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592028
大小:18.03 KB
页数:7页
时间:2024-09-01
《深化概念教学,促进深度理解.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深化概念教学,促进深度理解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导致部分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尚未建立系统的认知框架,不能构建知识间的关联,从而使生物学习难以走向深入。教师忽略了概念内涵的深挖、外延的拓展,将概念孤立于其他知识之外,没有建立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要重视概念教学,让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消除部分学生的理解障碍,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认知体系的建立,能促进他们后续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一、创设情境,融入活动教师要创设多元情境,以问题激趣、以问题引思,吸引学生进入求知状态,让他们在探寻中理解概念、掌握内涵;教师要立足生活的角度去理解问题,让抽象的内容变得触手可及,以形象的阐述促进学生的理解;借助媒体呈现内容,能刺激学生的感官,丰富学生的体验,引发他们对概念的思考。1.借助问题,引导思考探索。教师要借助于教学情境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产生愉悦的兴趣,让他们快速地融入活动之中。在复习旧概念、学习新概念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进入求知的状态,从而促进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提升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在苏教版七下《血液和血型》一课教学中,教者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人体所吸入的氧气和补充的养料,是如何运输到身体各处的?各个细胞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又是如何被运走的呢?血液属于什么组织?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它为什么呈现红色?伤口流出的血液为什么会凝固?身体发热去看病,为什么要先抽血化验?教师通过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让他们在问题的引领下去学习循环系统这个概念。教师借助于教学情景,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发他们观察、探究、讨论,能促进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教师以情境设疑引思,能聚拢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融入课堂围绕关键问题展开交流,促进学生对生物概念的把握。2.联系生活,促进概念理解。教师要建立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去学习生活中的生物知识,调动自己已掌握的生活经验与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能促进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抽象的概念只有融于生活中理解,才能变得易于接受,教师要建立生物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联,让学生探索似曾相识的问题,能立足于生活的角度去探讨交流,能引发交流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探讨交流。如,在学习《人体的消化与吸收》内容时,教者提出问题:消化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什么功能?你能指出自己的胃、肝脏、胰腺在自己身体的位置吗?教师联系学生生活创设情境,能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让他们通过讨论交流,对消化系统有了深入的理解。传统的生物教学中,教师注重概念的讲授,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的注意力也不易集中,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学习。教师创设情境课堂,能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能激活课堂活力,他们乐于交流问题,充分展示自我。3.依托媒体,形成直观感知。一些生物概念抽象难懂,或学生缺乏感性的认识,教师可以借助于图片的呈现、生活实例的介绍,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引发他们对生物概念的深度思考,促进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如在学习苏教版七下《人体的激素调节》一课内容时,教者播放“一位侏儒症患者杨杰的幸福生活”视频片断,能引发学生的疑问:激素到底有什么作用?大家知道哪些腺体?教者以多媒体向学生呈现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的结构,让他们观察、分析、讨论,能由抽象到直观、由概括到具体的呈现中理解内容。二、概念图示,清晰结构 教师以图文的方式呈现内容,给学生带来形象的感受,能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教师以概念图的方式呈现知识,能引发学生由此及彼的联想,能促进认知体系的完善;教师建立知识框架,让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便于学生记忆理解;教师要加强知识的对比,能把握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梳理。1.建构联系,形成系统结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于概念图建构概念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知识的意识。教师可以用连接线沟通概念间的联系,并用恰当的连接词呈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概念图,要在设计时留出空白,让学生去完善,这样能增进他们的理解。如在学习苏教版八上《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2)》教学中,教者用概念图呈现脊椎动物的分类:鱼类、()、()、鸟类、哺乳类动物。在学生填上两栖类、爬行类后,让他们填写两栖类动物的发育方式及幼体、成体的呼吸方式,爬行类动物的发育方式,以及其呼吸方式、卵、体表特征。教师引导学生补充概念图,找到概念之间的关系,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重要的概念,并让他们分析概念之间的联系,为他们提供绘制概念图的时间,让他们自主完成概念图的绘制。2.整理内化,形成知识框架。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背诵、记忆的方式学习概念,不能建立彼此间的关联,导致学生的记忆呈碎片化,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概念图教学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理与内化,能增进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中把握生物概念之间的联系,并建构有效的知识框架。如在学习苏教版八上第十八章《动物的行为》内容后,教者引领学生构建概念图,学生从个体行为(先天性行为,生来就有;学习行为,个体生活经验与经历)、群体行为(社会行为,需要信息交流)等方面构建结构图。在学生画概念图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引,并在他们完成后予以补充、修正。 3.对比关联,理解概念内涵。教师要借助概念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从整体上把握相关概念的特征,建立各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了解它们的异同,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如在复习苏教版七上《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一章内容时,教者让学生分别绘制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结构简图,并展开交流,说说两者结构上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教者呈现细胞分裂与分化的图片,让学生绘制简图,能借助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进一步理解分裂与分化的内涵。三、科学史实,助力理解教师不仅要注重概念的讲解、规律的探寻,还要向学生传授生物知识背后的史学内容,这能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感受生物学家的探索精神。教师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史学内容,了解他们的探索过程,能拉近史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促进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引领学生阅读生物史学资料,理解其中蕴含的内容,感受生物学家的探索热忱与执着精神。1.利用史实,引发探究欲望。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于科学史实的介绍,让学生感受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形成科学的态度,从而促进科学素养的提升。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向他们介绍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能促进教学难点的突破,能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如在学习苏教版八上《神奇的微生物》内容时,教者向学生呈现抗战期间日寇实施细菌战的事件,并提出问题:日军为何用细菌来危害人类的健康?在学生思考后教者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细菌的过程,并了解巴斯德科学实验的过程。2.选择史料,促进思维表达。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他们选择史实素材,并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处理,以拉近所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构建知识间的联系,让这些内容更易于学生理解。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呈现史实材料,引导学生探索思考,让他们阐述自己的理解、表达自己的观点,能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促进知识的建构,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吸引学生融入情境并产生思考,能循着科学家的探索脚步展开探究。如在学习苏教版七上《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一课内容时,教者引导学生对普利斯特莱的探索过程开展对照实验,将一盆绿植与点燃的蜡烛放入同一个封闭的玻璃罩中,再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入另一个封闭的玻璃罩中,让他们在实验中对比,形成自己的思考,能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与逻辑思维能力。3.阅读史实,形成科学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史实,让他们了解科学家的探索历程,感受科学家们执着的精神,从而能提升探究知识的热情,能促进他们生物素养的提升。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科学史料只须学生阅读即可,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学生的浅层阅读往往难以挖掘科学史中蕴含的丰富内容,学生往往追求“史实”而忽略了其中的精神内涵,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学科素养提升的角度,促进情智的融合,调动他们探究学习的热情。四、科学探究,培养能力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学生只有参与实验、融入探究,将“学”与“做”结合起来,感受科学探究过程,才能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促进对生物规律的把握。教师要留有空间,为学生提供学习与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合作研讨、共同交流,分析实验现象、探寻实验规律,能激活他们的科学思维,促进他们良好科学素养的提升。1.“做”“思”相融,理解抽象知识。 教师要引领学生参与科学探究,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理解概念,并形成严谨求实的态度。教师要让学于生,要将探究的主动权下放,让学生去主动学,并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从而能建立学习的信心,提升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概念时,教师要引领学生探究这些抽象的概念,挖掘背后的知识,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知识,从而能提升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如在苏教版七上《植物的呼吸作用》一课教学中,教者引导学生开展“种子呼吸时放出二氧化碳”的实验探究,先让学生向盛有澄清的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让他们观察现象并理解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再让学生将煮熟的种子与萌发种子分别与澄清的石灰水相连,让学生观察石灰水的变化,思考发生了什么现象,在此基础上归纳结论。学生在实验中掌握了科学的实验方法,并进行了主动思考,还能形成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对事实的分析,能理解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生物原理,从而能促进科学概念的建立。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能提升他们思考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2.探寻规律,掌握科学方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能观察现象、探寻规律、把握本质,还能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有助于形成严谨求实的态度。教师要借助于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与生活之间的关联,能从现象的背后发现蕴含的科学原理,从而能促进他们科学概念的建立。如在学习苏教版七上《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一课教学中,教者让学生观察植物的叶子。思考:光合作用是在什么地方进行的?教者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制作叶片切面的玻片标本,并置于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注意绿色部分。讨论:叶片为什么会呈绿色?通过讨论交流,他们知道叶绿素是叶片呈绿色的主要原因,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3.留有空间,体验获得真知。 部分教师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记实验”,这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教师不能省略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的过程,他们在亲历实验中获得的体验远比他们听说要来得真实、深入,他们会想方设法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有助于他们分析问题能力的发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的空间,引领他们调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思考、操作、讨论,能发掘他们的思维潜能,促进对生物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如在学习苏教版八下《食品保存》一课内容时,教者分别呈现敞口于空气中的肉汤、煮沸后封口3天的肉汤,引导学生从颜色、气味、浑浊程度等方面加以对比。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交流,获得“敞于空气中的肉汤颜色更深、浑浊度更高、酸臭味更浓”的结论,并分析是因为“微生物更容易侵入”的原因。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教学,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知识的热情,促进他们对生物概念的理解以及知识框架的建构。教师要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多思、多做,在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