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1~2022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共150分钟,分值150分。2.请在答题卡规定区域作答,其他区域作答一律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为了进一步阐明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我在这里提出两个新的概念:宣示义和启示义。宣示义是诗歌借助语言明确传达给读者的意义;启示义是诗歌以它的语言和意象启示给读者的意义。宣示义,一是一,二是二,没有半点含糊;启示义,诗人自己未必十分明确,读者的理解未必完全相同,允许有一定范围的差异。宣示义,是一切日常的口语和书面语言共有的;启示义,在文学作品中特别是诗歌作品中更丰富。中国古典诗歌的启示义,分为以下五类: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这五类启示义,以它们依赖宣示义的程度,构成一个系列。双关义与宣示义关系最密切,双关义两个意义一个就属于宣示义。情韵义是附着在宣示义之上的各种诗的感情和韵味,它不能离开宣示义单独存在。象征义,有的附着在词语的宣示义上,有的在整句诗或整首诗中。深层义可以含蓄在词语中,但多半含蓄在全句或全篇中。上述四种意义,或是诗歌语言所负荷的,或是诗歌语言所蕴含的,或是诗歌语言所指代的,可以总称之为言内义。然而古典诗歌的多重意义不仅表现在言内,还可以寄托在言外。言外义既不在词语中,也不在句子中,而是在字句的空档里,即所谓字里行间的“行间”。它虽然并未诉诸语言,但读者可以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加以补充。言外之义是诗人未尝言传,而读者可以意会的。言内义在字里,言外义在行间,诗人虽然没有诉诸言辞,但在行间有一种暗示,引导读者往某一个方向去想,以达到诗人意向的所在。富有言外义的诗歌,状物而不滞于物,引导读者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它总是让人读后还要思索一下,寻一寻余味。在寻思中有所领悟,有所发现,遂得到艺术欣赏的满足。
1大凡事物的发展总有其前因后果,感情的发展也有它的脉络。然而中国古典诗歌通常不是把感情脉络的连续性呈现给读者,而是从感情的发展脉络中截取最有启示性的一段,把其他的略去,留给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同时句子之间有较大的跳跃性,句子之间留下了较大的空白。从感情脉络中略去的部分就隐约地浮现在这无言的行间,并以它们的多姿与多彩丰富着言内之物,构成诗歌的多义效果。富有言外义的诗例可以举出许多,如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诗写一个大雪之夜,准备集合轻骑兵,去追击溃退的敌人。诗人只写了准备出击的场景,究竟出击没有,追上敌人没有,统统略去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并不是战斗的结束。可是那种艰苦的自然环境、肃穆的战斗气氛和将士们的英雄气概,都被烘托出来了。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有不尽的意味和无穷的魅力。又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前人说这首诗“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是不错的。以上所讲的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和言外义,构成中国古典诗歌含蓄蕴籍的艺术持色。但这五种意义的区别,只能说是大致的、相对的。在有的诗里,各种意义可能并存着,很难十分严格地划分开来,不必过于拘泥。(选自《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材料二后来人论诗,主张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但作诗怎能不著一字,又怎能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呢?我们可选摩诘一联句来作例:“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此联中有一个境,境中有一个人。在深山里有一所屋,有人在此屋中坐,晚上下了雨,听到窗外树上果给雨一打,扑扑地掉下。草里很多的虫,都在雨下叫。那人呢?就在屋里雨中灯下,听到外面山果落,草虫鸣,当然还夹着雨声。这样一个境,有情有景,有活有动的。这一联中重要字面在“落”字和“鸣”字。在这两字中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来。大概是秋天吧,所以山中果子都熟了。给雨一打,禁不起在那里扑扑地掉下。草虫在秋天正是得时,都在那里叫。这声音和景物都跑进到这屋里人的视听感觉中。那坐在屋里的这个人,他这时顿然感到此生命,而同时又感到此凄凉。生命表现在山果草虫身上,凄凉则是在夜静的雨声中。我们请问当时作这诗的人,他碰到那种境界,他心上感觉到些什么呢?我们如此一想,就懂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八个字的涵义了。正因他所感觉的没讲出来,这是一种意境。而妙在他不讲,他只把这一外境放在前边给你看,好让读者自己去领略。若使接着在下面再发挥了一段哲学理论,或是人生观,或是什么杂感之类,那么这首诗就减了价值,诗味淡了,诗格也低了。(选自《中国文学论丛·谈诗》,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启示义不仅借助语言还借助意象给读者意义,读者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差异,未必完全相同。B.双关义与宣示义关系密切,双关义两个意义,一个是明确的,属于宣示义,另一个不然。C.诗的象征义大多体现在整句或整首诗中,只有很少的诗歌的象征义附着在词语的宣示义上。
2D.就与宣示义关系程度而言,情韵义要比深层义对宣示义的依赖程度更深,关系显得更为密切。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宣示义是一切日常口语和书面语共有的,是诗歌借助语言明确传达给读者的意义。B.中国古典诗歌通常在句子中间留下较大空白,因而其感情发展的脉络也不够完整。C.要想“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把诗写的有情有景,必须用视觉和听觉去写好景。D.王维的“诗中有画”是一种设身处地的体悟,是一种作者能讲出的直接传递的意境。3.根据材料二,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意境的一项是()A.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B.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游园》)C.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D.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班级举办读书分享会、请结合材料一,简析“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言外义”。【答案】1.C2.A3.D4.首先提出“宣示义和启示义”两个概念,阐明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然后围绕启示义,分类论述其差异性;最后举例论述言外义在古诗中的广泛使用。5.①白头宫女年长色衰,可知其命运凄苦;②谈论玄宗,让人想到昔日的繁华,有物是人非之感;③两句虽没有直接抒情,但宫女的哀怨和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都隐含其中。(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大多”“很少的”表述错误,原文“象征义,有的附着在词语的宣示义上,有的在整句诗或整首诗中”为“有的……有的……”。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因而其感情发展脉络也不够完整”表述错误;中国古典诗歌通常在句子中间留下较大空白,因而其感情发展的脉络也不够完整。
3C.“必须”,说法绝对;要想“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把诗写的有情有景,必须用视觉和听觉去写好景。D.“能讲出的直接传递的意境”表述错误,不是直接讲出,而是需要读者领悟的意境。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老病”“孤”等直接点明其身老孤独之态;B.“奈何天”“谁家院”等表现百无聊赖的情绪;C.“惘然”直接点出情感;D.融情于景,暗点作者内心之心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有六段,第一段“我在这里提出两个新的概念:宣示义和启示义。宣示义是诗歌借助语言明确传达给读者的意义;启示义是诗歌以它的语言和意象启示给读者的意义”首先提出“宣示义和启示义”两个概念,阐明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第二段“中国古典诗歌的启示义,分为以下五类: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然后围绕启示义,分类论述其差异性;第三到六段“言外之义是诗人未尝言传,而读者可以意会的”“富有言外义的诗例可以举出许多,如……”举例论述言外义在古诗中的广泛使用。【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首先理解“言外义”,结合“言外之义是诗人未尝言传,而读者可以意会的。言内义在字里,言外义在行间,诗人虽然没有诉诸言辞,但在行间有一种暗示,引导读者往某一个方向去想,以达到诗人意向的所在”可知,分析言外义要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其多重含义,分析其暗示和寄托的意旨。
4“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字面意思是,几个满头白发的宫女,闲坐无事只能谈论着玄宗轶事。“白头宫女”暗示宫女年长色衰,可知其命运凄苦;“闲坐”暗示出宫女们长年受冷落的孤寂与无奈;“说玄宗”这些宫女们所谈的仍旧是玄宗盛世,暗示出她们对往昔生活的追忆,那种深沉的盛衰之感格外鲜明。(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变形记(节选)卡夫卡可是,即使妹妹因为一天工作下来疲累不堪,已经懒得像先前那样去照顾格里高尔了,母亲也没有自己去管的必要,而格里高尔倒也根本不会给忽视,因为现在有那个老妈子,她根本不怕格里高尔。她有一次纯粹是出于偶然打开了他的房门,看到了格里高尔。从那时起,一早一晚,她总不忘记花上几分钟把他的房门打开一些来看看他。一天因为无心吓到了妹妹,格里高尔又被关到了屋里。“现在又该怎么办呢?”格里高尔自言自语地说,向四周围的黑暗扫了一眼。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已经完全不能动弹了。他怀着温柔和爱意想着自己的一家人。他消灭自己的决心比妹妹葛蕾特还强烈呢,只要这件事真能办得到。他陷在这样空虚而安谧的沉思中,一直到钟楼上打响了半夜三点。从窗外的世界透进来的第一道光线又一次地唤醒了他的知觉。接着他的头无力地颓然垂下,他的鼻孔里也呼出了最后一丝摇曳不定的气息。清晨,老妈子来了,她照例向格里高尔的房间张望一下,也没发现什么异常之处。她以为他故意一动不动地躺着装模作样;她对他作了种种不同的猜测。她手里正好有一把长柄扫帚,所以就从门口用它来拨撩格里高尔。这还不起作用,她恼火了,就更使劲捅,但是只能把他从地板上推开去,却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到了这时她才起了疑窦。很快她就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于是睁大眼睛,吹了一下口哨,她不多逗留,马上就去拉开萨姆沙夫妇卧室的门,用足气力向黑暗中嚷道:“你们快去瞧,它死了;它躺在那踹腿了。一点气儿也没有了!”
5萨姆沙先生和太太从双人床上坐起身体,呆若木鸡,直到弄清楚老妈子的消息到底是什么意思,才慢慢地镇定下来。接着他们很快就爬下了床进入了格里高尔的房间。同时,起坐室的房门也打开了,自从收了房客以后葛蕾特就睡在这里。“死了吗?”萨姆沙太太说,怀疑地望着老妈子,其实她满可以自己去看个明白的,但是这件事即使不看也是明摆着的。“当然是死了。”老妈子说,一面用扫帚柄把格里高尔的尸体远远地拨到一边去,以此证明自己的话没错。萨姆沙太太动了一动,仿佛要阻止她,可是又忍住了。“那么,”萨姆沙先生说,“让我们感谢上帝吧。”他在身上画了个十字,那三个女人也照样做了。葛蕾特的眼睛始终没离开那个尸体,她说:“瞧他多瘦呀。他已经有很久什么也不吃了。东西放进去,出来还是原封不动。”“葛蕾特,到我们房里来一下。”萨姆沙太太带着忧伤的笑容说道,于是葛蕾特回过头来看看尸体,就跟着父母到他们的卧室里去了。老妈子关上门,把窗户大大地打开。虽然时间还很早,但新鲜的空气里也可以察觉一丝暖意。毕竟已经是三月底了。他们决定这一天完全用来休息和闲逛;他们干活干得这么辛苦,本来就应该有些调剂,再说他们现在也完全有这样的需要。于是他们在桌子旁边坐了下来,写三封请假信,萨姆沙先生写给银行的管理处,萨姆沙太太给她的东家,葛蕾特给她公司的老板。他们正写到一半,老妈子走进来说她要走了,因为早上的活儿都干完了。老妈子站在门口笑个不住,仿佛有什么好消息要告诉他们,但是人家不寻根究底地问,她就一个字也不说。她帽子上那根笔直竖着的小小的鸵鸟毛,此刻居然轻浮地四面摇摆着,自从雇了她,萨姆沙先生看见这根羽毛就心烦。“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萨姆沙太太问了,只有她在老妈子的眼里还有几分威望。“哦,”老妈子说,简直乐不可支,都没法把话顺顺当当地说下去,“这么回事,你们不必操心怎么样弄走隔壁房间里的东西了。我已收抬好了。”萨姆沙太太和葛蕾特重新低下头去,仿佛是在专心地写信;萨姆沙先生看到她一心想一五一十地说个明白,就果断地举起一只手阻住了她。既然不让说,老妈子就想自己也忙得紧呢,她满肚子不高兴地嚷道:“回头见,东家。”急急地转身就走,临走又把一扇扇的门弄得乒乒乓乓直响。“今天晚上就告诉她以后不用来了。”萨姆沙先生不耐烦地对太太说道。信很快就写完了。于是他们三个一起离开公寓,已有好几个月没有这样的情形了,他们乘电车出城到郊外去。车厢里充满温暖的阳光,只有他们这几个乘客。他们舒服地靠在椅背上谈起了将来的前途,仔细一研究,前途也并不太坏,因为他们过去从未真正谈过彼此的工作,现在一看,工作都蛮不错,而且还很有发展前途。正当他们这样聊着,萨姆沙先生和太太在逐渐注意到女儿的心情越来越快活以后,老两口几乎同时突然发现,女儿已经成长为一个身材丰满的美丽的少女了,他们变得沉默起来,而且不自然地交换了个互相会意的眼光,他们心里打定主意,快该给她找个好女婿了。仿佛要证实他们新的梦想和美好的打算似的,在旅途终结时,他们的女儿第一个跳起来,舒展了几下她那充满青春活力的身体。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安排格里高尔在黎明破晓的光中,带着对家人的爱和埋怨的心情死去,表达出对现实世界深刻的思考。B.
6“瞧他多瘦呀。他已经有很久什么也不吃了。”小说通过妹妹葛雷特的话表现出家人对格里高尔死的悲伤。C.格里高尔死后,母亲萨姆沙太太与葛蕾特说话时脸上带着忧伤的笑容,这一神态描写表现出母亲的虚伪。D.格里高尔的家人在他死后决定用一天时间来休息和闲逛,可见他们平时在格里高尔身上花费了太多精力。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消灭自己的决心比妹妹还强烈呢”,此处心理描写凸显了格里高尔的善良,与家人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B.小说对格里高尔的尸体是如何处理的情节只是一笔带过,这种留白式的写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故事叙述节奏缓慢,叙述语言简洁平淡,叙议结合,表达出强烈的感情色彩。D.作者通过象征、细节描写等手法,对“人变成甲虫事件”进行独特的艺术再造,给人一种荒诞不经的感觉。8.“老妈子”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有评论家评论卡夫卡的《变形记》:“所谓的温暖,都带着些许残忍。”请结合小说最后一段的内容加以分析。【答案】6.C7.C8.(1)推动情节发展:她照顾格里高尔,发现其死亡并通知家人;(2)凸显文章主旨:揭示人与人关系异化的主题;(3)塑造人物形象:老妈子从“一早一晚”看格里高尔到“乐不可支”等行为,体现底层人对弱者也失去了同情和怜悯。(答出两点即可)9.(1)以“充满温暖的阳光”等环境描写,反衬出社会的残酷和冷漠;(2)以格里高尔死后,其家人谈及未来前途时的愉悦心情,揭示伦理亲情的冷漠扭曲;(3)萨姆沙夫妇的梦想和心愿,源于女儿身形的变化,暗示女儿变形的可能,让人绝望。(从“阳光和残忍”角度作答,其他说法言之成理即可)【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A.“埋怨的心情”错误,格里高尔死时,内心是带着自我毁灭的情绪的;B.“家人对格里高尔死的悲伤”错误,小说通过妹妹葛雷特的话反而表现出家人对格里高尔的虐伪冷漠;
7D.“花费了太多的精力与时间”错误,表现了他们内心对于格里高尔之死的解脱。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错,应为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格里高尔”相结合;“叙议结合”错,小说只叙不议。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和作用的能力。情节结构上,结合“因为现在有那个老妈子,她根本不怕格里高尔。她有一次纯粹是出于偶然打开了他的房门,看到了格里高尔。从那时起,一早一晚,她总不忘记花上几分钟把他的房门打开一些来看看他”“老妈子来了,她照例向格里高尔的房间张望一下”“很快她就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于是睁大眼睛,吹了一下口哨,她不多逗留,马上就去拉开萨姆沙夫妇卧室的门”可知,老妈子照顾格里高尔,发现其死亡并通知家人,她推动了情节发展。从表现主题看,结合“那个老妈子,她根本不怕格里高尔。她有一次纯粹是出于偶然打开了他的房门,看到了格里高尔”“她对他作了种种不同的猜测。她手里正好有一把长柄扫帚,所以就从门口用它来拨撩格里高尔。这还不起作用,她恼火了,就更使劲捅”“老妈子说,一面用扫帚柄把格里高尔的尸体远远地拨到一边去”“老妈子站在门口笑个不住,仿佛有什么好消息要告诉他们”“萨姆沙太太问了,只有她在老妈子的眼里还有几分威望”“急急地转身就走,临走又把一扇扇的门弄得乒乒乓乓直响”可知,老妈子是这个家的女佣,她负责照顾格里高尔,可是看表现,她对格里高尔没有尽到照顾的义务,对萨姆沙夫妇也不符合仆人与主人之间的关系;老妈子“就更使劲的捅”,一个“捅”字表明即使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也失去了对弱者的同情和怜悯,更能表现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通过老妈子的形象凸显人与人关系异化的主旨。从塑造人物看,“一早一晚,她总不忘记花上几分钟把他的房门打开一些来看看他”“这还不起作用,她恼火了,就更使劲捅”“老妈子站在门口笑个不住,仿佛有什么好消息要告诉他们”“老妈子说,简直乐不可支,都没法把话顺顺当当地说下去”可知,老妈子作为女仆对格里高尔不关心,看到他死去没有怜悯与同情,而是冷漠甚至快乐,体现底层人对弱者缺少同情和怜悯。
8【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从“温暖”看,结合“从窗外的世界透进来的第一道光线”“新鲜的空气里也可以察觉一丝暖意。毕竟已经是三月底了”“车厢里充满温暖的阳光”可知,从“一丝暖意”到“充满温暖”,景物的变化点明时间的变化,表现出格里高尔家人面对亲人的离世内心由一丝忧伤到哀思全无的变化过程,以光明温暖的景物描写反衬社会环境的冷漠严酷,从而揭示人性异化的主题。从“残忍”看,结合“他们决定这一天完全用来休息和闲逛”“他们舒服地靠在椅背上谈起了将来的前途,仔细一研究,前途也并不太坏”可知,在格里高尔死后,其家人如释重负,决定去郊游开始新的生活,揭示出在生存竞争激烈的资本主义社会,伦理亲情已经冷漠扭曲;“萨姆沙先生和太太在逐渐注意到女儿的心情越来越快活以后,老两口几乎同时突然发现,女儿已经成长为一个身材丰满的美丽的少女了”“仿佛要证实他们新的梦想和美好的打算似的,在旅途终结时,他们的女儿第一个跳起来,舒展了几下她那充满青春活力的身体”萨姆沙夫妇的梦想和心愿,源于女儿身形的变化,小说写在格里高尔死后,暗示女儿变形的可能,这种暗示更加残忍,让人绝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9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文本二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送西入秦。至秦,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遂上《谏逐客书》,理足词雄,情词恳切,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法度,定律令,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嫡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节选自《史记·李斯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李斯以闾阎历/储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B.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C.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D.李斯以闾阎历/储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何谓尊用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即“合纵”,指战国时韩、魏、燕、赵、齐、楚六国联盟抵抗秦国的策略。B.黔首,战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谓。黔,黑。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C.四夷,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即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的合称。D.六艺,这里是指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1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太山”“河海”作比,指出秦国应该广纳贤才,方可走向强大。B.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武器和粮食提供给敌人的做法不理解。C.李斯跟从荀子学有所成后,终往秦国,得到秦王重用,官至丞相。
10D.李斯忠心耿耿反受刑而死,究其原因,司马迁看法却与世俗不同。1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2)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14.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秦国不能逐客的原因。【答案】10B11.D12.B13.(1)加强和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一步步侵占诸侯各国,成就帝王的基业。(2)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假如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14.①(从历史上),客助秦强大;②(从危害上),逐客助敌损秦;③(从言辞上),措辞委婉,便于接受。【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斯以一个里巷平民的身份,游历诸侯,入关奉事秦国,抓住机会,辅佐秦始皇,终于完成统一大业。李斯位居三公之职,可以称得上是很受重用了。“历”是动词,游历,“诸侯”是其后置状语,中间省略“于”,不能断开,排除AD;“辅”是动词“辅佐”,“始皇”是其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D.“六艺”这里指“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
11.“把武器和粮食提供给敌人”表述错误。原文“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可见这里是类比说明,从后果上进行假设论证。为文章说理服务,增强警醒力。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强”,加强;“杜”,杜绝、抑制;“蚕食”,一步步侵占。(2)“肆”,扩张;“阙”,侵损;“焉”。哪里。【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昔缪公求士……孝公用商鞅之法……惠王用张仪之计……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可知,历史上,客助秦强大;结合“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可知,危害上,逐客助敌损秦;结合“窃以为过矣”“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可知,言辞上,措辞委婉,便于接受。参考译文:文本一
12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臣听说地域辽阔粮食就多,国家广大人口就多,军队强大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形成了它的高大;河海不挑拣细流,所以成就了它的深广;帝王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能使他的功德昭著。因此,地域不论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他乡,一年四季充实美好,鬼神降恩赐福,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现在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去为诸侯成就功业,让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向西而来,裹足不前进入秦国,这就是所谓“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东西不是秦国出产的,可珍贵之物很多;贤士不是秦国出生的,而愿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客卿去帮助敌国,减少人民而对仇敌有益,使自己内部空虚而外部又跟诸侯结怨,要想国家没有危险,那是不可能的。文本二李斯是楚国上蔡人。跟从荀子学习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之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希望,就西行前往秦国。李斯到秦国后,秦王任命他为客卿。恰在此时韩国人郑国以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觉。秦国的王族和大臣们都对秦王说:“从各诸侯国来奉事秦王的人,大都是为他们的国君游说,以离间秦国而已,请求大王把客卿一概驱逐。”李斯也在计划好的要驱逐的客卿之列。李斯于是呈奏《谏逐客书》,理由充足,用词雄辩,词情恳切,秦王于是废除逐客令,回复李斯的官职,最终采用他的计谋。李斯官职做到廷尉。二十多年,终于统一天下,尊称秦王为“皇帝”,皇帝又任命李斯为丞相。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统一文字,在全国各地修建离宫别馆。第二年,始皇又四处巡视,平定了四方少数民族,这些措施,李斯都出了不少力。太史公说:李斯以一个里巷平民的身份,游历诸侯,入关奉事秦国,抓住机会,辅佐秦始皇,终于完成统一大业。李斯位居三公之职,可以称得上是很受重用了。李斯知道儒家《六经》的要旨,却不致力于政治清明,用以弥补皇帝的过失,而是凭仗他显贵的地位,阿谀奉承,随意附合,推行酷刑峻法,听信赵高的邪说,废掉嫡子扶苏而立庶子胡亥。等到各地已经群起反叛,李斯这才想直言劝谏,这不是太愚蠢了吗!人们都认为李斯忠心耿耿,反受五刑而死,但我仔细考察事情的真相,就和世俗的看法有所不同。否则的话,李斯的功绩真的要和周公,召公相提并论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13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南宋·张孝祥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征尘暗”三句意思是飞尘阴暗,寒风凛冽,边声悄然,暗示南宋朝廷积极备战。B.“隔水毡乡”写隔岸宋人的活动。此地已变为游牧之乡,吆喝着成群的牛羊回栏。C.“翠葆霓旌”即饰以鸟羽的车盖和彩旗,是皇帝的仪仗,这里借指金国帝王车驾。D.本词篇幅较长,格局阔大。多用三言四言断句,构成激越紧张的音节,声情激壮。16.简要概括本词蕴含的情感。【答案】15.D16.(1)报国无门的失望之情;(2)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痛之情;(3)对朝廷屈辱求和的愤慨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暗示积极备战”错,征尘暗淡,霜风凄紧,描写战后的荒凉景象。B.“写隔岸宋人的活动”错,“隔水毡乡”写隔岸金人的活动,不是写宋人的活动。C.“借指金国帝王车驾”错,“金国”应该为宋朝。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4“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意思是,想我腰间弓箭,匣中宝剑,空自遭了蠹虫尘埃的侵蚀和污染,满怀壮志竟不得施展。时机轻易流失,壮心徒自雄健,刚暮将残。词人倾诉自己空有杀敌的武器,只落得尘封虫蛀而无用武之地。“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意思是,朝廷正推行礼乐以怀柔靖远,边境烽烟宁静,敌我暂且休兵。冠服乘车的使者,纷纷地奔驰匆匆,实在让人羞愧难以为情。词人辛辣地讽刺朝廷放弃失地,安于现状。“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意思是,传说留下中原的父老,常常盼望朝廷,盼望皇帝仪仗,翠盖车队彩旗蔽空,使得行人来到此地,一腔忠愤,怒气填膺,热泪倾洒前胸。写金人统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师早日北伐收复天地。作者为中原大地的长期不能收复而激起满腔忠愤,为中原人民的年年伤心失望而倾泻出热泪,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痛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远望中长江如一匹白绢在金陵城外缓缓流过,远山苍翠可爱,山峰林立。(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秦朝覆灭的原因,在于不能施仁爱民,暗喻讽谏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含蓄地告诫后人要以此为鉴。(3)星星这一意象常常用在古诗文中,而牵牛织女星更因其神奇的传说而成为诗人们抒情的对象,承载着诗人浓重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千里澄江似练②.翠峰如簇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④.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⑤.天阶夜色凉如水⑥.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示例二:纤云弄巧,飞星传恨(秦观《鹊桥仙》)示例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澄、练、簇、鉴。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到建筑家居,小到一盏灯、一支笔,国潮设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时尚连接,借鉴传统形制、美学或技艺,融入当下科技和设计语言,创造出__________的国潮产品。它们讲述着动人的中国故事,让人们受到传统文化和审美的__________。
15国潮设计流行起来了。不少人发出感叹:“原来传统文化可以这么‘潮’!”近年来,文博单位、老字号品牌纷纷跨界,联名推出国潮产品。不只是服饰,生活各方面都有了国潮产品的影子:餐饮、食品、数码、家具、美妆、视听、非遗,几乎__________了人们的日常消费需求。不仅国潮设计可以穿在身上、用在日常,还可以是艺术品,表达追求美,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国潮设计,让物品“说”出了璀璨的中国古代物质文明。__________的时尚设计,绵延着古老的文化根脉,凝结着中华智慧的光彩,在传承与创新中充满魅力。国潮设计从“古”走来,承续着中华文脉;国潮设计面貌一“新”,表达着社会情感和时代新风。优秀的国潮设计,通过“物”传达精神旨趣和审美意蕴。18.依次填入文中“______”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是()A.林林总总陶冶涵盖天马行空B.琳琅满目熏陶囊括天马行空C.琳琅满目陶冶涵盖龙飞凤舞D.林林总总熏陶囊括龙飞风舞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作为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水稻的特点。B.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D.至如梁、柱、枋等,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因素。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国潮设计可以穿在身上、用在日常,还可以是艺术品,表达对美的追求,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B.国潮设计不仅可以穿在身上、用在日常,还可以是艺术品,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表达追求美。C.国潮设计不仅可以穿在身上、用在日常,还可以是艺术品,表达对美追求,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D.不仅国潮设计可以穿在身上、用在日常,还可以是艺术品,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表达追求美。【答案】18.B19.D20.C【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16林林总总:形容品种繁多。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语境修饰“国潮产品”,应选“琳琅满目”。熏陶:长期接触的人或事,对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是指好的)。陶冶: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语境与“文化”和“审美”有关,选“熏陶”;涵盖:包括、包容。囊括:把全部包罗在内。语境是“生活各方面都有了国潮产品的影子”,几乎包括了所有的人们的日常消费需求,应选“囊括”。天马行空,神马在空中奔腾飞驰,多形容诗文、书法、言行等气势豪放,不受拘束。龙飞凤舞,形容山势蜿蜒雄壮,也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语境修饰时尚设计,应该为“天马行空”。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说”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特定称谓;B.表示引用;C.表示反语和讽刺;D.表示特殊含义。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语序不当,因前后分句主语一致,故“不仅国潮设计”中“不仅”应放到“国潮设计”后面;成分残缺,“表达追求美”缺少中心语,可改为“表达对美的追求”;全部改对的是C项。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所描绘的是为封建礼教禁锢下被扭曲了的人的生活,荣宁二府,室息自由,成了死气沉沉的大荒漠。然而,令人为之一振的是,大观园,洋溢青春,成了①。《大观园》是作者为了整部小说精心构思的一座“大观园”。“大观园”是《红楼梦》这部小说整体布局最重要部分,②
17:元春因为省亲从皇家深院,来到了民间,一叙述天伦;十二小戏子,文官芳官蔷官,也作为元妃的私人戏班出场;黛玉和宝玉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需要避讳的年龄,他们不可能在贾母住处一同吃住,那么必须要分开住;宝钗已到“将笈之年”,也是待嫁之时,也需要独立居住,不可能在和薛姨妈薛蟠住在一起;李纨作为“守节之女”,必须要有一个清静寡欲的去处,那么“稻香村”的“竹篱茅舍”正好适合她!至于宝玉,作为《红楼梦》主角的他,③。大观园是他们自己的舞台,他们在这里渡过了短暂美好的时光,也是《红楼梦》里面的“世外桃源”!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请简述大观园的来历及抄检大观园的缘由。【答案】21.①一方生气盎然的绿洲②很多事件发生在这里③更是必须入住大观园22.(1)大观园的来历:大观园为元春晋封贵妃后省亲而修建的别墅花园。(2)抄检大观园的原因:①“绣春囊”事件;②王善保家挑唆;③晴雯的奇装打扮惹怒了王夫人;④邢夫人与王夫人的矛盾;⑤王夫人保护宝玉等(写出3点,言之成理即可)【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然而”表示转折,根据前文“死气沉沉的大荒漠”的提示,可知,本处应与之相对,为“生气盎然的绿洲”,故本处可填写“一方生气盎然的绿洲”;第二空,根据下文“元春因为省亲从皇家深院……十二小戏子……黛玉和宝玉……宝钗已到‘将笈之年’……李纨作为‘守节之女’,必须要有一个清静寡欲的去处,那么‘稻香村’的‘竹篱茅舍’正好适合她!至于宝玉,作为《红楼梦》主角的他,”可知“大观园”里发生了好多的事情,故本处可填写“很多事件发生在这里”;第三空,跟句上文语境,“大观园”中入住了好多的人物,有元春、十二小戏子、李纨等,本处“至于宝玉,作为《红楼梦》主角的他”必定也是要入住“大观园”的,故本处可填写“更是必须入住大观园”。【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大观园”是为元春晋封贵妃后省亲而修建的别墅花园。是作者曹雪芹融中国南北园林艺术之大成,在书中设计创造出的一座精美绝伦的园林艺术形象,是《红楼梦》里众多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是一片寄寓作家美好理想、较少封建礼教束缚浸染的净土,是女孩子们(包括宝玉)栖息、成长的一方绿洲和乐园,是人间的桃园仙境。
18因为傻大姐在大观园拾得一个五彩“绣春囊”,邢夫人恰巧遇上,“接来一看,吓得连忙死紧擦住“揣摩此物从何而至”。贾府内部,矛盾重重,错综复杂,贾赦、邢夫人为代表的不当家的“在野派”,对王夫人、王熙凤为代表的“当权派”,久怀不满。邢夫人认为“绣春囊极有可能是贾链、王熙风之物,正好借此机会杀一杀王氏一派的威风。很快“绣春囊”转到王夫人手中,王夫人立时“气色变更”,心急火燎地来责问凤姐。在王夫人盛怒之际,她并不立即否认反驳,而是先说“太太说的固然有理,我也不敢辩我并无这样的东西”,先让一步以顺其气,继而话语一转“求太太细详其理”,不慌不乱,侃侃而谈,一口气说出五条理由,证明不是自己的东西,冠冕堂皇,大近情理,不但洗清了自己,而且变被动为主动,提出了不扩大影响,不伤及无辜,不有损贾府和她这管家奶奶脸面的暗中查访举措,只可惜王夫人并未采纳。至此由邢夫人幕后鼓动,王夫人坐镇指挥,王熙凤挂帅出征,狗腿子王善保家的推波助澜地献策并任急先锋的抄检大军,气势汹汹兵发大观园,展开了空前的大扫荡大清剿。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一百年来,中国共青团始终与党同心、跟党奋斗,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把忠诚书写在党和人民事业中,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把光荣镌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用青春激荡起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用青春打拼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请结合以上材料,以“青春与时代”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让青春梦与时代中国梦同频共振五四青年节前夕,领袖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深情寄语青年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青年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青年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与国家的沉浮兴衰紧密相关。当前,“中国号”巨轮驶入新的辽阔水域,广大青年应当把握机遇、锐意进取、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置身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追梦逐梦、筑梦圆梦成为激荡人心的高频词,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
19百年前,一代有志青年还在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苦苦求索;百年后,当代青年有幸生活在一个信仰奋斗、鼓励拼搏的和平时期,有幸融入到波澜壮阔、春潮滚滚的改革进程,不仅充分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更积淀起为梦想执着奋斗的深厚底气与信心。白驹过隙、韶华易逝,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正在热切呼唤一切奋进者、开拓者、搏击者。所谓“诗酒趁年华”,广大青年当乘势而上,珍惜大好时光,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感,书写出不负时代馈赠、不负历史青睐的青春答卷。“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面对纷繁多变的世情国情、多元思潮的交融激荡、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初出茅庐的青年人要学会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但确定无疑的是,个人的理想志愿、信念追求只有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相结合才富有意义,只有与社会需要、人民利益相一致才得见真章。广大青年应勇挑时代重担,多为人民做奉献,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从而留下最为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蔓蔓日茂,芝成灵华。青年人正处于学习进步的黄金时期,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知行合一、做实干家。要敢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以辛勤的汗水、默默的耕耘成就非凡业绩、创造美好生活。要善于创新创造,保持敢闯敢拼的劲头,在孕育无限生机的新时代,主动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不断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我们以青春之名,把鲜活、欢跃而顽强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奔腾、浩荡而宏大的奋进潮流,让青春梦与中国梦同频共振、交相辉映,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中大放华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本次作文题这是一道新型材料作文题,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材料,一段文字,四句话:第一句话交代青春和时代的联系;第二句话写一百年来,青春发挥的巨大作用;第三句话新时代为青年人提供展示的舞台;最后一句话则点明青春对新时代的作用。第二部分是任务和具体要求,以“青春与时代”为主题。综合材料,学生在作文中应建构起青年人在新时代发挥青春的战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因此,写作时,可以适当回顾历史,列举历史上的青年人为时代巨变做出的突出贡献,如民国时期的青年毛泽东、青年陈延年与陈乔年等,怀抱共产主义理想,以青春之身躯,救民于倒悬,令小小的斗争火种,引发熊熊的革命烈焰之壮举。也可以适当论述当今时代中部分新时代杰出青年的例子,如穿上戎装守护亚丁湾的北大女生宋玺,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云南“80后”干部李忠凯等。由此归纳出:时代在变,青年的青春责任与志向不变。而在论述自身的青春志向时,则要着重从以自我之青春奉献与奋斗,助力新时代发展这一思路。立意:1.新时代为青年人提供奋斗的舞台。2.新时代需要激扬的青春。3.青春推动新时代的发展。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