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二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

天津市第二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14286

大小:53.9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5-01-06

上传者:老李
天津市第二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天津市第二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天津市第二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天津市第二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天津市第二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天津市第二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天津市第二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天津市第二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天津市第二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天津市第二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天津市第二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2023二十中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统练语文试卷第Ⅰ卷(共2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曹雪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富贵荣华的生活,不能不说这为他日后创作《红楼梦》奠定了基础。后来遭遇变故生活贫困,过起了______的生活。在历史上曹雪芹并不出名,对于像曹雪芹这样以一部作品______的人物来说,()毕竟,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先知道《红楼梦》,后认识曹雪芹的。曹雪芹为大观园中的女孩子们写了不少诗和判词,其中大都预示了她们悲惨的命运,对于喜爱《红楼梦》的读者而言,有时真有点______。可是当前《红楼梦》在社会人群中的阅读状况令人担忧,根据一项调查显示,《红楼梦》被读者近年来推举为“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红楼梦》面世以后,曾有过几次集中的被“围观”热潮,与之相伴的学术、艺术争论也不断出现。20世纪80年代,87版电视剧《红楼梦》借助刚刚火热的电视,红遍了整个中国。在当前某个普通事件常常也能_______流行起来的年代,作为经典的《红楼梦》遭冷遇、不流行、难读,只能说“是不为也,非不能也”。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一无所有闻名于世不堪卒读莫名其妙B.家徒四壁闻名于世不忍卒读莫名其妙C.家徒四壁闻名遐迩不堪卒读神乎其神D.一无所有闻名遐迩不忍卒读神乎其神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无疑让《红楼梦》这部作品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被阅读,才是今天对其最好的纪念方式。B.人们广泛而深入地阅读《红楼梦》,无疑是今天对曹雪芹最好的纪念方式之一。C.《红楼梦》在今天被更加广泛而深入地阅读,是纪念曹雪芹最好的方式之一。D.今天对其最好的纪念方式,无疑就是让《红楼梦》这部作品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被阅读。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根据一项调查显示,《红楼梦》近年来坐上了被读者推举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B.根据一项调查,《红楼梦》坐上了被读者近年来推举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C.一项调查显示,《红楼梦》近年来坐上了被读者推举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D.一项调查显示,《红楼梦》近年来登上了被读者推举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 【答案】1.B2.D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什么也没有。指钱财,也指成绩、知识。依据所填成语的语境“后来遭遇变故生活贫困,过起了的生活”分析可知,此处强调“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故应填“家徒四壁”。②闻名于世:全世界都知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形容非常著名。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主要指远近闻名。依据所填成语的前后语境“对于像曹雪芹这样以一部作品的人物来说”分析可知,两个成语都适合。但依据后文的“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先知道《红楼梦》,后认识曹雪芹的”分析可知,“闻名于世”更合语境。③不忍卒读: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不堪卒读:指文章粗劣,使人不肯读下去。此处强调的是“文章内容悲惨动人”,故应填“不忍卒读”。④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神乎其神:神秘奇妙到了极点。一句所填成语的前后语境“在当前某个普通事件常常也能流行起来的年代,作为经典的《红楼梦》遭冷遇”分析可知,此处强调“很奇怪,使人不明白的时代”,故应填“莫名其妙”。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语意连贯的能力。具体分析,整段文字的中心是“曹雪芹”,对他的纪念应通过其作品得以实现。按照先观点后阐释,先“纪念”后“途径”的思路,再结合语言表达的严谨、准确。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句式杂糅,“根据”与“显示”两者取其一;第二,语序不当,“近年来”应放在“坐上”前。A项,句式杂糅,应是“根据……”或“……显示”;B项,语序不当,“近年来”应放在“《红楼梦》”之后;D项,“登上……交椅”搭配不当,应是“坐上……第一把交椅”。故选C。二、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红楼梦》中有不少关于节俗的描写,如第二十七回“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来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这里说的似乎是芒种节气的风俗,但从后文对芒种节风俗的描写来看,却是与江南地区的“花朝节”有着密切的联系。“花朝”与“月夕”相对映(“月夕”一般指八月十五,为中秋),当为中春,一般认为是二月十五。唐人有诗“长短一年相似夜,中秋末必胜中春”。柳宗元谪居柳州时曾写下“官情羇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而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的诗句,表达的是作者对中春时节百花凋尽而致赏花无处的凄凉之情。将二月十五即中春称为“花朝”,大约源于江南风俗。宋元时期的《事林广记》称“二月十五为花朝。《风土记》云言浙闽风俗,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为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之所常言。”南宋的《梦粱录》也如此记载,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大约到明清时,这花朝节变成了二月十二日,江苏一带至今仍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风俗通史》也记载了吴中一带“二月十二日花朝,儿女裂彩绡,遍系花木树,曰百花生日”。这些内容与《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的描写相似,“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施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件。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此外,花朝节还有扑蝶、戏蝶之类的活动,小说中也有宝钗执扇扑蝶的情节。“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古代文献中的芒种节气“多言其可种有芒之谷”,即可播种小麦、大麦之类有芒的谷物。那这个节气是否与“花神”有关呢?古人大抵认为“花神”,就是春神,又叫青神。春神掌管春天的花木,所以到春末夏初开的茶蘼(酴醾)花期结束,便认为“花事”完结。宋人诗曰“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茶靡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所以,如要饯花神,按常理推断的话应当是告别春天,即在春夏之交进行,拖到芒种节气似乎太晚了。而《红楼梦》关于芒种饯花神之说,并无文献记载,民间风俗亦没有反映花朝、花神、祭花与芒种相关的习俗,不似作者的笔误,更像是作者有意为之,至于其中有何特殊寓意,尚待进一步考证。(节选自韩冬冰《阅读(红楼梦》),有删改)材料二曹雪芹似乎把花朝节要做的事,比如赏花、扑蝶等活动,都移到了芒种节气,虚构了一个芒种节。那么,他的用心又是什么呢?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花朝节是二月十二日,而那一天,恰恰是黛玉的生日。《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作者借袭人之口道出了这一点。那天是宝玉的生日,众人前来给宝玉拜寿,议论起各人的生日。有人说“二月没人”,袭人道:“二月十二是林姑娘,怎么没人?”袭人的这句话,交代了黛玉的生日是花朝节,而黛玉的前世正是“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由绛珠草修炼而成的绛珠仙子。问题还不止于此。作者于潜在的叙事层面上交代了这一天是花朝节(黛玉生日),而在其表层叙述中这一天却是芒种节,细考下来芒种节又是男主人公贾宝玉的生日(详见周汝昌著《红楼梦新证》)。可见,作者是把花朝节(黛玉生日)这天的风俗,拿到芒种节(宝玉生日)去写。这样的安排显然是作者在宝玉和黛玉故事构思上的综合考虑。如前所述,花朝节的“赏红”,不仅是赏花,更是爱花、惜花。而贾宝玉,是“绛洞花主”,是“怡红公子”,是爱花、惜花的代表。把黛玉生日“花朝节”的“赏红”与宝玉生日“芒种节”的时令糅合在一起,正是通过民俗化的场景,艺术化地凸显了贾宝玉形象的角色地位及其与群芳的关系。同时,第二十七回的“饯花会”,作者把原本是在花朝节那天迎接花神的习俗,写成了是芒种节花神即将退位的时候给她饯行。是否在强调“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这是否在暗示:林黛玉的生命已经快走到了尽头?花朝节伤春、感怀的节俗内蕴被作者巧妙融入黛玉的形象塑造中,与她作为“花神”的身份融为一体。在这一回里,林黛玉泪眼对落花,伤心地吟唱《葬花吟》。作者苦心设计,既安排她的生日与花神相同,又借花神的退位,以及与民俗风情交融的生活场景,象征了林黛玉的生命历程。(节选自赵云芳《民俗学视野中的《红楼梦》》,有删改)4.根据材料一,下列对“花朝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流行在江南地区的与祭祀花神有关的节日。B.又名中春节,时间是农历二月十二日早晨。C.“花朝”与“月夕”皆为节日,两两对映。D.此时浙闽地区百花盛开,极适合出游赏玩。5.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关于芒种节俗的描述与古代文献中“花朝节”有关内容相同。B.文中引用柳宗元的诗句意在说明“花朝”是个因百花凋零而感伤的节日。C.《风土记》和《风俗通史》中,都包含了对“花朝节”风俗的相关记载。D.文章结尾段作者借用宋人诗句,是为了证明芒种节俗应该包含送别花神。6.下列对曹雪芹“用心”的分析,与材料二内容不符的一项是()A.对芒种节俗进行艺术改造和加工,进一步丰富、拓展、深化节日内涵。B.借助节俗的错位与融合,艺术化地凸显两位主人公的地位及相互关系。C.将伤春节俗内容融入黛玉的形象塑造,与她“绛珠仙子”的身份相合。 D.虚构“饯花会”节俗,以饯别花神并为其送行,暗示黛玉的悲剧命运。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事实上,芒种节气与花朝节并无关联,没有与“花神”相关的民俗活动。B.《红楼梦》关于芒种节风俗的描写有悖常理,并没有相关文献予以佐证。C.将庆祝百花生日与送别花神的仪式掺杂在一起,显然是不合常理的失误。D.《葬花吟》中黛玉以花自喻,体现其个性的同时,具有强烈的隐喻作用。【答案】4.B5.C6.A7.C【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时间是农历二月十二日早晨”错。原文为“当为中春,一般认为是二月十五”,“大约到明清时,这花朝节变成了二月十二日”。可加“花朝节”的时间应是“二月十五”。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有关内容相同”错。原文表述是“但从后文对芒种节风俗的描写来看,却是与江南地区的‘花朝节’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见是“有密切的联系”;B.“意在说明‘花朝’是个因百花凋零而感伤的节日”错。原文是“柳宗元谪居柳州时曾写下‘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的诗句,表达的是作者对中春时节百花凋尽而致赏花无处的凄凉之情”,柳宗元的诗句恰恰表明“花朝”时节应是百花盛开,而风雨致使百花凋零,让人无花可赏,因而伤感;D.“是为了证明芒种节俗应该包含送别花神”错。原文是“宋人诗曰‘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所以,如要饯花神,按常理推断的话应当是告别春天,即在春夏之交进行,拖到芒种节气似乎太晚了”,宋人的诗是为了说明芒种祭祀花神太晚了,芒种节俗不应该包含送别花神。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进一步丰富、拓展、深化节日内涵”错,这不是曹雪芹“用心”对芒种节俗进行艺术改造和加工的目的。原文是“这样的安排显然是作者在宝玉和黛玉故事构思上的综合考虑”,是为男女主人公服务的,并非为了“丰富、拓展、深化节日内涵”。 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整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C.“显然是不合常理的失误”错。材料二中有“作者把原本是在花朝节那天迎接花神的习俗,写成了是芒种节花神即将退位的时候给她饯行。是否在强调‘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这是否在暗示:林黛玉的生命已经快走到了尽头?”,可见并非失误,而是作者的刻意安排。故选C。三、古诗文阅读(一)课内基础(8分)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朝济而夕设版焉假公济私B.乃中《经首》之会正中下怀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花飞花谢花满天D.百姓之不见保未尝见全牛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A.“济”:渡河/补益,助力。句意: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假借公家的名义,谋取私人的利益。B.“中”:符合。句意:合乎《经首》乐章的节奏/正合自己的心意。C.“谢”:道歉/凋谢。句意: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D.“见”:表被动/看见。句意: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故选B。9.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因之以饥馑因人之力而敞之B.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吾其还也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D.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为我击破沛公军【答案】D【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前者为动词,接着;后者为介词,凭借。句意:接下来又有饥荒。/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B.前者为代词,自己的;后者为语气副词,还是。句意: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我们还是回去吧。C.前者为结构助词,的;后者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人家的长辈。/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D.均为介词,替,给。句意: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替我打败刘邦的军队。故选D。10.下列各项加点词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沛公军霸上②素善留侯张良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⑤项伯杀人,臣活之⑥籍吏民,封府库⑦常以身翼蔽沛公⑧烛之武退秦师A.①④/③⑥/②⑤/⑦/⑧B.①⑥/②④/③/⑤⑧/⑦C.①⑥/②③/⑤/④⑧/⑦D.①⑦/②⑤/③④/⑥/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句意:沛公驻扎在霸上。②善,形容词作动词,与……交好,友好。句意:一向和留后张良交好。③鄙,意动用法,把……当做边界。句意:越过别的国家把远方的郑国当做边界,您知道那是很难的。④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句意:尊敬自己的老人,再推广到别人的老人。⑤活,使动用法,使……活,救活。句意: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⑥籍,名词作动词,登记。句意:登记了官吏和百姓,封闭了府库。⑦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句意:常常用身体遮挡着沛公。⑧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句意:烛之武使秦国军队撤退。①⑥名词作动词/②④形容词作动词/③意动用法/⑤⑧使动用法/⑦名词作状语。故选B。11.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是寡人之过也②客何为者③夫晋,何厌之有④为国以礼⑤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⑥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⑦吾属今为之虏矣⑧是乃仁术也⑨臣之所好者,道也⑩牛何之A①⑧⑨/②③④⑥/⑤⑩/⑦B.①⑧⑨/②③⑩/④⑤⑧/⑦C.①⑧⑨/②③⑩/④⑥/⑤/⑦D.①⑧/②③④⑥/⑤⑩/⑦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①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这是我的过错呀。②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客为何者。句意:客人是干什么的?③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句意: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④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礼为国。句意:用礼治理国家。⑤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句意:百姓认为我很吝啬是应该的啊。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耕者皆欲于王之野耕。句意:农民都想在大王的田里耕种。⑦被动句,“为”表被动。句意:我们今天要被他俘虏了。⑧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这是仁道。⑨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我喜好的是天道。⑩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牛之何。句意:牛到哪里去?①⑧⑨判断句,②③⑩宾语前置句,④⑥状语后置句,⑤主谓倒装句,⑦被动句。故选C。(二)(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赵公,湖武陵人,官宫詹,致仕归。有少年伺门下,求司笔札。公召入,见其人秀雅;诘其姓名,自言陆押官。不索佣值。公留之,慧过凡仆。往来笺奏,任意裁答,无不工妙。主人与客弈,陆睨之,指点辄胜。赵益优宠之。诸僚仆见其得主人青目,戏索作筵。押官许之,问:“僚属几何?”会别业主计者约三十余人,众悉告之数以难之。押官曰:“此大易。但客多,仓卒不能遽办,肆中可也。”遂遍邀诸侣,赴临街店。皆坐。酒甫行,有按壶起者曰:“诸君姑勿酌,请问今日谁作东道主?宜先出资为质,始可放情饮啖;不然,一举数千,哄然都散,向何取偿也?”众目押官。押官笑曰:“得无谓我无钱耶?我固有钱。”乃起,向盆中捻湿面如拳,碎掐置几上,随掷遂化为鼠,窜动满案。押官任捉一头裂之,啾然腹破,得小金;再捉,亦如之。顷刻鼠尽,碎金满前,乃告众曰:“是不足供饮耶?”众异之,乃共恣饮。既毕,会直三两余,众秤金,适符其数。众索一枚怀归,白其异于主人。主人命取金,搜之已亡。反质肆主,则偿资悉化蒺藜。仆白赵,赵诘之。押官曰:“ 朋辈逼索酒食,囊空无资。少年学作小剧,故试之耳。”众复责偿。押官曰:“某村麦穗中,再一簸扬,可得麦二石,足偿酒价有余也。”因浼一人同去。某村主计者将归,遂与偕往。至则净麦数斛,已堆场中矣。众以此益奇押官。一日,赵赴友筵,堂中有盆兰甚茂,爱之。归犹赞叹之。押官曰:“诚爱此兰,无难致者。”赵犹未信。凌晨至斋,忽闻异香蓬勃,则有兰花一盆,箭叶多寡,宛如所见。因疑其窃,审之。押官曰:“臣家所蓄,不下千百,何须窃焉?”赵不信。适某友至,见兰惊曰:“何酷肖寒家物!”赵曰:“余适购之,亦不识所自来。但君出门时,见兰花尚在否?”某曰:“我实不曾至斋,有无固不可知。然何以至此?”赵视押官,押官曰:“此无难辨:公家盆破有补缀处,此盆无也。”验之始信夜告主人曰向言某家花卉颇多今屈玉趾乘月往观但诸人皆不可从惟阿鸭无害——鸭,宫詹僮也。遂如所请。公出,已有四人荷肩舆,伏候道左。赵乘之,疾于奔马。俄顷入山,但闻奇香沁骨。至一洞府,见舍宇华耀迥异人间,随处皆设花石,精盆佳卉,流光散馥,即兰一种约有数十余盆,无不茂盛。观已,如前命驾归。押官从赵十余年,后赵无疾卒,遂与阿鸭俱出,不知所往。(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1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官宫詹,致仕归致仕:退休B.仓卒不能遽办,肆中可也仓卒:仓促C.因浼一人同去浼:央求D.因疑其窃,审之审:审理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验之始信/夜告主人曰/向言某家花卉颇多/今屈玉趾/乘月往观/但诸人皆不/可从惟阿鸭无害/B.验之/始信夜告/主人曰/向言某家花卉颇多/今屈玉趾乘月往观/但诸人皆不/可从惟阿鸭无害/C.验之始信/夜告主人曰/向言某家花卉颇多/今屈玉趾/乘月往观/但诸人皆不可从/惟阿鸭无害/D.验之/始信夜告/主人曰/向言某家花卉颇多/今屈玉趾乘月往观/但诸人皆不可从/惟阿鸭无害/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文言小说记叙了一个传奇性故事,通过语言和细节描写刻画了陆押官的神秘莫测。B.赵公对陆押官过分优宠,引起其他奴仆的嫉妒,他们设法排挤陆押官,故意让他请客。C.陆押官两次用戏法取得酒钱,众人的“奇异”反应侧面烘托出他的神奇功力。D.陆押官最后与阿鸭不知所往,说明他们二人是同谋,阿鸭是一个早就设计好的内应。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至则净麦数斛,已堆场中矣。众以此益奇押官。(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答案】12.D13.C14.D 15.(1)一到场中,只见几斛收拾干净的小麦已堆在那里了。众人由此对他更加感到惊奇了。(2)我刚买了来,也不知这盆花出自哪里。只是你出门的时候,见你的那盆兰花还在吗?【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审:询问。句意:赵公怀疑是陆押官偷来的,便询问他。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大家一检查,果然不错。到了夜晚,陆押官告诉主人说:“刚才我说我家有很多花卉,现在请您前去,乘月观赏。但别的人不能跟随,只有阿鸭可以去。”“主人”是“告”的宾语,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不可从”结构固定,联系紧密,作“诸人”的谓语,不可断开,排除A。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说明他们二人是同谋,阿鸭是一个早就设计好的内应”错误,由原文“鸭,宫詹僮也”可知,阿鸭,是赵公的童仆,文中对阿鸭没有过多的交代,说二人是同谋、内应,属于无中生有,过分解读。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至”,到;“净麦数斛”,定语后置,几斛收拾干净的小麦;“奇”,感动惊奇。(2)“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进入;“非常”,意外变故。参考译文:赵公,是湖广武陵县人。曾在太子宫中做过詹事官,年老后退休还乡。一天,有个少年人来到赵公门口,恳求赵公收留他掌管文书。赵公将他叫进屋,见他生得文雅秀气,便询问他的姓名,少年人自称叫陆押官,还说情愿不要工钱,赵公便留下了他。陆押官非常聪明,胜过其他仆人。赵公的往来书信,他随便一写,便无不精妙;有时主人和客人对弈,他在一边看看,一指点,主人就赢了。赵公因此更加宠爱他。 其他仆人见他得到主人的青睐,便闹着要他请客。陆押官答应了,问道:“共有多少同事?”正好赵公田庄里的管家们都来了,一下子聚集了三十多人。大家便把这些人也算进去,想为难为难他。陆押官说:“这太容易了。但客人太多,仓促间来不及现办酒席,我们到酒店去吧!”于是,遍请同事们,到临街一家酒店去。大家进店坐下后,酒菜马上就上来了。刚要开始喝,有个人一把按住酒壶,站起身说:“大家先不要喝。请问今天谁是东道主?应当先拿出钱抵押在这里,大家才能开怀痛饮。不然,最后一下子花掉上千钱,大家一哄而散,跟谁要钱去?”大家听了,一齐看陆押官。陆押官笑着说:“莫不是以为我没钱吗?我本来就有钱!”说着起身向面盆中抓了一块拳头大小的面团,又一点一点掐下来扔到桌子上;小面团随扔随变成了老鼠,满桌子乱窜。陆押官随便捉住一只老鼠,用手一裂,哧地一声肚子破了,取出一小块银子;再捉一只,又取出块银子。顷刻之间,老鼠都捉完了,碎银摆满了桌面。陆押官对大家说:“难道这些钱还不足以供大家喝酒吗?”众人见了,大感惊异。于是一起痛饮。喝完洒,算了算帐,花了三两多银子。大家再称称桌上的碎银,刚好符合这个数目,不多不少。有个人便要了一枚碎银揣在怀里,回去后跟主人禀报这件奇异的事。主人听了命他拿出银子来看看,他忙往怀里一摸,银子却没有了。于是他又回酒店去告诉店主,店主一看,那些碎银都变成了蒺藜。仆人回来把这事又告诉了主人。赵公便询问陆押官是怎么回事。陆押官说:“朋友们逼着我请客喝酒,我正好口袋里没钱,小时候学了点小戏法,所以现在试了试。”大家又要他还酒店钱,陆押官说:“某处田庄有个麦穰垛,再去扬扬场,可得两石小麦,足以偿还酒钱了!”于是他央求一个人同去。正好那座田庄的管家要回去,便和陆押官一路同行。一到场中,只见几斛收拾干净的小麦已堆在那里了。众人由此对他更加感到惊奇了。一天,赵公去一个朋友那里赴酒宴。朋友家堂屋中有盆兰花,开得十分茂盛。赵公见了非常喜欢,回来后还在赞叹不已。陆押官说:“大人如真喜欢这盆兰花,也不难弄来。”赵公不太相信。第二天凌晨,赵公到书房中去,忽闻异香扑鼻,一盆兰花赫然入目。箭叶的多少跟在朋友家看到的那盆完全一样。赵公怀疑是陆押官偷来的,便询问他。陆押窟说:“我家里养的花,有成百上千盆,何须偷呢?”赵公不信。正好那个朋友来了,见了兰花惊异地说:“怎么这么像我家的那一盆!”赵公说:“我刚买了来,也不知这盆花出自哪里。只是你出门的时候,见你的那盆兰花还在吗?”朋友说:“我来时没去书房,那盆花还在没在,实在不知。但如果这盆是我的,它怎么会跑到这里来了呢?”赵公听了,眼睛盯着陆押官。陆押官说:“这很好分辨:您家的那盆兰花,盆子破了,有修补的地方;这盆却没有。”大家一检查,果然不错。到了夜晚,陆押官告诉主人说:“刚才我说我家有很多花卉,现在请您前去,乘月观赏。但别的人不能跟随,只有阿鸭可以去。”阿鸭,是赵公的童仆。赵公听从了。一出门,已有四个人抬着顶小轿,等在路边。赵公坐上后,只觉轿子走得比马跑得还快。一会儿,便进入一座深山。但闻异香扑面,沁入骨髓。来到一个洞府,见房屋非常华丽,一点也不像是人间。到处都装饰着花石,一盆盆奇花异草,流光溢彩,散发出阵阵香气。仅兰花一种,就大约有几十盆,都开得非常茂盛。欣赏完后,仍如来时那样乘轿返回家来。 后来,陆押官跟随了赵公十几年。赵公无病去世后,陆押官便和阿鸭一同走了,谁也不知去了哪里。(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第Ⅱ卷(共72分)(三)(7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送刘南史往杭州拜觐别驾叔刘商①兄弟飘零自长年,见君眉白转相怜。清扬似玉须勤学,富贵由人不在天。万里榛芜迷旧国,两河②烽火复相连。林中若使题书信,但问漳滨③访客船。[注]①刘商,徐州彭城县(今江苏铜山县)人。②两河:京杭运河、淮河合称。③漳滨:漳水边。汉刘桢“余婴沈痼疾,窜身清漳滨”,后因用为卧病的典实。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送别诗语言朴素自然,但诗人对兄弟的真情切意洋溢在字里行间。B.离别之际“见君眉白”,细节格外触动心弦,很自然地引出颔联内容。C.颈联第二句写两河烽火相连,将离别置于具体的时代背景,更添悲凉。D.诗歌表现了诗人处境与复杂心境:漂泊在外,卧病在床,精神颓丧。17.送别之际,诗人心情复杂,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其对刘南史的情感态度。【答案】16.D17.①对兄弟的同情:首联流露出诗人对于飘零在外、年华老去的刘南史的同情怜惜;②对兄弟的肯定和劝勉:诗人肯定刘南史丰采似玉,并劝勉他勤于学习,因为富贵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③对兄弟行于途上的担心:杂草丛生绵延万里,迷失了家乡的路,两河一带又烽火相连,让人担心。【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漂泊在外,卧病在床,精神颓丧”理解有误。这是一首送别诗,阅读诗句可知,“漂泊在外”的是诗人的兄弟刘南史,生病或生活寂寞困窘也应指的是刘南史;此外,“精神颓丧”于诗无依据。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题干要求“送别之际,诗人心情复杂,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其对刘南史的情感态度”,首先要理解所在句子的意思,再结合全篇分析诗人的情感。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具体而言,从诗歌的标题“送刘南史往杭州拜觐别驾叔”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送别他的弟弟刘南史前往杭州写的一首送别诗,从标题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刘南史将要拜一名官职为别驾的叔叔。古代山长水阔,生离如同死别。首联“兄弟飘零自长年,见君眉白转相怜”大意是说,弟弟常年漂泊在外,如今又要离开,分别之际想到弟弟有美贤德但年华老去,转而同情他的长期飘零。颔联“清扬似玉须勤学,富贵由人不在天”大意是说,要想自己变得像玉石那样洁白,就要刻苦学习,富贵由人创造而非上天决定;此两句有对弟弟的的贤德肯定,勉励他勤苦自学,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握命运。颈联,“万里榛芜迷旧国,两河烽火复相连”的意思是,弟弟要前往杂草丛生绵延万里的地方,迷失了家乡的路,两河战乱相连不绝。表现作者对弟弟的担心之情;尾联“林中若使题书信,但问漳滨访客船”大意是说,林中的我如果给你写信,我只问来访的客船你卧病的典实。可见诗人对兄弟的真情切意,洋溢在字里行间。【点睛】 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第一,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第二,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做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四)(8分)1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长者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路认为自己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千乘之国”,可以达到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效果。其中孔子用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解释了其“哂之”的原因。而曾皙的志向是暮春时节,换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唱着歌回来。【答案】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③.可使有勇④.且知方也⑤.为国以礼⑥.其言不让⑦.浴乎沂⑧.风乎舞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毋”“沂”“雩”等。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重返乡下陈忠实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买了二十多袋无烟煤和一些吃食,回到祖居的乡村老屋。站在这个给我留下拥挤也留下热闹印象的祖居小院里,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我的脚下是祖宗们反复踩踏过的土地。我现在又站在这方留着许多代人脚印的小小的院里。我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什么重新回来,因为这已经是行为之前的决计了。丰富的汉语言文字里有一个词儿叫龌龊。我在一段时日里充分地体味到这个词儿不尽的内蕴。南窗前丁香的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暴出小小的紫红的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然而整个小院里太过沉寂太过阴冷的气氛,还是让我很难转换出回归乡土的欢愉来。 回到屋里,架在大炉上的水壶发出噗噗噗的响声。沏上一杯上好的陕南绿茶,我坐在曾经坐过近20年的那把藤条已经变灰的藤椅上,抿一口清香的茶水,瞅着火炉炉膛里炽红的炭块,耳际似手萦绕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嗨!你早该回来了。第二天微明,我搞不清是被鸟叫声惊醒的。还是醒来后听到了一种鸟的叫声。隔着窗玻璃望去,后屋屋脊上有两只灰褐色的斑鸠,在清最凛利的寒风里,一点头。一翘尾,发出连续的咕咕咕的叫声。哦!催发生命运动的春的旋律。在严寒依然裹盖着的斑鸠的躁动中传达出来了,我竟然泪眼模糊起来。傍晚时分,我走上前河长堤。河水清澈到令人不忍心却又忍不住用手撩拔。一只雪白的鹭鸶,从下游悠悠然飘落在我眼前的浅水边。对岸成片的白杨树林,在蒙蒙灰霉里依然不失其肃然和庄重。我无意间发现。斜对岸的那片沙地上,有个男子挑着两只装满石头的铁丝笼走出一诺大的沙坑,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头垛子上,又挑起空笼走回那个低陷的沙坑。那儿用三角架撑着一张钢丝萝筛。他把刨下的沙石一掀一掀抛向萝筛。发出连续不断千篇一律的声响。石头和沙子就在萝筛两边分流了。我突发联想,印成一格一框的稿纸如同那张箩饰,他在他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粒一粒石子,我在我的“萝筛”上筛出的是一个一个方块汉字。现行的稿酬无论高了低了贵了贱了,肯定是那位农民男子的石子无法比兑的。我们就像是社会大坐标的两极,我知道我不会再回到挖沙筛石这一极中去,却无法从这一极上移开眼睛。转眼间五月来了,整个河川和原坡都被麦子的深绿装扮起来,几乎连一块巴掌大的裸露土地都看不到。一夜之间,那令人沉迷的绿野变成满眼金黄。如同一只魔掌在翻手瞬间创造出神奇来。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开始了,把从去年秋末以来的缓慢悠闲的乡村节奏驱然改变了。红苕则是秋收的最后一料庄稼,通常是待头一场浓霜降至,苕叶交黑之后才开挖。湿漉漉的新鲜泥土的垅畦里,排列着一行行刚刚出土的红艳艳的红苕,常常使我的心发生悸动。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柳树,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装,居然是最耐得霜冷的树。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遭滚霜击打,柳树通身变得灿灿金黄,张杨在河堤上河湾里,成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频强和生命的尊严。小雪从灰蒙蒙的天空飘下来时,我在乡间感觉不到严冬的来临,却体味到一屡圣洁的温柔,我本能地仰起脸来,让雪片在脸颊上在鼻梁上在眼窝里飘落、融化,直到某一天大雪降至,原坡和河川都变成一抹银白的时候,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淡光色里走出门去。在连一丝兽蹄鸟爪的痕迹也难见的雪野里。踏出一行脚印。听脚下的厚雪发出铮铮铮的脆响。某个晚上,瞅着月色下这蒙蒙的原坡,我却替两千年前的刘邦操起闲心来,他从鸿门宴上脱身以后,是抄哪条捷径便道逃回我眼前这个原上的营垒的?刘邦驻军在这个原上,遥遥相对灞水北岸骊山脚下的鸿门,我的祖居的小村庄恰在当间。也许从那个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宴会逃跑出来,刘邦慌不择路翻过骊山涉过灞河,从我的村头某家的猪圈旁爬上原坡直到原顶,才嘘出一口气来。无论这逃跑如何狼狈。并不影响他后来打造汉家天下。 我在读到历代诗人咏灞桥的诗歌时,大为惊讶,白鹿(成灞陵)这道原,竟有数以百计的诗圣诗王诗魁都留了绝唱和独唱。“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这是白居易的一首七绝,是最坦率的一首,也足最通俗易记的一首,一目了然可知白诗人在长安官场被蝇营狗苟惹烦了,干脆骑马到白鹿原头迎去。我在这原下的祖屋生活了两年。夏日一把朝椅,冬天一把火炉,傍晚到灞河沙滩或原坡草地去散步。当然,每有一篇小说成散文写成,那种愉悦,相信比白居易纵马原上的心境差不了多少。正是原下这两年,是我近八年以来写作字数最多的年份,且不说优劣,我愈加固执一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摘自陈忠实《白鹿原上》,有删改)1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用“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开篇,既交持了时间。又暗示了新生活的开始。B.作者写“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了什么重新回来”,表现了他面对现实时的迷茫和此时的无助。C.文中萦绕在作者耳际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其实是作者心声的外显,反映出他回归自我的觉醒。D.白鹿原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顽强、自然的宁静和丰收的悸动,这些都成为作者创作的源动力。2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回到老屋,既照应了题目,又引发了作者的情思,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B.文章用乡下男子筛石子与作者码汉字进行对比,突出乡下人讨生活的不易,流露出作者的悲悯之情。C.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描写花鸟杨柳、金麦红营、银白雪野、迷蒙月夜,细腻而形象。D.文章最后一段既是对开头作者重返祖居老屋原因的回答,又是对他重返乡下生活的总结,突出白鹿原对作者的影响。21.本文采用了情感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22.本文写刘邦、白居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答案】19.B20.A21.①情感线索:作者重返乡下,最初心里感觉酸酸的,生活过程中,白鹿原的风光与历史给作者带来诸多的体验,最后作者体会到创作的喜悦,情感的变化贯穿全文;②时间线索:文章写原上风景时从初春写到冬季,然后从现在的白鹿原写到历史的白鹿原,思路清晰。22.①借古抒怀,借刘邦表达“过程中的狼狈并不影响最后的成功”的思想,借白居易表达“远离现实的嘈杂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的思想;②增加文章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气息;③由现实到历史,再到最后的感悟,承上启下,思路清晰。 【解析】【19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把握的能力。B项,“表现了他面对现实时的迷茫和此时的无助”错误,因为这已经是作者之前计划好的,所以没有迷茫和无助。故选B。【2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A项,“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错误,全文情感基调是处于变化中的,情感最初心里感觉酸酸的,然后白鹿原的风光与历史给作者带来诸多的体验,最后作者体会到创作的喜悦。故选A。【21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线索的能力。情感线索,“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可知作者重返乡下,最初心里感觉酸酸的;“傍晚时分,我走上前河长堤。河水清澈到令人不忍心却又忍不住用手撩拔。一只雪白的鹭鸶,从下游悠悠然飘落在我眼前的浅水边”“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柳树,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装,居然是最耐得霜冷的树。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遭滚霜击打,柳树通身变得灿灿金黄,张杨在河堤上河湾里,成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频强和生命的尊严”,可知生活过程中,白鹿原的风光与历史给作者带来诸多的体验;“正是原下这两年,是我近八年以来写作字数最多的年份,且不说优劣,我愈加固执一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可知最后作者体会到创作的喜悦,情感的变化贯穿全文.时间线索,“南窗前丁香的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暴出小小的紫红的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直到某一天大雪降至,原坡和河川都变成一抹银白的时候,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淡光色里走出门去”,可知文章写原上风景时从初春写到冬季;“某个晚上,瞅着月色下这蒙蒙的原坡,我却替两千年前的刘邦操起闲心来,他从鸿门宴上脱身以后,是抄哪条捷径便道逃回我眼前这个原上的营垒的”,可知然后从现在的白鹿原写到历史的白鹿原,思路清晰。【22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段落作用的能力。 “他从鸿门宴上脱身以后,是抄哪条捷径便道逃回我眼前这个原上的营垒的?刘邦驻军在这个原上,遥遥相对灞水北岸骊山脚下的鸿门,我的祖居的小村庄恰在当间。也许从那个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宴会逃跑出来,刘邦慌不择路翻过骊山涉过灞河,从我的村头某家的猪圈旁爬上原坡直到原顶,才嘘出一口气来。无论这逃跑如何狼狈。并不影响他后来打造汉家天下”,可知作者借古抒怀,借刘邦表达“过程中的狼狈并不影响最后的成功”的思想。“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可知借白居易表达“远离现实的嘈杂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的思想。一篇文章有了历史因素,读起来就会增加文章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气息。从现在的白鹿原写到历史的白鹿原,由现实到历史,再到最后的感悟,“我愈加固执一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承上启下,思路清晰。【点睛】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阅读这类文本一定要掌握答题方法,并且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五、名著阅读23.选出下列有关《红楼梦》1-10回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雨村在中秋夜晚,仰望明月,诗兴大发,吟出一首绝句:“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B.林黛玉进贾府时看到王夫人正房中靠背引枕、坐褥等均是“半旧”的,说明贾府当时已经走向了没落衰败,这个封建家族只是金玉其外,实则暗藏种种危机。C.刘姥姥找到了周瑞家的,周瑞家的猜着她的来意。一则因她丈夫昔年争买田地一事,多得板儿他父亲之力;二则也要显弄自己的体面,于是很主动地引她去见王熙凤。D.为了使宝玉和秦钟不被人欺侮,在贾蔷的挑动下,宝玉的书童茗烟大闹学堂,与嫉恨宝玉和秦钟的金荣等人发生冲突。后来李贵力压各方,平息了事端。【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名著内容的能力。该题意在指导学生去阅读文学名著。名著阅读需要掌握主要的故事情节,积累大量的人物形象,这要靠我们平时的阅读积累。积累的方式主要是摘抄和理解分析。B项,“说明贾府当时已经走向了没落衰败”错,不能说明贾府当时已经走向了没落衰败,应该表明贾家的荣华富贵由来已久。故选B。【点睛】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以下方面的内容:1、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 2、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等。3、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4、作品的大致主旨。以上1、3点,从当前名著阅读的考题来看最为重要。24.对《红楼梦》一书评说有误的一项是:()A.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它不但在国内家喻户晓,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举世公认的文学名著。B.《红楼梦》的初名叫《石头记》,它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时,就受到人们的喜爱。《红楼梦》问世以后,人们争相阅读它,谈论它。除此外,《红楼梦》还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后来被称之为“红学”。C.《红楼梦》小说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书中人物众多,事件纷繁。为了展现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曹雪芹构建了一种精致细密包容广大的布局方式,即网状结构方式。D.《红楼梦》的诗词韵文,不仅艺术成就很高,更主要的大都符合人物的身分、思想气质和性格特点。如同是咏柳絮,林黛玉表现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雄心”,薛宝钗表现出飘泊亦如人命薄,空遣绻,说风流的悲哀。【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涉及角度有:内容、主旨、结构、手法。要做好此题,一定要全面提取信息,迅速筛选,准确整合概括,本题考查的角度比较细微,因此在把选项和文本对照比较时需要冷静细致耐心,争取不遗漏一丝一毫。粗心马虎大意,往往是是失分的主因。D项,“林黛玉表现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雄心’,薛宝钗表现出飘泊亦如人命薄,空遣绻,说风流的悲哀”说法有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是宝钗的诗,“飘泊亦如人命薄,空遣绻,说风流的悲哀”也不是薛宝钗的思想气质和性格特点。故选D。2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前几回中,“林黛玉进贾府”、“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等都具有总纲性质,通过林黛玉进贾府,总体介绍了贾府的环境和人物。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的情节,总体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明确了贾府的外部环境。B.《红楼梦》一开始就出现的“甄士隐”、“贾雨村”两个人,含有“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的意思;宁荣二府四位小姐分别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表示贾府四春“原应叹息”。C. 林黛玉本是仙山上的绛珠仙草,而贾宝玉原是神瑛侍者。一天,神瑛侍者用仙水精心灌溉快枯死的绛珠仙草,终于让它重又存活,后来绛珠仙草投胎转世为一女子,就是林黛玉。所以贾宝玉第一次见了林黛玉,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D.贾政长女元春被册封为妃,皇帝恩准探亲。宁国府为了迎接这一大典,修建极尽奢华的大观园,又采办女伶、女尼、女道士,出身世家、因病入空门的妙玉也进了荣府。【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D.“宁国府”错,应为“荣国府”。故选D。六、作文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人说,做人做事要像水,要清洁、灵动,处世须随和;有人说,待人接物要像火,要热情、昂扬,心灵须赤诚;有人说,精神品格要像土,要本色、沉稳,作风须朴实。你对其中的哪一种说法感受或思考最深呢?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诗歌除外)。要求:明确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特征突出,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卷面书写工整。【答案】例文: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低调,不争,适应,柔韧,乃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然而,这些品德不亦是我们人生所追求的的境界吗?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万物生长,皆赖于水。水恩泽万物而不事张扬,惠及众生而德行谦卑。水,形易变而性难变。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状,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状,外形虽成了别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弃该放弃的,坚守该坚守的,外圆内方,灵活自如。水蕴含非凡智慧和品性,值得我们用一生去体味。少年如溪。少年的人生,恰似从一泓清泉而来,生命从此奔流辗转。流水潺潺,清澈见底;少年的人生,没有城府,没有图谋。故而,少年,是人生最纯洁最可爱的阶段,如潺潺溪流。青年如河。人至青年,汇溪成河,澎湃汹涌,一泻千里。生命变得激昂豪迈,个性更变得张扬不羁。青年有了内心的奢望,把握得好,成为青年才俊,为社会之福。把握不好,肆意妄为,危害社会。此谓,大浪淘沙。青年,是人生最有活力最有朝气的阶段,如滔滔江河。 中年如湖。碧波荡漾,浩浩汤汤。人到中年,心胸变得宽大,思想变得成熟,实力变得稳定。中年之美,在于其成熟和淡定,睿智豁达。蔚蓝宁静,波澜不惊。真正睿智的中年是这样一种境界——深水静流。中年,是人生最成熟最有成就的阶段,如湖之镜明。老年如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时的人生,历尽世事沧桑,阅尽人间浮华。历尽磨难,方知从容就好;历尽繁华,方知知足就好。老年要深邃,不要颓废;要乐观,不要悲观。老年,是人生最包容最睿智的阶段,如海之浩渺。请尝试着平和心态静如水。唐代诗人刘禹锡感叹“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水从高处来,只向低处流,乃至归入大海,贵在平静低调。人生如是,遇事当有平常心;请尝试着正直为人明如水。为人、处事、做官,若透明如水,则一生光明磊落,社会风气必也清纯;请尝试着轻看名利淡如水。人生于世,若能学水的清澈本性和“利万物而不争”的品格,则不仅精神居于高处,人生也将进入开阔处。若淡泊名利,不为名利而争,人生必甚畅意;请尝试着笑对坎坷韧如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坚定者是水。人生道路犹如九曲黄河,曲折坎坷不平坦。面对坎坷,需有胸襟,更需坚定、坚韧。若此,则“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百川东到海,以水为镜,可映鉴人生。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人生如水,方潇洒一世!【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本作文题目要结合提示语“你对其中的哪一种说法感受或思考最深呢?”分析,这是一段哲理性的材料,是一则思考“为人处世”的作文题目。考生要结合对材料“做人做事要像水,要清洁、灵动,处世须随和”“待人接物要像火,要热情、昂扬,心灵须赤诚”“精神品格要像土,要本色、沉稳,作风须朴实”的理解,选择其中自己感受或思考最深的说法进行立意作文。具体写作时,应结合对自己所选说法的具体理解来谈,避免抽象的描写和空泛议论。参考立意:1.上善若水,厚德载物2.赤诚似火3.朴实若土4.扎根泥土,踏实做人可用素材:1.水,不与万物争,不与事事计。人进我退,彼挤我溢,能屈能伸。她,看开、大气、超脱、逍遥,故无诟病,少非议。2.水,看似无力,实则有力,表面软弱,内心坚强。坚硬易折,柔软耐久。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以柔克刚,以软胜硬。 3.“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别人过于苛求,往往使自己孤立起来。社会是由各式各样的人组成的,有讲道理的,也有不讲道理的,有修养深的,也有修养浅的,我们不能要求别人讲话办事都符合自己的标准和要求。真正的豁达大度者,当那些不懂事、度量较小、修养较浅的人做了得罪自己的事情时,能够宽容他们、谅解他们,不和他们一般见识。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豁达、宽容的人,乃是善于谅解人、通达世事人情的人。4.人的一生像水,要随和,方法须灵活;人的一生像火,要耀眼,事业须旺盛。人的一生像土,要踏实,作风须朴实。5.我们待人接物要热情如火,用一片赤诚驱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猜忌,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温馨和谐。6.我们脚下的泥土是我们生命的根,我们要扎根泥土,踏实做人,沉稳务实,脚踏实地。行文思路:议论文的思路和结构有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本文可用并列式结构,首先提出中心论点: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其次,提出分论点,进行并列式阐述,少年如溪,青年如河,中年如湖,老年如海。列举一些事例,加强论证力度。最后,总括全文,再次点题。结构上,做到首尾呼应。【点睛】材料作文审题原则:1.整体性原则: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