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五模 语文Word版答案

辽宁省沈阳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五模 语文Word版答案

ID:83492054

大小:167.1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3-07-06

上传者:老李
辽宁省沈阳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五模 语文Word版答案_第1页
辽宁省沈阳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五模 语文Word版答案_第2页
辽宁省沈阳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五模 语文Word版答案_第3页
辽宁省沈阳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五模 语文Word版答案_第4页
辽宁省沈阳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五模 语文Word版答案_第5页
辽宁省沈阳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五模 语文Word版答案_第6页
辽宁省沈阳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五模 语文Word版答案_第7页
辽宁省沈阳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五模 语文Word版答案_第8页
辽宁省沈阳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五模 语文Word版答案_第9页
辽宁省沈阳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五模 语文Word版答案_第10页
资源描述:

《辽宁省沈阳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五模 语文Word版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沈阳二中2022-2023学年度高三(23届)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说明:1.考试时长:150分钟满分150分2.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Ⅰ卷(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国学界现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话语的研究,对其应包含的基本内涵以及建构原则和方法,已取得了一定的积累,但还不乏亟待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例如,从具体内容上来说,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西方话语霸权,究竟在哪些核心命题上表现得格外牢固。首先,在社会科学认识论及其方法论领域,隐性但顽固的欧洲中心主义依然倾向于将非西方文化“去主体化”“本质化”。西方社会科学是在内部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兴起,以及对外殖民的时代背景下兴起的。因此,在对待非西方社会的问题上,西方社会科学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将殖民活动合法化的冲动。一方面,它将人类社会进行文明排序,将自身置于文明的顶端;另一方面,它努力探索非西方社会的运作逻辑,为殖民统治提供政策支持。要实现这样的目的,成功地将非西方文化转化为“野蛮人”和“原始人”,西方社会科学使用了一种“异时化”的策略,即把非西方文化置于其他时间序列中。所谓的“野蛮人”或“原始人”,被想象成是没有文明的原始文化的产物,处在另类时间内的原始社会和野蛮人成为证明西方文化先进的绝佳例证。二战后,西方社会科学界展开了对欧洲中心主义的反思,但并不彻底。例如二战后西方提出了文化相对论。它主张,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价值,且这种价值只能被纳入其自身文化系统而不应被放在欧洲标准下来进行评价。然而,当这种认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常常会引发出文化本质化的倾向,即把文化看作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每种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有本质差别,相互之间无法理解。如英国学者戈尔纳所说,“使所谓的文化相对论变成了种族中心主义一种新的、怪诞的表现形式”。这种认识论及其方法论带来的后果是,不仅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受到了根本侵蚀,而且实际上也否定了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存在超越各民族文化限制,而平等地相互认识的可能性。再往深处探究,将文化本质化还为种族主义留下了暴力泛滥的“后门”

1。近年欧美白人中的民粹主义者针对其他族群的暴力袭击,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冲突,无疑表明西方社会科学中将非西方文化“去主体化”“本质化”的认识论及其方法论,仍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其次,面对原本有普遍、辩证联系的人类及其与自然的共同体,霸权、单边孤立和干涉主义,以及以人与自然二分为前提的极端环保主义,仍如“幽灵”般存在。当今世界不仅人与人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不可能再回到“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人与自然如何更好地融合也变成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人类无一例外地需要直接面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然而,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国家及其社会科学界仍不愿抛弃其霸权主义、单边孤立主义和干涉主义。西方国家不仅在政治上以其强大的军事、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为基础,干涉别国内政,对他国进行制裁、封锁、渗透,甚至直接侵略,而且其强大的社会科学研究力量还以所谓的“捍卫自由民主等人类普世价值”等说辞,为其政治行为做“合理性”论证。在人与自然的联系上,西方社会科学中深层潜藏的霸权主义同样十分强劲。从思想渊源上说,西方社会科学长期秉持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想。它对彼此之间共同、共生、共荣的辩证统一关系,重视不足。这种认识论将人当作自然的绝对“主人”,一味强调人类至上、向大自然无限索取,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西方社会科学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毫无疑问,这原本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研究取向。然而,当其趋向激进之后,又带来了新问题。在当代西方社会科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由原来征服自然的倾向,转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否定人的价值,否定非西方的发展中国家国民维持基本生存需要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这种思想,实质上无疑是一种充满西方意识形态霸权的话语。——摘自黄海《在文明互鉴中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和’与‘同’不一样。‘同’不能容‘异’,‘和’不但能容‘异’,而且必须有‘异’,才能称其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而不同的价值共同体。和平与发展的价值理念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尽管世界各国在实现和平与发展的具体途径方面尚未达成一致,思维还有所殊异,但人类反对战争向往和平、反对贫穷追求发展的总体愿望是不谋而合的。在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共同价值”上,各国人民都有自己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每个民族对“共同价值”的理解都有其特定的指向和侧重点,和而不同是各种文明形态结成价值共同体的主旋律。因而,习近平强调,我们“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而不同”

2的伦理文明论坚持认为,如果一种文明只承认自己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拒绝或不屑于向他国文明学习和借鉴,就会窒息自己发展的机理,还会引发其他文明的敌意或反叛,无论对自己文明亦或是他国文明都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就此而论,只有不同文明之间彼此既相互尊重又相互学习,积极地开展对话与交流,才能造成文明的发展与兴盛。——摘自郝立新、周康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西方话语霸权究竟在哪些核心命题上表现得格外牢固,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话语研究的首要问题。B.西方社会科学通过将非西方文化转化为“野蛮人”和“原始人”的策略,达到了把非西方文化置于其他时间序列中的目的。C.西方社会科学界提出的文化相对论把文化看作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认为各种文化之间存在彼此无法理解的本质差别。D.西方社会科学界把欧洲标准下的“自由民主”作为“普世价值”,并未真正认识到各国对“自由民主”的理解各有侧重。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引用戈尔纳的说法,意在论证文化本质化倾向使文化相对论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受到了根本侵蚀的观点。B.材料以近年欧美发生针对某些族群的暴力袭击以及引发社会冲突为例,论证了文化本质化可能存在的恶果。C.材料既对西方社会科学界重视环保的积极意义表示肯定,又指出其趋向激进后带来的问题,这显示出作者的辩证态度。D.材料对西方话语霸权的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其历史渊源的回顾,也有对其当下表现的具体分析。3.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相对论对欧洲中心主义的反思并不彻底,但它认为应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对于构建文明多元发展的世界秩序有积极意义。B.中国捍卫基于基本生存需要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权,既是践行人与自然共同、共生、共荣的理念,也是反抗西方意识形态霸权。C.西方发达国家如果始终无视人类社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事实,极有可能给西方国家内部和世界带来更多不稳定因素。D.排斥文明差异性的“同”很难保证一种文明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一个国家的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应该与他国有所不同。4.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阅读下面的表格,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国碳排放时间规划的理解。

3相关时间点中国美国工业化起步时间20世纪50年代19世纪中叶计划“碳达峰”(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时间2030年2030年计划“碳中和”(温气体达到零排放)时间2060年2050年【答案】1.D2.A3.D4.①事实基础:当今世界不仅人与人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不可能再回到“老死不相往来”状态,“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是无可争辩的事实;②价值基础和利益诉求:全人类都向往和平与发展,具有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共同价值追求,这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想价值基础;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利益诉求。③霸权主义顽固:西方霸权主义依然顽固,这种只承认自身文明优越性的价值观无助于文明的交融互鉴,世界需要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方案。5.①中国工业化起步远晚于美国,碳排放需求大,却制定和美国相同的“碳达峰”时间,这体现了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倡导者,承担了自己面对气候变化应有的责任;②中国制定晚于美国的“碳中和”时间表,这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而不同”的价值共同体,中国践行“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坚决反对西方话语霸权,捍卫自身维持基本需要的发展权。【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话语研究的首要问题”曲解文意,原文中首段“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西方话语霸权究竟在哪些核心命题上表现得格外牢固”是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话语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而不是首要问题。B.目的和手段颠倒,原文第三段有“一方面,它将人类社会进行文明排序,将自身置于文明的顶端;另一方面,它努力探索非西方社会的运作逻辑,为殖民统治提供政策支持。要实现这样的目的,成功地将非西方文化转化为‘野蛮人’和‘原始人’”,“把非西方文化置于其他时间序列中”是策略,而“将非西方文化转化为‘野蛮人’和‘原始人’”是目的。C.选项省略了条件。根据原文第4段内容“当这种认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常常会引发出文化本质化

4倾向,即把文化看作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每种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有本质差别,相互之间无法理解”可知,“把文化看作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每种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有本质差别,相互之间无法理解”应当是“当这种认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结果。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意在论证文化本质化倾向使文化相对论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受到了根本侵蚀的观点”错误,原文为“当这种认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常常会引发出文化本质化的倾向,即把文化看作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每种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有本质差别,相互之间无法理解。如英国学者戈尔纳所说,‘使所谓的文化相对论变成了种族中心主义一种新的、怪诞的表现形式’”,可知材料一第四段引用戈尔纳的观点,意在指出文化本质化倾向使文化相对论异化为种族中心主义。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强加因果,原文所说的“同”是指“一种文明只承认自己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拒绝或不屑于向他国文明学习和借鉴”(材料二第2段),这种“同”带来的后果是“对自己文明亦或是他国文明都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材料二第2段),因此得出的结论不应该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应该与他国有所不同”,而是要学习借鉴与本国不同的文明,即达到能“容异”的“和”的状态。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当今世界不仅人与人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不可能再回到‘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人与自然如何更好地融合也变成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可概括出,事实基础:当今世界不仅人与人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不可能再回到“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是无可争辩的事实;结合“人类反对战争向往和平、反对贫穷追求发展的总体愿望是不谋而合的。在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共同价值’上,各国人民都有自己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每个民族对‘共同价值’的理解都有其特定的指向和侧重点,和而不同是各种文明形态结成价值共同体的主旋律”“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人类无一例外地需要直接面对气候变化等问题”可概括出,价值基础和利益诉求:全人类都向往和平与发展,具有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共同价值追求,这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想价值基础;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利益诉求。

5结合“在人与自然的联系上,西方社会科学中深层潜藏的霸权主义同样十分强劲”“一种文明只承认自己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拒绝或不屑于向他国文明学习和借鉴,就会窒息自己发展的机理,还会引发其他文明的敌意或反叛,无论对自己文明亦或是他国文明都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就此而论,只有不同文明之间彼此既相互尊重又相互学习,积极地开展对话与交流,才能造成文明的发展与兴盛”可概括出,霸权主义顽固:西方霸权主义依然顽固,这种只承认自身文明优越性的价值观无助于文明的交融互鉴,世界需要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方案。【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20世纪50年代”“19世纪中叶”“2030年”等数据可分析出,中国工业化起步远晚于美国,碳排放需求大,却制定和美国相同的“碳达峰”时间,这体现了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休”方案倡导者,承担了自己面对气候变化应有的责任;结合“2060年”“2050年”的数据及原文“和而不同是各种文明形态结成价值共同体的主旋律。因而,习近平强调,我们……”“在当代西方社会科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由原来的‘天久一分’、征服自然的倾向,转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否定人的价值,否定非西方的发展中国家国民维持基本生存需要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这种思想,实质上无疑是一种充满西方意识形态霸权的话语”可知,中国制定了晚于美国的“碳中和”时间表。这体现了中国践行“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坚决反对西方话语霸权,捍卫自身维持基本需要的发展权。(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扬着灰尘的路上刘白羽一到黄昏,接近前线的那些公路就紧张忙碌起来了。六月,这个时间,朝鲜是又凉爽又干燥的,灰尘像一团一团烟雾一样飞扬着,运输汽车就从这滚滚灰尘中间穿过去。就在这样一天,我坐着一辆吉普车上前线去。我们的驾驶员是一个活泼、勇猛的青年人。他一次又一次地从路边上超过前面的卡车,超过之后,他就非常愉快,嘴巴就啧啧响着,夸奖他手里这辆小吉普,他还总不断地哼着一个朝鲜歌子,他反复地唱着。下面就是他跟我讲的关于他的战友杨从芳的事情:“那是去年五次战役的时候,……咱们火线上的同志们一个山头一个山头跟敌人战斗着,……在最紧张的关头上,前线一连三五个电报拍来,要弹药,要弹药,要弹药。我们三十几台车,装满弹药,出发上前线去了。”

6“前边的车停着了,——有人下来打着招呼:‘瞧瞧这是不是地方,咱们上点水,加点油呀!’大家就把车都顺在路边,一辆挨一辆停下来。正在这节骨眼上,飞机一下子来了,——嗡嗡响着来了。”“一霎时,一点火光都没有了,连抽烟的也把烟头赶忙塞到脚底下碾碎了。”“谁知道,就在山背后那片稠稠的树林里突、突、突升起一串红信号弹。同志:你是去年到朝鲜来过的,你知道敌人常常拿降落伞空降特务,这些特务们藏在背阴地方,专门给飞机打信号。……飞机马上奔着红信号弹闪亮的地方飞过来,它要是发现这一大批运输车,它不把炸弹扔光是不会松手的,它一定还会用无线电再招呼更多的飞机来呢!”“这工夫,我听见我后边那台车,不知干什么,把火踩着了,突突响起来。”“这台车的车头和我的车头拉平,我看见——那不是杨从芳吗?!他可呼的一声闪过去了。”跟我谈话的这个年轻人,现在谈起这件事,心情一定还相当紧张,他停下来,沉重地喘了口气,才又说下去:“谁也不明白,杨从芳为什么要这样干。”“正在紧张万分,忽然一阵雪亮的亮光在前边唰地亮了起来。是杨从芳,……他开出几十码,刚刚离开我们,他就一下子把他的头灯扭开了,……”我忍不住插问:“这不是很危险吗?!”他的脸色紧张,声音比平时要低要细:“是啊,危险极了——我吓得从座位上跳起了来。他这不是找死吗?”“我看得清清楚楚,那灯光一低一扬地闪动,他这孤单单一台车飞快地往前面那个平坝子上跑去。立刻一阵机枪子弹火亮火亮地跟着撵过去,那一阵扫射可真激烈呀!这时候,我们大家都跳出来,都提着自己的心,紧紧盯着那向远处跑去的雪亮的灯光。飞机疯狂地怪叫着,打得满天都是红火星子,可是这台车的雪亮的灯光还是亮着。灯光一下往上闪去,那是汽车冲上高岗;一下又不见了,那是翻过了高岗;一会又在更远的地方出现。飞机扎下来打了一梭子又翻上天空,转过翅膀再扎下来预备猛扫,这时灯光却不见了,一下子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了。飞机扑了空乱扫一阵,可是它刚飞上天空回头一看,——电灯又亮了,那台车还在公路上飞跑呢。一回又一回,飞机上的美国人完全疯狂起来了,它向下扎得更低,简直灯光里都看得见那斜斜的黑翅膀,紧擦着卡车顶上呼地掀过去,子弹火溜子紧跟着就一阵黑又一阵亮。往后呢,不知道是杨从芳的车打坏了,还是转到山那面走远了,反正雪亮的电灯一霎眼不见了。那飞机嗡嗡——嗡嗡又兜了两个圈子就往远处飞去,慢慢地,天空上连一点颤动声音也听不到了。”“那晚上那段紧张时间,从头到尾也不过十几分钟。飞机飞远了,我们都上了车往前开。”“赶过一个山岗,我看见那面路边上有几棵松树,松树底下有一台车一点动静都没有,黑兀兀地停在那里。”

7“后面上来的车都停下了。同志们全围上来。我把他肩膀抱着,这工夫我的脸擦着他左肩膀,我觉得那儿一片湿糊糊的,——他负伤了,血还在流呢!……经我这样一摇动,他醒过来了。”这一夜,我们到了前线,我就和我这可爱的同伴分手了。至于杨从芳呢,我始终没有机会看到他。可是我每一次坐在吉普车上或是卡车厢里的驾驶员旁边,我从他们身上,不断看见杨从芳的那种精神呢。我知道,就当我现在这样想着的时候,在那接近前线的运输道路上,我想得到,他们还是怎样的从滚滚的灰尘中,唱着歌,勇敢地飞快地前进着呢。(1955年6月发表于《人民文学》,有删改)文本二:车轮滚滚永向前(节选)【注】罗义翀赵佳庆1951年5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正在激烈地展开,前线急需粮食弹药。志愿军汽车一团八连司机杨从芳接到任务,与战友们趁着夜色出发,拉着粮食开往前线。子夜时分,车队开到了芒岩里小山冈附近。前方道路狭窄,一辆弹药车坏在了路中间,堵住了七八台车,围了一圈司机在帮忙修理。后方又上来了30多台车,一条“长蛇”蜿蜒了一里多长。“啪、啪、啪”远方的夜色中,传来三声防空枪声。这是在敌机飞临时,团里向几条重要运输线路派守的哨兵鸣枪示警,提醒区域内车辆注意隐蔽。但此时的小山岗已被围得水泄不通。空中的轰鸣声越来越近,照明弹已经落到了临近山头,车队危在旦夕。杨从芳果断发动汽车向着敌机方向冲去。下一颗照明弹亮起前,他打开大灯,高声呼喊着:“为了前线胜利!”,将3架敌机引向平原封锁区……【注】本文系作者为报道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汽车运输旅传承“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精神而采写的新闻通讯,2020年10月22日发表于《解放军报》。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中以“嗡嗡”形容飞机声,用“突、突”形容信号弹的发射声,两处拟声词的运用渲染了战场氛围,让人如临其境。B.文本一通过“我”的插问和对青年驾驶员的神态描写,中断了杨从芳故事的讲述,这样处理能舒缓小说叙事节奏,冲淡紧张气氛。C.文本一描写敌机攻击时,运用拟物和拟人手法,这既能表现青年驾驶员讲述的生动,也能让读者从中体会到讲述者对敌人的憎恨。D.两个文本关于杨从芳智斗敌机的叙写,在若干细节上有出入,如车辆装载的物品等,这正说明文本一作为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7.关于文本一中的青年驾驶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比杨从芳,他的战斗经验和应变能力可能要稍微逊色,但这无损于他的军人本色。

8B.他是作者正面描写的人物,是杨从芳形象的“影子”,也是志愿军战士的缩影。C.他是杨从芳故事的见证人和讲述者,在小说中具有作为线索、推动情节的作用。D.作者有意不交代青年驾驶员的姓名、籍贯等,这样处理使这一人物更具普遍性。8.文本一首尾都写到运输汽车在前线公路上前进的场景,这一场景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文本一与文本二对杨秋芳故事的叙写,由于文体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写作特色,请对此作简要分析。【答案】6.B7.C8.①照应标题,首尾呼应,使结构更加完整;②展现运输战线的紧张忙碌,突出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③景中含情,巧妙表达了作者对志愿军战士高昂士气和战斗热情的讴歌。9.①文本一是小说,在保证故事基本真实的基础上写得曲折生动;文本二是新闻通讯,强调真实。②文本一运用细节描写、言行描写等多种表现手法,重在塑造杨从芳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表现志愿军战士的战斗精神;文本二以朴实的叙述为主,记录真实的革命经历,重在介绍杨从芳等志愿军汽车兵的战斗经历和革命精神。③文本一以描写为主,语言生动形象;文本二以叙事为主,语言平实、简洁。【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冲淡紧张气氛”错,“跟我谈话的这个年轻人,现在谈起这件事,心情一定还相当紧张,他停下来,沉重地喘了口气,才又说下去”“我忍不住插问:‘这不是很危险吗?!’”,“我”的插问和对青年驾驶员的神态描写,能舒缓小说叙事节奏,但不是冲淡小说的紧张气氛,恰恰相反,这样写更能渲染出当时的紧张气氛。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C.“作为线索”错,青年驾驶员只是故事的见证人和讲述者,小说并非围绕他讲述,他不是线索人物。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9小说开头写“一到黄昏,接近前线的那些公路就紧张忙碌起来了。六月,这个时间,朝鲜是又凉爽又干燥的,灰尘像一团一团烟雾一样飞扬着,运输汽车就从这滚滚灰尘中间穿过去”,结尾写“我知道,就当我现在这样想着的时候,在那接近前线的运输道路上,我想得到,他们还是怎样的从滚滚的灰尘中,唱着歌,勇敢地飞快地前进着呢”,两部分都写到了运输汽车在扬着灰尘的前线公路上前进的场景,结构上照应标题“扬着灰尘的路上”,且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圆合;小说开头写“一到黄昏,接近前线的那些公路就紧张忙碌起来了……运输汽车就从这滚滚灰尘中间穿过去”,展现运输战线的紧张忙碌,而在前线,这样在路上奔跑运输,随时都有遭受敌机轰炸的危险,突出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结尾写“他们还是怎样的从滚滚的灰尘中,唱着歌,勇敢地飞快地前进着呢”,“唱着歌”写出战士们高昂的战斗热情。此句景中含情,巧妙表达了作者对志愿军战士高昂士气和战斗热情的讴歌。【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①文本一是小说,重在塑造杨从芳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表现志愿军战士的战斗精神。小说采用了详细描述和战友以第一人称讲述的形式,在保证故事基本真实的基础上写得曲折生动。如小说通过青年驾驶员的讲述展开故事,“谁知道,就在山背后那片稠稠的树林里突、突、突升起一串红信号弹”“正在紧张万分,忽然一阵雪亮的亮光在前边唰地亮了起来。是杨从芳,……他开出几十码,刚刚离开我们,他就一下子把他的头灯扭开了,……”,青年驾驶员是杨从芳故事的见证者和讲述者,从侧面展现、塑造杨从芳的形象。同时小说采用大量详细描写,如“我看得清清楚楚,那灯光一低一扬地闪动,他这孤单单一台车飞快地往前面那个平坝子上跑去。立刻一阵机枪子弹火亮火亮地跟着撵过去,那一阵扫射可真激烈呀!”“灯光一下往上闪去,那是汽车冲上高岗;一下又不见了,那是翻过了高岗;一会又在更远的地方出现”,这样写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更能感受到杨从芳的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英雄精神。②结合注释“本文系作者为报道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汽车运输旅传承‘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精神而采写的新闻通讯,2020年10月22日发表于《解放军报》”可知,文本二是新闻通讯,采用第三人称叙述,“1951年5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正在激烈地展开,前线急需粮食弹药。志愿军汽车一团八连司机杨从芳接到任务,与战友们趁着夜色出发,拉着粮食开往前线”“子夜时分,车队开到了芒岩里小山冈附近。前方道路狭窄,一辆弹药车坏在了路中间,堵住了七八台车,围了一圈司机在帮忙修理”“这是在敌机飞临时,团里向几条重要运输线路途派守的哨兵鸣枪示警,提醒区域内车辆注意隐蔽。但此时的小山岗已被围得水泄不通。空中的轰鸣声越来越近,照明弹已经落到了临近山头,车队危在旦夕。杨从芳果断发动汽车向着敌机方向冲去”,重在介绍杨从芳等志愿军汽车兵的战斗经历,“下一颗照明弹亮起前,他打开大灯,高声呼喊着:‘为了前线胜利!’,将3架敌机引向平原封锁区……”,展现革命精神,以及某汽车运输旅对“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精神的传承,语言平实、简洁。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上朝罢,从容谓刘基、章溢曰:“朕起淮右,以有天下。战阵之际,横罹锋镝者多,常恻然于怀。夫丧乱之民思治安,犹饥渴之望饮食。若更驱以法令,譬以药疗疾,而加之以鸩,民何赖焉!”

10溢顿首曰:“陛下深知民隐,天下苍生之福也。”上与儒臣论学术,陶安对曰:“正道之不明,邪说害之也。”上曰:“邪说之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战国之时,纵横捭阖之徒,肆其邪说。诸侯急于利者多从之,往往事未就而国随以亡,此诚何益?夫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焉得而治!”安对曰:“陛下所言,深探其本。”上曰:“仁义,治天下之本也。贾生论秦之亡不行仁义之道夫秦袭战国之弊又安得知此!”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上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而已。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贪者必朘人而厚己。有才敏者或尼于私,善柔者或昧于欲,此皆不廉致之也。尔等当深戒之!”甲申,诏遣周铸等一百六十四人往浙西核实田亩,谕中书省臣曰:“兵革之余,郡县版籍多亡,今欲经理以清其源,无使过制以病吾民,夫善政在于养民,养民在于宽赋,其遣周铸等往诸府县核实田亩,以定赋税,此外无令有所妄扰。”上谓刘基曰:“曩者群雄角逐,生民涂炭。今天下次第已平,思所以生息之道,何如?”基对曰:“生民之道,在于宽仁。”上曰:“不施实惠,而概言宽仁,亦无益耳。以朕观之,宽民必当阜民之财,息民之力。不节用则民财竭,不省役则民力困,不明教化则民不知礼义,不禁贪暴则无以遂其生。”基顿首曰:“此所谓以仁心行仁政也。”(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10.文中画波浪线句有三处句读,请将字母写到答题卡相应位置上。贾A生B论C秦D之E亡F不G行H仁I义J之K道L夫M秦N袭O战P国Q之R弊S又T安U得V知W此!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肆”的意思是大肆宣扬,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中的“肆”的含义相同。B.文中“治”的意思是安定、太平,与《谏逐客书》一文“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中的“治”的含义相同。C.文中“深探其本”意思是探求到了治国之根本。其中的“本”字与《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的“则盍反其本矣”中的“本”字的含义相同。D.文中“版籍”的意思是登记户口、土地的薄册,其中的“籍”与《鸿门宴》中的“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章溢称赞太祖深知民生疾苦,可当太祖与文臣讨论治国之术,却批评太祖不明白正道,是歪理邪说在毒害他。B.太祖认为仁义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他赞同贾谊对秦朝的灭亡分析,是沿袭了战国的弊端,没有对百姓施行仁义。

11C.太祖下诏派遣周铸等人前往浙西考核田亩数,告谕整顿不要超越法度,善政在于养民,在于减赋税。要核实田亩并制定适度的赋税。D.太祖接受刘基的意见,认为仁政体现在要施实惠,令百姓富裕、休整、知礼,官员则要节用度,减劳役,禁贪虐,要让百姓安心生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诸侯急于利者多从之,往往事未就而国随以亡,此诚何益?(2)曩者群雄角逐,生民涂炭。今天下次第已平,思所以生息之道,何如?14.文中太祖认为“不施实惠,而概言宽仁,亦无益耳”,既然不能笼统言之,那行仁政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答案】10.FLS11.A12.A13.(1)急功近利的诸侯大多听信他们的话,(结果)往往事情尚未成功而国家就已随之灭亡,这到底有什么益处呢?(2)从前群雄争夺天下,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如今天下依次平定,思考用来使百姓生殖繁衍的办法,应该怎么做?14.①要让百姓富裕(官府要节约用度/减少赋税)。②要让百姓休息(减省劳役/要保养民力,增殖人口,恢复百姓元气/不扰民、不暴虐)。③不暴虐(不要超越法度)。【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贾生论述秦朝的灭亡,在于不施行仁义。秦朝沿袭战国的弊端,又哪里知道对百姓施行仁义(这个道理)呢!“秦之亡”是“论”的宾语,宾语后断开,即“亡”后停顿;“仁义之道”是“不行”的宾语,宾语后断开,且“夫”为发语词,常用于句首,在“夫”前停顿;“战国之弊”是“秦”的宾语,宾语后断开,即“弊”后停顿。故在FLS三处句读。【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错误。大肆宣扬;扩张。含义不同。句意:大肆宣扬歪理邪说。/(现在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想扩展它西边的边界。B.正确。句意:天下怎么能够太平!/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到今天秦国仍太平、强大。C.正确。句意: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12D.正确。登记户口、土地的薄册;项羽的名,我。含义不同。句意:郡县登记户口、土地的簿册大多丢失。/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样对你呢?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批评太祖不明白正道,是歪理邪说在毒害他”错误,原文为“上与儒臣论学术,陶安对曰:‘正道之不明,邪说害之也’”,此处不是批评太祖不明白正道,只是在讨论治国的道理。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就”,完成,成功;“诚”,到底;“诸侯急于利者”,定语后置句,急功近利的诸侯。(2)“曩”,从前;“次第”,依次;“所以”,用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宽民必当阜民之财,息民之力。不节用则民财竭,不省役则民力困”可知,要让百姓富裕(官府要节约用度/减少赋税)。②由原文“要在安养生息之而已”“夫善政在于养民……此外无令有所妄扰”可知,要让百姓休息(减省劳役/要保养民力,增殖人口,恢复百姓元气/不扰民、不暴虐)。③由原文“不明教化则民不知礼义,不禁贪暴则无以遂其生”可知,不暴虐(不要超越法度)。参考译文:

13皇帝上朝结束,随口对刘基、章溢说:“我起自淮西,由此拥有天下。交战对阵之际,横遭杀害的百姓很多,(我)心中常为之悲伤。经受天下动乱的百姓盼望社会安宁,就像又饥又渴时盼望喝水吃饭。如果再用法令驱使他们(服役、纳税),就好比用药物治病,却加进毒酒,老百姓还能依靠谁呢!”章溢叩头说:“陛下深知民生疾苦,这是天下百姓的福分啊。”太祖与文臣讨论治国之术,陶安回答说:“不明白正道,是因为受到歪理邪说的侵害。”太祖说:“邪说慢害正道,犹如美味爽口、美色夺目。战国之时,游说诸侯的纵横之士,大肆宣扬歪理邪说。急功近利的诸侯大多听信他们的话,(结果)往往事情尚未成功而国家就已随之灭亡,这到底有何益处呢?歪理邪说不清除,正确的道理就不会兴起,天下怎么能够太平!”陶安回答说:“陛下所言,深深地探求到了(治国)之本。”太祖说:“仁义,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贾生论述秦朝的灭亡,在于不施行仁义。秦朝沿袭战国的弊端,又哪里知道对百姓施行仁义(这个道理)呢!”天下府、州、县官入京朝见,离开朝廷时,上殿辞别皇帝,太祖告谕他们说:“天下刚刚平定,百姓财力都困窘已极,譬如初学飞的小鸟,不能拔去它的羽毛,刚栽种的树木,不能摇动它的根部,关键在于保养民力,增殖人口,恢复百姓的元气而已。唯有清官廉吏才能约束自己造福他人,贪官污吏必定剥削民脂民膏中饱私囊。有的官员才思敏捷可能为私心所困,有的官员软弱无能可能被欲望迷惑,这些都是不廉洁导致的。你们应当深以为戒!”甲申,下诏派遣周铸等一百六十四人前往浙西,考核田亩的实数,告谕中书省大臣说:“战乱之后,郡县登记户口、土地的簿册大多丢失,如今想要经营治理,从根本上加以整顿,不要超越法度以致祸害我的子民。清明政治在于养育人民,养育人民在于减少贼税。派遣周铸等人前往各府各县核实田亩之数,以此制定赋税,此外不得随意扰民。”太祖对刘基说:“从前群雄争夺天下,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如今天下依次平定,思考使百姓生殖繁衍的办法,应该怎么做?”刘基回答说:“让百姓人口繁殖的办法,在于宽厚仁慈。”太祖说:“不施行实实在在的恩惠,只笼统地说宽厚仁慈,也是没有益处的。据我看来,宽待百姓一定要让百姓富裕,一定要使百姓休息。(官府)不节约用度百姓的财力就会困竭,不减省劳役百姓的人力就会疲乏,不讲明政教风化百姓就不知道礼义,不禁止贪婪暴虐,百姓就无法安心生活。”刘基叩头说道:“陛下所言,就是所谓的本着仁爱之心施行仁义之政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贺新郎·九日刘克庄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追往事,去无迹。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注】①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②南朝狂客:孟嘉。晋孟嘉为桓温参军,曾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15.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B.“白发书生”是作者自指,作者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C.“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D.作者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

1416.词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借景抒情(或借助景物描写),开篇描写交织着斜风细雨的暗沉沉的天空,中间描写登楼所见的点点秋色,结尾描写大雁远飞、斜阳西沉,都表达了诗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②用典,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诗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力为的心情。③对比,少年的才华横溢与如今的才气凋尽形成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将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救国无望的无可奈何。【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说法错误,作者落泪的原因并没有“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的原因。“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意为: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故选B。【16题详解】

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表现手法能力。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答题时,首先指出诗词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词具体内容分析诗词是如何运用该表现手法的,最后点出诗词运用该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本题要求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是要求学生赏析诗人表现自己家国情怀的表现手法。本词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昏黑风雨交加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满天密布深黑的乌云,再加上阵阵斜风细雨,使人心乱如麻,愁思似织,这是借景抒情。“看浩荡千崖秋色”写登上高楼,放眼遥望千山万壑,浩荡秋色。但“千崖秋色”,寂寞凄凉,会使人想到神州残破沉沦的“往事”,泪水滂沱。结尾“鸿北去”,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表达了诗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这些都属于借景抒情。结合注释可知“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是用典,意思是说虽然只是普通的一个白发书生,流洒下的行行热泪却总是为着神州大地,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这是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诗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意思是常常怨恨世人的新意太少,只爱说南朝文人的疏狂旧事。每当重阳吟咏诗句,动不动就把孟嘉落帽的趣事提起,让人感到有些厌烦。这里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力为的心情。还有“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意思是:少年时我风华正茂,气冲斗牛,自以为身上负有凌云健笔。到而今才华如春花凋谢殆尽,只剩下满怀萧条寂寞的心绪。这是拿少年的才华与如今才气凋尽进行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还有“常恨世人”三句词人是慨恨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名士风流的狂客行径,每年在重阳节登高,总喜欢提起东晋孟嘉落帽的故事,把它称扬一番,毫无现实意义。“若对”两句,是说如自己这样的忧国志士,并不追慕魏晋风度,这是把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却又无能为力。具体答题,根据以上分析,从借景抒情、用典和对比几种表现手法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作答即可。【点睛】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了父子的典故,父亲是“____________”的气概,儿子却是“____________”的狼狈结局。(2)《礼记》上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用韩愈《师说》中的话来说,“经师”是“____________”,“人师”是“____________”。(3)“帆”这一意象寓意丰富,如乘风破浪、一帆风顺等,在古诗词中运用频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气吞万里如虎②.赢得仓皇北顾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④.传道受业解惑也⑤.长风破浪会有时⑥.直挂云帆济沧海(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赢”“仓”“授”“沧”“棹”。第Ⅱ卷(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6(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前段时间,成都因为放开“地摊经济”而获赞无数。成都市城管委发布新规,允许商户摆地摊、临时占道经营。每到晚上,各种美食开始“接管”街道,开启“夜宵”模式,饮食男女们一波接一波,试图在餐桌上把被疫情占据的春天“吃回来”。街边小店“原地复活”,深夜食堂觥筹交错,小吃店、咖啡馆的小方桌摆到了梧桐树下……成都这些接地气的政策,让这座大都市一改往日①的姿态,变得平易近人,也给其他城市做出了表率。事实上,都市范儿与烟火气本来就是②的。放眼全球,从泰国清迈的周末集市,到美国百老汇的跳蚤市场,再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大巴扎,世界各地都有“地摊经济”。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不仅让本地居民直接受益,也让外地游客流连忘返。当然,“地摊经济”的发展也难免会带来相应的问题,但管理部门也绝不能③,甚至全盘否定。各部门应该对出台助推“地摊经济”发展的同时,多一些管理的思路和办法,要做到包容和规范并重,约束和激发同步。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风花雪月固然重要,油盐酱醋才是最基本的民生考量。烟火味,让个人的小期盼与城市的大情怀交融,让微观的民愿汇入宏观的民生,让每个人在大时代拥有属于自己的小确幸。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遣词用句上有何特点?请指出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盛气凌人(答“高高在上”也可);②相辅相成;③因噎废食19.①第一处,搭配不当,将“对”改为“在”;②第二处,成分残缺,在“发展”后加“的政策”。(或去掉“出台”)③第三处,语序不当,根据画线句子的表述,先助推,后管理,因此,将“约束”和“激发”调换位置。20.①三组“让……”结构相同,语势渐强,语意渐进构成一组排比句,写出了地摊经济的烟火味于民于城于国于时代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地摊经济的烟火味的重要意义)。②每句都有概念对举(对照),“个人的小期盼”与“城市的大情怀”、“微观的民愿”与“宏观的民生”、“大时代”与“小确幸”三组短语的并举,对地摊经济的烟火味从不同层面、不同范围进行思考具有感染力。【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17①横线处应呼应后一句“平易近人”,写大城市的傲慢自大,可填“盛气凌人”或“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高高在上:原指地位高,现在形容领导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②语境是都市范儿与烟火气相互补充,可填“相辅相成”。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③语境是“地摊经济”虽然有问题,但管理部门不能因存在问题而不让摆摊,可填“因噎废食”。因噎废食:因为吃东西噎住,索性就什么也不吃了。比喻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把应该做的事情停下来不干了。【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①第一处,“对……的同时”搭配不当,将“对”改为“在”;②第二处,成分残缺,“出台”缺宾语,在“发展”后加“的政策”。(或去掉“出台”)③第三处,语序不当,根据画线句子的表述,先助推,后管理,因此,将“约束”和“激发”调换位置。【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效果的能力。①“让个人的小期盼与城市的大情怀交融,让微观的民愿汇入宏观的民生,让每个人在大时代拥有属于自己的小确幸”,三组“让……”句式结构相同,构成排比;从内容来看,“城市的大情怀”“宏观的民生”“大时代”三个内容呈现语意递进,写出了地摊经济的烟火味于民于城于国于时代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地摊经济的烟火味的重要意义)。②“个人的小期盼”与“城市的大情怀”、“微观的民愿”与“宏观的民生”、“大时代”与“小确幸”三组概念对举(对照),把烟火味放在城市情怀、宏观民生和大时代当中思考,对地摊经济的烟火味从不同层面、不同范围进行思考,具有感染力。(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①,随行下舱的空间科学实验样品在东风着陆场交付空间应用系统,其中就包括了经过120天的空间培育生长、国际上首次在轨获得的水稻种子。专家在培育新品种时,都是先挑选优质种子,再通过特定的环境使种子产生一定的变异,然后根据变异结果进行研究培育,形成新的品种。众所周知,太空环境和地球环境不同,太空环境中不仅没有重力、没有空气,②,这些宇宙辐射容易让地球生命发生基因变异,因此人类经常在进行航天任务时将农作物种子放在飞船上,让它们随飞行器的步伐进行一次太空遨游,回返地球后再进行研究。变异的种子经培育后,生长而成的农作物便可称为“太空农作物”。

18而神舟十四号乘组在轨期间,完成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开花结籽这一“从种子到种子”的发育全过程。经过太空诱变培育出来的“航育1号”水稻新品种,③,从出苗到收获得时间也比正常减少了13天,而产量却可以增长5%~10%:更矮的植株可以增强水稻的抗倒伏能力,更短的生长周期可以让水稻提前收获,并且还能够增加水稻的产量。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航天育种中心和中国农科院准备合作开展“太空玉米”的研究,下面是“太空玉米”获得的流程图,请根据材料完成甲、乙处的内容,每处不超过15个字。挑选优质玉米种子送往太空——甲____________——将种子带回地球——乙_____________——获得“太空玉米”【答案】21.①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②而且充满了各种宇宙辐射③植株比一般的水稻要矮22.①.甲:利用太空特定环境(或宇宙辐射)诱使种子变异②.乙:培育被挑选出来的变异种子【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下文提到“下舱”“在东风着陆场”,可见此处是说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情况,应填: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②语境在说太空环境的各种不利条件,下文提到“这些宇宙辐射”,说明此处是说宇宙辐射的情况,应填:而且充满了各种宇宙辐射③语境在说太空诱变培育出来的水稻新品种的情况,下文有“更矮的植株”“更短的生长周期”两种比较,此处应与普通水稻比较高矮,应填:植株比一般的水稻要矮【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图文转换的能力。“太空玉米”的获得,应按照材料第二段所说流程进行:专家在培育新品种时,都是先挑选优质种子,再通过特定的环境使种子产生一定的变异,然后根据变异结果进行研究培育,形成新的品种。概括而言,经过如下过程:挑选优质玉米种子送往太空——利用太空特定环境(或宇宙辐射)诱使种子变异——将种子带回地球——培育被挑选出来的变异种子——获得“太空玉米”所以甲处应填“利用太空特定环境(或宇宙辐射)诱使种子变异”,乙处应填:培育被挑选出来的变异种子。四、写作(60分)

19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请根据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下山亦上行青山之高,可比苍茫的云天;人生的功名成就,亦如千尺高山。有人立于山顶,好似成功已信手可得;有人却仍在下山,勇赴下一座险峰。其实,下山之退,亦是人生之进,倚于一时的成功,实则不进之退。下山,是一种不傲。如果说,上山是对生命之险峰的探索,那下山则是对生命之静水的寻源。上山时,我们的眼神总为山顶迷惑,为了一念付诸许多努力。而下山时,我们才能眼观足下,一边走一边看四周风景,才能发现被忽略过的美丽。脱去了山顶“一览众山小”的迷境,我们才能在寻觅中认清自己的渺小,庆幸自己的机遇,感恩自己的好友、家人,才能明白事在人为,才能理解为者常成,重新进入探索的过程,才能见素抱朴,抱扑则气定,抱朴则神全。下山,亦是一种不满,不满于当前的成功,不满于自己的探索,不满于自己的才华,更不满于自己的野心。正如连接两座山的,不是平地的宽广,而是低谷的崎岖。只有下山,才能发掘更热烈的自己。考上北大的钟芳蓉,选择考古系,是从高考之峰走向热爱之山;北大毕业的李雨涵婉拒多所名校的橄榄枝,从事三江源的考古工作,是从大学之山走向大美之峻。是对自己的不断尝试,亦或是英雄的孤独求败,让我们拥有了放下的谦卑——若是两手满当当,何以抓起新的成就?下山,更是一种不惑。人生也有涯而知无涯。庸人常流连于行差踏错的顾虑之中,在一时的得失中或因物喜,或以己悲,而不惑的人却总能以有涯穷尽更高的视角,造就更高的格局,为心之所向而践行到底。从新中国的诞生,到一五计划的完美收官,胜利并没有阻挡中华民族探索的步伐,为了解决落后生产力和先进的社会制度的矛盾症结,我们并未停滞于此,而是携着伤痛继续前行。浩荡的社会主义理想,曾让红色的血液沸腾,也曾让红色的伤痛于风中结痂。下山的过程,注定是艰辛的,但不惑之人正因有志而不惑,也因信仰而愈挫愈勇。总结过往,以奋斗之志将其化作未来的序章,又何不是一种“上山”呢?

20下山的选择,或许是一时的人生,但人生却是永恒的选择。或许,上山的路途总是那么清晰明朗,此刻山顶的风景总是令人想驻足停留,或许下山的道路注定坎坷,甚至会再次陷入困顿迷雾的探索之中,令人踌躇不前,也令人黯然失色。但,人生的理想,不在于一次的上山与下山中体现,而是在无数的重峦叠嶂与壁立千仞之间得到升华。我们害怕身处庐山的迷茫,但更畏惧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无动于衷。“满招损,谦受益。”山顶不是奋斗的结束,而是下一个征途的开始。所谓下山,亦是上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图画式材料作文题。漫画中,一个登山者立在一座小山山顶上,抬头仰望着眼前一座更高的山峰,小山和大山之间是一个幽深的山谷。画面下方有一句话:“要从一座山攀上另一座更高的山,第一步便是下山。”这句话精练而准确地提示了写作内容,但值得注意的是,首先,攀登的起点是“一座山”,所以我们写作时不可以写完全躺平、安于现状,而是从小山山顶出发,已有一些成绩和基础。其次,“第一步便是下山”中“下山”是全文的关键,这里的“下山”应该包含心态和行动两个层面。心态上,不骄傲,不在已有成绩上自满,不停留在现在的舒适圈,勇于把成绩归零;行动上,从头开始,从基础再出发,沉潜积累。最后,登上“另一座更高的山”指的是更大的成就,更高的追求,不断突破自我。这道漫画作文题是告诉我们,人生就像登山,每上一级台阶,都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如若被一时的风光迷住了眼,停留在原地,就永远无法看到更为广阔美好的景色。真正的智者,都懂得及时在曾经的成就上按下归零键,不要让过去的成功成为现在的包袱。定期让自己归零,轻装上阵才能走得更远,爬得更高,看到更美的风景。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归零”的内涵,下山与上山的内在联系,为何要定期“归零”,如何突破自我以获得更高的成就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证“如何获得更高的成就”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分析。如登上更高的山、获得更大的成就需要我们有勇于下山的魄力,有再攀登挑战的决心,有足够的毅力、持久的耐力、坚定的信心等。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王阳明摒弃了自己本已小有所成的程朱理学领域,转去研究陆九渊的学说,终为一代心学圣人,流芳千古的事例,以及苏炳添摒弃了自己右脚起跑得到的好成绩,改用更有优势的左脚起跑,成就了东京奥运会上“亚洲飞人”的美誉等事例,论证勇于下山,方能登上更高的山。也可以引用马克思“只有不畏艰险攀登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的名言,论证中心论点。

21在论据的选择上,应注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如可以引用刘震云的言论:“归零心态就是把自己心灵里的一切清空,把已经拥有的一切剥除,一切归于零的心态。”以此作为道理论据,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也可以立足于当下,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不少人因一时的成就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不少人畏惧挫折、不愿下行,而错失人生更大的可能等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立意:1.下山亦上行。2.以退为进,方登险峰。3.敢于清零,放低姿态。

2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