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21030

大小:49.38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4-09-03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泸县一中高2023级高一上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摘编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材料二: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恳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材料三: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摘编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对共同体的想象,此种世界观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至今还只是空想,不可践行。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是为了证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的观点。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可以的。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A.“治大国若烹小鲜”B.“大河无水小河干”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D.“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4.材料二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二1、3段简要分析。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B2.C3.A4.①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分析论证“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②通过古今比较,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5. 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错误。由材料一首段“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可知,将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并相互依存的是“家国天下”,不是“国”,该表述偷换概念。C.“本质上至今还只是空想,不可践行”错误。由材料二尾段“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可知,他们的愿望虽然“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但这些愿望并非空想,不可践行。D.“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错误。由材料三首段“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可知,并没有要求“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且无“当务之急”的相关表述。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C.“都是可以的”错误,由材料三首段可知,类似的搬用行为都是“不合理的”。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观点的能力。材料三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A.“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用来比喻治国也犹烹鱼一样,要少翻动、少搅动,是“无为”的治国理念的体现。只是强调了“治国”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二者之间的关系,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管子》云……《礼记》引录孔子的话……”,材料二第一段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分析论证“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材料二第三段采用了引证法和对比论证的方法,阐发了“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的观点,并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了时代要求。【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依据材料一“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可概括为: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依据材料二“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可概括为: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依据“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可概括为: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孕妇和牛铁凝仿佛有点儿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做伴。她和它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她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的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也落着十七个: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 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黑——呀!”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作感动。“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儿颤,宛若幸福的呓语。(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巨大的石碑被推倒了,明示了传统文化曾经不被尊重。而被推倒后的石碑如今在路旁供路人歇脚,只有在孕妇那里它更重要的价值才体现出来。B.孕妇非要等放学的孩子走了以后,才上前去描画那些字,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她本来是可以叫会写字的人帮她写的。C.孕妇努力描画石碑上的字,这些字给了孕妇无限的希望和寄托,她认为只有这样自己才有资格与将要出世的孩子见面。D.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地嘟囔,是因为那一刻她被自己描画字的行为感动,被怀孕的母牛给自己的慰藉感动。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作者营造了一个宁静悠远、自然质朴的环境,烘托出孕妇轻松悠闲的心境。B.小说以牛和孕妇的行程作为叙述的线索,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的重叠,凸显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C.小说用诗意的笔调,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希冀。D.小说情节曲折,所描写的悠闲、放松、舒展、静美的环境和孕妇甜蜜的幸福融为一体,形成“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8.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9.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6.B7.D8.①具有善良、温婉等传统的女性美;②有责任心,做事认真;③对人生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9.①通过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的并置,凸显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②通过牛与孕妇之间的亲昵行为,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温馨和谐;③通过对牛的形象描述,反衬孕妇作为人具有的能动性和对知识的追求。 【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她本来是可以叫会写字的人帮她写的”错误,由原文“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的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等信息可知,孕妇在回来的路上萌发写字的愿望,是基于她对将要出世的孩子强烈的责任感;她不是因为害羞不敢找那些放学的孩子来帮她,作者想通过孕妇写字这一具体的行为,表现她对文化知识的强烈渴望与尊重。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小说情节曲折”错误,由原文“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可知,小说情节并不曲折,作者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散文化的抒情风格。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原文“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作伴”“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可知,孕妇心软,不忍骑怀孕的母牛,体现出她具有善良、温婉等传统女性的美。由原文“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_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可知,孕妇为了孩子,不辞辛劳,以怀孕之身坚持描字,体现出她责任心强,做事认真,有毅力的性格特点。由原文“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可知,这几段话体现出孕妇心中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美好希望,这种积极的心态也是她的性格特点。【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物象的作用的能力。 由原文“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可知,在小说中,牛和孕妇一样,身体里都孕育了新的生命,她们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走在回家的村路上,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的并置,凸显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作者以此来强化“怀孕”这一行为对于女性生命的重要意义。由原文“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以及“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可知,既有“迟迟不肯离开麦地贪吃”,又有“静静的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拿脸蹭着她的手”等一系列理想“人性”的一面。小说通过牛与孕妇之间的亲昵行为,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温馨和谐。由原文“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黑——呀!’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可知,孕妇对于石碑上的字的强烈兴趣及其描画字的行为,作者恰恰通过牛作为动物形象,来反衬出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异,表明了人是理性的动物,具有自我追求的意识,而牛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小说通过对牛的形象描写,反衬孕妇作为人具有的能动性和理性的追求。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白居易,字乐天。敏晤绝人,工文章。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元和元年,对制策乙等,调盩厔尉,为集贤校理,月中,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诊。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①,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不恤雕瘵,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与之则纲纪大坏,不与则有厚薄,事一失不可复追。”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李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钳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明年,拜左善赞大夫。是时,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赋》,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久之,徙忠州刺史。入为司门员外郎。穆宗好畋游,献《续虞人箴》以讽。文宗立,以秘书监召。大和初,二李党争,险利乘之,更相夺移,进退毁誉,若旦暮然。居易恶缘党人斥,乃移病还东都。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六年,卒,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毋请谥。(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有删节)【注】①平章,即平章事,唐宪宗拟为王得加平章事,相当于宰相名位。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B.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C.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D.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左拾遗”与“迁客骚人”(《岳阳楼记》)两句中的“迁”字含义不同。B.拔萃:拔,意为超出;萃,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拔萃即指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C.制策:皇帝有事书之于策(竹简)以问臣下,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成为国家取士的科目之一。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可提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居易关心国事,曾建议免去江淮两赋以救助饥民,也曾献上《续类人荒》婉言劝告穆宗。B.白居易论辩刚直,在殿中答对,惹得皇帝不悦。后来经过李绛的劝说,皇帝醒悟后又待之如初。C.对武元衡被杀一事,白居易首先上疏,宰相认为他越职言事,所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D.白居易不参与党争,上书称病回到东都。去世后,他不仅受朝廷追赠,还被宣宗写诗悼念。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14.白居易在“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一事上持反对意见,其论述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答案】10.D11.B 12.C13.(1)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2)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14.首先指出授予平章事(宰相)的标准是要有重望显功,为后面的论述张本;接着指出王锷种种荒谬的做法,意在指出其不符合标准;最后假设论证,指出朝廷如果授予王锷平章事(宰相)一职将导致一系列恶果,强化了反对的理由。【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魏征任宰相,太宗用造殿堂的材料修成他的正室,后代不能守得住,陛下也应当因他是贤者的子孙赎回并赐还给他。李师道作为臣下,不应当掠取美名。“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成”的宾语为“其正寝”;“后嗣不能守”,“后”是“嗣”的定语,所以应在“寝”后面断开,排除AC;“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赎”和“赐”这两个动作是顺承关系,用“而”连接,中间不能断开,并且“赐”宾语为“之”,所以应在“之”后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正确。升任;贬黜;句意:升任左拾遗。/贬黜流放的官吏,多愁善感的诗人。B.错误。此处的“拔萃”为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C.正确。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所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错误。由原文“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赋》,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可知,宰相认为他越职言事和流言使得白居易被贬为刺史,后有中书舍人王涯的上言,白居易才被追贬为江州司马。故选C。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应为“不知句读”,不知道句子的停顿;“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应为“不解惑”,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师”,从师学习;“不”,通“否”;“小学”,小的方面学到了,“明”,高明。(2)“或”,有的;“绛”,大红;“皓”,白色;“若偻”,像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致敬的样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可知,宰相是普天下人所敬仰的,非贤良有重望和显赫功勋不可以授任。首先指出授予平章事(宰相)的标准是要有重望显功,为后面的论述张本。由原文“按锷诛求百计,不恤雕瘵,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可知,考察王锷百般勒索民财,所得财物称为“羡余”作为进献。即指出王锷种种荒谬做法,意在指出其不符合标准。由原文“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与之则纲纪大坏,不与则有厚薄,事一失不可复追”可知,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各节度使私下想:‘谁还不如王锷?’争相宰割百姓搜刮钱财,向您要求自己想得的官职。”如果授职,则朝廷的法纪就会遭到破坏;如不授予他们,则待臣子有亲疏,事情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再挽回了。通过假设论证,指出朝廷如果授予王锷平章事(宰相)一职将导致一系列恶果,强化了反对的理由。参考译文:白居易,字乐天。居易聪敏超人,擅长作文章。贞元年间,白居易应考进士、拔萃科都中。元和元年,对制策为乙等,调任盩厔尉,任集贤校理,在这个月中,召白居易入翰林院任学士。升任左拾遗。元和四年,天子因旱情严重,下诏适当减免借贷,赈济、解除灾害。白居易见诏文细节不够具体详备,便建议乞请全部免除江、淮两赋,以救助逃荒的饥民,并多放出一些宫里人。宪宗认真采纳。李师道进献私钱六百万,为魏征的孙子赎回旧宅。白居易说:“魏征任宰相,太宗用造殿堂的材料修成他的正室,后代不能守得住,陛下也应当因他是贤者的子孙赎回并赐还给他。李师道作为臣下,不应当掠取美名。”皇帝同意。河东王锷将被授以宰相职位,居易认为:“宰相是普天下人所敬仰的,非贤良有重望和显赫功勋不可以授任。考察王锷百般勒索民财,所得财物称为‘羡余’作为进献。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各节度使私下想:‘谁还不如王锷?’争相宰割百姓搜刮钱财,向您要求自己想得的官职。如果授职,则朝廷的法纪就会遭到破坏;如不授予他们,则待臣子有亲疏,事情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再挽回了。” 后来白居易在殿中答对时,辩论刚正鲠直,帝不理解,就进言说:“陛下错了。”皇帝不高兴,答对结束后,皇帝对李绛说:“这个人是我亲自提拔的,却敢这样,我不堪忍受他这样做,一定赶走他(贬逐)!”李绛说:“陛下开启进言之路,所以群臣敢于议论得失。如果贬黜他,这是封住(堵塞)他们的口,使他们为自身谋划,这不是用来彰显皇上高尚品德的做法。”皇帝领悟,对待白居易如同当初。第二年,授任左赞善大夫。在这时候,刺客刺杀宰相武元衡,京都震动。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要求马上捕捉凶犯,以洗刷朝廷的耻辱,要求务必全部缉捕归案。宰相嫌他超越职权(以宫官先于谏官言事),因而不高兴。不久就传言:“白居易的母亲是坠井死的,但他却写了《新井篇》的诗,言辞浮华,没有德行,不能在朝中任职。”于是派他出京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又上书说白居易不宜任刺史,于是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被贬以后,白居易能顺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道生死之说,好像无所顾忌。过了很久,调任忠州刺史。入京担任司门员外郎。穆宗喜好打猎,白居易进献《续虞人箴》委婉劝谏。文宗即位,以秘书监召入白居易。大和初年,二李党争发生,利用是非,交替排挤对方,进退毁誉,如朝夕般短促。白居易厌恶因与党人有瓜葛而受贬斥,便上书称病回到东都。会昌初年,以刑部尚书退休。六年,去世,追赠尚书右仆射。宣宗写诗悼念他。白居易留下遗言要求薄葬,不请求谥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注]唐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注]本诗作于元和十三年(818)中秋夜,时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已被贬为江州司马,居于浔阳。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样是在八月十五的明月之夜,去年诗人在皇家御园曲江杏园边赏月,今年就被贬到江州,境遇改变,令人感慨。B.颈联“西北望乡”“东南见月”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何处是”“几回圆”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苦之情。C.“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表现出诗人历经磨难之后极其复杂的心理状态,耐人寻味。 D.该诗中慨叹物是人非。今昔殊异,表达了诗人谪居生活的愁闷。16.本诗中“月”这意象,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15.A16.①以眼前之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②以眼前之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之苦;③将昔年赏中秋之月的愉悦与今年赏中秋之月的孤苦对比,进一步突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能力。A.“去年”理解错误,“昔年八月十五夜”中的“昔年”并非“去年”,而是“往昔、往年”之意。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赏析能力西北望四方、眺望故乡和四野观望明月,能想象出诗人希望能望到家乡带给自己温暖,能看到心中一轮明月留给自己关怀,然而结果相反,只是“今夜清光似往年”,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暗含了人已不是昔日的意气之人了,照应诗歌前文对比的物是人非的无奈悲苦。惨淡的月辉满地,照彻在清冷的“湓浦沙头水馆前”,秋风乍起,置身这样的环境里,自然令人清冷至极,烘托贬谪后的诗人内心的这份清冷和悲苦情怀。题目的中心语“望月”,是叙述也是行为,其修饰语时间“八月十五日夜”和地点“湓亭”,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环境,还突出“望”的动作,又强化“望”之月的圆盘貌。显然是这个“望月”引发了诗人的思乡情怀。从内容上颈联涉及望乡和圆月,表面上像在思乡,但是“望乡”行为反映的心理,却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而这种心理再次强化了内在的主体孤苦体验:昔日“曲江池畔杏园边”,今日“湓浦沙头水馆前”,昔年赏中秋之月的愉悦与今年赏中秋之月的孤苦对比,进一步突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三)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露了军中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一句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____________”一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3)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意,更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慨。【答案】①战士军前半死生②.美人帐下犹歌舞③.昆山玉碎凤凰叫④.芙蓉泣露香兰笑⑤.出师一表真名世⑥.千载谁堪伯仲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的字形有:“帐”“芙蓉”“名”“载”。第II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看似平常的句子却隐藏着多少①的故事与情感。他乡遇故知,偏偏又是在“落花时节”。人们由暮春时分的落花之景联想到青春流逝,正是由自然景物触发的生命感受。青春以比年华,花红借喻红颜,皆是诗文常用之典。《红楼梦》别名《金陵十二钗》,曹雪芹披阅于悼红轩,“悼红”二字亦点其题。书中描写大观园女子们占花名行令,以花的特性、寓意暗示了人的性格、命运。春光美好却短暂,鲜花娇艳难保鲜,②,年华易逝。林黛玉正因为花落与人亡的情感联系,葬花成为一个“悼红”的重要仪式,作为花与人的结合体对暮春的感伤最为敏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葬花吟》诉尽伤春惜红之情。黛玉葬花,以物体人,安葬的是花魂,悲悼的却是即将天亡的自己。前生为护花使者的贾宝玉,如今是爱红的公子,在贾府中却常常因多情呵护而给身边的女子们带来不幸,往往因“爱红”而致“悼红”,就如挚爱黛玉却不能守其一生,怜爱晴雯却无法保其平安,喜欢金钏却无力护其善终。同为葬花,林黛玉安葬落花,让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也表明自己的生命观;贾宝玉则更多是感于失去的遗憾,为“护花”的③而懊丧、痛惜。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简述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耐人寻味②红颜暗老③无能为力19.爱红指怜爱女性,贾宝玉尊重、爱重女子;“悼红”指悼念那些逝去的女性,贾宝玉为那些逝去的女子而感到悲伤、惋惜。20.正因为花落与人亡的情感联系,葬花成为“悼红”的一个重要仪式,作为花与人的结合体,林黛玉对暮春的感伤最为敏感。【解析】 【18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此处表达“看似平常的句子却隐藏着”什么样的深意,用一个形容词来修饰“故事与情感”,可填“耐人寻味”,耐人寻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思索。②此处形容妙龄女子年华逝去,可用“红颜暗老”。红颜暗老:青春焕发的容貌在不知不觉中消逝。比喻年龄增大,容颜衰老。③此处形容贾宝玉“护花”的无力的感慨,可用“无能为力”。无能为力:指没有能力去做或力量达不到。【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往往因“爱红”而致“悼红”,这里的“红”是运用借代修辞,以颜色代指女性,“爱红”就是怜爱女性,体现贾宝玉对女子的尊重、爱怜。“悼红”的“悼”指悼念,“悼红”指悼念那些逝去的女性,指贾宝玉为那些逝去的女子而感到悲伤、惋惜。“爱红”“悼红”体现贾宝玉的多情与男女平等观,他对与大观园内的女性,无论身份、地位如何,都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与体贴。【20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的语病有三:一是结构混乱,“林黛玉正因为花落与人亡的情感联系,葬花……”中途易辙,要把第一句的主语“林黛玉”删掉。二是语序不当,“一个”应放在“重要仪式”前面。三是成分残缺,“对暮春的感伤最为敏感”前添加主语“林黛玉”。(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寒潮天气就此基本结束。谷雨时节,杨花飞舞,柳絮飘扬,牡丹吐蕊,樱桃红熟。时至暮春,姹紫嫣红早已开遍,人间锦绣尽收眼底。春雨绵绵是谷雨最主要的特点,可是,①?中国是东亚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雨多集中在夏秋两季。事实上,谷雨时节我国大体上只有华南地区开始进入雨季。时至今日,二十四节气依然是现代生活重要坐标,对当前生产生活还在发挥基础指导作用。关于谷雨,②,如“谷雨打苞,立夏龇牙”“谷雨下秧,大致无妨”“谷雨种棉花,能长好疙瘩”等。谷雨将谷和雨联系起来,反映了“谷雨”的农业气候意义。谷雨节气后,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是播种移苗、种瓜、点豆的好时节。 ③。为什么呢?据传说,轩辕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出了中国最原始的象形文字;上苍因仓颉造字而感动,为其降下一场谷子雨,这就是“谷雨”的由来。这一天定为联合国中文日,是为了纪念传说中“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的贡献。21.下列句子中的“是”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这场雨下得是时候,我不用到菜地里浇水了。B.诗是一首好诗,只可惜长了点儿。C.散文《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D.同学们在体育课上跑得满身是汗。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C22.①为什么春季雨水偏少呢②还有很多农业谚语③谷雨当天是联合国中文日【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原句:“是”起到联系两种事物,表明两者同一或者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属性。A.用在名词前面,含有“适合”的意思。B.在上半句里“是”前后用相同的名词、形容词或动词,表示让步,含有“虽然”的意思。C.起到联系两种事物,表明两者同一或者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属性。D.表示存在,主语通常是表处所的词语,“是”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句:由标点可知,此处是一个问句,后文“中国是东亚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雨多集中在夏秋两季”揭示的是春季降水少的原因,因此问句应填“为什么春季雨水偏少呢?”第二句:后文“‘谷雨打苞,立夏龇牙’‘谷雨下秧,大致无妨’‘谷雨种棉花,能长好疙瘩’等”列举的是农业谚语,因此前一句的概括句可填“还有很多农业谚语”。第三句:后文解释的是为什么谷雨被定为联合国中文日,因此前一句可填“谷雨当天是联合国中文日”。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马克思材料二:林觉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林觉民在绝笔信《与妻书》中,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材料三: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即将成为新一代时代使命的“接力者”,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联系当下社会生活,面向复兴中学的老师和同学,以“小我与大我”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例文:手握时代接力棒胸怀祖国复兴志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手握时代接力棒,胸怀祖国复兴志”。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雄狮昂首,巨龙腾飞,民族复兴,指日可待。在这个中国梦实现的关键节点上,我们新一代青年应肩负起复兴祖国之重任,牢记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立下鸿鹄之志,为祖国美好的明天作出不懈的努力。新时代青年,应心怀黎民,情系万家,如朝日般初升。“为天下人谋永福也。”革命志士林觉民在看到“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的黑暗现状后,毅然在绝笔《与妻书》中写下这句话。如今虽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在穷乡僻壤、大山深处,仍有部分人为生活所迫。正因如此,黄文秀等扶贫干部才投身乡野,倾注大爱,为脱贫攻坚奉献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正因如此,张桂梅才奔走筹资创办华坪女高,助山村女孩走出大山,改变命运……我们新青年,也要如他们一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有“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的决心。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实现人生价值,绽放青春底色。新时代青年,应心怀国家,热忱报国,如利刃般新发于硎。 回望历史,多少仁人志士在国家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传为佳话。郾城之中,岳飞放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以威严兵势粉碎金人铁骑。东北沦陷,杨靖宇感慨:“国既不国,家何能存?”以不屈斗志抵御日寇暴行……如今虽处和平年代,但国际形势仍暗流涌动,霸权主义抬头,无形的硝烟弥漫,我们更应把爱国之情时时放在心上,凝聚个人力量,以热忱之心报效祖国,助力其发展。新时代青年,应担复兴使命,振兴华夏,如百卉般萌发。马克思曾说:“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此言堪为确论。忆往昔,周恩来少年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目标,使个人理想与民族崛起相结合;钱伟长弃文从理,实现了从义理到物理的跨越,使个人理想与强国之路相结合……看今朝,我们新一代青年背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就更应当把个人抱负和民族复兴紧密相连,继承上一代用血汗铸就的伟大基业,并用我们的汗水助其更上一层楼。反观当下,不少青年因身处于安逸之中,就逐渐忘了老一辈筚路蓝缕的奋斗史,不把国事放在心上,只关注小我的感受,如此做法实不可取。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当趁风华正茂之时,融“小我”于“大我”,立下宏伟志向,成为国之栋梁,书写人生华章。书声琅,琴声畅,莫负大好时光。让我们共同努力,集小我之力汇成强大的民族合力,以宏伟之志向助力祖国的伟大复兴,在时代洪流中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题目由三则材料构成。材料一是马克思的一句话,意思是人如果只为自己劳动,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材料二是关于林觉民烈士的故事:参加广州起义,从容就义,绝笔信中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祖国的热爱。材料三引用了十九大报告中的话,强调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可见,三则材料都是关于“小我与大我”的内容。马克思的名言阐释了利己与利他,即“小我”与“大我”之间的关系;林觉民的事迹表明个人的命运应与国家紧密相连,对家人的深爱与对祖国的深爱应交织于一体;十九大报告则强调青年一代既要追寻自己的梦想,实现自我价值,又要接力时代使命,为“中国梦”的实现努力奋斗。由此可见,“小我与大我”指人并非只为自身的理想和责任努力奋斗,还要把个人的才智、热情、意志与时代、家国结合起来,推动历史的进步,这样才能实现自我的抱负,完成我们的使命。从任务指令来看,材料引导语提示应当围绕“小我与大我”来写作。当代青年应把“个人的追求”和“时代的进步”融为一体,把时代发展与民族复兴当做自己的使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新的力量,从而体现出考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写作主体来看,考生应当身临其“境”,以“青年学生”的身份来写作,有针对性地阐释自己对于时代的认识,从而明确自己的使命与抱负。从读者对象来看,考生应当注意演讲稿的写作要充分考虑“听众”,做到贴近生活,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引起听众的共鸣。文体是演讲稿,考生首先要明确演讲稿的格式:标题、称呼语、问候语、正文、结束语。正文部分可以利用层进式结构,首先阐述小我与大我的关系,然后分析如何将小我融入大我,既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又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这部分不同于一般的作文,既需要像议论文一样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同时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号召力。立意:1.踔厉奋发承使命,栉风沐雨勇担当。2.燃青春之火成就大我,担时代之责提升小我。3.承责任于心,担使命于肩。4.青年勇担当,拼搏向未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