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13894

大小:30.9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5-01-06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泸县五中2023年春期高二第二学月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C.思想趋同愈加明显D.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无神论”“人定胜天”可得出这些主张都强调人主观能性,发挥人的作用,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D项正确;材料可以体现一些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但是说春秋战国时期唯物思想初步形成,违背了论从史出的原则,材料不能明确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唯物思想初步形成,排除A项;另外材料只能体现当时存在了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见解的情况,但只凭该材料不能体现出是不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的,B项违背了论从史出原则,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在天人关系问题上,诸子有相似的认识,但是他们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思想主张,不能一概而论,所以不能说他们的思想趋同愈加明显,排除C项。故选D项。2.西汉初期,汉朝继承秦法中“生分”政策,夫妻子组成的核心家庭中的妻子(母亲)对家庭财产拥有一定的支配权。西汉中期,汉律将妻子擅自动用家庭财产视为“盗窃”,并作为休妻的原则。这一变化表明()A.律令实现了儒家化B.家庭私有财产受到保护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尊卑亲疏成为量刑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西汉初期妻子对家庭财产有一定的支配权而到了西汉中期,妻子对家庭财产没有了支配权,可知妻子的地位在降低,这符合儒家思想中的夫为妻纲的内容,所以儒家伦理得到强化,C项正确;律令实现了儒家化是唐代的《唐律疏议》而材料是西汉,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妻子对家庭财产的支配权从有到无,和家庭私有财产受到保护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妻子对家庭财产的支配权从有到无,与怎样的量刑原则无关,排除D项。C项正确。 3.北宋的二程洛学、王安石新学与苏氏蜀学,南宋中期的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与浙东事功学派,虽然主张不一,甚至针锋相对,但若放在同一政治文化的框架之内,不同学派之间也能够实事求是,肯定对方学术中的可取之处。这一现象()A.受益于大一统的文化格局B.反映了文化的多元兼容特征C.说明儒学思想体系较混乱D.表明经世致用思潮开始兴起【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北宋的二程洛学、王安石新学与苏氏蜀学,南宋中期的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与浙东事功学派,虽然主张不一,甚至针锋相对,但若放在同一政治文化的框架之内,不同学派之间也能够实事求是,肯定对方学术中的可取之处”可知,宋朝时期的各种学派虽然主张不一,甚至针锋相对,但若放在同一政治文化的框架之内,不同学派之间也能够实事求是,肯定对方学术中的可取之处,这反映了文化的多元兼容特征,B项正确;材料强调宋朝学派的多元特征,“但若放在同一政治文化的框架之内”,不同学派之间也能够实事求是,肯定对方学术中的可取之处,而不是“受益于大一统的文化格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宋朝时期的各种学派”,主张既有不同,也有相同,而不是“儒学思想体系混乱”,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宋朝时期的各种学派”,主张既有不同,也有相同,而不是“经世致用思潮兴起”,排除D项。故选B项。4.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君臣同治的基础是“为天下”和“为万民”,而“非为君也”,君臣皆应以“天下万民为事”;还提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据此可知,明清进步思想家()A.认为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B.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C.试图宣扬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D.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民本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由题目“君臣同治的基础是‘为天下’和‘为万民’……以天下万民为事……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可得当时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D项正确;由题目“为天下和为万民…·以天下万民为事……”可得强调的是民本,不是“专制阻碍社会进步”,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没有“新兴资产阶级”,排除B项;题目强调的是民本思想,不是宣扬“自由民主”,排除C项。故选D项。5. 在中世纪的天主教看来,灵魂获得拯救的最好方法就是躲到修道院中,做一名修士或修女,潜心修道。宗教改革以后,新教主张信徒不须去修道院,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做善事,刻苦耐劳,同样能获得灵魂上的拯救。这种宗教精神的变化()A.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B.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C.破除了禁欲主义的束缚D.促进西欧摆脱专制王权的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在中世纪的天主教看来,灵魂获得拯救的最好方法就是躲到修道院中,做一名修士或修女,潜心修道。宗教改革以后,新教主张信徒不须去修道院,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做善事,刻苦耐劳,同样能获得灵魂上的拯救。”可知宗教精神的变化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肯定人的价值,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等级秩序和禁欲主义,发展人了文主义,排除A项;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是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启蒙思想,并非宗教思想,排除B项;“破除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宗教精神主张王权大于教权,强化封建王权,并未促进促进西欧摆脱专制王权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6.19世纪晚期,晚清学者陈虬在《经世博议》中说:“夫科目者,人材之所出、治体之所系也。今所习非所用,宜一切罢去,改设五科:曰艺学科;曰射;曰算……曰西学科,分光学、电学、汽学、矿学、方言学、化学六门,试以图说、翻译。”据此推知,这一主张()A.促进了西学传播渠道的有序化B.说明科举考试的程序亟待完善C.遭到封建统治力量的全面抨击D.迎合了国内对实用人才的需求【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陈虬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改良派思想家,他主张改革教育制度,废除一些实用性不强的科目,学习光学、电学等西方科技,迎合了国内对实用人才的需求,D项正确;材料中陈虬强调学习西方科技,与“西学传播渠道”关系不大,且材料未提及陈虬观点被付诸实施,不能得出促进西学有序传播,排除A项;材料所述属于教育内容改革,未直接提及科举,间接与科举考试内容而非程序有关,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当时封建势力对陈虬观点的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7.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集中力量反对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国教”,指出儒家思想维护专制制度,与民权和平等的理念背道而驰。这说明他们()A.全盘否定孔子言论B.彻底批判传统文化C.宣传进化论的观点D.积极进行思想启蒙【答案】D【解析】【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集中力量反对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国教’”、“儒家思想维护专制制度,与民权和平等的理念背道而驰”等信息可知,当时的进步知识分子集中反对专制与愚昧迷信,积极提倡民权与平等,对思想启蒙有着重大意义,D项正确;他们反对把儒家思想确立为“国教”,反对以儒学维护专制制度,而不是完全否定孔子言论,排除A项;“彻底批判传统文化”的表述过于绝对化,“儒家思想”不等同于“一切传统文化”,排除B项;材料中只是把矛头指向了“儒家思想”,并没有涉及“宣扬进化论”,排除C项。故选D项。8.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性抗的……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此论断()A.提出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B.对当时中国国情的认识是相对正确的C.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D推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提出,为认识当时国情奠定理论基础,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B项正确;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一五计划,排除A项;1958年根据总路线,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间不符,排除C项;1966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9.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说:“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这反映出邓小平主张()A.从不同的角度解释马克思主义B.与时俱进地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C.在民主革命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D.解放思想使中国摆脱右倾思想的束缚【答案】B【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邓小平认为,马克思、列宁等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理论家,受时代限制,不能给现时代面临的各种新问题和挑战提供现成的具体答案,所以我们应当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当下的具体实际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B项正确;邓小平主要讲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而非多角度解释,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主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排除C项;在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中,出现的主要是左倾错误,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而不是解放思想使中国摆脱右倾思想的束缚,排除D项。故选B项。10.电视中有很多卡酒片和故事片,这些电视节目通常强调以下行为特质接受规律、遵守秩序、与人合作:帮助他人,主动对人表示友善,关心别人;能自律抗拒诱感;爱护动物、热爱自然;孝顺父母、爱护弱小;等等。由此可以看出,电视()A.具有一定的社会教育功能B.助推文化产业的兴起与繁荣C.成为全球生活方式的载体D.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这些电视节目通常强调以下行为特质接受规律、遵守秩序、与人合作:帮助他人,主动对人表示友善,关心别人;能自律抗拒诱感;爱护动物、热爱自然;孝顺父母、爱护弱小;”可得出电视节目中所涉及的内容多以社会道德,礼仪规范等方面的内容为主,体现了电视的社会教化功能,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文化产业的兴盛,第三阶段B项;C项太绝对,并不能代表全球,排除C项;D项太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A项。11.乔治一世是英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国王,他不是英国人,54岁才因血缘关系入主英国,成为英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他不会说英语,成为英国国王后,仍不愿学习英语。语言障碍使他对国事漠不关心,从制度建设角度来看,这个“奇迹”的意义在于A.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B.避免了中央集权制的弊端C.有利于君主立宪制完善D.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初期,国王仍拥有行政权,材料中乔治一世国王“语言障碍使他对国事漠不关心”,将国家大事交给大臣处理,为责任内阁制形成提供了契机,责任内阁制形成后,英王最终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这有利于君主立宪制的完善,选项C正确;《权利法案》颁布就已经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选项A排除;材料并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中央集权制与此无关,排除选项B;英国仍然实行君主制,不存在保皇党复辟的问题,且题意强调的是制度建设角度来看,选项D与此无关,排除。12. 据美国某研究机构统计,美国自建国以来共发动了469次军事干预行动,其中,1798年至1990年有218次军事干预行动,而自1991年至2022年,短短的30多年时间内,美国进行了251次军事干预行动。这反映了()A.冷战期间美苏之间矛盾依然尖锐B.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作用丧失殆尽C.美国军事霸权主义思维长期存在D.军事行动已成为解决争端的主要方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美国自建国以来共发动了469次军事干预行动”,“短短的30多年时间内,美国进行了251次军事干预行动”,说明美国经常用军事行动解决争端,军事霸权主义思维长期存在,C项正确;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1992年至2022年”苏联已经解体,美苏之间矛盾不存在,排除A项;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丧失殆尽”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根据材料“美国自建国以来共发动了469次军事干预行动”,只能证明美国一国经常用军事行动解决争端,不能得出“军事行动已成为解决争端的主要方式”,这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第II卷(非选择题52分)13.民族观在中国的不同时期体现出不同的内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古代观念上,四夷和诸夏实在有一个分别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血统”而是“文化”。所谓“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此即是以文化为华夷分别之明证,这里所谓文化,具体言之,则只是一种“生活习惯和政治方式”。——摘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材料二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摘自孙中山《中华民国大总统孙文宣言书》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进程证明了,我们过去在解决民族问题的过程中物质力量的运用是占主导地位的。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民族工作回到了正确轨道,从1992年开始,我党民族工作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上。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把思想观念建设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体现了我党对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关心越来越全面,另一方面也标志者我党的民族工作理论日臻成熟和完善。——摘编自王延中、周辉《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百年探索与基本经验》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民族观的基本内容。(2)概括材料二中民族观的新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工作侧重点的变化,并分析该民族政策的意义。【答案】(1)内容:夷夏有别,夏尊夷卑:以是否接受华夏文化作为划分夷夏的标准。 (2)新内涵:强调中华民族的统一;产生现代国家观念。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辛亥革命胜利,成立了中华民国,巩固新政权的需要;西学东渐,西方近代民族观念在中国的传播。(3)变化:从侧重于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并重,再到侧重于思想观念建设。意义: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析】【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在古代观念上,四夷和诸夏实在有一个分别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血统’而是‘文化’。”可知,夷夏有别,夏尊夷卑;根据材料“以文化为华夷分别之明证,这里所谓文化,具体言之,则只是一种‘生活习惯和政治方式’。”可知,以是否接受华夏文化作为划分夷夏的标准。(2)内涵:根据材料“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可知,强调中华民族的统一,产生现代国家观念。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随着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探索,辛亥革命胜利后,成立了中华民国,为巩固新政权的需要,强调中华民族的统一,同时,西学东渐的展开,西方近代民族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3)变化:根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进程证明了,我们过去在解决民族问题的过程中物质力量的运用是占主导地位的。......从1992年开始,我党民族工作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上。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把思想观念建设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可知,从侧重于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并重,再到侧重于思想观念建设。意义:根据材料“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把思想观念建设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体现了我党对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关心越来越全面,另一方面也标志者我党的民族工作理论日臻成熟和完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对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以下是卜正民教授领衔主编《哈佛中国史》(全六卷)的分卷书目:卷目书名第一卷第二卷分裂的帝国:南北朝第三卷世界性的帝国:唐朝第四卷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第五卷挣扎的帝国:元与明第六卷根据其他卷目的名称,补充第一卷或第六卷卷目书名,并说明理由,并为该分卷写一个内容简介。(要求:名称合理,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第一卷书名: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理由和简介: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孕育出早期中华帝国。政治上,秦朝统一后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完善。经济上,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不断发展。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思想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促进了思想大一统局面的形成。综上所述,秦汉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秦汉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奠定了早期中华帝国的基础。示例二第六卷书名: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理由和简介:清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是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阶段。清朝时期,加强了对内陆和边疆地区的统治,国家版图辽阔,极大地巩固了封建政权。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因军事需要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与此同时,清朝时期农耕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促进了粮食的大量增加和人口的增长,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但专制集权空前强化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帝国被迫艰难地向近代转型。综上所述,大清时期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专制统治极大加强,是中华帝国的最后阶段。【解析】【详解】题目要求根据提示信息写出书的目录。第二卷的书名为《分裂的帝国:南北朝》根据历史朝代顺序南北朝前一朝代为秦汉时期,再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介绍秦汉基本史实。第五卷的书名为《挣扎的帝国:元与明》,后一个朝代为清,再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介绍清代基本史实。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加紧搜刮。各级官吏胥役皆视钱粮征收为利薮,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浮收中饱集团。又因银贵钱贱,完纳钱粮须以米易钱,以钱折银,加上田赋负担的不均,农民苦不堪言。左宗棠对龚、林、魏等早期改革派人物极为敬仰。他说:“道光朝讲经世之学者,推默深与定庵(龚自珍与魏源)。”左宗棠认为,钱粮的“致弊之原”在于“官吏之浮收与银价之翔贺”。为此他将“钱漕宿弊大加厘剔,严禁吏胥衿棍扰索把持”。1864年,他还奏请将绍兴、宁波等附属地区的“向来流摊各款逐细清查,分别裁减”。他指出:“向来州县收漕一切陋规极为繁杂”,应予“分别裁革”。他也提到:“孟子论治,以经界不正、井田不均、谷禄不平为深忧者,因此,他坚决主张“大小户一律完纳”“绅民一律均收”。在钱粮问题上,我们仍可清晰地窥见,左宗棠对当时严重的财政经济问题的深深思索。 ——摘编自徐卫岗《咸同时期左宗棠的钱粮改革思想》(1)根据材料,概括左宗棠钱粮改革的主要思想。(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左宗棠钱粮改革的原因。【答案】(1)主要思想:去除浮收;裁减摊捐;裁革陋规;平均赋税。(2)原因:克服财政危机、维护封建统治(或缓和阶级矛盾);吏治腐败;原有税收制度不合理;早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影响;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左宗棠的个人原因。【解析】【详解】(1)主要思想:由材料“左宗棠认为,钱粮的‘致弊之原’在于‘官吏之浮收与银价之翔贺’”可归纳为去除浮收;由材料“向来流摊各款逐细清查,分别裁减”可归纳为裁减摊捐;由材料“‘向来州县收漕一切陋规极为繁杂’,应予‘分别裁革’”可归纳为裁革陋规;由材料“主张‘大小户一律完纳’‘绅民一律均收’”可归纳为平均赋税。(2)原因:由材料“左宗棠对当时严重的财政经济问题的深深思索”可知,其目的是为了克服财政危机、维护封建统治;由材料“各级官吏胥役皆视钱粮征收为利薮,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浮收中饱集团”可知,其目的是为了整治吏治腐败;由材料“完纳钱粮须以米易钱,以钱折银,加上田赋负担的不均”可知,其目的是想要改变原有不合理的税收制度;由材料“对龚、林、魏等早期改革派人物极为敬仰”“道光朝讲经世之学者,推默深与定庵”可知,其思想的形成还受到了早期地主阶级改革派和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最后,结合所学可知,任何思想的形成必然离不开个人因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