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学年宁波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九校联考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就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总之,为了丰富对景。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个,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做“隔景”。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入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油画”。“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王维诗句)“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诗句)这就是所谓“镜借”了。“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镜中,化实为虚。园中凿池映景,亦此意。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艺术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华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概括说来,当如沈复所说“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材料二:《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一种空间的艺术描写,或者说是一个主观化了、艺术化了的空间。它与客观的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园林并不完全一样或相似。客观自然界具有广阔性、生动性、丰富性,而作为小说中的园林——大观园则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想性,更富有诗情画意般的情趣。这正是小说中的大观园比自然风景更能打动读者和值得玩味之处。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中国古代园林的妙处是在落实互映、大小对比、高下相称,以达到疏密得宜、曲折尽致、眼前有景的境界,曹雪芹抓住了造园的三要素(即花木池鱼、屋宇、叠石)来布局,使大观园每一景象都变幻无尽。园内有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稻香村……庭院深深,但各个庭院的布置又是各具独特风格的一园,即所谓的园中有园,景外有景。这一方面是曹雪芹胸中智慧的展露,另一方面还要看到大观园是作为贾府的“省亲别院”而出现在小说中,并不是曹雪芹为自己造园子。因此我们不能认为大观园的一切景象都是曹雪芹思想的完善体现,二者之间有一致性,又有明显的差距,例如,第17、18回贾政率众人游园时,贾宝玉就乘机对稻香村的景象提出了强烈批评。小说中写道:“说着,引人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贾政心中自是喜欢……宝玉不听人言,便应声道:不及‘有凤来仪’多矣。”在宝玉的眼中,这样造园实际上违背了“古人常云‘天然’二字”之意。接下去,宝玉解释道:“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邻,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曹雪芹在此处借贾宝玉之口批评稻香村的“穿凿扭捏”一段话,不过是借题发挥而已。表面看是就事论事,实际上他认为整个大观园各个景象虽然符合造园结构原理,但是由于“人力穿凿扭捏而成”故“似非大观”。在这里可以肯定曹雪芹造园的基本思想首先是“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其次,他特别强调“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用白话来解释这两句话,就是要因地制宜,方不会过于“穿凿扭捏”。他借古人“天然图画”四字来表达自己真实的审美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曹雪芹特别注意利用自然形态来表现园林景象的形式美。读者应该注意:“似非大观”四个字,绝非泛泛之语。这四个字从曹雪芹的笔下流出,否定的不仅仅是元妃所题“芳园应锡大观名”,他的笔锋实际上已经指向了小说之外。(胡文彬《梦中园林,纸上大观——谈<红楼梦>与中国园林文化》)材料三:大观园内的植物充分反映出中国庭园的特色及中国文化传统。例如代表文人坚毅不屈的“岁寒三友”配制在宝玉居住的怡红院之中;文学象征的芭蕉、梧桐也在适当的院落、园景中出现。《红楼梦》主角宝玉所居住的怡红院,种有“岁寒三友”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而梅则寒冬开花,均不畏霜雪,故称“岁寒三友”,用以表示坚贞不屈的气节,向为文人所重。其中松树树姿苍郁,古人视为君子的象征,所谓“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书香宅第中绝对少不了松树,大观园自然不可能有例外。宝玉身上的玉不见了,妙玉请来拐仙,示语中出现“青埂峰下倚古松”句,隐指宝玉未来出家的命运就像深山幽谷中的松树一般。《红楼梦》的作者,擅长利用植物的特性衬托不同人物的个性特质,暗喻小说人物的结局,例如以潇湘竹代表林黛玉,表现黛玉爱掉泪的个性,最终也和传说中的潇妃、湘妃一样,含恨流泪而死。湘云的个性开朗如盛开的芍药,作者安排醉卧芍药花下的情节,也在暗示湘云会离宝玉远去,因为芍药又名“将离”,是古代临别相赠之物,但离开后仍会返回的象征性植物。(潘富俊《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胡文彬认为,《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艺术化了的空间,比自然风景更打动人心。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B.中国园林建筑艺术讲究虚实相生。园中凿池映景,化虚为实,丰富了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C.曹雪芹依造园三要素布局,使大观园各个庭院各具风格。D.在曹雪芹看来,园林仅符合造园结构原理是不够的,还要“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2.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州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这是“借景”。B.《红楼梦》里大观园运用园门、假山、墙垣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是“分景”。C.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处境偏仄,乃悬一大镜,把对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镜内,这是“镜借”。D.大观园里的沁芳亭“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这是“隔景”。3.潘富俊认为,曹雪芹擅长利用植物特性衬托人物个性,暗喻人物结局。下列各项作为该观点论据,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潇湘馆除了竹子外,还栽有大株梨花。洁白的梨花也是黛玉高洁品格的象征;“梨”“离”谐音,也暗示了黛玉背井离乡、生离死别的悲剧命运。B.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红梅傲霜凌寒、独自盛放,一如孤高傲岸的妙玉。C.蘅芜苑中散发异香的那些藤蔓植物,据宝玉解释“那香的是杜若蘅芜,那一种大约是芭兰……”让人联想到香草美人的传统,表现薛宝钗雍容华贵的形象。D.稻香村为李纨居处。黄泥矮墙,茅屋前后植满农家常见的杏花,还有桑榆槿柘、佳蔬菜花。暗示守寡的李纨清苦寂寥的人生。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用三个短语概括“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5.下面是对大观园中贾探春住处的描写。请根据环境与人物个性的关系,分析探春的人物形象。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答案】1.B2.D3.C4.大小互现,虚实相生,灵动多变。5.(1)布局陈设气派,书卷味浓。暗寓了探春腹有诗书,志向高远的个性。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3(2)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挂着米襄阳《烟雨图》,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烘托出探春高洁典雅的形象。【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化虚为实”错误。由原文“‘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镜中,化实为虚。园中凿池映景,亦此意”可知,是化实为虚,而不是“化虚为实”。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D.“这是‘隔景’”错误。结合材料一“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可知,是“借景”,而不是“隔景”。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让人联想到香草美人的传统,表现薛宝钗雍容华贵的形象”错误。“香草美人”和“雍容华贵”无关,且“藤蔓”并非体现雍容华贵。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结合“概括说来,当如沈复所说‘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可知,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是“大小互现,虚实相生,灵动多变”。【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可知,布局陈设气派,书卷味浓。暗寓了探春腹有诗书,志向高远的个性。结合“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可知,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挂着米襄阳《烟雨图》,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烘托出探春高洁典雅的形象。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4(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小白鸽彻夜施医术曲波大家正吃着辞旧迎新饭,外面走进一个看押俘虏的战士。他走到少剑波等人的饭桌旁,低声报告道:“报告二0三首长,有一个受伤的俘虏,伤口没包扎好,老往外流血。他声声哀求让再给他上点药。这……”“好,我就去!”白茹立刻放下饭碗,去木墩上取药包。“小白鸽!”刘勋苍向白茹呼道,“快吃你的饭吧!别管他,任他流去。死一个少一个。”“他们现在已经放下武器啦,对受伤的俘虏,我们既要忠实地执行党的政策,又要分化瓦解敌人内部的那些死心塌地的分子。”白茹说着转身走出威虎厅……“同志们!大家都疲劳了,快吃快去休息!”少剑波刚说完,看见疲劳已极的孙达得,紧皱着眉头,紧咬着牙,扶着桌子边,两腿一瘸一瘸地挪动。“怎么啦,达得同志?”“没什么!二0三首长!”他勉强张了张疲倦的眼睛,嘴角上浮出一丝苦笑说:“脚有点痛。”少剑波陡然想起,这场战斗没有第二个人比孙达得更苦的。他六天六夜独自一个人跑联系,往返六百里的林海雪原,连一匹代步的马也没有。回去连碗热饭都没吃上,立刻又随小分队赶回来,参加远途奔袭。就是个铁石之人,也要受到很大的侵蚀和风化呀!想到这里他不觉失声道:“他累坏了!也冻坏了!”说着少剑波和杨子荣搀着他躺在地上那熊皮地毯上。孙达得刚一躺下,就模模糊糊地像是睡去了,只有喉咙里发出低沉痛楚的呻吟声。“快给他脱鞋,解绑腿。”绑腿已经解不开,几个人用匕首连划带割将绑腿和杌鞑①一并割开,一看两只脚都肿了,有几块地方,几个脚趾已成紫色,两只脚跟裂有十几条口子,血淋淋的使人看了刺心。少剑波一看,急躁地喊了一声:“白茹!”“白茹给俘虏上药还没回来呢!”李鸿义回答着。杨子荣便指示身边两个战士去弄热水,刚一走,发现这两个战士也是一瘸一瘸的,脸上同样浮出痛苦的表情。李勇奇把杨子荣的膀子一扳,“冻伤这玩意儿,不能用热水烫,不能用火烤,我看还是找白茹来再说。”说着抽身要走,迎头碰上白茹,满身披着雪花回来。白茹一进门忙问:“怎么的啦?”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5“脚冻坏啦!”战士们纷纷低声回答。她把手一挥,“大家快脱杌鞑!”边说着边把药包迅速地放在桌子上,接着说:“越快越好,快脱!大家先别走,就在这一块治吧!”正在这时,刘勋苍抱了一捆劈柴走进来,嘭地往地上一摔,回头拿一盏野猪油灯,把油浇在劈柴上,点着了火,喊道:“脱好杌鞑的,快来烤火!”白茹一听猛一回身,急忙喊道:“干什么!坦克?”“烤脚呗!干啥!”“哎呀!你打算把大家的脚毁掉哇!”白茹生气地瞪着他,“谁也不许去烤!现在不是要热而是要凉,快出去弄些雪进来。”李勇奇这个山林通深知白茹的治法,便迅速地从座山雕桌子上摘下一个抽屉,跑了出去。李勇奇端着一抽屉雪走进来,放在白茹跟前,白茹捧了一捧往孙达得脚上搓起来,她那灵巧的手,在孙达得的脚上腿上紧张地来回摩擦着。她一面搓,一面向战士们说道:“大家快来拿雪,就按我这办法搓。”刘勋苍惊异地喊道:“小白鸽!你这是哪一国的大夫?这简直是越渴越吃盐,越热越包皮棉。你不是来‘上庙’,你是成心来糟蹋‘老道’哇!”李勇奇没等白茹开口,就抢着说道:“同志们!白姑娘的做法是对的,必须用雪搓。这就像我们吃冻梨一样,买回来,必须放在凉水里,才能把冰缓出来;要把冻梨放在热水里烫,非烫烂了不可。又好像一个饿了好几天的人,头一两顿饭绝不能吃饱,吃饱了一下就会胀死。大家只按白姑娘的办法做就没有错!这一点我老李有经验。”几个民兵也纷纷地说:“对!非这样不可!”战士们听了李勇奇的话,都相信李勇奇这久居雪地人的经验,更信任他们首长的话,所以都开始搓起来。战士们一触到雪都纷纷地嚷道:“奇怪呀!怎么这威虎山上的雪不凉?”有的还说:“我觉得还有点热乎呢!”白茹歪头笑道:“这不是雪不凉,而是你的脚和雪差不多地凉。”当她把孙达得的脚搓得像自己手掌的温度一样时,她才喘了一口气爬起来,从药包里拿出一大包药,递给杨子荣道:“快去把这包药放在锅里,用三桶水煮,把水烧开。”说着她又转了话头,“这个李大叔懂的!您和几个民兵同志去吧!”另一边,刘勋苍一面搓,一面不耐烦地发问道:“小白鸽!搓到什么时候为止啊!还有个头没有?”白茹笑道:“耐点性,坦克同志!搓到和我的手掌一样的热为止。一会儿我给你试试。”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6刘勋苍哼地喘了一口粗气,“好吧!现在得听你摆弄。”“是的!练滑雪时我听你的,现在你就要听我的。”“噢!小白鸽!你想报复我呀!”刘勋苍刚想缩回去,脚却被白茹抓到手里。“坦克!你光在这磨洋工!你的脚温度一点也没升!”白茹说着抓住他的脚急搓一阵,刘勋苍笑道:“小白鸽!你真想大报复哇?”白茹把他一推,“你好不好改一改你的思想,或者说是字眼——应该说是报酬!”“哎呀!我的姑娘!我真不敢领受你这种报酬,我对你又没有什么恩!”白茹笑了笑,“假如在学滑雪的时候,我说我不学,大家也说不学,你能怎样对我们呢?”“那我非逼你们学不可!学不会我要给你下小操。”“为什么?”“这还用说?为了作战!为了你不掉队!为了你不被淹没在雪里!”白茹点头道:“知道这个就好!今天我也是为了作战!为了你不掉队!为了你不被淹没在雪里!”(节选自《林海雪原》二十二回,有删改)注:①杌鞑:中国东北地区冬天穿的一种用皮革做的鞋,里面垫着乌拉草,也作“乌拉”。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刘勋苍对待俘虏的方式说明他没有同情心,置党的俘虏政策于不顾,有意与政策对抗,应该批评教育;而白茹的觉悟比他高,不仅能执行,还能真正在思想上理解。B.二0三是首长少剑波的代号,“坦克”是刘勋苍的“外号”;“小白鸽”是刘勋苍给医生白茹起的外号,侧面表现了白茹热爱和平、活泼可爱的形象。C.小说的结尾,白茹故意重复刘勋苍的话,不仅让白茹的形象跃然纸上,也体现了战友间的浓浓深情。D.白茹要给刘勋苍搓脚,刘勋苍担心白茹报复他,所以直接说出来:“你想报复我呀!”这又引出了后文刘勋苍教白茹等人滑雪的情节。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突出孙达得的形象。正面描写有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少剑波的心理活动和白茹为他搓脚疗伤则是侧面描写。B.刘勋苍用俗语质疑白茹治疗冻伤的方法,李勇奇用类比的方法肯定白茹的治疗,体现了人物语言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C.小说先通过少剑波的观察,突出孙达得“这一个”;又通过杨子荣发现这两个战士也是一瘸一瘸的,脸上同样浮出痛苦的表情,写出了“这一些”。点面结合,既表现了环境的艰苦,又塑造了战士们坚韧的群像。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7D.小说节选部分,一方面人物活动环境严寒恶劣,战士极度疲惫又普遍冻伤,敌人凶残又狡猾;另一方面通过白茹给刘勋苍疗伤的情节,又增添了轻松活泼的气氛,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8.小说是如何处理白茹给俘虏施救上药的情节的?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9.请赏析下列①②句中两个加点的字。①说着抽身要走,迎头碰上白茹,满身披着雪花回来。——本文②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答案】6.C7.D8.如何处理:(1)小说略(虚)写白茹给俘虏施救的场景;(2)小说开头写白茹坚持党的俘虏政策“去”救助,中间通过李鸿义的话简单提及,最后写她“满身披着雪花回”,没有写她施救的具体细节;好处:(1)使小说更集中展现救治战士的场景,从而突出了革命战士的英雄形象;(2)一虚一实,两部分情节交相辉映,行文富于变化。9.(1)披:体现雪大,点出了恶劣的环境特点,照应了战士们被普遍冻伤的情节,表现了白茹冒雪给战俘施救的可贵品质。(2)紧:写出雪下得大、急,体现天气之恶劣;为下文两间草厅被大雪压倒埋下伏笔营造了紧张的氛围,暗示了人物危险的处境。【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A.“没有同情心,置党的俘虏政策于不顾,有意与政策对抗”错误,从整本书来看,根本原因在于土匪太凶残,让战士们异常痛恨。B.“‘小白鸽’是刘勋苍给医生白茹起的外号”错误,文中刘勋苍只是称呼白茹“小白鸽”,但没有说这一外号是刘勋苍所起,这一说法于文无据。D.“刘勋苍担心白茹报复他”错误,文中“报复”是开玩笑的话。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分析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8D.“小说节选部分……敌人凶残又狡猾”错误,选文主要是以疗伤为核心写我军战士,没有写“敌人凶残又狡猾”。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先看小说如何处理这一情节。文章主体部分是写给战士们治疗冻伤,而对于白茹给俘虏施救的内容,则是采用虚写或者略写的手法:如吃饭的时候得知俘虏要求“再给他上点药”,白茹“立刻放下饭碗,去木墩上取药包”,当刘勋苍让白茹先吃饭的时候,白茹说“他们现在已经放下武器啦,对受伤的俘虏,我们既要忠实地执行党的政策,又要分化瓦解敌人内部的那些死心塌地的分子”,文中中间通过李鸿义的话简单提及这件事,“白茹给俘虏上药还没回来呢”,最后用“满身披着雪花回”写施救结束,至于如何施救,文中没有具体的场景。然后分析这样处理的好处。从全文来看,文章主要情节是救治我军战士的冻伤,虚写施救俘虏的内容,就可以集中笔墨重点突出主体内容:如文章先写发现孙达得“这一个”冻伤者,又通过杨子荣发现这两个战士也是一瘸一瘸的,脸上同样浮出痛苦的表情,写出了“这一些”冻伤者,通过具体的描写塑造了战士们坚韧的群像;如写治疗的过程中,通过具体描写战士们之间的对话展现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下的革命乐观注意精神。给俘虏施救是虚,救治战士是实;一虚一实,行文富于变化;前者为略,后者为详,详略结合,重点突出。【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表达效果能力。①“说着抽身要走,迎头碰上白茹,满身披着雪花回来”是描写白茹给俘虏施救上药返回的情形;“披”是覆盖之意,从俘虏的所在的地方到威虎厅,白茹的身上就覆盖了一层雪花,可见雪之大,突出环境的恶劣,而白茹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去给俘虏施救,突出白茹的可贵品质;也是因为环境的恶劣,才会出现下文战士冻伤情况的严重,如“绑腿已经解不开,几个人用匕首连划带割将绑腿和杌鞑一并割开,一看两只脚都肿了,有几块地方,几个脚趾已成紫色”“刚一走,发现这两个战士也是一瘸一瘸的,脸上同样浮出痛苦的表情”,二者形成照应关系。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9②“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是写林冲离开草场去买酒的情形,“紧”是形容当时下雪的情形,“紧”意思是“急”“猛”的意思,一般写雨,这里描写雪,可见雪飘落之急。可以想象,大而重的雪絮在寒风中如雨般飘落,积在地上,打在脸上,这风雪天真正凛冽、严峻,体现天气之恶劣;也是因为雪大、急,才会出现下文草厅被雪压倒的情节,所以为下文这一情节埋下伏笔;“雪正下得紧”,“正”字写当下、眼前,给人以紧迫感,渲染了紧张的氛围,暗示了林冲的危险的处境。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夏四月己卯,魏征上疏,以为:“人主善始者多,克终者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盖以殷忧则竭诚以尽下,安逸则骄恣而轻物;尽下则胡越同心,轻物则六亲离德,虽震之以威怒,亦皆貌从而心不服故也。人主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壅蔽则思延纳,疾谗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兼是十思,而选贤任能,固可以无为而治,又何必劳神苦体,以代百司之任哉。”五月壬申,魏征上疏,以为:“陛下欲善之志不及于昔时,闻过必改少亏于曩日,谴罚积多,威怒微厉。乃知贵不期骄,富不期侈,非虚言也。且以隋之府库、仓廪、户口、甲兵之盛,考之今日,安得拟伦。然隋以富强动之而危,我以寡弱静之而安。安危之理,皎然在目。昔隋之未乱也,自谓必无乱,其未亡也,自谓必无亡。故赋役无穷,征伐不息,以至祸将及身而尚未之寤也。夫鉴形莫如止水,鉴败莫如亡国。伏愿取鉴于隋,去奢从约,亲忠远佞,以当今之无事行畴昔之恭俭则尽善尽美固无得而称焉。夫取之实难,守之甚易,陛下能得其所难,岂不能保其所易乎?”秋七月,魏征上疏,以为:“《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自王道休明,十有馀年,然而德化未洽者,由待下之情未尽诚信故也。今立政致治,必委之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小人。其待君子也敬而疏,遇小人也轻而狎。狎则言无不尽,疏则情不上通。夫中智之人,岂无小慧。然才非经国,虑不及远,虽竭力尽诚,犹未免有败。况内怀奸宄,其祸岂不深乎?夫虽君子不能无小过,苟不害于正道,斯可略矣。既谓之君子而复疑其不信,何异立直木而疑其影之曲乎?陛下诚能慎选君子,以礼信用之,何忧不治。不然,危亡之期,未可保也。”上赐手诏褒美曰:“昔晋武帝平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子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九》)10.请用“/”给文中加波浪线的语句断句。以当今之无事行畴昔之恭俭则尽善尽美固无得而称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文中意为“虽然”,和《答司马谏议书》中“虽欲强聒”的“虽”意义相同。B.“诚”,选文中出现六次,意义分两种:或为“诚信、诚心”,或表示假设。C.手诏,指皇帝亲笔写的命令,古时有御笔手诏的说法,象征着帝王的恩赐。D.弦韦,喻缓急,借指用以警勉自己的事物。朱自清,字佩弦,意为“佩弦以自急”。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0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征四月上疏,告诫皇帝不到功成身退的时候,君主要有始有终,不放纵自己,戒骄奢淫逸。B.魏征五月上疏,可以看出对隋二世而亡深刻的警惕之心,借此提醒皇帝实行清静无为的治国方略。C.魏征七月上疏,指出治理国家,任用君子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国君要信任自己任命的官员。D.李世民对魏征的直言大加褒扬,同时反思自身,表示自己一定不会和晋武帝犯同样的错误。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主善始者多,克终者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2)既谓之君子而复疑其不信,何异立直木而疑其影之曲乎?14.古代谏言是一门语言艺术,魏征在谏言李世民时,采用了哪些谏言艺术?试结合文本加以说明。【答案】10.以当今之无事/行畴昔之恭俭/则尽善尽美/固无得而称焉11.A12.D13.(1)君主开头做得好的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很少,难道是取天下容易而守成难吗?(2)已经称之为君子却又怀疑他不真诚,和立一根直木却又怀疑它的影子歪斜有什么不同呢?14.①敢于犯颜直谏。如文中“陛下欲善之志不及于昔时,闻过必改少亏于曩日,谴罚积多,威怒微厉。”②排比。比如论“十思”,强化了表达效果,形成气盛言宜的谏言力量。③对比。比如“取”“守”之间的对比,隋唐之间的比较,表明治理的不同。④引用。引用先贤之言,加强论辩力量,证明诚信对下的重要性。⑤类比/比喻。从“鉴”形莫如止水,到“鉴”败,莫如亡国,说明以史为鉴的意义。⑥骈散结合。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以现在的平静无事,继续施行过去的勤勉节俭,才能达到尽善尽美、无以复加的地步。从对称句式的角度来看,“以当今之无事”是介宾结构,“行畴昔之恭俭”是动宾结构,结构相似,各自独立,“无事”和“恭俭”后断开;虚词“则”表示结果,“尽善尽美”和“无得而称”都是形容这种结果,二者之间是并列关系,断开,“无得而称”是指找不出恰当的语言来加以称赞,形容十分完美,“固”是副词,修饰“无得而称”,所以在“固”前面断。【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A.“文中意为‘虽然’”“意义相同”错误。“虽”,即使。/虽然。句意:即使用盛怒来威吓人民。/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1B.正确。“诚”,诚心。/如果。/诚心。/诚信。/诚心。/如果。句意:大概是因为身处忧患则竭心尽力对待百姓。/君主如果真的能够见到希望得到的东西则想到知足。/可见真诚待人在命令之外。/是因为君王对待臣下未尽诚信的缘故。/即使竭尽诚意。/陛下如果真能慎择君子。C.正确。D.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表示自己一定不会和晋武帝犯同样的错误”错误,原文说“朕知过矣”,表明已经犯了同样的错误,李世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不是防止不犯错。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善”,好;“克”,能够;“终”,保持到底;“之”,代词,天下。(2)“既”,已经;“信”,诚信,真诚;“何异……乎”,和……有什么不同呢。【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如第二段“陛下欲善之志不及于昔时,闻过必改少亏于曩日,谴罚积多,威怒微厉”,意思是“陛下从善如流、闻过必改的精神似乎不如从前,谴责惩罚渐多,逞威发怒比过去严厉了”,这是直接指出李世民的过错,可见他敢于直言进谏。如第一段“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壅蔽则思延纳,疾谗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这是进言“十思”的内容,句式结构相似,使用排比的手法,条分缕析,很有气势。如第二段“然隋以富强动之而危,我以寡弱静之而安”将“亡隋”和大唐进行对比,可见治理之不同效果自然不同;如“人主善始者多,克终者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和第二段“夫取之实难,守之甚易,陛下能得其所难,岂不能保其所易乎”以“始”和“终”、“取”和“守”进行对比,指出要慎始敬终。如第三段“《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引用先贤之言,强调诚信的价值。如第二段“如夫鉴形莫如止水,鉴败莫如亡国。伏愿取鉴于隋,去奢从约,亲忠远佞”将“鉴败”和“鉴形”进行类比,以此说明以史为鉴的重要性。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2如第一段,使用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如“殷忧则竭诚以尽下,安逸则骄恣而轻物”“尽下则胡越同心,轻物则六亲离德”都是骈句,如“虽震之以威怒,亦皆貌从而心不服故也”是散句,所以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参考译文:夏四月己卯,魏征上奏疏,认为:“君主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很少,难道是取天下容易而守成难吗?大概是因为身处忧患则竭心尽力对待百姓,一旦安逸就骄横恣建而轻薄怠慢:竭心尽力待人则胡、越等族也同心协力,看不起别人则亲属也离心离德,即使用盛怒来威吓人民,臣下也都是外表顺从而心里不服。君主如果真的能够见到希望得到的东西则想到知足,将要兴缮营建的时候想到适可而止,身处高位则想着谦卑,面临盈满则想着减损,遇见安逸享乐则想着克制,在平安的时候想到后患,防止闭目塞听则想到延纳谏诤,痛恨谗佞之人则想到端正自己,行爵赏时想由于高兴而乱行封赏,施刑罚时想到会因为恼怒而滥罚。君主全面思考这十个方面,选贤任能,本就可以达到无为而治,又何必劳神费力以代行百官的职责呢?”五月壬申,魏征上奏疏,认为:“陛下从善如流、闻过必改的精神似乎不如从前,谴责惩罚渐多,逞威发怒比过去严厉了。(这)才知道身居高位不当骄傲,身处富贵不当奢侈,这并非虚妄之言。而且当年隋朝府库仓廪的充实与户口甲兵的强盛,今日如何比得上!然而隋朝自恃富强频繁劳作以至国家危亡,我们自知贫弱与民清静而使天下安定;安定与危亡的道理,昭然若揭。从前隋朝未发生变乱时,自己认为必然不会发生变乱;未灭亡时,自认为必然没有灭亡的危险。故而不停地征派赋税劳役,不停地东征西伐,以致祸乱将及自身时还尚未知觉。所以说照看自己的身形莫如使水静止如镜面,借鉴失败莫如看国家的灭亡。深望陛下能够借鉴隋的覆亡,除掉奢侈立意俭约,亲近忠良远离邪佞,以现在的平静无事,继续施行过去的勤勉节俭,才能达到尽善尽美、无以复加的地步。取得天下诚属困难,而守成则较为容易,陛下能够取得较难的一步,难道不能保全较容易的吗?”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3秋七月,魏征上奏疏认为:“《文子》说:‘同样的言语,有时能被信任,可见信任在言语之前;同样的命令,有时被执行,可见真诚待人在命令之外。’自从大唐美善兴旺,已有十多年了,然而德化的成效不尽人意,是因为君王对待臣下未尽诚信的缘故。如今确立政策,达到大治,必然委之于君子;而事有得失,有时要询访小人。对待君子敬而远之,对待小人轻佻而又亲昵,亲昵则言语表达得充分,疏远则下情难以上达。智力中等的人,岂能没有小聪明!然而并没有经国的才略,考虑问题不远,即使竭尽诚意,也难免有败绩,更何况内心怀有奸诈的小人,对国家的祸患能不深吗?虽然君子也不能没有小过失,假如对于正道没有太大的害处,就可以略去不计较。已经称之为君子却又怀疑他不真诚,和立一根直木却又怀疑它的影子歪斜有什么不同呢?陛下如果真能慎择君子,礼遇信任予以重用,何愁不能达到天下大治呢?否则的话,很难保证危亡不期而至呀。”太宗赐给魏征手书诏令,夸赞道:“以前晋武帝平定东吴之后,意志骄傲懈怠,何曾身处三公高位,不能犯颜直谏,而是私下里说与子孙们听,自诩为明智,此乃最大的不忠。如今得到你的谏言,朕已知错了。当把你的箴言放在几案上,犹如西门豹、董安于佩戴韦弦以自警。”(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金陵怀古唐·刘禹锡潮满冶城①渚,日斜征虏亭②。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金陵怀古四首(其一)宋·王安石霸祖③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黍离麦秀④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注释:①冶城:东吴著名的制造兵器之地。②清道光《金陵览胜诗考》载:“征虏亭,征虏将军谢安尝止此,故名。”③霸祖:指在金陵开创基业取得霸权的历朝开国君主。④黍离麦秀:“黍离”,《诗经》篇名,旧说为东周大夫行经西周故都,见宗庙宫室尽为禾黍,因眷怀故国而作。“麦秀”,即《麦秀歌》,为殷朝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是咏史诗,诗人将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主旨。B.两首诗只是点出金陵的名胜古迹,写得高度概括,而对自然之景的描写则着墨较多,从景语中巧妙地道出盛衰对比。C.两首诗都含蓄地借《玉树后庭花》曲尚在流行这一音乐现象,暗示当朝统治者并未吸取历史教训,可谓意味深长。D.两首诗吊古伤今。刘诗触景生情,表达物是人非之感和对当前国事的忧愤,情感悲怆;王诗认为国家的兴衰自有其规律,有无能为力之感,情感显得相对冷峻。16.刘禹锡和王安石都以议论入诗阐发道理,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他们阐发道理的异同。【答案】15.B16.同:二人都认为统治者的人事决定国家的兴废。从“兴废由人事”,“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可看出异:刘诗以“山川空地形”句,强调险要的山川形势并不能为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保障的道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王诗“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两句和“黍离麦秀从来事”(任选一处)强调统治者成功后的奢华和逸乐会导致祸患,以及国家的兴衰自有其规律的道理。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4【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而对自然之景的描写则着墨较多”错误。王安石的诗重在叙述人事,没有自然之景的描写。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阐发的道理的能力。同:刘诗颈联抒写作者的议论,“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诗人深刻地指出,山川地形、岂足凭恃,国家兴废、全在人事。作者否定了前人提出的天命论和环境论,却突出了仁政的重要性。正如孔子所言,君子怀德,小人怀土。那些六朝的统治者如果愿意实行德政,仿佛北辰安居其所,众星也不会偏离各自的轨迹。所以皇帝如果专注朝政、关爱百姓,即使没有天时地利,也会众志成城、繁荣昌盛。王诗颔联饱含哲理,“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诗人认为,很多豪杰经过万千辛苦,终于得到了天下。在他们事业获得成功的同时,财富和地位也相伴而来,从而使他们感觉到志得意满,于是便开始放纵自己。没有喝过的美酒,必须尽情畅饮;没有去过的地方,也要携带美人一起欣赏。安逸和享乐令人痛快无比,更会让他们感觉自己过上了神仙般的日子。可是正所谓祸福相倚,很多事情都是一分为二,当人们享受着极其豪奢的物质财富,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时,灾祸也可能悄无声息地接近自己,并在毫无觉察的情况下,发出致命一击。由此可见,二人都认为统治者的人事决定国家的兴废。异:刘诗以“山川空地形”句,写山川地形、岂足凭恃,国家兴废、全在人事,强调险要的山川形势并不能为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保障的道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作者否定了前人提出的天命论和环境论,却突出了仁政的重要性,皇帝如果专注朝政、关爱百姓,即使没有天时地利,也会众志成城、繁荣昌盛。王诗“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写当人们享受着极其豪奢的物质财富,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时,灾祸也可能悄无声息地接近自己,并在毫无觉察的情况下,发出致命一击;“黍离麦秀从来事”中,黍离,本指诗经里的篇章,引申为国破家亡、以及对故国的思念;麦秀,原意是麦子秀发而无果实,这里是指亡国之痛。“近酒缸”,指借酒消愁,看似襟怀洒脱,其实只是一种无奈的表现。“黍离麦秀从来事”强调统治者成功后的奢华和逸乐会导致祸患,以及国家的兴衰自有其规律的道理。诗人通过对黍离麦秀的感慨,抒写了对当时复杂和动荡局面的担忧,即使自己无力扭转,但荆公依然希望大宋王朝可以蒸蒸日上。(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流露出诗人内心深深的孤独感。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5(2)魏征劝谏唐太宗的“十思”中,要求君王纳忠言、远小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统治者无耻地搜刮人民,又对搜刮来的财富毫不珍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亲朋无一字②.老病有孤舟③.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④.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⑤.奈何取之尽锱铢⑥.用之如泥沙【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壅”“黜”“锱铢”。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①_________________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②_______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法的观点、艺术、宗教观念以至国家设施,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③_________________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适当的成语。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艺术、法的观点以致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B.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法的观点、艺术、宗教观念以至国家设施,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6C.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D.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法的观点、艺术、宗教观念以致国家设施,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第一段运用了讳饰的修辞,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不可估量②.繁芜丛杂③.豁然开朗19.C20.(1)委婉地说明了马克思的逝世;(2)体现作者无限的遗憾、不舍与悲痛之情。【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此处是说马克思的逝世对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历史科学都是巨大的损失,要突出损失之大,使用“不可估量”。“不可估量”,难以估计,无法计算。第二处,此处修饰“意识形态”,结合后面的“掩盖”可知,此处应是突出意识形态的繁多杂乱,使用“繁芜丛杂”。“繁芜丛杂”,形容内容、文字或种类繁多杂乱。第三处,结合后面“先前……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可知,此处是说剩余价值的发现让一切变得明朗,使用“豁然开朗”。“豁然开朗”,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一处,“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并列不当,二者出现包容,应改为“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第二处,“人们法的观点、艺术、宗教观念以至国家设施”语序不当,“所以”表示此处是由上文得出的结论,所以内容上要对应,上文说“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对应的顺序应为“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只有C修改正确。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所为“讳饰”,又叫避讳,指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7第一段是说马克思的去世,作者使用“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等语言来陈述马克思逝世这一事实,这一说法显得委婉。结合“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等可知,作者使用讳饰这一修辞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悲痛、不舍以及为人类失去这样一位伟大人物的遗憾。(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个文明的著述,就像香槟塔一样,上面一层差不多满了,①_________________,因此著述也会从更重要的主题慢慢溢往相对次要的内容。那么,探寻对于一个文明最重要的主题是什么,从比较接近源头的典籍中或许能找到蛛丝马迹。价值排序、制度传承、路径选择无疑包含在孟子所处时代的主题中。孟子时代的诸侯,②_________________,或是开疆拓土。当孟子向诸侯强调施仁政、薄税敛时,在那些恐惧朝不保夕或者汲汲于兼并天下的诸侯眼里,孟子无疑是“迂远而阔于事情”的。但秦朝的短祚暗示了“总体战”对于诸侯自身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而后的中国历史和欧洲长时间的列国均衡史,更是一次次让我们看到孟子的智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确实代表了更健全的常识。纵观中国古代史,朝代之间政制的因袭和吸取前人身死国灭的教训做出的制度创新,似乎使得一个个朝代的格局渐渐由宽平趋于狭促。先秦诸子处于西周分封多国体系和大一统的过渡阶段,有的往前看,发明富国强兵的技术,有的往后看,宣扬敬天保民的奥义,其讨论问题域的格局使后人感到陌生。好比已然成为金融行业成功人士的你,仍然不妨了解一下小时候“想成为”或是后来“差点就成为”的科学家、画家的故事,③_________________,但一来可以展望可能世界里自己的人生将如何展开,与过去和解,二来也能比较什么更重要,为后人提供更全面而审慎的建议。今天我们还要读《孟子》、读古书,更重要的意义大概在这里。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线句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那宝玉听见贾政吩咐他“不许动”,早知多凶少吉,那里承望贾环又添了许多话。B.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C.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答案】21.B22.①.才会流到下一层②.或是救亡图存③.虽然无补于改变既成的人生轨迹【解析】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8【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画线句子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A.引用。B.特定称谓。C.特殊含义。D.反语,讽刺否定。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上下文“就像香槟塔一样,上面一层差不多满了”“慢慢溢往相对次要的内容”,推断①处是说才会往下一层流去,可以填入“才会流到下一层”之类的内容。第二空,结合语境,此处对应后文“那些恐惧朝不保夕”的诸侯,推断②处句式要和“或是开疆拓土”保持一致,可以填入“或是救亡图存”之类的内容。第三空,结合下文“但一来可以展望可能世界里自己的人生将如何展开……”,推断③处,和后文构成转折关系,再结合前文“好比已然成为金融行业成功人士的你,仍然不妨了解一下小时候‘想成为’或是后来‘差点就成为’的科学家、画家的故事”可知,此处是说曾经的人生轨迹已经无法改变,可以填入“虽然无补于改变既成的人生轨迹”之类的内容。四、写作(共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想要高飞的鸟翅膀先低垂着,想要扑咬猎物的动物爪子先弯曲着,想要说话的人首先缄口不语,想要“下笔如有神”先要“读书破万卷”。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蓄势而发见真章“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先人留下的睿言警语包含深刻的道理,揭示了做任何事情要行稳致远,必须要积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只有主动“蓄势”,才不至于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只有先期认真“备战”,方可“百战百胜”。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9不论从大自然的角度审视,还是从人类社会的层面观照,花花草草、人情世态无不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蓄势”的真意;围猎者要捕捉到猎物,除了要善于把握时机,自己更要有足够的本领;雄鹰要振翅高飞,低垂双翼的蓄势是达成所愿的前提,而其双翅低垂的过程其实就是积蓄力量的过程。正是如此,才实现了厚积薄发而遨游苍穹的追求目标。自然界如此,人情社会也是如此,小到个体生命,大到国家民族,要完成一项“宏伟工程”,没有充足的积蓄和充分的准备是很难实现的。当蘑菇云从茫茫大漠冉冉升起时,世界震惊。殊不知,为了这一天早日到来,有多少科技工作者风餐露宿、战天斗地、攻坚克难,在“鲜为人知”的地方精耕细作,青丝变白发、健硕变佝偻。正是有了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忘小我,成大我;舍小家,成大家的默默坚守与付出,才有了平地一声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论做什么样的事情,要实现“善其事”的目标,唯有首先“利其器”,而“利其器”的过程就是准备和“蓄势”的过程。“厚积薄发”,字面义是强调积累的作用,其实从另一个角度则揭示了只有“蓄势”,才能“薄发”的道理。“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青松被暴雪重压而不折,源于它经年累月的积蓄,让自己的纹理紧密、韧劲十足;而行道树的杨树,因速成而少去了慢慢积蓄的过程,所以面对狂风暴雨时很容易折断。成长是“慢慢走,欣赏啊”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不断积蓄力量的过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成才也是如此。新时代的青年,身处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我们要飞得更高、走得更远,要把一座座高山踩在脚下、让一条条湍流不息的大河成为身后的风景,在出发前必须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思想要求自己。只有这样,跋涉在人生的征途上时,才不至于丢盔卸甲、狼狈不堪。【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综合分析情境材料的内容,虽然用语简洁,但蕴含的道理是深刻的,对世人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这段话由四个短句组成,构成一组整句,形成排比的句式,意在强调“积蓄力量”的重要性:翱翔苍穹的雄鹰欲达成所愿,首先低垂翅膀,以积蓄力量;动物要捕捉到猎物,首先必须把爪子弯曲以铆足力量;要发表滔滔宏论,首先要酝酿蓄势;写作要一气呵成、文不加点,必须要有事先丰富的积累。一言以蔽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运筹帷幄之中的蓄势,很难有决胜千里之外的成功。这样,由材料提供的话题可以思考的角度有:做事是边做边想,还是先想后做;“蓄势而发”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与达成所愿,该如何做前期准备。情境材料的指向明确,由此提出的写作任务也比较开放:“材料的启示意义”,即情境材料带来的生活和人生的启迪是写作要表现的内容;“你的感悟与思考”,即从“你”的角度把材料引发的感悟与思考表达出来。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0基于此,文章的写作可以先提出文章的观点——欲实现目标、达成所愿,必须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备、蓄势才能行稳致远;接着,把观点与材料联系起来,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然后,用观点观照现实,摆事实讲道理进一步阐述蓄势和准备的对做成一件事情的意义;最后,与现实对接,观照当下,从当代青年的角度阐述观点。立意:1.“蓄势”是成事的先导。2.重视前期准备,方可行稳致远。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1第22页/共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