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548206
大小:18.1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4-08-31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点与教育管理创新研究.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点与教育管理创新研究[摘要]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迈进高校大门。少数民族学生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力量,关乎民族地区的未来。但是,受成长环境、经济条件、民族文化和习俗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特征,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学校和教师能够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发展需求,优化教育管理方式和制度,促进其全面发展,为民族进步、繁荣和团结贡献力量。本文阐述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意义,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探究教育管理创新对策。在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是一大重要群体,象征着民族融合与团结。伴随着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大量少数民族学生走出家乡,迈进高校大门,给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在文化信仰、生活习惯、学习基础、人际交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与其他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深入分析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情况与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方案和管理模式,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和谐的校园环境,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和发展。只有抓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进步,才有助于充分释放经济社会的发展潜力,为家乡建设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1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意义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当前在高职院校当中,少数民族学生不断增多,影响力越来越大,给各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怎样教育管理好少数民族学生已成为当前高校需要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实践证明,重视少数民族学生、推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有助于实现我国教育的纵深发展,也有助于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层次的保护,对于和谐民族关系起到很重要的影响。通过加大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和管理力度,学校能够根据学生思想、学习、就业等方面的情况,有针对性地优化教育和管理内容,提升少数民族学生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和就业素质,使其能够更加适应社会需求,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2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分析2.1求知欲望强烈,文化基础薄弱在少数民族地区,受地域条件、气候环境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文化教育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即使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少数民族学生依然克服求学道路上的艰辛,为改变自身和家乡现状,努力考进大学,十分渴望获取更高层次的知识。在思想行动上,他们积极向上、自立自强、勤奋刻苦,希望凭借个人努力取得优异成绩,回报父母和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由于不同地区发展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在文化教育方面,受教学基础条件、师资力量的限制,民族地区素质教育水平不高,学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尽管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能够与汉族学生实现基本语言交流,但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仍存在接受、理解和表达方面的问题,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甚至导致其出现学习方向和目的不明确的现象。 2.2经济压力较重,生活作风简朴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经济水平不高,贫困生数量占比较大,对于大学期间的生活费、学费容易产生一定心理压力,承担着较大的经济负担。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这部分学生的内心世界相对脆弱、敏感、自卑。他们生活俭朴、穿着朴实、省吃俭用,利用勤工俭学缓解经济负担。但也有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消费观,盲目追求时尚和享受,甚至出现不理智消费的情况,不仅无法集中精力学习,还会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2.3民族自尊心强,归属感较弱我国是礼仪之邦,诚实守信、热情好客是我国各民族的优良传统。这一点在少数民族学生的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但由于生活地区环境、文化习俗不同,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在生活习惯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身上普遍具有质朴热情、勇敢直率的性格。受思想观念、地域文化、思维方式、民族意识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较强,部分学生在与别人产生矛盾、遭受批评或遇到逆境时,情绪管控能力较差,容易丧失自控力,往往在心里留下“疙瘩”,情绪化现象严重,整体归属感不强。3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创新对策3.1搭建互助帮扶平台,营造和谐校园氛围首先,精准帮扶,确保求学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加大学习帮扶力度。在计算机、英语、数学等学科上,一些少数民族学生也存在诸多学习困难。对此,学校可搭建互助帮扶平台,通过开展结对互助活动,在“外力帮助、内心自强”相结合的模式下,有针对性地实施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1]。学校可筛选一批政治素养可靠、思想觉悟高、學业优秀的学生,根据少数民族学生情况,组建“一对一”“一对多”帮扶团队,让学习伙伴给予学生学业、生活上的帮助,使其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让这类少数民族学生尽快跟上大学学习进度。其次,注重日常交往帮扶。在日常行为上,一些少数民族学生较少参与团体活动,缺乏人际交往的主动性。针对部分学生的语言障碍、人际交往情绪,学校应组建“社交帮帮团”,利用校内社团和班干部力量,带动这类少数民族学生参与社交活动,帮助其形成良好的社交心理,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让少数民族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和互相尊重,建立起稳定和谐的友谊关系[2]。对于不善交际和性格内向的少数民族学生,学校可组织培训班和咨询活动,引导学生走出封闭小世界,融入到和谐校园大家庭当中。3.2完善经济资助机制,加强创业就业指导 首先,优化资金资助机制。为减轻少数民族贫困生在学习、生活上的负担,学校应利用补助金、助学贷款、助学减免、奖学金等减轻其学费负担,使其拥有更多精力去学习。扶贫必扶智,让少数民族贫困生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拓宽社会筹资渠道,通过获得企业赞助、联合地方社区,建立少数民族学生社会资助体系,在筹措社会各界奖学金的同时,向贫困学生提供兼顾学习、收入稳定的兼职岗位,避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无法继续学习。其次,加强创业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学校可专门成立“少数民族创业班”,给予创业师资、教学手段、创业资源方面的支持,充分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开展分层指导活动,培养少数民族创新创业标兵,促进学生自主创业。其中,创业指导教师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专长,搭建社会实战平台,让学生运用摄影技能、新媒体技能、科技创新技能,接触真实的社会创业项目,使其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锻炼团队协作、人际交往和科技创新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择业和积极就业。另一方面,学校应专门安排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开展演讲锻炼、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拓宽学习视野,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社会服务。3.3制定人文管理制度,促进民族融合团结为促进各民族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理解,学校应采用混合住宿、混合编班、混合教学的管理模式,并制定人文管理制度,促进民族融合与团结,全方位助学生成长成才。首先,建立人文化管理制度。辅导员应加强与少数民族学生及其家长的联系,摸清学生的成长经历和发展情况,关注学生在生活上的习惯,为其提供贴心和优质的管理服务。其次,深入学生军训、寝室、课堂和“第二课堂”,开展谈心谈话,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校应定期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邀请少数民族学生或代表参与会议。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班级的作用,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学生会、社团等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少数民族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通过加强沟通和联系,分析学生近期学习动态、生活问题和思想状态,及时搜集典型意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问题。在学生饮食习惯方面,学校应加强后勤保障,结合少数民族饮食习惯,提供相应的特色餐食,满足学生的用餐需求。在民族融合方面,学校可定期开展放映民族团结主题电影、参观革命遗址、爱国讲座等活动,引导各民族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的成长经历、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促进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最后,组织少数民族集体活动。学校应组建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室,邀请民族学生组建少数民族文化社团,开展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在少数民族节日期间,学校应特别为少数民族社团提供场地,举办节庆活动,向学生及其家乡送去祝福。3.4加强心理健康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指数“特别”不“特殊”。辅导员或班主任不能对少数民族学生加以区别对待,要有全局意识、整体意识,还要积极引导其他学生正确客观地对待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要充分保护少数民族学生的隐私,不能擅自公开涉及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的隐私[3]。心理健康水平是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因素。受环境、人文、学习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难免会面临心理压力,甚至遇到各种心理问题。对此,学校应加大心理健康建设力度,围绕各民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需求,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首先,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服务团队。学校可专门设置心理健康咨询岗位,聘请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咨询师和社会心理健康专家,提升学校心理健康师资队伍水平。其次,归档少数民族学生心理档案。在入学阶段,学校应下发心理健康问卷,调研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其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帮助其适应校园生活。心理健康教师应收集详细、准确的心理健康信息,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及时制订心理健康干预和辅导方案。最后,建立心理危机预防机制。学校应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发展特点,开发心理健康服务项目,并建立责任明确、合理有效的突发事件预防机制,通过开展个别谈心、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月、朋辈辅导等活动,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打开心扉,保持健康、自信的心理状态。3.5创新管理形式,丰富工作思路高校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公众平台,大力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讲述少数民族学子故事,宣传少数民族学生活动,展现学校少数民族学子风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因此要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活力。此外,开展少数民族“三个一”工程,使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开展变得生动有趣,通过发挥少数民族学生文艺特长,展示各民族特色,充分发挥传播民族文化的辐射作用,从而抒发学生对“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真诚祝愿以及对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展望,将民族团结教育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做到“悦目、育心、利行”。这样不仅加强了实践环节的创新,也体现了学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重视,使理性的思想道德认识在活动的过程中转化为良好的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为少数民族学生点燃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3.6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存在独有的特点,无形之中增加了管理难度,现阶段,由于高校并没有将少数民族学生按专业、按班级、按宿舍分类划分,所以多是采用统一的管理模式,且辅导员本身日常工作就较为烦杂,一个辅导员分管几个班,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深入了解和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习惯,在此情形下就更谈不上对他们思想動态与心理需求的把握及对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帮助了。因此,在加强辅导员对少数民族学生管理业务培训的基础上,应配备少数民族学生专职辅导员,切实增强管理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4结语综上所述,高校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建立长效跟踪联络机制,大力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将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重要地位。少数民族学生也是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高校必须树立服务意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育管理方法,因人施策、因族施策,搭建互助帮扶平台,从加强经济补助和创业就业指导、实施人文管理、注重心理健康建设,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要为民族团结、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民族地区培育德才兼备的接班人,从而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谐发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