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阶段测试生物试题(解析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沈阳二中2022—2023学年度高三(23届)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对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参与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分子都是蛋白质B.O元素在细胞中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C.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D.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答案】A【解析】【分析】1.人和动物体中的信息分子有神经递质、激素和淋巴因子等。植物体内的信息分子主要是植物激素。2.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基本的组成单位连接而成的,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这些生物大分子又称为单体的多聚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有许多单体连接成的多聚体,也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作为基本骨架。【详解】A、参与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分子不都是蛋白质,如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A错误;B、O元素在细胞中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不能以离子形式存在,B正确;C、结合分析可知,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以碳链基本骨架,C正确;D、有些无机盐如碳酸盐和磷酸氢盐对于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D正确。故选A。【点睛】2.原核生物核糖体直径约为20nm,由65%rRNA和35%蛋白质组成。研究表明,在大肠杆菌核糖体的肽键形成区域内没有蛋白质,只有R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使用高倍镜观察大肠杆菌核糖体需调节细准焦螺旋B.大肠杆菌核糖体在核仁中合成好之后运送到细胞质C.大肠杆菌核糖体中的蛋白质在翻译过程中不起作用D.大肠杆菌核糖体中催化蛋白质肽键形成的是rRNA【答案】D【解析】【分析】核糖体:(1)形态分布:游离分布在细胞质中或附着在内质网上(除红细胞外的所有细胞);(2)成分:RNA和蛋白质;(3)作用: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详解】A、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大肠杆菌核糖体,观察核糖体应用电子显微镜,A错误;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B、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核仁,B错误;C、根据题干信息“在核糖体的肽键形成区域内没有蛋白质,只有RNA”,可推知核糖体RNA可能具有催化肽键形成的作用,但不能说明蛋白质在翻译过程中不起作用,C错误;D、根据题干信息“在核糖体的肽键形成区域内没有蛋白质,只有RNA”,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可推知大肠杆菌核糖体中催化蛋白质肽键形成的是rRNA,D正确。故选D。3.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A.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B.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D.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答案】C【解析】【详解】【分析】本题考查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具体涉及了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和胞吞等方式,意图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能力。【详解】病原体属于颗粒性物质,颗粒性物质或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吞和胞吐,因此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胞吞,A错误;固醇类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脂溶性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靶细胞,B错误;神经细胞内的Na+浓度比细胞膜外低,受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属于被动运输,C正确;甘油是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D错误。【点睛】4.下列有关酶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A.酶的合成往往需要ATP,但ATP的合成一般不需要酶B.酶可以催化反应的进行,ATP可以直接为细胞代谢提供能源C.酶在高温、低温、过酸、过碱条件下,空间结构都会被破坏D.只有真核细胞才有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答案】B【解析】【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2、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其中A包括核糖和腺嘌呤。由ADP合成ATP所需能量,动物来自呼吸作用,植物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详解】A、酶本质是蛋白质或RNA,蛋白质或RNA合成过程中需要ATP,ATP的合成也需要酶,A错误;B、酶具有催化作用,可以作为催化剂,催化反应的进行;ATP是能源物质,可以直接为细胞代谢提供能源,B正确;C、酶在高温、过酸、过碱条件下,空间结构都会被破坏,但在低温条件下,空间结构不会被破坏,C错误;D、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有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D错误。故选B。【点睛】5.下列关于植物光合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大棚中施用农家肥可以提高CO2的浓度,从而提高作物光合作用强度B.农业上合理密植主要是为了给农作物提供更多的O2C.大棚薄膜最好用无色透明的,这样有利于植物吸收更多的光能D.夏季连续阴天,大棚中白天适当增加光照,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可提高作物产量【答案】B【解析】【分析】光照,二氧化碳,温度,矿质元素,水分是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合作用是一个光生物化学反应,所以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快。二氧化碳浓度高低影响了光合作用暗反应的进行。光合作用暗反应是一系列酶促反应,明显地受温度变化影响和制约。【详解】A、农家肥可以被微生物分解成CO2,可以提高CO2的浓度,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高光合作用强度,A正确;B、合理安排植株的间距,主要是为了能充分利用光能,给农作物提供更多的CO2,B错误;C、无色透明的薄膜有利于透过更多的光,C正确;D、夏季连续阴天,大棚中白天适当增加光照,可以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可以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进而增加有机物的积累,可提高作物产量,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正确理解光照强度、CO2的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6.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干细胞是指人和动物体内仍然保留着的大量未分化的细胞B自由基可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下降,致使细胞衰老C.效应T细胞裂解被结核杆菌侵染的靶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D.胰岛素合成基因分别在胰岛A、B细胞中处于“沉默”“活跃”状态【答案】A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3【解析】【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衰老细胞的特征: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有些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详解】A、干细胞是指人和动物体内仍然保留着的未分化或未充分分化的细胞,干细胞包括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专能干细胞,A错误;B、自由基学说认为,自由基产生后,会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自由基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下降,致使细胞衰老,B正确;C、效应T细胞裂解被结核杆菌侵染的靶细胞的过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属于细胞凋亡,C正确;D、胰岛素合成基因在胰岛A细胞中不表达,处于“沉默”状态,胰岛素合成基因在胰岛B细胞中进行转录和翻译合成胰岛素,处于“活跃”状态,D正确。故选A。7.某种二倍体动物的毛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选择白色个体(RR)与红色个体(rr)进行杂交,F1均为红白相间个体,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F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R对基因r为不完全显性B.F1测交后代中不会出现白色个体C.F2中白色个体所占比例的理论值为3/4D.F2中相同毛色的雌雄个体交配,其子代中雌性红色个体所占的比例为3/8【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详解】A、白色个体(RR)与红色个体(rr)进行杂交,F1均为红白相间个体,该性状出现的原因是显性和隐性基因之间表现为共显性,A错误;B、F1的基因型为Rr,其测交后代的基因型为Rr和rr,表现型分别为红白相间个体和红色个体,显然没有白色个体出现,B正确;C、F1的基因型为Rr,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F2,F2的基因型为RR、Rr、rr,比例为1∶2∶1,表现型比例红色、红白相间、白色的比例也为1∶2∶1,显然白色个体理论比例为1/4,C错误;D、F2中的基因型为1RR(白色)、2Rr(红白相间)、1rr(红色),其中相同毛色的雌雄个体交配,其子代中雌性红色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2×1/4+1/4)×1/2=3/16,D错误。故选B【点睛】8.2020年,世界多地出现了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引起该肺炎的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以病毒的遗传物质+RNA为模板,表达出RNA聚合酶,随后合成-RNA,表达出结构蛋白,再以-RNA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4为模板合成子代+RNA,+RNA和结构蛋白组装成子代病毒。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过程中的+RNA与-RNA的碱基序列相同B.合成RNA聚合酶需经过翻译阶段C.组装成子代病毒的结构蛋白可在病毒的核糖体上合成D.合成子代+RNA的过程中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答案】B【解析】【分析】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2、根据题意分析:以病毒+RNA为模板表达出RNA聚合酶,RNA聚合酶完成-RNA的合成,表达出结构蛋白,以-RNA为模板合成子代+RNA,+RNA和结构蛋白组装成子代病毒。【详解】A、以病毒的遗传物质+RNA为模板,表达出RNA聚合酶,随后合成-RNA,说明+RNA与-RNA的碱基序列互补配对,A错误;B、RNA聚合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RNA聚合酶需经过翻译阶段,B正确;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组装成子代病毒的结构蛋白需要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完成,C错误;D、逆转录酶催化合成的产物是DNA,所以合成子代+RNA的过程中不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以新型冠状病毒为素材,考查考生理解病毒的结构和增殖过程,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中心法则的相关内容,难度不大。9.共享单车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骑行既是一种流行的健身方式,又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骑行时细胞产生大量的CO2刺激位于下丘脑的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B.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的CO2全部来自线粒体C.骑行中氧气、甲状腺激素、乙酰胆碱、呼吸酶都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D.骑行中产生的热量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和呼气等方式散出,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在骑行过程中,人体进行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在骑行过程中,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体温恒定。【详解】在骑行中,骨骼肌细胞产生大量的CO2,CO2刺激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从而加快呼吸运动,A错误;人体无氧呼吸不能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的CO2全部来自线粒体,B正确;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催化细胞呼吸,不可能出现于内环境,C错误;骑行过程中,人体的体温恒定,因此产热量与散热量应该相等,D错误。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510.2017年,三个美国科学家因揭秘生命的“生物钟”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生物钟实质上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人体除了人脑主生物钟外,还存在肝脏、胰腺等器官局部生物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糖尿病的发生一定与维持血糖平衡的肝脏生物钟失调有关B.在各级神经中枢中,与生物节律控制有关的中枢存在于脑干中C.活跃在人脑中的主生物钟基因不存在肝脏、胰腺等组织细胞中D.若小鼠肝脏生物钟基因被敲除,会出现低血糖,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将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下丘脑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详解】A、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高,其原因可能是胰岛素分泌量减少或者是机体产生胰岛素抵抗导致,未必一定与维持血糖平衡的肝脏生物钟失调有关,A错误;B、在各级神经中枢中,与生物节律控制有关的中枢在下丘脑,B错误;C、主生物钟与局部生物钟的产生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活跃在人脑中的主生物钟基因在肝脏、胰腺等组织的细胞中存在,C错误;D、小鼠肝脏细胞中的生物钟基因被敲除了,小鼠会出现低血糖,因为在生物钟基因调控调控下,肝脏细胞中的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并分泌到血液中,若出现低血糖,则机体通过调节会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将增加,D正确。故选D。11.在人和动物体内由特殊腺体和细胞分泌的物质,能起到化学信号的作用。请根据图分析(图中A代表下丘脑神经细胞,B代表垂体细胞,D代表血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6A.A分泌的物质作用于B,进而提高机体耗氧率和兴奋性,则A分泌的物质名称是促甲状腺激素B.若A分泌的物质进入血液后,最终调节C细胞对水的重吸收,则A分泌的物质名称是醛固酮C.E作用于B,对应的E细胞末端处发生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D.如果A突触小体释放的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就会导致突触后膜神经元产生兴奋【答案】C【解析】【分析】兴奋传导和传递的过程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A、A(下丘脑)分泌的物质作用于B(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提高机体耗氧率和兴奋性,则A分泌的物质名称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错误;B、A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进入血液后,最终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即图中的C对水的重吸收,B错误;C、E通过突触结构作用于B,说明E细胞末端属于突触前膜,该部位发生的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C正确;D、A突触小体释放的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只可导致突触后膜神经元产生兴奋或者抑制,D错误。故选C。12.科学家将RNA疫苗(由mRNA组成)包装到由树状大分子(den-drimer)的分支分子制造而成的纳米颗粒中,形成dendrimer-RNA结构,并诱导其多次折叠,构建了直径为150纳米的球形疫苗颗粒。这些疫苗颗粒进入细胞之后,其mRNA可翻译形成蛋白质,这些蛋白质释放出来并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引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mRNA和宿主细胞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时,需要RNA聚合酶、核糖核苷酸等条件B.球形疫苗颗粒能保护RNA进入细胞,翻译形成的抗体蛋白可使人具备抵抗力C.人们可以合成不同病原体的RNA来构建疫苗颗粒,注射给人以获得免疫能力D.dendrimerRNA最可能通过主动转运方式进入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1、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2、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73、大分子出入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需要消耗能量。【详解】A、翻译不需要RNA聚合酶、核糖核苷酸,A错误;B、RNA翻译形成的蛋白质引起了特异性免疫,这些蛋白是抗原而不是抗体,B错误;C、人们合成病原体的RNA后,构建疫苗颗粒,注射给人体后引发特异性免疫,即可获得免疫力,这给人们根治病原体感染带来了希望,C正确;D、dendrimer和RNA均为大分子物质,二者结合后最可能通过胞吞方式进入细胞,D错误。故选C。13.为探究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对绿豆发芽的影响,某实验小组用等量的蒸馏水、0.4mg·L-1、0.7mg·L-1、1mg·L-1、1.3mg·L-1、1.6mg·L-1的2,4—D溶液分别浸泡绿豆种子12h,再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得到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A.0.4mg·L-1的2,4—D溶液促进芽的生长、抑制根的生长B.2,4—D溶液既能促进根的生长,也能抑制根的生长C.1mg·L-1的2,4—D溶液是培养无根豆芽的最适浓度D.2,4-D溶液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功能【答案】B【解析】【分析】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也植物>单子叶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程度表现为根>芽>茎。【详解】A、与0mg•L-l的2,4-D溶液对根和芽的作用相比较,可知0.4mg•L-l的2,4-D溶液促进芽和根的生长,A错误;B、根据图示可知,0.4mg•L-l的2,4溶液促进根的生长,但大于0.7mg•L-l的2,4-D溶液抑制根的生长,即表现出两重性,B正确;C、由图可知,1mol•L-l的2,4-D溶液抑制根的生长,促进芽的生长,但不能确定是否是培养无根豆芽的最适浓度,C错误;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8D、此图不能具体确定2,4-D溶液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功能,但能确定2,4-D溶液既能促进根的生长、也能抑制根的生长,且能促进芽的生长,D错误。故选B。14.下列实例中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B.草原上的植物形成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C.田间的玉米合理密植,有高有矮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垂直结构是指在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的明显分层现象,水平结构主要是指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详解】A.温带落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A错误;B.草原上的植物形成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为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C.田间的玉米为一个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特征,C正确;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为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结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对相关概念的识记和实际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田间的玉米是种群,而非群落。15.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3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进行计数,观察到下图的视野。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在计数室上方加盖玻片,再滴加少量样液B.计数同一样品时,可对同一计数板上的两个计数室进行计数,并取平均值C.滴加培养液后应立即计数,以防止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D.若仅依据图示结果,可以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密度为3.5×109个·mL-1【答案】C【解析】【详解】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A正确;计数同一样品时,可对同一计数板上的两个计数室进行计数,并取平均值,B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9正确;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C错误;此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是25×16型,即大方格内分为25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16小格。原1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400个小格×酵母菌培养稀释倍数×10000,则该1ml样品中酵母菌数约=14÷16×400×1000×10000=3.5×109个,D正确。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1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6.图中①、②和③为三个精原细跑,①和②发生了染色体变异,③为正常细胞。②减数分裂时三条同源染色体中任意两条正常分离,另一条随机移向一极。不考虑其他变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两对同源染色体联会可能出现异常B.②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有一半正常C.③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最终产生4种基因型配子D.①和②的变异类型理论上均可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答案】AB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与③正常细胞相比,①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片段的交换,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易位;与正常细胞相比,②中多了一条含a的染色体,说明该精原细胞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详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会发生两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称为联会,由于该细胞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即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因而在联会时四条染色体会形成十字架型联会,A正确;B、②中多了一条含a的染色体,相关基因型为Aaa,由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会发生两条染色体和一条染色体随机分开的状态,因此,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有一半正常,一半异常,B正确;C、③为染色体正常的精原细胞,其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且③只是一个细胞,正常减数分裂,最终产生2种基因型配子共4个,C错误;D、①和②分别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D正确。故选ABD。17.普通西瓜是二倍体。把二倍体西瓜的幼苗用秋水仙素诱导加倍,可以得到四倍体植株。用四倍体植株做母本、二倍体植株做父本,进行杂交得到三倍体植株,此三倍体植株在二倍体植株花粉的刺激下,会结出无子西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诱导形成四倍体时,一般是把秋水仙素溶液滴在二倍体西瓜幼苗的芽尖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0B.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得到三倍体后代,说明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仍然是同一个物种C.上述过程获得的无子西瓜有时也会有少量种子原因是三倍体植株发生了基因重组D.上述四倍体植株的体细胞都含有4个染色体组【答案】BCD【解析】【分析】无子西瓜的培育的具体方法:(1)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期的普通二倍体西瓜,得到四倍体西瓜。(2)用四倍体西瓜作母本,用二倍体西瓜作父本,杂交,得到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西瓜种子。(3)种植三倍体西瓜的种子,这样的三倍体西瓜是开花后是不会立即结果的,还需要授给普通二倍体西瓜的成熟花粉,以刺激三倍体西瓜的子房发育成为果实,这样就会得到三倍体西瓜。【详解】A、二倍体西瓜幼苗的芽尖细胞有丝分裂旺盛,有利于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所以诱导形成四倍体时,一般是把秋水仙素溶液滴在二倍体西瓜幼苗的芽尖,A正确;B、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得到三倍体后代,三倍体植株不育,说明二者出现生殖隔离,即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不是同一个物种,B错误;C、上述过程获得的无子西瓜有时也会有少量种子原因是三倍体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了染色体数目正常的配子,进而受精后产生种子,这不是基因重组的结果,C错误;D、上述四倍体植株的体细胞不都含有4个染色体组,如根部体细胞只有2个染色体组,D错误。故选BCD。18.人类镰状细胞贫血是由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导致的。显性纯合子的血红蛋白正常,个体不患病:杂合子既有正常的血红蛋白又有异常的血红蛋白,个体不患病;隐性纯合子血红蛋白异常,个体患病。在疟疾流行的某地区,人群中杂合子的比例是最高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变异的有害或有利可能是相对的B.在疟疾流行地区杂合子的性状为最有利性状C.该地区相关基因频率与其他地区不同,说明存在地理隔离D.如果消灭该地区的疟疾,则该地区人群中相关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答案】ABD【解析】【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变异的有害或有利可能是相对的,这取决于环境条件,A正确;B、由题干信息可知:在疟疾流行地区,人群中杂合子的比例是最高的,说明杂合子的性状为适应环境,是最有利性状,B正确;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1C、该地区相关基因频率与其他地区不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地区与其他地区依然可以交流,不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D、如果消灭该地区的疟疾,则环境条件发生了改变,该地区人群中相关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因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D正确。故选ABD。19.在离体实验条件下,突触后膜受到不同刺激或处理后,膜电位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P点时用药物促使突触后膜Cl-通道开放,膜电位变化应为曲线ⅠB.降低突触间隙中Na+浓度,在P点给予适宜刺激,曲线Ⅱ会变为曲线ⅣC.曲线Ⅱ的下降段是Na+以被动运输方式外流所致D.P点时用药物阻断突触后膜Na+通道,同时给予适宜刺激,膜电位变化应为曲线Ⅲ【答案】AB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Ⅰ突触后膜膜内电位增加逐渐变成正值,然后一直维持正电位不变,此时突触后膜持续兴奋;Ⅱ突触后膜膜内电位增加逐渐变成正值,然后恢复静息电位,此时突触后膜兴奋;Ⅲ一直是静息电位,此时突触后膜不兴奋;Ⅳ突触后膜膜内电位进一步降低,此时突触后膜抑制。【详解】A、P点时用药物促使突触后膜Cl-通道开放,大量Cl-进入神经细胞内从而保持外正内负电位,出现Ⅳ曲线模式,A错误;B、降低突触间隙中Na+浓度,在P点时给予适宜刺激,动作电位的峰值会降低,但膜电位变化不会变为曲线Ⅳ所示,B错误;C、曲线Ⅱ的下降段Na+离子通道关闭,是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所致,C错误;D、P点时用药物阻断突触后膜Na+通道,导致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神经细胞不兴奋,出现Ⅲ曲线模式,D正确。故选ABC。20.吹绵蚧是一种严重危害果园生产的害虫,澳洲瓢虫以吹绵蚧为食,可以有效抑制该害虫的数量。科学家研究了吹绵蚧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其中补充率代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吹绵蚧增长的比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2A.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点之间时,种群数量会逐渐趋向于m点B.当种群数量超过n点时,可能会导致吹绵蚧虫害的爆发C.当种群数量超过p点时,由于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吹绵蚧种群数量会稳定回p点左右D.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目的是使吹绵蚧数量长期稳定在n点【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中显示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为,m点之前种群数量增加,m点之后种群数量下降,逐渐在m点稳定下来,n点时种群数量达到平衡,高于n点之后种群数量增大,p点达到新的平衡点,高于p点之后,种群数量下降,然后在p点稳定。【详解】A、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点之间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因此可推测种群数量会逐渐下降而后稳定在m点,A正确;B、当种群数量超过n点时,由于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增加,从而可能会导致吹绵蚧虫害的爆发,B正确;C、当种群数量超过P点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因此种群数量下降,最终稳定在p点,C正确;D、只有当种群数量高于n点时,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作为天敌可对吹绵蚧的种群数量起到制约的作用,因而,可使吹绵蚧数量长期稳定在n点,避免其种群数量大爆发,D错误。故选D。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21.莲藕是广泛用于观赏和食用的植物,研究人员通过人工诱变筛选出一株莲藕突变体,其叶绿素含量仅为普通莲藕的56%,但固定CO2酶的活性显著高于普通莲藕。图1表示在25℃时不同光照强度下该突变体和普通莲藕的净光合速率。图2表示某细胞器中的膜结构和其上所发生的部分生化反应。请分析回答。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3(1)莲藕极易褐变,这是由细胞内的多酚氧化酶催化相关反应引起的。将莲藕在开水中焯过后可减轻褐变程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2)如图1所示,光照强度大于a时,突变体的暗反应强度_____(填“低于”、“高于”或“等于”)普通莲藕;在2000mol·m-2·s-1的光强下,突变体莲藕总光合速率比普通莲藕高__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3)图2所示的膜结构是_______膜,此处产生的O2可到达_______(填具体场所)参与有氧呼吸。(4)提取普通莲藕叶绿体中的色素,用圆形滤纸层析分离色素,装置如图3中A所示,分离结果如图3中B所示,①~④表示色素带。突变体的色素带中与普通莲藕具有较大差异的是________(填序号)。【答案】①.高温使多酚氧化酶失活(或活性降低),抑制了褐变过程②.高于③.23.5④.类囊体⑤.线粒体内膜⑥.③、④【解析】【分析】对图1分析可知,光照强度小于a时,突变体的净光合速率小于普通莲藕,主要原因是突变体的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反应较弱,导致相关反应减弱;光照强度大于a时,突变体的净光合速率大于普通莲藕,主要原因是充足的光照弥补了色素缺乏的不利影响,且突变体的固定CO2酶的活性显著提高,使突变体的暗反应效率较高。对图2分析可知,膜上的PSⅡ吸收光能,在光能的作用下,将水分解为e-、O2和H+;e-、NADP+和H+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NADPH;ADP和Pi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ATP。因此,在该膜结构上发生的生理过程为光反应阶段,该膜结构为类囊体膜。【详解】(1)酶的反应条件比较温和,高温会破坏多酚氧化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活,抑制了褐变过程。(2)由图可知,光照强度大于a时,突变体的净光合速率大于普通莲藕,可能是由于充足的光照弥补了内部某些缺陷的不利影响,根据题干信息,突变体固定CO2酶的活性显著高于普通莲藕,使突变体的暗反应效率较高,即突变体的暗反应强度大于普通莲藕。在2000μmol·m-2·S-1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4的光强下,突变体莲藕的总光合速率为19+2=21μmol·m-2·S-1,普通莲藕的总光合速率为15+2=17μmol·m-2·S-1,因此,突变体莲藕的总光合速率比普通莲藕高(21μmol·m-2·S-1–17μmol·m-2·S-1)÷17μmol·m-2·S-1×100%=23.5%。(3)由分析可知,在该膜结构上发生的生理过程为光反应阶段,即该膜结构为类囊体膜。O2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该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故此处产生的O2可到达线粒体内膜参与有氧呼吸。(4)绿叶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扩散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因此色素带①②③④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由“突变体的叶绿素含量仅为普通莲藕的56%”可知,突变体的色素带中与普通莲藕具有较大差异的是③和④。【点睛】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物质和能量的联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2.燕麦颖色受两对基因控制。已知黑颖(B)和黄颖(Y)为显性,只要B存在,植株就表现为黑颖。现用纯种黄颖与纯种黑颖杂交,F1全为黑颖,F1自交产生的F2,出现了下表中的两种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杂交实验一杂交实验二亲本黄颖×黑颖黄颖×黑颖F1黑颖黑颖F2表现型及比例黑颖黄颖3:1黑颖黄颖白颖12:3:1(1)能说明B(b)与Y(y)存在于两条染色体上的杂交实验是_____________,该杂交实验的F2黑颖个体中,杂合子的比例约占_____________。(2)如果让杂交实验一的F2黑颖进行自花传粉,后代中黑颖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如果将F2黑颖和黄颖杂交,后代中黑颖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3)杂交实验二的F2中黑颖基因型共有_____________种,其中两对基因均为杂合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4)如果将杂交实验二的F2中黑颖和白颖杂交后代中黄颖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答案】①.杂交实验二②.5/6③.5/6④.2/3⑤.6⑥.1/3⑦.1/6。【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题意分析,黑颖(B)和黄颖(Y)为显性,只要B存在,植株就表现为黑颖,所以黑颖的基因组成为B___,黄颖的基因组成为bbY_,白颖的基因组成为bbyy。纯种黄颖与纯种黑颖杂交,F1全为黑颖,F1自交产生的F2,结合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以及F2的性状分离比可知,杂交实验一的F1的基因型为BbYY,亲本的基因型为BBYY、bbYY;杂交实验二中F1的基因型为BbYy,亲本的基因型为BByy、bbYY。【详解】(1)杂交实验二中F2的性状分离比黑颖∶黄颖∶白颖=12∶3∶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51,为9∶3∶3∶1变式,说明B(b)与Y(y)存在于两对染色体上,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该杂交实验的F2黑颖个体的基因型有4BbYy、2BbYY、2BBYy、1BBYY、2Bbyy、1BByy,显然黑颖个体中杂合子的比例10/12=5/6。(2)杂交实验一的F2黑颖的基因型为1/3BBYY,2/3BbYY,后代中黑颖所占比例为1/3+2/3×3/4=5/6,如果将F2黑颖(1/3BBYY,2/3BbYY)和黄颖(bbYY)杂交,F2黑颖中配子比例为BY∶bY=2∶1,因此,F2黑颖和黄颖杂交,后代中黑颖所占比例为后代中黑颖所占比例为2/3。(3)结合题(1)分析可知,杂交实验二的F2中黑颖基因型共有6种,其中两对基因均为杂合的比例为4/12=1/3。(4)杂交实验二中F1自交产生的F2中,黑颖∶黄颖∶白颖=12∶3∶1。其中F2黑颖个体的基因型有4BbYy、2BbYY、2BBYy、1BBYY、2Bbyy、1BByy,该群体与白颖(bbyy)个体杂交后代中黄颖所占比例为4/12×1/4+2/12×1/2=2/12=1/6。【点睛】熟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与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利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解答实际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掌握9∶3∶3∶1变式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前提。23.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胰岛素是维持血糖平衡的重要激素。如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及胰岛素作用机理。据图分析回答:(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经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最终导致传出神经末梢释放________________,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由图分析,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受到__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以上说明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包括________________调节。(2)据图分析,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_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________________的合成。(3)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图中抗体1、抗体2)。图中因抗体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这种抗体的致病原因是此种抗体与___________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属于__________病。【答案】①.神经递质②.血糖浓度③.胰高血糖素含量④.神经和体液⑤.葡萄糖进入细胞⑥.蛋白质、糖原、脂肪 ⑦.1⑧.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⑨.自身免疫【解析】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6【分析】由图分析,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经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最终导致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进而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另一方面葡萄糖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与胰岛B细胞受体结合,影响胰岛B细胞的活动。抗体1作用于胰岛B细胞表面的受体,抗体2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抗体,抗体作用于机体自身的物质,从免疫学角度分析属于自身免疫病。【详解】(1)由图可以知道,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是神经递质,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受到血糖浓度和胰高血糖素含量的影响,所以胰岛素分泌调节方式是神经和体液调节。(2)据图分析,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蛋白质、糖原、脂肪的合成。(3)抗体1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引起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这丙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点睛】本题考查血糖的调节,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把握,需要学生理解图示流程,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24.回答下列有关生长素的问题:(1)某研究小组探究避光条件下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角度(α)。图一为实验示意图。①α的范围为______________(180°≥α>0°、180°≥α≥90°、90°≥α>0°)。②如果其中两组实验的α相同,则这两块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浓度________(一定、不一定)相同。(2)图二是生长素浓度与根、茎生长的关系曲线,图示字母中表示根近地侧的是________、茎的远地侧的是________。(3)有科学家认为根的向地生长不仅与生长素有关,还与乙烯的作用有关。为了研究二者的关系,有人做了这样的实验:将某种开花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物质。他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②为使实验更严谨,还需将另一些等量的根尖放在______________,作为对照组。③据此实验结果可推知,水平放置的植物根向重力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90°≥α>0°②.不一定(2)①.B②.C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7(3)①.生长素浓度②.乙烯浓度、根尖的生长长度③.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④.高浓度生长素诱导根细胞合成了乙烯,乙烯抑制了根近地侧的生长【解析】【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根、芽、茎三种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小问1详解】①由图可知,胚芽鞘向右弯曲,故α的范围为是90°≥α>0°。②α相同,浓度可能不同,因为最适浓度的两侧促进作用相等时可对应两个不同浓度。【小问2详解】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茎的敏感性,故A、B点所在的曲线为根的作用曲线,C、D点所在曲线为茎的作用曲线,根的近地侧浓度高,对根的近地侧的作用是促进生长作用减弱,甚至抑制,故B点为根的近地侧浓度;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作用弱,故C点为茎的远地侧.【小问3详解】①从题干中“将某种开花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可以看出,自变量为生长素浓度;实验结果是“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故因变量是乙烯浓度。也可通过根尖的生长情况进行推断乙烯的浓度,故根尖的生长长度也是因变量。②为使实验更严谨,需要设置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对照。③根的生长具有向地性,故抑制近地侧生长,应该是高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浓度高而抑制了近地侧生长。25.研究人员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绘制出某昆虫种群数量λ值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1)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___________型,第___________年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2)该草原在第10年曾发生火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火灾过后草原生物群落___________过程的真实写照。(3)为提高牧草产量,计划在该草原上喷施某种化肥,若探究这种化肥是否不利于上述昆虫的存活,请完善以下实验设计并预测结果。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8实验步骤:①将生理状况相似的昆虫分成数量相等的两组。②实验组用喷洒过化肥的牧草饲喂,对照组用___________的牧草饲喂。③将两组昆虫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④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组昆虫的生存率。结果预测:若实验组昆虫生存率___________对照组,说明此化肥不利于该昆虫的生存:若两组昆虫生存率___________或实验组___________对照组,说明此化肥对昆虫没有不利影响。【答案】(1)①.“J”②.10(2)次生演替(3)①.用喷酒过等量清水②.明显低于或低于③.基本相同④.明显高于或高于【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前5年λ不变,而且大于1,种群数量呈现J型曲线;5到10年λ减小,但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10-20年λ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20年后λ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小问1详解】由图可知,在前5年λ值不变,且都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5年后λ值开始变小,但一段时间内该值还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增长减缓,环境阻力加大,直到第10年,λ值等于1,说明此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但此后λ值小于1,直到第20年λ值等于1,即种群数量在第10年开始下降,直到第20年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可见该生物的种群数量在第10年达到最大值。【小问2详解】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即为次生演替,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火灾过后草原生物群落发生次生演替过程的真实写照。【小问3详解】为提高牧草产量,计划在该草原上喷施某种化肥,若探究这种化肥是否不利于上述昆虫的存活,根据实验目的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喷施某种化肥,因变量是昆虫的生长状况,据此实验步骤如下:①将生理状况相似的昆虫分成数量相等的两组,编号甲和乙。②实验组甲用喷洒过化肥的牧草饲喂,对照组乙用喷酒过等量清水的牧草饲喂。③将两组昆虫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无关变量要求相同且适宜)。④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组昆虫的生存率。结果预测:若此化肥不利于该昆虫的生存,则实验组甲昆虫生存率明显低于或低于对照组乙;若此化肥对昆虫没有不利影响,则甲、乙两组昆虫的生存率基本相同或实验组甲明显高于或高于对照组乙。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