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21032

大小:57.17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4-09-03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泸县五中高2023级高一上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材料一: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至今仍充满蓬勃生机与旺盛生命力,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了不起的奇迹。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是铸就这一奇迹的重要基础。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创生期,奠定了此后几千年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考古发现证实,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再到“多元一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文化交流交融,中华民族最早的大家庭逐渐成形,国家由此诞生,“大同”社会理想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价值追求逐渐深入人心。在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我们的先人积累了初步的国家治理经验,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最终以典章、思想的形式进行总结和传承。流传至今的夏商西周国家治理经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是先秦时期历史文化的集中反映。秦汉至宋元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发展期,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个时期走向成熟并迈向新的高峰。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度的推广、官僚制度的健全,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形成国家治理的基本形态,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长期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和文化支撑,贯穿其中的价值主线是对“大一统”的坚定追求。与此同时,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以文化人的文治主张、协和万邦的天下观等,也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完善。在追求“大一统”的历史中,民族精神世代相传,民族英雄史不绝书。 明清以降是中华文化的转型期,形成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丰厚遗产。这个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愈益深厚,“大一统”趋势愈益强化,新生社会因素愈益彰显。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全新历史变局的出现和中国人民的抉择。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面对新的时代变革,中华民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甘沉沦、前赴后继、浴血奋斗,最终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积聚的爱国情怀、创造活力被激发出来并发扬光大,古老的中华文化从此获得历史性新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风风雨雨,特别是近代以后遭遇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了,而且不断浴火重生。今天,我们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就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摘编自高翔《中国历史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优秀传统》)材料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是当前加强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包含着传播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双重创新,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历史性总结,也明确了推动传统文化传播发展的方向。传播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常态,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文化发展高峰,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创新。这既是传统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被重新发现、重新认识的过程,也是传播渠道、形式、方法不断创新的结果。每当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广泛接受之时,就是文化繁荣兴盛之日,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充分拓展之际。每个文化发展高潮的来临,常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为理念引导,凭借传播形式、方法和渠道创新而彰显。以元杂剧创作为例,它们既传承了儒、释、道的历史精髓,又融入多元文化,最终形成了集念唱作打以及故事、舞蹈、美术、服装于一体的全新的文艺样式。当时大都(今北京)聚集着最优秀的编剧、表演艺术家、演出经营者以及懂得欣赏艺术的广大市民观众,创作、演出、戏曲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给这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带来空前声誉,将这个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兼贸易之城提升为全国文化中心,实现了城市特质的历史性转变和跨越。元朝之后经过明、清,北京文化中心地位能够保持,与这个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具备传播能力的不断创新密不可分。其他堪称世界文化瑰宝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也是如此,它们既是文化繁荣的表现,更是传播方式创新的硕果。诗词曲皆应新音乐而起,戏剧小说曲艺,则迎合了市民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新变化。新时代文化的发展也必然遵循这一规律。在新技术、新媒体、新的生活方式共同推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将成为历史必然。在网络时代,方便快捷、影响广泛的各种信息平台,给文化传播创新提供了更多机会。担负起传播创新是历史责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文化艺术创作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过程中应肩负起更多的历史使命,而相应的制度建设也应适应新形势,为文化传播者利用网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此外,还要建立科学的考评认证机制,建立培育、激励创新人才辈出的机制,调动学术力量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更多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功底又掌握现代传播手段的文化领军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尊重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品牌的品质,使之发挥更大作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可以使民众得到文化滋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基石更加稳固。这是衡量创新是否成功的金标准,也是最终目的。(摘编自傅秋爽《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是因为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B.先秦时期流传至今的国家治理经验及诸子百家思想,是那一时期历史文化的集中反映。C.传播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常态,文化繁荣兴盛之时必然是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接受之日。D.唐诗与明清小说既是文化繁荣的表现,更是传播方式创新的结果,它们堪称世界文化瑰宝。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我们想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走向成熟并迈向新的高峰的情况,可以查阅秦汉至宋元时期的史料。B.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新的时代浪潮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古老的中华文化获得新生,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C.汉族的服饰,由商周以前的抽象图案演变为明清时期的栩栩如生的花草虫鱼图案,充分显示了汉族人民的继承与创新。D.由元杂剧的繁荣可以看出,艺术的创新离不开优秀艺术家、经营者以及懂得欣赏艺术的广大市民观众的支持。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二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A.《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民歌大会》等电视节目,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影响了大量观众。B.内蒙古自治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鼓励开展敖包节、那达慕等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丰富其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C.贵州省举办能工巧匠选拔大赛、民族民间工艺品设计大赛等活动,利用文化产业助推脱贫攻坚。D.当代乡村景观设计师吸收国外乡村景观设计的经验和教训,打破旧有设计观念的局限性,与时俱进,推陈出新。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5.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面对中华传统文化,我们今天应当如何“守正创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D2.C3.D4. 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条理清晰。②首先指明“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是铸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基础”,然后按照历史发展的进程阐发“各个历史阶段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状况”,最后指出中华民族能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具有独具特色、博大精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的有力支撑。5.①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当作当前加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②符合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③在网络时代,利用好各种信息平台,把握机会,担负起传播创新的历史责任;④建立培育、激励创新人才辈出的机制,调动学术力量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更多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功底又掌握现代传播手段的文化领军人才能够脱颖而出;⑤建立科学的考评认证机制,尊重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品牌的品质,使之发挥更大作用。【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错误,原文应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至今仍充满蓬勃生机与旺盛生命力,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了不起的奇迹。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是铸就这一奇迹的重要基础”,所以选项“文化”扩大范围偷换概念。B.“先秦时期流传至今的国家治理经验及诸子百家思想”错误,由原文“流传至今的夏商西周国家治理经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是先秦时期历史文化的集中反映”可知,应为“流传至今的夏商西周国家治理经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所以选项时间概念表述错误,扩大了范围。C.“文化繁荣兴盛之时必然是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接受之日”错误,原文为“每当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广泛接受之时,就是文化繁荣兴盛之日”。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由……充分显示了汉族人民的继承与创新”错误,由商周以前的抽象图案演变为明清时期的栩栩如生的花草虫鱼图案,显示的是创新,并非继承。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是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和传承的。A.体现的是传承和创新;B.体现的是传承创新;C.是传承和创新;D.是说当代乡村景观设计师吸收国外乡村景观设计的经验和教训,而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承,与材料二观点不一致。 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文章开头在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文化奇迹之后,亮出观点,“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是铸就这一奇迹的重要基础”;接着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创生期”“秦汉至宋元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发展期”“明清以降是中华文化的转型期”,并分别介绍了“各个历史阶段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状况”;最后指出“中华民族为何能生生不息、长盛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具有独具特色、博大精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的有力支撑”。可见材料一采用的是总分总式结构,条理清晰。【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二首先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是当前加强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九大上习主席更是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当作当前加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材料二第二段指出,传播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常态,“每当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广泛接受之时,就是文化繁荣兴盛之日,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充分拓展之际”,可见要想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就要符合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在传播形式方面,材料二第四段指出,“在网络时代,方便快捷、影响广泛的各种信息平台,给文化传播创新提供了更多机会”,那么要想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就需要借助网络平台,利用好各种信息平台,把握机会,担负起传播创新的历史责任;传承离不开新人,材料二第五段指出,“要建立科学的考评认证机制,建立培育、激励创新人才辈出的机制,调动学术力量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更多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功底又掌握现代传播手段的文化领军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最后材料二第五段指出,“尊重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品牌的品质,使之发挥更大作用”,即建立科学的考评认证机制,尊重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品牌的品质,使之发挥更大作用。(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水一方王安忆 我下乡落户的地方叫做五河,那里流传一句话:“五河五条河,淮浍中通沱,吃水要人驮”。“浍”是“浍水”,“沱”是“沱河”;“中”和“通”至今没有明白是哪两个宇,又是哪两条河,但无疑都是从淮河分叉出来的支流;第三句“吃水要人驮”却是直观的一幕。也不知道何种原因,沟渠交集汇流,地下水却不能饮用,坊间的说法,洗衣不下灰,煮米煮不烂,和面和不开。我们几百户的村庄,只有一口甜水井可以生饮。到了城里,乡人称作街上,食用则全由淮河供给,所以,河滩上就有了一幅图画;汽油桶汲满水,安置在平板车上,拉车人弯着腰,绷直肩上的绳索,压瘪了车轱辘,一步步上岸,走过石板路,送去各家各院。记得每桶水的价格是五角钱,按20世纪70年代的币值,这相当可观,清贫人户还是要拜以自己的劳力。驮水的营生集中在渡轮码头,上船和下船即可目睹,这情景有一种古意,尤其是逆光中的剪影,地老天荒,让人心生苍凉。后来,看《清史稿》方才知道“五河”是有名籍的,清代起就是著名的产酒地。这一项在我的记忆中得到印证——县城的街巷空场,铺满了热腾腾的酒糟,船还未驶进码头,空气里就壅塞了醋酸,这气味也是哀伤。那时候,心情被忧虑占据,青春本就是惆怅,加上遭际,人在孤旅,前途未卜,或者,酵素自身就有戚容,它催化了天地悠远死生契阔,氤氲弥漫情何以堪。无论以物质论,还是考工记,这一切本可视作人类进化,可惜我困顿在局部里,完全注意不到个体外的存在,与它擦肩而过。从上海去往五河的路途颇为曲折。县城的陆路,唯有联通地区公署宿县的长途车,一日一来去;水路从淮河而行,也是一日一来去。清早,大柳巷始发,五河排第二站,经无数停靠,最终到蚌埠。其中明光和临淮关沿铁路线,通火车,后者地名里有“关”字样,像是官渡。但我从来没在那里登岸,因火车只是过路,班次有限还都是慢车;蚌埠则是水陆枢纽,车次多,时间上就有余裕。倘若顺风顺水,下午三四点即入港,从容往火车站去,看一路风景,吃一些闲嘴,仿佛进上海之前的热身。 在乡人心目中,蚌埠就是个大码头,即便我们在田垅茅屋呆久了,陡然来到,也是目眩。汽车的鸣笛,街头的相骂,消防栓撞开龙头,水漫金山,电线杆子上短路的火花,都闪烁着城市之光。返回的路程,却是沉郁的。必须黎明时分在蚌埠下车,赶上客轮,才不至于滞留中途。这城市远不如来时的可爱,漆黑的水泥壁垒,嵌着路灯,投下人影,梦魇似的。码头更显得凄凉,货船、驳船、拖斗,还有水上人家的水泥船和木船,星星点点的亮,其实那就是渔火,文人墨客的化境。可是,谁顾得上呢?诗词歌赋于当时的我们,实在太奢侈了。秋冬季节,船就是在晨曦中起锚。我常常在甲板上站完一整个航程,即便满脑子愁烦,可也不能不注意日头跃出河面,染一川金水,然后在柳行后面跃跃地走,如歌行板的节奏。这情景是辉煌的,世事却是一味地辜负,于是更生凄楚。太阳活泼泼地跟随船走,渐渐上了柳梢,再一跃而出,到了中天。光色平铺开来,晴空万里,这一艘轮渡的投影,豆荚似的,且薄如蝉翼,很奇怪,仿佛一个自己看着另一个自己。晨雾散去,景色并不因此变得鲜丽,反而是苍茫。十多年后,我在美国,第一次看密西西比河,惊艳于它的丰饶。有人将它比作长江,实在是看走眼了,它更像亚马逊河,仿佛人类的婴儿期,膏腴肥沃,安然沉睡。而我们的河流,印刻着五千年文明的代价,看了要叫人落泪的。对岸传来砰的捶击,直到那时候,我们还用木杵捣衣。照理也是古风,可谁想得起来,我们又一次和历史错过。从县城到我们村庄,要翻过一道一道的“圩”,乡人们叫做“反”,可能是动词“翻”的谐音,地名上则保留书面语,“小圩”“大圩”,流露出斯文的传统。按《辞海》解,“圩”即“低洼地区防水护田的土堤”。堤坝层层围绕中的我们村,叫做“大刘庄”。无论村落还是所属的耕地,都不临近任何水道,让人有一种早地平原的错觉。事实上,每到农历六七月,大水涨出河床,漫过圩子,将刚出苗的豆地淹没,圩子顿成一片汪洋。所以,我们那里称农田为“湖”,下田即“下湖”。和风景中的“湖”不同概念,它更可能包含人文和自然的秘辛。我们村就是这样和淮河遥相呼应,并存于一条生命线。写作《五湖四海》①并不起因于它,而是反过来,从梢上开端,那就是拆船。台湾中山大学进出口的隧道正对渡口,我那时没事就搭乘轮渡,从这岸到那岸。二次大战结束,日军撤离,炸毁的船舰沉入海底,于是,拆船业勃兴,带动这城市的大小经济体。其时,沉渣滤尽,海面平静,取而代之以渔业和餐饮。拆船这行当有一种隐喻,近指生产活动从水域到陆地,远的看,则可视作人类解体上一期文明,进化到下一期。建设和颓圮的周期在缩短,更替不断加速,新和旧推挤着,废墟的褶皱里顶出楼宇。我还想写一个类似挪威作家汉姆生《垦荒记》那样的关于原始出发的故事,但二次文明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此时此刻,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忽然来到眼前,如手卷般徐徐展开。小说中将安置拆船的作业场往东南方向迁徙,直至芜湖,这就到了长江边上。我从来没去过著名的芜湖,但长江贯通上下,纵横交错,跑到哪里都跑不脱似的,不曾涉足的地方,不曾经历的故事,不曾认识的人……都在我的脑海中,你就不敢说没去过!现在,我的所有思绪全都集合起来,追根溯源似的,来到淮河流域那个小小的村庄。仿佛又是六七月的涨水期,秋作物全到了湖底,乡人们站在台子上,我们那里,村落都是建在土垒的高地,叫做“台子”,鸡犬声声,炊烟袅袅,湖面上映出青苗的影子,多么像大洪水中的方舟,我们都是方舟的遗民。(有删改)【注】①《五湖四海》是作家王安忆以改革开放为时代背景,叙述了“50后”的修国妹和张建设这对“猫子”(水上人家)创业成功的故事,从生活细微处窥见时代巨变带来的发展机遇。小说在物质与精神的层面上、在人间烟火中考量变迁中的人性与伦理。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20世纪70年代,由于地下水不能饮用,五河城里的驮水营生比较繁荣,但作者认为这和古人的生活毫无二致,因而心生苍凉。B.五河是有名的产酒地,作者下乡落户时,虽留意过县城的酒糟和空气里的醋酸味,但因正忧虑于个人遭际而没有过多关注。C.作者从五河到上海的途中,一路心情舒畅,但回来时心情正好相反,觉得蚌埠不如之前“可爱”,沿途所见更显恐怖和凄凉。 D.文章结尾,将六七月涨水期中的大刘庄比作大洪水中的方舟,强调其周边水势浩大的特点,流露出作者的悲悯情怀。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引用五河县流传的一句话,交代五河县的地域特点,引出下文对驮水场面的描写,表现了当地人生活的艰辛。B.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同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对地坛荒芜破败的景物描写一样,都能衬托出人物身处困境中的苦闷心情。C.作者不愿意接受有人把密西西比河比作长江,而愿意把长江比作亚马逊河,意在突出长江流域土地的贫瘠和资源的匮乏。D.文章前半部分主要描写了作者在五河县大刘庄下乡落户时的见闻感受,为下文交代写作《五湖四海》的初衷做铺垫。8.文章在叙述木杵捣衣、“圩”的地名和乡人称农田为“湖”等内容时,使用“照理也是古风”“流露出斯文的传统”“更可能包含人文和自然的秘辛”等说法,含有哪些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9.作者创作《五湖四海》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D7.C8.①从文学的角度欣赏当时落后的地域习俗。木杵捣衣是古老的习俗,乡人们保留书面语“小圩”“大圩”来称呼地名,以及把农田称为“湖”都使文章具有一种人文意识。②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进步缓慢和生存环境较差的忧心。木杵捣衣代表了一种原始和落后,“湖”的概念更来自土地的淹没,圩中人民面对着一种生存上的困境。9.①20世纪70年代,作者下乡落户的经历让她认识到长江流域的文明发展太过缓慢,需要进化到下一个文明,而人们已多次错失了发展机会。②受台湾拆船业的启发,作者认为拆船寓意新旧文明的加速更替,于是想写一个拆船的故事。③作者想写一个原始出发的故事,而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由于地下水不能饮用”错,村中的一口甜水井也是地下水。“但作者认为这和古人的生活毫无二致,因而心生苍凉”错,原文是“这情景有一种古意,尤其是逆光中的剪影,地老天荒,让人心生苍凉”,只是说五河城里驮水卖水的场面让人觉得五河人还生活在古代,不是说他们和古人的生活完全一样。B.“但因正忧虑于个人遭际而没有过多关注”错,作者没有过多关注还有其他原因,如青春的惆怅、酵素自身的戚容等。 C.“作者从五河到上海的途中,一路心情舒畅”错,根据第三段内容可知,作者在蚌埠到上海的路程中是心情舒畅的,但大刘庄到蚌埠则不一定了,所以“一路心情舒畅”不能确定。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C.“愿意把长江比作亚马逊河,意在突出长江流域土地的贫瘠和资源的匮乏”错,根据原文“它更像亚马逊河……直到那时候,我们还用木杵捣衣”可知,作者愿意把密西西比河比作亚马逊河,意在突出五千年文明对长江流域的过度开发造成的贫瘠。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根据原文“而我们的河流,印刻着五千年文明的代价,看了要叫人落泪的”“按《辞海》解,‘圩’即‘低洼地区防水护田的土堤’”“和风景中的‘湖’不同概念,它更可能包含人文和自然的秘辛”可见,作者在叙述木杵捣衣、“圩”的地名和乡人称农田为“湖”等内容时,并不仅仅是客观叙述,而是展开联想,充分展现其中蕴含的文学意味与人文之美,这使得文章具有一种人文意识。但是,作者在用文学的角度欣赏之外,也会说“可谁想得起来,我们又一次和历史错过”说明人们当时困于原始落后的生活生产方式,很少能感受到其中的人们之美。而“无论村落还是所属的耕地,都不临近任何水道,让人有一种早地平原的错觉”“每到农历六七月,大水涨出河床,漫过圩子,将刚出苗的豆地淹没,圩子顿成一片汪洋”更是强调了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给人们生存带来的困境。而这也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进步缓慢和生存环境较差的忧心。【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对本题的回答,需要结合文章注释加以分析。注释中说“从生活细微处窥见时代巨变带来的发展机遇”,但是,在文中我们却可看到“无论以物质论,还是考工记,这一切本可视作人类进化,可惜我困顿在局部里,完全注意不到个体外的存在,与它擦肩而过”“这情景是辉煌的,世事却是一味地辜负,于是更生凄楚”“可谁想得起来,我们又一次和历史错过”等。作者在回忆过往生活的原始与诗意时,却也充分展现了那里生产生活的相对落后。由此可知,20世纪70年代,作者下乡落户的经历让她认识到长江流域的文明发展太过缓慢,需要进化到下一个文明,而人们已多次错失了发展机会。 根据文中作者对于拆船一段的叙述,如“写作《五湖四海》并不起因于它,而是反过来,从梢上开端,那就是拆船……远的看,则可视作人类解体上一期文明,进化到下一期。建设和颓圮的周期在缩短,更替不断加速,新和旧推挤着,废墟的褶皱里顶出楼宇”,可看出受台湾拆船业的启发,作者认为拆船寓意新旧文明的加速更替,于是想写一个拆船的故事。根据文中作者最后一段的描写,如“我还想写一个类似挪威作家汉姆生《垦荒记》那样的关于原始出发的故事,但二次文明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此时此刻,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忽然来到眼前,如手卷般徐徐展开”可看出,作者想写一个原始出发的故事,而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完颜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直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不为迎合,持论劲直。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遂奏疏曰:“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军人则利于优闲卧坐,奔走公门,苟图衣食,以故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冒名者不举,平居则奸民无所忌惮,缓急则卒伍不堪征行。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申饬州县,以惠养黎元为意。另当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诏奖谕之,委以规画。时枢府吏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绍定六年,赠光禄大夫。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文中“幼安”和本名“弃疾”的意思相同。B.行在,即“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地方不定。亦指皇帝巡行所到之处。C.雅,即平素、向来,与《出师表》中“察纳雅言”的“雅”词义相同。D.始,意思是“才”,与《琵琶行并序》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始”词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辛弃疾性格耿介。直言劝说在沦陷区的义军将领耿京归顺南宋朝廷;在和皇帝进行问答时,没有丝毫逢迎,言论刚劲正直。B.辛弃疾关注民生。他在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期间,平定盗乱,上疏陈述百姓为盗并非出自本心,实乃各方逼迫所致。C.辛弃疾忠心国事。在耿京遇害之后,他单枪匹马捉住两个叛徒,并将他们献出斩杀;后来还把飞虎军打造成很厉害的队伍。D.辛弃疾文才卓著。和朱熹在武夷山游玩之后,他写了《九曲棹歌》;他素来擅长写词,词意悲壮,有《稼轩集》流传于世。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2)时枢府吏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14.请概括辛弃疾为平定湖湘不时兴起的盗乱向朝廷陈述了哪些中肯的建议。【答案】10.CEG11.C12.C13.(1)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2)有不喜欢如此做的枢密院官吏,多次从中阻挠,辛弃疾却做得更尽力,终于没半途而废(被废止)。14.①深入思考导致盗寇的原因,探讨消弭盗寇的方略;②让各州县把惠养老百姓作为解决问题的根本;③另建一支名为飞虎军的军队,提升战斗和威慑力。【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与海州统制王世隆以及忠义人马全福等人约定,直奔金营,张安国正与金兵将领畅饮,辛弃疾等人就从众人中将他捆绑了回来,金兵将领没能追上。 “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中“王世隆”与“忠义人马全福”是由“及”连接的并列短语,作“径趋金营”的主语,“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句意完整,应独立成句,故应在C处断开;“安国方与金将酣饮”中,“安国”是人名,作“方与金将酣饮”的主语,为完整的主谓结构,故应在E处断开;“即众中缚之以归”作省略的主语“辛弃疾等”的整体谓语;且“金将”作下文的主语,故应在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B.正确。C.“词义相同”错。“雅”,平素、向来/正确的。句意:辛弃疾一向擅长作词/采纳正确的言论。D.正确。“始”,都是“才”的意思。句意:文章写成声音才停止/千呼万唤她才缓缓走出来。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他单枪匹马捉住两个叛徒”错。从文中第二段“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可知,只抓住了一个叛徒,即张安国。且由“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可知,他不是单枪匹马捉住叛徒的。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谋”,谋划;“缘”,因为;“期”,想到;“何以复命”,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以何复命”。(2)“乐”,喜欢;“沮挠”,阻挠;“卒”,最终;“夺”,改变。【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原文“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可知,辛弃疾提出朝廷应深入思考导致盗寇的原因,探讨消弭盗寇的方略。②由原文“申饬州县,以惠养黎元为意”可知,辛弃疾提出朝廷应让各州县把惠养老百姓作为解决问题的根本。 ③由原文“另当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可知,辛弃疾提出朝廷应另建一支名为飞虎军的军队,提升战斗和威慑力。参考译文:辛弃疾,字幼安,是山东历城人。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配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直言劝说耿京作南归宋朝的决断。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正遇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降金了,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当时辛弃疾二十三岁。乾道四年,(他)到建康府做通判。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不迎合君王,所持的观点强劲而直接。(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国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不久,辛弃疾担任了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湖湘地区盗贼四起,辛弃疾都讨伐平定了他们。又因为湖南连着两广,和夷獠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相接,草寇作乱之事时有发生,哪里只是因为民风剽悍,还有武备空虚的因素导致。于是他就向朝廷上奏折说:“普通百姓,深受州郡课重税来搜刮(民财)的伤害,县里定额征购物资的伤害,官吏巧取豪夺的伤害,豪强的兼并土地的伤害,盗贼的劫掠的伤害,不反抗起来成为强盗,又能如何呢?士卒则以优闲自得,坐卧在大营里为利,他们奔走于权势之家,苟且偷生,所以军队中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究,冒名顶替者也不查问。平时奸民们毫无忌惮,遇有战事士卒不堪一击。希望陛下认真考虑导致盗贼起事的原因,讲求平盗之术。告诫州县,以仁爱百姓为本。此外还应当再另建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军名,专由帅臣节制调动,这样,可使夷獠知我军武威,而望风慑服。”下诏嘉奖他还委派他筹划。当时,有不喜欢如此做的枢密院官吏,多次从中阻挠,辛弃疾却做得更尽力,终于没半途而废(被废止)。飞虎军建成,雄镇一方,是长江沿岸各军之冠。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做赋《九曲棹歌》。辛弃疾一向擅长作词,词风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绍定六年,赠为光禄大夫。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辛弃疾墓旁的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在堂上大呼,好像在鸣发心中的不平,从傍晚到半夜一直不停。枋得拿着蜡烛写文章,准备天亮祭祀辛弃疾,文章写成声音才停止。(《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舟中杜甫风餐江柳下,雨卧驿楼边。结缆排鱼网,连樯并米船。今朝云细薄,昨夜月清圆。飘泊南庭老,只应学水仙。【注】南庭:指南方边远地区。水仙:水中神仙。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了泊舟处所,“江柳”“驿楼”如或可睹,可谓“诗中有画”。B.“风餐”与“雨卧”互文见义,道出诗人漂泊江湖的凄苦、悲凉情状。C.颔联写诗人设网捕鱼,停船买米,表现了生活的艰辛和旅途的劳苦。D.早晨的疏云,夜里的清月,这良辰美景让诗人徒增感慨,悲从中来。16.尾联“漂泊南庭老,只应学水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试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漂泊南庭老”,抒发了暮年居无定所、漂泊边荒之地的惆怅之情。②“只应学水仙”抒发了无从改变漂泊生活的无可奈何之情,是激愤之语,有自嘲况味。【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C.“设网捕鱼,停船买米”理解错误,“表现了生活的艰辛和旅途的劳苦”也就无从谈起。诗的颔联主要写停船时的情景,诗意是:系缆停船时拨开鱼网,与卖米的商船并列在一起。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尾联诗意是:我这个漂泊在江南的老翁只好学着做一个水神吧。这首诗是诗人杜甫晚年漂泊途中的作品,“漂泊南庭老”是作者对飘泊南方边远地区的自己的自称,抒发了诗人暮年居无定所、漂泊边荒之地的惆怅之情。从整首诗来看,此诗写不是眼下情景,而是概括舟中几天来的生活。全诗表现舟中生活的艰苦、简陋,也不清净,自有一份苦涩和无奈,“只应学水仙”抒发了诗人无从改变漂泊艰苦生活的无可奈何之情,是激愤之语,有自嘲况味。 (三)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3)《晋书·陶潜传》中记载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由此“折腰”一词便有了屈身事人之意,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的“______,______”。【答案】①.故木受绳则直②.金就砺则利③.挟飞仙以遨游④.抱明月而长终⑤.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⑥.使我不得开心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砺、挟、遨、抱、摧。第II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日,在贵州黔东南地区进行的“美丽乡村”系列篮球赛事,被网友们取了一个既亲切又响亮的名字——“村BA”。在“村BA”现场,四面看台,人头攒动,欢呼与加油声也持续不断。每逢“村BA”开打的消息传出,十里八乡的人都会,一些观众甚至驱车200公里前来观战。更夸张的是,“村BA”的连场比赛经常能从上午打到夜晚,并且从来都不缺少选手和观众。如此的比赛场景,可能连不少职业赛事也比不上。目睹“村BA”的盛况,有网友戏称:“在中国最接近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不是CBA(中国职业篮球联赛),而是‘村BA’。”有人说,“村BA”之火,火在一个“土”字。的确,球场是村里自建的,参赛球员全部是本地村民,独具特色的苗族歌舞承担了“啦啦队”的功能,还有一头黄牛、几只香猪的获胜奖品,以及操着“贵普”的解说员,都彰显出“村BA”浓郁的乡土特色。但“村BA”的出圈,却绝不囿于“乡土”二字。乡村球赛火爆的背后,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共鸣。这共鸣,不仅仅来自文化产品供给较为短缺的乡村地区,同样来自文化供给丰富繁荣的城市。在这个火热的夏日,“村BA”为我们贡献的,既是一场充满乡土气息的体育赛事,更是一场具有现代元素,能够为广大网友喜见,天然地连接起城市与乡村、国际与国内的文化盛宴。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网友们所取的“村BA”这个名字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20.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A.“美丽乡村”系列篮球赛事B.承担了“啦啦队”的功能C.操着“贵普”的解说员D.绝不囿于“乡土”二字【答案】18.座无虚席闻风而至热火朝天(如火如荼)19.①化用国际通用的知名篮球赛事的简称,体现乡村篮球赛事巨大的社会影响;②在简称前冠以“村”字,点明了篮球赛的“乡土”属性,与后文国际化的“职业篮球联赛”的简称连用,构成强烈反差,具有幽默效果。20.D【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下文“欢呼与加油声也持续不断”和“并且从来都不缺少选手和观众”可知,此处是说四面看台人多,故可填“座无虚席”。“座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的人很多。第二空,根据下文“一些观众甚至驱车200公里前来观战。更夸张的是……”可知,此处是说“村BA”开打的消息传出后,人们从四面八方迅速迫切地前来,故可填“闻风而至”。“闻风而至”:一听到消息就来,形容行动迅速。第三空,根据上文“经常能从上午打到夜晚”和下文“可能连不少职业赛事也比不上”可知,此处是形容比赛氛围非常热烈,故可填“热火朝天(如火如荼)”。“热火朝天”:形容场面、情绪或气氛热烈高涨。“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村BA”是网友们对贵州黔东南地区“美丽乡村”系列篮球赛事的称呼,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叫“NBA”,中国职业篮球联赛叫“CBA”,很明显,“村BA”这一称呼是化用国际通用的知名篮球赛事的简称,体现乡村篮球赛事巨大的社会影响。系列篮球赛事是“美丽乡村”主题,又在贵州黔东南地区进行,“BA”前加上“村”,点明了篮球赛“乡土”属性。“村BA”与“NBA”和“CBA”在称谓上有明显相似性,但“乡土”性更浓,与国际化的“职业篮球联赛”形成反差,对比强烈,语带幽默感,也表现出网友们对“乡土”赛事的关注和喜爱。【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特定称谓。B.特定称谓。C.特定称谓。D.强调。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时至今日,①。经历了数千年的古籍经不起反复翻阅,因此绝大多数存放在库里,连专业研究者都很难看到。保护,②;利用,就很难充分保护。如何平衡两者关系是当下古籍保护工作的难点焦点。技术难度、人才和资金匮乏造成目前古籍修复已经获得了很大进展的情况下古籍保护工作依然迫在眉睫的现状:古籍修复工序复杂,难以完全用科技手段代替人力,而培养一名专业的古籍修复人员需要极高的时间成本;有专家估算,如果将全国尚未数字化的40万个版本的古籍全部数字化,采集、组织、加工、存储、管理等费用大约需要60亿元;现有的数字化很多是由微缩胶片转换而成,呈黑白影像且分辨率较低,难以切实满足读者的需求,而将现存的千万册古籍全部转为数字化又是一个艰难且漫长的过程。③:原生性保护、再生性保护、传承性保护。北大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王军表示:“过往晦涩深奥的古籍文本,在改造成可交互、可触摸、可视化的数字人文作品,并借助互联网平台扩散后,无疑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众中的普及和在全球范围的传播。”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2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①.古籍保护与利用仍然存在巨大挑战②.就难以利用③.目前古籍保护工作大致分为三类22.虽然目前古籍修复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技术难度、人才和资金匮乏,古籍保护工作依然迫在眉睫。【解析】【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后文“经历了数千年的古籍经不起反复翻阅……保护……利用,就很难充分保护”可知讲述的是古籍的保护与利用问题,结合“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可知古籍的保护与利用较困难,可以填:古籍保护与利用仍然存在巨大挑战。第二空,这里与后文“利用,就很难充分保护”相对,即保护,就难以利用,可以填:就难以利用。第三空,结合后文“原生性保护、再生性保护、传承性保护”可知古籍保护工作大致有三类,可以填:目前古籍保护工作大致分为三类。【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改写句子的能力。长句变短句,可以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组成一个句子。注意要点:其目的不是划分句子成分,而是组成一个意思相对完整的短句,与纯粹的划分句子成分有所区别。其次用句子的附加成分分别组成句子。原句的句子主干为:古籍保护工作依然迫在眉睫。“目前古籍修复已经获得了很大进展”是既定事实,与“古籍保护工作依然迫在眉睫”构成转折关系,可以用“虽然……但是……”连接。“技术难度、人才和资金匮乏”是“古籍保护工作依然迫在眉睫”的原因。最后可以表述为:虽然目前古籍修复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技术难度、人才和资金匮乏,古籍保护工作依然迫在眉睫。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2年9月29日,党的二十大主题宣传百集人物微纪录片《十年家国十年心》开播,该片以新时代的十年之变为背景,记录了100位奋战在新中国建设伟大事业的普通人的故事。如“90后”唢呐女博士刘雯雯,在悉尼歌剧院吹响“小铜唢呐”,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80后”“种粮姐姐”肖定,以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种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传承人粟田梅,十年如一日带领村民“织”出致富路……这些各行各业涌现出的人物,为新时代的伟大建设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他们的故事值得认真记录,值得更多人聆听与知晓。《十年家国十年心》所讲述的一个个故事,蕴含一块块中国精神的“拼图”,为这个伟大奋进的时代拼绘出中国人的“精神芯片”。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自我与时代”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寻个人精神“拼图”,绘时代精神“芯片”翻开中国新时代十年之变的发展卷轴,桩桩平凡而伟大的事迹令人“破防”,一项项举世瞩目的成就让人惊叹,一代代青年踔厉奋发的背影令人动容……中国以其独特的故事图景拼绘出新时代中国人的精神“芯片”。“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今天的时代,是亘古未有的新时代。这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清平盛世,这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幸福国度,这也是14亿中国人“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富足时代,这更是凝聚民众最大公约数的新时代。犹记港珠澳大桥斩断天堑、连接两岸,书写“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的壮丽诗篇,犹记“嫦娥”飞天,一朝实现“上九天揽月”的历史愿望;犹记“蛟龙号”深潜,挑战深蓝极限,更让“下五洋捉鳖”变成现实,犹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二十四节气清新出场,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古老的智慧结晶。我们看见中国人以自己独有的浪漫情怀向世人展现了第一块时代精神“芯片”——浪漫与探索。新时代每位中国人怀揣着一个梦想:即使身为“尘雾之微”也要补益山海;虽“萤烛末光”,亦要增辉日月。君不见侗锦传承人粟田梅十年如一日,带领全村人“织”出致富路;君不见“80后”“种粮姐姐”肖定走过每一方土地,打造出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种田模式,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君不见“90后”唢呐女博士刘雯雯带着“小铜唢呐”吹响悉尼歌剧院。我们看见了各行各业涌现出的优秀人才,将自身事业与国家发展相联系,拼出了第二块时代精神“芯片”——奋斗与实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薪火相传的传承力量。中国青年正在以更强的自觉、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精神;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以中华美食文化为主线,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北京冬奥会期间,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或制作的面塑吉祥物“冰墩墩”得到了摩纳哥亲王的青睐;街头古第少女彭静旋着袭汉服,携一架古筝,在法国街巷奏响中国民族乐器古筝,舞动的指尖下流淌出的动人音符,引得国外友人驻足欢呼。中国青年在世界各地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推崇拼出了第三块时代精神“芯片”——传承与弘扬。豪情如鹏举,壮心似鹰扬。时代精神绝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与我们的生活相呼应的,是14亿中国人价值观和精神的最大公约数。躬逢盛世的我们,当奋发有为,扩展丰富人生经历,扩大我们的精神“拼图”,拼绘新时代精神“芯片”,向世界讲好精彩绝伦的中国故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式作文题。 材料第一部分写时事热点新闻,党的二十大主题宣传百集人物微纪录片《十年家国十年心》开播,然后铺叙举例,以点带面,以各行各业普通劳动者的奋斗故事,汇聚成新时代十年来的社会发展、国家复兴的宏大叙事。第二部分写一个个故事蕴含一块块中国精神的“拼图”,则点出故事中的个人与国家、时代的关系,只有讲好个人故事,才能汇聚时代星光,助力于民族复兴的伟业。任务要求是为复兴中学团委“自我与时代”为主题的活动写征文,题目创设鲜活真切的写作情境,以主题征文的形式进行考查,引导考生思考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个人如何立足自身实际,赋予平凡人生以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如何将个人价值融入新中国建设这一伟大事业中。行文思路上,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将“小我”融入“大我”,与时代同频共振,才能共同讲好新时代故事。然后展开论述,一是要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主流,与时俱进,才能有人生的成功;二是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行动上脚踏实地,务实肯干;三是每个人要立足于自我,不断提升素质能力,才能更好地融入时代,筑个人梦,圆中国梦。最后重申论点,强调新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些个人的小故事却共同构成了一个时代的大故事。立意:1.在最好的时代,遇见更好的自己。2.奋发有为,筑个人梦,圆中国梦。3.讲好每个人的小故事,汇聚新时代的大故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