由此可见,奏折制度的运行() A.制度异化,容易任用奸佞B.加强君权,削弱部臣权力C.制度规范,政务运行通畅D.提高效率,中枢决策快捷【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清朝皇帝通过奏折制度,事先对廷议事务做出定见,使部臣的反对意见很难奏效,反映出奏折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B项正确;奏折制度的运行有利于加强君权,未体现容易任用奸佞,排除A项;清朝皇帝通过奏折制度,事先对廷议事务做出定见,因此奏折制度的运行加强了君主专制,未涉及政务运行通畅,排除C项;奏折制度的运行加强君权,削弱部臣权力,而提高了中枢机构决策效率并非材料揭示的本质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11.正式绘制于康熙年间的《皇舆全览图》是我国全国性实测地图的开端,这份地图不仅是当时亚洲最好的地图,也是全世界最好的一份地图。这主要反映了()A.政府重视边疆治理B.近代地理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国家组织力量强大D.西学东渐影响了清初测绘技术【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皇舆全览图》是我国全国性实测地图的开端,这份地图不仅是当时亚洲最好的地图,也是全世界最好的一份地图”及所学可知,《皇舆全览图》的绘制,需要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地理测量,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反映了国家组织力量的强大,C项正确;《皇舆全览图》的绘制是出于长治久安、治理水患、疆界界定等需要,不能说明“政府重视边疆治理”,排除A项;仅凭一幅《皇舆全览图》,不能得出“近代地理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西学东渐与清初测绘技术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2.1853年,山西等地的票号一再命令江南各据点紧缩业务,撤退资本;1855年,这些票号更是从江南地区纷纷撤庄,导致了各城镇间出现汇兑不通的情况。这可用于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战争加速了传统金融的萎缩B.商业经营形式快速更新C.商帮积极抵抗英法联军侵华D.货币紊乱影响经济秩序【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 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从1853年到1855年(中国)。从1853年到1855年,正是太平天国在江南地区风起云涌之际,票号考虑到风险,实行撤庄或收缩业务,体现战争加速了传统金融的萎缩,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更新,只能看出传统的票号衰退,排除B项;英法联军在这一时期,并没有攻击江南,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货币紊乱,票号不是货币,排除D项。故选A项。13.1901年,慈禧太后与朝臣希望在大乱之后迅速举行乡试,以团结士心和恢复清政府权威,而两广总督李鸿章、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等联合表示反对,迫使清廷同意东南各省乡试延期举行。该现象反映了清政府()A.大力的推行“皇族内阁”B.中央集权受到挑战C.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D.成功挽救统治危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清朝中央政府希望在大乱之后迅速举行乡试,而一批地方官员联合表示反对,迫使清廷同意东南各省乡试延期举行,清朝中央政府因为地方官员的反对而改变初衷,反映地方独立性增强,中央集权受到挑战,B项正确;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排除A项;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排除C项;《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但最终仍然未能摆脱被推翻的命运,排除D项。故选B项。14.有历史学家认为,辛亥革命“在缺少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忽然到来,匆匆催生了民主共和,却不可能为这个崭新的共和国准备下新型的官员和现代公民,仍然上演着皇帝时代为王牧民的官员与千百万草民的旧戏”。这一观点意在说明()A.君主专制制度仍留有残余B.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国情C.彻底批判旧思想的必要性D.革命并未带来社会的变革【答案】C【解析】【详解】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观点意在说明,共和政体虽已建立,但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所束缚,因此,需要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展开彻底批判,即开展新文化运动,C项正确;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项;“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国情”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促使社会经济、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15. 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者张耀翔在《论吾国父母之专横》中直言,“世之闻吾言而摇首切齿,骂我为忤逆不道,加我以冒天下大不韪之名者,则必仍属太古时代家天下之遗民,未足以语共和国民之精神者也”。该学者意在()A.关注对民众革命宣传B.批判儒家封建伦理道德C.积极宣传进化论思想D.反思新文化运动的弊端【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新文化运动(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群众骂张耀翔忤逆不道,原因在于张耀翔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对儒家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批判,人民由于学识认知问题而无法接受张耀翔的新思想,对张耀翔展开人身攻击,因此学者意在批判儒家封建伦理道德,B项正确;材料中张耀翔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对儒家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批判,并不是宣传革命,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进化论思想,不能得出积极宣传进化论思想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未提及新文化运动弊端,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一方面吸收了道家与法家的思想,并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制造了“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神学理论,以神权论证君权,以天道论证人道,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回答了汉武帝“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垂问乎天人之应”等问题,使儒学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从而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在具体政治实践中,董仲舒一改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的缺点,继承了荀子的外王路径,改造儒学,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使儒学能够满足封建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等现实政治的需要。——摘编自王杰《汉代神权政治的重新确立——董仲舒与儒学的神化》材料二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实现了与政权的有机结合,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其后果正如有些学者所说,“自从儒学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晋身之阶以后,表面上看来儒家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的自由,儒生成了皇权之下的官员,他们不能不受到皇权的制约与束缚,而为了那些利益,儒生从此也不能不采取实际而灵活的策略与态度”。——摘编自申波《论董仲舒对儒学的法家化改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答案】(1) 特点:吸收与融合了其他学派的思想;神化君权;对传统儒学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强调“大一统”;强化伦理道德。(2)影响: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学说;提高了儒学的政治地位,使其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君权的滥用和过度膨胀;为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提供了思想渊源。另一方面,沦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钳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神学迷信色彩浓厚。【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新儒学一方面吸收了道家与法家的思想,并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可以得出“吸收融合了其他学派的思想”;根据材料“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可以得出“神化君权”;根据材料“一改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的缺点,继承了荀子的外王路径,改造儒学”可以得出“对传统儒学继承发展”;根据材料“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可以得出“强调‘大一统’”;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新儒学强调三纲五常,强化伦理道德。【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新儒学的影响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答,积极方面即对儒学本身的推动,对君权的一定限制以及对“大一统”的支撑;消极方面可以从材料“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的自由”得到答案。可进行分析如下: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学说;提高了儒学的政治地位,使其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君权的滥用和过度膨胀;为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提供了思想渊源。另一方面,沦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钳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神学迷信色彩浓厚。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商鞅一元化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富国强兵”。商鞅认为,实现“富国强兵”的手段只能是“刑赏”,而其中“赏”的内容和对象也必须是绝对单一的。在“赏”与“刑”之间,“刑”又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同时还应该单一地采用重刑。使“重刑”明确化、系统化的最佳手段是建立“法”。采用单一的重刑手段,而其直接对象只能是活生生的、复杂的人。他主张用强制手段使百姓成分绝对单一化,其次是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的进一步彻底单一化。商鞅一元化思想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过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其思想是以“外儒内法”为基本特征的中国封建专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摘编自张晓《“单一”而非“多元”:论商鞅思想的一元化》材料二虽然王安石各种各样的新政都是设计精巧的方案,但是在实践中却碰了壁,不仅没有实现他当初的设想,反而打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交易。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于是变法就转变为政治斗争,一旦转变为政治斗争,新法必定失败,官僚体系具有天生的保守倾向,而且新政不能得到预期效果,变法者很难证明自己的正确。因此,王安石在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结果是人亡政息。 ——摘编自许小年《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一元化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商鞅“一元化思想”。(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变法的认识。【答案】17.特点:单一化;强制化;外儒内法。评价:有利于统一思想,实现富国强兵;有利于“法”的建立,实现依法治国;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过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是中国封建专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8.原因:变法损害官员利益;民众没有得到实惠;变法转变为政治斗争;短期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认识:变法成功与否,统治者的支持非常关键,需要有强硬的君王做后盾;下级官员要有执行力,否则就会使变法变质;变法应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得到进步。【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主张用强制手段使百姓成分绝对单一化,其次是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的进一步彻底单一化。”可知,单一化,以及强制化;根据材料“商鞅一元化思想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过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其思想是以‘外儒内法’为基本特征的中国封建专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外儒内法。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一元化思想”有利于统一思想,实现富国强兵,有利于“法”的建立,实现依法治国;根据材料“商鞅一元化思想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过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其思想是以‘外儒内法’为基本特征的中国封建专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过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是中国封建专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问2详解】本题背景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原因:根据材料“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可知,变法损害官员利益;根据材料“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可知,民众没有得到实惠;根据材料“变法就转变为政治斗争,一旦转变为政治斗争,新法必定失败,官僚体系具有天生的保守倾向”可知,变法转变为政治斗争;根据材料“新政不能得到预期效果,变法者很难证明自己的正确。”可知,短期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变法成功与否,统治者的支持非常关键,需要有强硬的君王做后盾,同时下级官员要有执行力,否则就会使变法变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法应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得到进步。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39年3月中旬,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抵达广州禁烟,目睹了沿海文武大员“不谙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其来历”的状况,遂招募了一批精通英文的青年组建成翻译团队并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让他们在广州越华书院翻译西文,以供参考。其核心成员袁德辉、梁进德等人大多在国外教会学校学习过且具有对外商贸经历。林则徐要求翻译团队将搜集到的外文书籍和报纸译成中文,从中获取了大量的西方情报。同时,他还亲自参与翻译活动,确立翻译主题,并严格监督译文质量。通过一系列翻译活动,林则徐率先引导国人跨出对西方历史和现状蒙昧无知的状态,被誉为晚清启蒙思想的先驱。——摘编自苏艳《林则徐的“夷情”探查与翻译赞助活动》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一些开明的封建官吏和知识分子以"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来阐述当时局势的严峻性。他们兴办外语学校,培养为朝廷所用的翻译人才。在《通筹洋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里,奕䜣对此类学校的办理制定了相对具体的方案并成立了京师同文馆翻译处和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组织翻译西书,其中"同文所译偏重法律,上海江南制造局,所译类多兵家之言”。部分洋务学堂应西学课程教学的需要,也参与翻译西方各类书籍。洋务派的译书活动,为我国引进了许多西方先进的技术、理论,冲击了"天朝帝国"守旧愚钝的意识。———摘编自吴洪成、郝丽霞《洋务派翻译西书活动与近代教科书的产生》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林则徐在翻译活动中的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林则徐相比,洋务派翻译活动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答案】(1)贡献:组建翻译团队;为译者提供资金支持;参与编译西方报刊与书籍;监督译文质量。意义:有助于突破“天朝上国”观念的束缚;为禁烟活动和抵御英国侵略提供了参考;推动了西学的传入;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对之后的洋务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2)不同:兴办外语学校和培养外语人才;设有专门的翻译机构;译书内容更为广泛。原因:列强侵华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洋务运动的兴起;西学东渐;西方科技文化在中国传播。【解析】【详解】(1)贡献:根据材料“遂招募了一批精通英文的青年组建成翻译团队并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让他们在广州越华书院翻译西文,以供参考”可知,组建翻译团队;为译者提供资金支持;根据材料“林则徐要求翻译团队将搜集到的外文书籍和报纸译成中文,从中获取了大量的西方情报”可知,参与编译西方报刊与书籍;根据材料“他还亲自参与翻译活动,确立翻译主题,并严格监督译文质量”可知,监督译文质量。意义:根据材料“林则徐要求翻译团队将搜集到的外文书籍和报纸译成中文,从中获取了大量的西方情报。同时,他还亲自参与翻译活动,确立翻译主题,并严格监督译文质量。通过一系列翻译活动,林则徐率先引导国人跨出对西方历史和现状蒙昧无知的状态,被誉为晚清启蒙思想的先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有助于突破“天朝上国”观念的束缚;为禁烟活动和抵御英国侵略提供了参考;推动了西学的传入;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对之后的洋务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2)不同:根据材料“他们兴办外语学校,培养为朝廷所用的翻译人才”可知,兴办外语学校和培养外语人才;根据材料“奕䜣对此类学校的办理制定了相对具体的方案并成立了京师同文馆翻译处和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可知,设有专门的翻译机构;根据材料“组织翻译西书,其中‘同文所译偏重法律,上海江南制造局,所译类多兵家之言’。部分洋务学堂应西学课程教学的需要,也参与翻译西方各类书籍”可知,译书内容更为广泛。原因: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一些开明的封建官吏和知识分子以‘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来阐述当时局势的严峻性”可知,列强侵华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根据材料“在《通筹洋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里,奕䜣对此类学校的办理制定了相对具体的方案并成立了京师同文馆翻译处和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组织翻译西书”可知,洋务运动的兴起;根据材料“洋务派的译书活动,为我国引进了许多西方先进的技术、理论,冲击了‘天朝帝国’守旧愚钝的意识”可知,西学东渐,西方科技文化在中国传播。原因。(5分)19.[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探索]材料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大量成功的执政经验,留攒下一批宝贵的政治遗产。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这就是著名的“三三制”民主政权。“三三制”是延安民主的象征。随着抗战胜利的临近,新中国也在不远的将来可以望见,“参议会”将被人民代表大会所取代。“三三制”民主的统战协商功能将被分离出去,因而更加凸显“人民民主”的实质内涵。那种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政治参与和政治教育的民主,将开辟民主的中国模式,而在抗战中形成的“延安道路”亦将延伸为“中国道路”。——摘编自刘晨光《“三三制”民主:原因、问题与实质》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革命与建设的史实,自拟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示例论题:“三三制”政权——中国民主政治的新探索。阐释:抗战爆发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为了适应民族战争的需要,更好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抗战,在革命“圣地”延安,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建立了“三三制”民主政权。“三三制”民主政权把除极少数反动分子之外的“革命”力量都团结起来,践行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三三制”民主政权适应了当时的国情,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它也成为延安民主的象征,而且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借鉴“三三制”民主政权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开辟了中国人民民主的新模式,为世界民主制度提供了中国智慧。 总之,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华民族利益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的探索,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