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解析版)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解析版)

ID:83295799

大小:68.47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3-07-15

上传者:老李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解析版)_第1页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解析版)_第2页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解析版)_第3页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解析版)_第4页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解析版)_第5页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解析版)_第6页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解析版)_第7页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解析版)_第8页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解析版)_第9页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解析版)_第10页
资源描述: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解析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昌图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学批评是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它需要的是审美判断力。这个能力,一方面是天赋,即对文学艺术的直觉;另一方面也需要后天培养,就是大量读书,读好书,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学养。梁实秋说:“在中外文学史上尚没有一个人能专靠才气而成为批评家的。批评家必须多少具备一点‘学者’的气质,对于文艺作品不仅要博览,而且要精研,对于文艺发展的历史必须有系统的探讨,对于有关文艺的学科必须有相当彻底的领悟。”中国文学批评确有对西方文论的生搬硬套,但如果由此得出结论,就是我们不需要西方文论,也是走极端了。后全球化的今天,要建立自己的文论话语权,还是不能走闭关主义的,应该实行“拿来主义"。当然,文学批评,必须结合本国的创作实际,那种理论过剩的批评,是需要批评和反思的。这里面有一个中国古典文论的现代转型问题。如何激发、发掘深厚而驳杂的古典文论,实现转型,这需要文学理论家具有深厚的功力。就目前看,我们的一些学者还是火候不到。即便作为一个批评家,如何借鉴古典文论,进行文学批评,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我认为,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就是对晚明小品的一次激活,文中提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与“拿来主义”的世界眼光分不开。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从事文学批评,还是要回到文本,对文本的感觉才是关键。文学批评回到文本,做文本细读,这是真正的批评之路。当下的文学批评太社会化、文化化、心理化,甚至人情化了。表扬起作家或作品,不遗余力,什么好词都用上了。那些评论,洋洋洒洒,文采飞扬,但都是不及物的批评,空对空,把里面的作品和作家,换一个其他的,这篇文章照样成立。当然,真正的文学批评,最重要的还是艺术直觉。我觉得优秀的批评家,需要丰厚的学养,要读很多经典作品,要读很多理论书,但最关键的是要将这些理论化成自己的血肉,化成自己的艺术直觉,化成自己的慧眼。像鲁迅、茅盾、胡风、李健吾、朱自清、沈从文等的批评文字,很少直接征引理论,但通读他们的文字,文字后面是有很深厚的理论学养的。他们的批评至今依然有那么鲜活的生命力,不仅仅是他们使用了先进的理论,更多的是他们拥有优秀的甚至卓越的艺术直觉和他们对作品的文本细读。(摘编自杨光祖《文学批评:价值判断和文本细读》)材料二: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研究文学只阅读绝不够。世间有许多人终生在看戏,念诗,读小说,却始终不动笔写一出戏、一首诗或是一篇小说。这种人容易养成种种错误的观念。自视太低者以为写作需要特殊的天赋,自觉没有天赋,纵然写来写去,总写不到名家的那样好,倒不如索性不写为妙。自视过高者以为自己已经读了许多作品,对于文学算是内行,不写则已,写就必与众不同,于是天天在幻想将来写出如何伟大的作品,目前且慢些再说。这两种人阅读愈多,对于写作就愈懒惰,所以有人把学问看成写作的负累,以为学者与文人根本是两回事。这自然又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只阅读而不写作的人还另有一种错误认知,以为自己写起来虽是平庸,看旁人的作品却有高明的眼光,这就是俗语所谓“眼高手低”。一般职业的批评家喜欢拿这话头来自宽自解。我自己在文艺批评中“鬼混”了一二十年,于今深知在文艺方面手眼必须一致,眼低者手未必高,手低者眼也未必高。你自己没有亲身体验过写作的甘苦,对于旁人的作品就难免有几分隔靴搔痒。很显著的美丑或许不难看出,而于作者苦心经营处和灵机焕发处,微言妙趣大则源于性情学问的融会,小则见于一字一句的选择与安排,你如果不曾身历其境,便难免忽略过去。克罗齐派美学家说,要欣赏莎士比亚,你须把你自己提升到莎士比亚的水准。他们理应补充一句说:你无法把自己提升到莎士比亚的水准,除非你试过他的工作。莎士比亚的朋友本·琼森说得好:“只有诗人,而且只有第一流诗人,才配批评诗。”你如果不信这话,你试想一想:文学批评虽被认为是一种专门学问,古今中外有几个自己不是写作者而成为伟大的批评家?我只想到亚里士多德一个人,而他对于希腊诗仍有不少的隔膜处。要彻底了解文学,你必须自己动手练习创作。创作固然不是一件易事,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像一切有价值的活动一样,它需要辛苦学习才能做好。假定有中人之资,依着合理的程序,一步一步地向前进,有一分功夫,必有一分效果,孜孜不倦,到后来总可以达到意到笔随的程度。这事有如下围棋,一段一段地前进,功夫没有到时,慢说想跳越一段,就是想多争一颗子也不行。许多学子对文学写作不肯经过浅近的基本的训练,以为将来一动笔就会一鸣惊人,那只是妄想,虽天才也未必能做到。(摘编自朱光潜《要彻底了解文学,必须自己动手练习创作》)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梁实秋提出要成为批评家首先要拥有才气,其次要具备博览、精研、系统探讨的“学者”气质。B.周作人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力和“拿来主义”的世界眼光,对中国古典文论现代转型做了有益尝试。C.做好文学批评最重要的做法是回归文本,进行精细化的文本阅读,这才是文学批评的正确道路。D.自视太低者和自视太高者两类人虽阅读多,但惰于写作,以致出现了文学批评中眼高手低的现象。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学批评界确实存在理论过剩的批评现象,亟须回归创作实际,但是这并不足以否定理论借鉴的合理性。B.当下过度社会化、文化化甚至人情化的文学批评,往往脱离作家和文本,是难以获得持久而鲜活的生命力的。C.批评家亲身体验过写作的甘苦,有了“身历其境”的感受,才能在文学批评过程中更好地领会作家的艺术匠心。D.对初学者而言,文学写作固然不可一蹴而就,但只要按部就班地进行基本训练,便可以写出一鸣惊人的文学作品。3.最能直接体现材料一中“文学批评需要文本细读”观点的一项是()A.王国维受西方美学观念的影响,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并深入论述了“境界说”,并将“境界”视为诗词的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B.在现当代中国社会,文学批评在开启民智、唤醒觉悟、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文化修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C.朱熹强调要做好诗歌批评,首先应先吟咏四五十遍方可看注,然后再吟咏三四十遍,“使意思自然融液浃洽,方有见处”。D.孙绍振曾撰文指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整体语境之下的比喻句很好,但是局部来看有的比喻技法比较平庸。4.材料二运用了“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请简要分析。5.学校文学社组织“文学短评创作”交流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在交流会上提出合理建议。【答案】1.A2.D3.C4.文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先指出只阅读而不写作的两种人的错误观念,认为研究文学只阅读就够了;再指出只阅读而不写作的人的另一种错误认知,即认为自己“眼高手低”,惰于写作。这是从反面进行批驳,是“破”。最后亮明观点,要彻底了解文学,你必须自己动手练习创作。这是从正面直接亮明观点,是“立”。5.(1)要提高自己的艺术直觉审美判断力;(2)多阅读作品,回到文本,做文本细读;(3)在阅读之外还要多动笔练习创作。【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周作人……对中国古典文论现代转型做了有益尝试”错,原文是说“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就是对晚明小品的一次激活”。C.“最重要的做法是回归文本”凑,由材料一最后一段“真正的文学批评,最重要的还是艺术直觉”。D.“自视太低者和自视太高者……惰于写作,以致出现了文学批评中眼高手低的现象”错,“眼高手低”指以为自己写起来虽是平庸,看旁人的作品却有高明的眼光,不是“自视太低者和自视太高者”。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对初学者而言……只要按部就班地进行基本训练,便可以写出一鸣惊人的文学作品”错,原文材料二是说“假定有中人之资,依着合理的程序,一步一步地向前进,有一分功夫,必有一分效果,孜孜不倦,到后来总可以达到意到笔随的程度”。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强调受西方美学观念的影响,不能直接体现“文学批评需要文本细读”观点;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3B.强调文学批评在现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作用,不能直接体现“文学批评需要文本细读”观点;C.“先吟咏四五十遍方可看注,然后再吟咏三四十遍”,直接体现“文学批评需要文本细读”观点;D.是对具体作品技法的评论,不能直接体现“文学批评需要文本细读”观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二共有三段,第一段,“自视太低者以为……”“自视过高者以为……”“这两种人阅读愈多,对于写作就愈懒惰,所以有人把学问看成写作的负累,以为学者与文人根本是两回事。这自然又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指出只阅读而不写作的两种人的错误观念,认为研究文学只阅读就够了。这是从反面进行批驳,是论证上的“破”。第二段,“只阅读而不写作的人还另有一种错误认知,以为自己写起来虽是平庸,看旁人的作品却有高明的眼光,这就是俗语所谓“眼高手低””指出只阅读而不写作的人的另一种错误认知,即认为自己“眼高手低”,就懒于写作。这还是从反面进行批驳,是论证上的“破”。第三段,“要彻底了解文学,你必须自己动手练习创作”直接正面亮明观点,再以下棋为例进行类比论证。这是论证上的“立”。综合来看,文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结合材料一“文学批评是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它需要的是审美判断力。这个能力,一方面是天赋,即对文学艺术的直觉”“真正的文学批评,最重要的还是艺术直觉”可知,写好文学短评,要提高自己的艺术直觉审美判断力。结合材料一“另一方面也需要后天培养,就是大量读书,读好书,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学养”“从事文学批评,还是要回到文本,对文本的感觉才是关键”可知,创作文学短评,要多阅读作品,回到文本,做文本细读。结合材料二“研究文学只阅读绝不够”“要彻底了解文学,你必须自己动手练习创作”可知,创作文学短评,在阅读之外还要多动笔练习创作。(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十八岁的李响蔡楠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4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说话含混不清。我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怕他蹦来跳去的,要是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一杯茶给他端过去,他却轻飘飘地躲开我,像个气球一样飘到了窗户前。我赶紧关严了窗户,我怕他飘出去。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说,喝点茶吧,喝了茶哪里来的你就回哪里去,我明天还要出门呢!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喝完茶,他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把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一并递给他,说,你可以走了。李响却没有要走的意思,他把东西扒拉到一边,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大声说,李游,你说,到底带不带我去?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我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瞒着父母偷着跑出去的,连新婚十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因为当年你偷着离开家。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贺龙在冀中打了齐会战斗,大获全胜,部队需要补充兵员,我就跟上队伍走了。李响争辩着。那你打仗了吗?打了,不过……李响这回坐下了,他的眼神有些黯淡,他缓缓地说,我跟上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可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病了,我就当了炊事员。我扑哧一声笑了,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问,那后来呢?后来我参加了百团大战,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说到这,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慢慢地说,我是跟着部队一瘸一拐地来到延安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上级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了。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怎么这些年没听你说过呢?我觉得李响的话有点离谱。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啥时候耐心地听我说过话呀?李响说得对,我和李直确实不大关心他。他十八岁就扔下媳妇偷着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和娘在动乱的时光里能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他!李响叹了口气,接着说,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对李响喊道。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确实难缠,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那里,没吃、没穿、没住的地儿,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可大冬天的到哪里去挖野菜啊?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5听到这,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把李响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确实有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说,你相信我说的是真的吧,那就带我去吧!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我决定带李响走,不乘飞机了,我要亲自开车去南泥湾。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镇,却蒙了。他怎么也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在哪里了。他不吭声了,任由我给他当向导。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党徽广场、稻香门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看,我就是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李响在一个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这些人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拿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把它无偿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公司想捐赠一批环保充电车,方便南泥湾的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看不见他的踪影了。这下我可急坏了,弄丢了李响,我没法向我的父亲李直交代,他正在家辛苦地帮我带孩子。我猜到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赶到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这时,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用铁铲和矍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我的眼泪疾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用“蹦来跳去”“像个气球一样飘到了窗户前”等看似荒诞的语言描写李响,暗示了他的形象萦绕在“我”心里挥之不去。B.“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指的是李响参加革命直到在南泥湾牺牲的故事。家人不知道这些事,因此对他有些误解和埋怨。C.小说中用“我”的不断追问和“扑哧一笑”的表现,意在说明“我”觉得祖父李响瞒着家里去参加革命是可笑而且没有意义的。D.李直讨厌父亲李响,是因为李响十八岁就扔下父母和新婚的媳妇,偷着离开家去参加革命,没有尽到做儿子、丈夫、父亲的责任。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在魔幻的情节中凸显现实生活的真实,拓展了小说的内部空间,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6小说在刻画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时,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肖像、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因而李响的形象鲜活、生动、丰满。C.小说前面说李响要给“我”当向导,后来却变成了“我”给李响当向导,情节上前后照应,侧面写出了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南泥湾变化之大。D.从前文故事中的李响到导游讲解的烈士李响,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感知其形象。小说以“我”的一声呼喊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8.“铁铲”在小说中出现过多次,请简要分析其作用。9.“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请结合李响和李游这对祖孙的故事,谈一谈你对“南泥湾精神”的理解。【答案】6.C7.B8.①表现了人物形象。既符合李响在部队做炊事员身份,又是他后来在南泥湾垦荒的工具。②使前后的情节形成照应。李响牺牲后,县上的干部把他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有一把铁铲,以及小说结尾导游对李响事迹的介绍,形成了前后的照应。③凸显了小说的主题。这把铁铲象征了革命先烈在困苦的环境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9.舍家为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可笑而且没有意义”错,“我”在心里与想象中的祖父对话,是因为他瞒着家里离开,没能对家庭尽到责任,“我”的心里有心结需要解开。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肖像”错,文中没有关于李响的肖像描写。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物象的作用的能力。原文涉及“铁铲”的情节有:“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把李响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确实有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用铁铲和矍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铁铲”的出现突出了李响这一人物形象,“铁铲”既是李响在部队做炊事员的工具,又是他后来在南泥湾垦荒的工具。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7“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把李响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确实有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文章介绍说李响牺牲后,县上的干部把他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有一把铁铲,“铁铲”的出现使前后的情节形成了呼应,起到了前后照应的作用。文章结尾处说“这时,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用铁铲和矍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小说结尾处导游对李响事迹的介绍,与前文形成了照应。文章虚写祖孙的对话,实写“我”到南泥湾做公益项目,中间加入关于“铁铲”的叙述,“铁铲”既是炊事工具,又是垦荒工具。这把铁铲象征了革命先烈在困苦的环境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由此进一步突出了小说的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贺龙在冀中打了齐会战斗,大获全胜,部队需要补充兵员,我就跟上队伍走了。李响争辩着”,新婚不久的李响跟上队伍去抗日,体现了舍家为国,无私奉献的“南泥湾精神”。“那时候的南泥湾,确实难缠,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那里,没吃、没穿、没住的地儿,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可大冬天的到哪里去挖野菜啊?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南泥湾没吃、没穿、没住的地儿,需要人们去开荒,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县上的干部把李响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确实有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用铁铲和矍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为了开垦南泥湾,李响的铁铲用成了“破片片”,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体现了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精神。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云南有众数十万,吐蕃每入寇,常以云南为前锋,赋敛重数,又夺其险要地立城堡,岁征兵助防,云南苦之。清平官郑回因说云南王异牟寻自归于唐,曰:“中国尚礼义,有惠泽,无赋役。”异牟寻以为然,而无路自致,凡十余年。及西川节度使韦皋至镇,招抚境上群蛮,异牟寻潜遣人因诸蛮求内附。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异牟寻上表请弃吐蕃归唐,并遗皋帛书。皋遣其使者诣长安,并上表贺。上赐异牟寻诏书,令皋遣使慰抚之。冬十月甲子,韦皋遣其节度巡官崔佐时赍诏书诣云南,并自为帛书答之。十年春正月,崔佐时至云南所都羊苴咩城,吐蕃使者数百人先在其国,异牟寻尚不欲吐蕃知之,令佐时衣牂牁服而入。佐时不可,曰:“我大唐使者,当得衣小夷之服!”异牟寻不得已,夜迎之。佐时大宣诏书,异牟寻恐惧,顾左右失色,业已归唐,乃欷歔流涕,俯伏受诏。佐时劝异牟寻斩吐蕃使者,去吐蕃所立之号,献其金印,复南诏旧名,异牟寻皆从之,仍刻金契以献,异牟寻帅其子寻梦凑等与佐时盟于点苍山神祠。夏六月,云南王异牟寻遗其弟凑罗栋献地图、土贡及吐蕃所给金印,请复号南诏。癸丑,以祠部郎中袁滋为册南诏使,赐银窠金印,文曰“贞元册南诏印”。滋至其国,异牟寻北面跪受册印,稽首再拜,因与使者宴,出玄宗所赐银平脱马头盘二以示滋。滋曰:“南诏当深思祖考,子子孙孙尽忠于唐。”异牟寻拜曰:“敢不谨承使者之命。”(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南诏归附》)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8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B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C.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D.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赍,“韦皋遣其节度巡官崔佐时赍诏书诣云南”中的“赍”与“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中的“赍”含义相同。B.而,“令佐时衣牂牁服而入”中的“而”与“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中的“而”用法相同。C.欷歔,也作“歔郗”、“唏嘘”,指抽咽声,哭泣后不由自主地急促呼吸;也指叹息声,感慨、叹息。在这里指抽咽声。D.稽首,指古代跪拜礼,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稽首就是头触碰在地上且停留一会儿,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吐蕃进犯内地以云南为前锋,在险要之地设立营堡,并在当地重重加赋征兵助防,云南因此困苦不堪,试图归附唐朝。B.在异牟寻上表请求归顺唐朝后,韦皋送云南的使者到长安,并上表祝贺,后又派节度巡官崔佐时到云南。C.异牟寻不想让吐蕃知道唐使者已到达云南,后在夜间迎接崔佐时,最终归唐,俯首伏地接受诏书,并答应佐时的建议。D.朝廷任命袁滋为册南诏使,袁滋到南诏后,拿出玄宗赏赐的两个银平脱马头盘,并告诫南诏应当子子孙孙效忠于唐。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异牟寻以为然,而无路自致,凡十余年。(2)异牟寻帅其子寻梦凑等与佐时盟于点苍山神祠。14.纪事本末是按照时间顺序,详述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的史书体裁。请简述通鉴纪事本末“南诏归附”唐朝的过程。【答案】10.C11.A12.D13.(1)异牟寻认为是这样,但没有途径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样一共过了十多年。(2)异牟寻带领儿子寻梦凑等人与崔佐时在点苍山神祠立下盟约。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914.①在吐蕃的盘剥重压下,云南王异牟寻打算归附唐朝;②在韦皋任西川节度使时,异牟寻派使者携带生金、朱砂到成都表达通好之意;③韦皋先派崔佐时送诏书到云南,接着朝廷任命袁滋为册南诏使到云南,异牟寻接受了册封,南诏归附唐朝。【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和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派遣三批使者,一批从戎州出发,一批从黔州出发,一批从安南出发,各自携带生金、朱砂来到韦皋处,黄金表明其不动摇的决心,朱砂表明其赤诚的心,都到达成都。“使者三辈”是定语后置句,应该在后置定语“三辈”后断开,据此排除BD;“金以示坚”和“丹砂以示赤心”结构一致,断法也应一致,所以“金”后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及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持有、携带/送给、赋予。两句中的“赍”含义不同。句意:韦皋派节度巡官崔佐时携带诏书到云南。/这就是所说的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B.两句中的“而”都是连词,表修饰,用法相同。句意:让崔佐时穿牂牁人的服装入城。/于是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C.解说正确。D.解说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袁滋到南诏后,拿出玄宗赏赐的两个银平脱马头盘”错误,由原文“异牟寻北面跪受册印,稽首再拜,因与使者宴,出玄宗所赐银平脱马头盘二以示滋”可知,是异牟寻拿出玄宗赏赐的两个银平脱马头盘给袁滋看。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然”,这样;“致”,表达;“凡”,一共。(2)“帅”,带领;“盟”,立盟约;“盟于点苍山神祠”,在点苍山神祠立下盟约。【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吐蕃每入寇,常以云南为前锋,赋敛重数,又夺其险要地立城堡,岁征兵助防,云南苦之。……异牟寻潜遣人因诸蛮求内附”可知,在吐蕃的盘剥重压下,云南王异牟寻打算归附唐朝;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0②由原文“及西川节度使韦皋至镇……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皆达成都”可知,在韦皋任西川节度使时,异牟寻派使者携带生金、朱砂到成都表达通好之意;③由原文“冬十月甲子,韦皋遣其节度巡官崔佐时赍诏书诣云南……癸丑,以祠部郎中袁滋为册南诏使……滋至其国,异牟寻北面跪受册印”可知,韦皋先派崔佐时送诏书到云南,接着朝廷任命袁滋为册南诏使到云南,异牟寻接受了册封,南诏归附唐朝。参考译文:云南有民众数十万,吐蕃每次进犯内地,常常以云南为前锋,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又夺取云南的险要之地建立城池堡垒,每年征兵帮助防守,云南民众因此困苦不堪。清平官郑回趁机劝说云南王异牟寻自行归顺唐朝,说:“中国崇尚礼义,对我们有恩惠,没有赋税和徭役。”异牟寻认为是这样,但没有途径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样一共过了十多年。到西川节度使韦皋至边镇镇守时,招降安抚边境上蛮人各部,异牟寻暗中派人通过那些蛮人向他请求归顺唐朝。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派遣三批使者,一批从戎州出发,一批从黔州出发,一批从安南出发,各自携带生金、朱砂来到韦皋处,黄金表明其不动摇的决心,朱砂表明其赤诚的心,都到达成都。异牟寻上奏表请求背离吐蕃归顺唐朝,并写一封帛书给韦皋。韦皋送云南的使者到长安,并上表祝贺。皇帝赐给异牟寻诏书,命令韦泉派遣使者安抚他。冬十月甲子,韦皋派节度巡官崔佐时携带诏书到云南,并亲自写帛书答复异牟寻。贞元十年春正月,崔佐时到云南都城羊苴咩城,数百吐蕃使者原先就在云南。异牟寻还不想让吐蕃知道这件事,让崔佐时穿牂牁人的服装入城。崔佐时不答应,说:“我是大唐的使者,怎能穿夷人小国的服装!”异牟寻没有办法,在夜间迎接他。崔佐时大声宣读诏书,异牟寻害怕,看身边跟随的人都变了脸色。已经归附唐朝,就抽噎流泪,俯首伏地接受诏书。崔佐时劝异牟寻将吐蕃使者全部杀死,去掉吐蕃立的称号,献出吐蕃给的金印,恢复南诏原来的名称。异牟寻全都听从了他的建议,还刻制金契呈献。异牟寻带领儿子寻梦凑等人与崔佐时在点苍山神祠立下盟约。夏六月,云南王异牟寻派他的弟弟凑罗栋献地图、土产贡物以及吐蕃给的金印,请求恢复南诏国号。癸丑日,朝廷任命祠部郎中袁滋为册南诏使,赐给异牟寻银窠金印,上刻文字“贞元册南诏印”。袁滋到南诏后,异牟寻面向北跪着接受册封的印信,俯身拜两拜,接着宴请使者,异牟寻出示玄宗赏赐的两个银平脱马头盘给袁滋看。表滋说:“南诏应当深切地思念祖先,子子孙孙都要向唐朝尽忠。”异牟寻行拜礼说:“岂敢不恭谨地接受使者的教导。”(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卢龙塞①行送韦掌记②钱起雨雪纷纷黑山外,行人共指卢龙塞。万里飞沙咽鼓鼙,三军杀气凝旌旆。陈琳③书记本翩翩,料敌张兵夺酒泉。圣主好文兼好武,封侯莫比汉皇年。【注】①卢龙塞:燕山隘口,古代军事要塞。②掌记:唐代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掌书记的简称。③陈琳:“建安七子”之一,曾任曹操记室令史,负责撰写章表文檄。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1A.从诗歌题目和诗歌所用的意象可以看出此诗为送朋友去边塞征战的边塞诗。B.首联描写隆冬季节天气恶劣,体现了唐军在严酷的环境中无所畏惧的英勇精神。C.颔联描写万里飞沙的狂肆,三军杀气的凝落,渲染了唐军作战失利的凝重气氛。D.第八句体现了古代诗歌句式上的倒装特点,正常语序应为“封侯汉皇年莫比”。16.颈联是如何塑造韦掌记这一人物形象的?【答案】15.C16.①借用陈琳的典故,表现韦掌记具有斐然的文采;②通过料敌如神、精于排兵布阵的设想,肯定韦掌记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渲染了唐军作战失利的凝重气氛”错误,颔联“万里飞沙咽鼓鼙,三军杀气凝旌旆”,意思是边塞万里飞沙走石,战鼓雄浑浊重,三军的杀气几乎要让旌旗凝滞。这里以万里飞沙、狂风呼啸、鼓角争鸣为背景,表现了大唐三军将士气概豪迈、军容整肃、阵容威武之势。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人物形象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要理解颈联的意思,然后分析其中使用的技巧,展现人物什么特点。“陈琳书记本翩翩,料敌张兵夺酒泉”意思是“掌记你一如陈琳文采华美,料敌如神,设兵布阵,定当克敌制胜,取城夺邑”。颈联前一句写“陈琳”,结合注释三“曾作曹操记室令史,负责撰写章表文檄”可知,这“翩翩”应是说陈琳的文采优秀,这是使用典故人物来写韦掌记,把韦掌记比作陈琳,夸赞其文采优秀;后一句“料敌”是说料敌如神,“张兵”是说精通排兵布阵,“夺酒泉”是战绩,这一句是设想韦掌记料敌如神,巧于设兵,前往边塞一定能够杀敌取胜。由此可见,颈联通过用典、设想,表现对韦掌记的赞美、勉励和期望。(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列传》高度评价《离骚》的写作内容,认为得到完整体现的人文道德与国家治理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贺《李凭箜篌引》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答案】①.明道德之广崇②.治乱之条贯③.女娲炼石补天处④.石破天惊逗秋雨⑤.楼船夜雪瓜洲渡⑥.铁马秋风大散关【解析】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德”“崇”“炼”“洲”。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来,“颜值即正义”的畸形价值观正在悄然流行,偶像产业也因此成了资本眼中的香饽饽。经纪公司与各大网络视听平台以打造偶像团体为目标,将年轻、貌美、帅气的男孩女孩们送上综艺选秀节目、文艺晚会等曝光度高的平台,获取高关注度和粉丝量,从而实现流量变现。为了让自己喜欢的选手①,一场场投票大战在粉丝之间拉开帷幕,让节目制作方、广告商赚得盆满钵满。尝到甜头之后,艺人经纪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些公司的实力②,大公司选拔有潜力的年轻人,并依靠自身资源对其进行培养和包装;而中小型公司更像是以手中的艺人为赌注,在偶像市场进行一场赌博。而很多观众给选手投票时,也不看选手专业能力和文化水平。有的选手根本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唱歌跑调,跳舞跟不上节奏,更别提文化修养和精神涵养了。但这些选手却能凭借高颜值过五关斩六将,在激烈竞争中“躺赢”。为了维持公众的高关注度和高讨论度并转换为高流量数据变现,经纪公司、平台和艺人③立人设,想尽办法做数据,费尽心机争取各种影视剧、综艺节目的露脸机会,刷存在感。三观能跟着五官走吗?我们应少谈一点颜值,多谈一点文化;少来一些假包装,多出一些真精品;少做一些伪流量,多传播一些正能量。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躺赢”是富有生命力的网络热词,用在这里毫无违和感,请结合语境简述其含义及好处。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脱颖而出②参差不齐③挖空心思19.①含义:“躺着就赢了”,即便不作为也能赢。②好处:与“躺平”并列,讽刺了很多选手即使没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和很高的文化水平等,却能凭借“颜值”在激烈竞争中取胜。20.①“三观能跟着五官走吗?”运用反问手法,语气强烈,表明对“颜值即正义”的畸形价值观的反对态度。②“少谈一点……多谈一点……”“少来一些……多出一些……”“少做一些……多传播一些……”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且有递进效果,加强语势,呼吁选手要加强文化素养,少包装,多传播正能量。【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第一空,根据原文“为了让自己喜欢的选手”“一场场投票大战在粉丝之间拉开帷幕,让节目制作方、广告商赚得盆满钵满”可知,此处强调的是人的才能全部表现出来,故填“脱颖而出”。“脱颖而出”的意思是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即本领全部显现出来。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3第二空,根据原文“大公司选拔有潜力的年轻人,并依靠自身资源对其进行培养和包装;而中小型公司更像是以手中的艺人为赌注,在偶像市场进行一场赌博”可知,此处强调的是公司的实力好的和坏的掺杂在一起,故填“参差不齐”。“参差不齐”的意思是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第三空,根据原文“立人设,想尽办法做数据,费尽心机争取各种影视剧、综艺节目的露脸机会,刷存在感”可知,此处强调的是想方设法,费尽心机,且成语需要含贬义,故填“挖空心思”。“挖空心思”的意思是形容费尽心思,想尽一切办法。【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躺赢”表示即便不作为也能赢。根据原文“但这些选手却能凭借高颜值过五关斩六将,在激烈竞争中‘躺赢’”可知,“躺赢”用在这里不仅表明了选秀节目对偶像的打造追逐高颜值、倾向于外表的包装的社会现实,而且抨击了时下流行的“颜值即正义”的畸形价值观,作者运用反讽的手法讽刺了这种行为。【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三观能跟着五官走吗?”反问句突出强调了网络现存的现象,批判了当今“三观跟着五官走”的畸形价值观,这明显是一种悄然流行的不良现象。“少谈一点……多谈一点……”“少来一些……多出一些……”“少做一些……多传播一些……”排比句增强了语势,指出“三观跟着五官走”是一种对待他人的肤浅评判,三观会给网友带来行动或者语言上的变化,这是外貌远远所不能及的。综上所述,作者运用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告诉人们应坚决抵制这种肤浅媚俗的讨论模式,用正确的三观来评论他人。(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拱桥是①的桥,拱桥主要承受轴向压力,拱桥具有跨越能力较大,可节省钢材和水泥,养护、维修费用少,外形美观,构造较简单,利于广泛采用等特点。赵州桥,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城南洨河之上,因赵县古称赵州而得名。它由隋朝匠师李春建造,是世界上现存年代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其建造工艺独特,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显示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漫长岁月中,赵州桥经过无数次洪水冲击、风吹雨打、冰雪风霜的侵蚀和8次地震的考验,②,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这是因为建筑石拱桥的石块截面接近梯形,依靠自身弧形拱式结构可将拱桥受到的竖直向下的压力分解转化为与拱桥石块间相互垂直的侧面斜向压力,并沿着拱形传递到两侧的桥基,再将力转移到地面,因此,石拱桥只要不受到其他方向的力,结构就非常稳固。拱形结构能够有效地缓解热胀冷缩效应,③,因此,建造拱桥要用抗压强度高、抗拉强度低的石块或混凝土等材料。21.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分别用一个疑问句给上面三段文字各加一个标题。每个小标题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①用拱作为桥身主要承重结构②却安然无恙③对建造材料的要求较高22.①拱桥有哪些特点?②赵州桥稳固的奥秘是什么?③拱桥用什么作为建造材料?【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后文“拱桥主要承受轴向压力”“依靠自身弧形拱式结构可将拱桥受到的竖直向下的压力分解转化为与拱桥石块间相互垂直的侧面斜向压力”,可知此处是说拱桥的承压特点,可以填写“用拱作为桥身主要承重结构”之类的句子。第二处,根据前文“赵州桥经过无数次洪水冲击、风吹雨打、冰雪风霜的侵蚀和8次地震的考验”和后文“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可知此处和前文构成了转折关系,是说赵州桥非常坚固,可以填写“却安然无恙”之类的句子。第三处,根据前文“拱形结构能够有效地缓解热胀冷缩效应”和后文“因此,建造拱桥要用抗压强度高、抗拉强度低的石块或混凝土等材料”,可知此处是说建造拱桥对材料的要求高,本处可填“对建造材料的要求较高”之类的句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首先,要概括上面三段文字的中心内容。从“拱桥具有……特点”可知,第一段介绍了拱桥的特点,据此可以设置问题:拱桥有哪些特点?从“漫长岁月中,赵州桥经过无数次洪水冲击、风吹雨打、冰雪风霜的侵蚀和8次地震的考验……这是因为建筑石拱桥的石块截面接近梯形……”可知,第二段主要概述赵州桥为什么能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据此可以设置问题:赵州桥稳固的奥秘是什么?从“因此,建造拱桥要用抗压强度高、抗拉强度低的石块或混凝土等材料”可知,最后一段提到建造拱桥所用的材料,据此可以设置问题:拱桥用什么作为建造材料?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进”者向前,“退”者向后,“达”者通达、豁达。“进”“退”“达”这三字包含着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深蕴为人处世之道,与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息息相关。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有进有退,方能通达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5我们知道,每辆汽车都有若干个前进档,同时也都会有一个倒档。为什么要有倒档?原因很简单,只往前走,不一定能够顺利到达终点,有时候退一下,反倒能走得更快。其实我们的人生之路也是一样,有进有退,方能通达。有进有退,是人生的智慧。即使是忠义无双的关羽,面对曹军的重重围困,最终也选择了退,放下武器投降。兄长生死未卜,身负保护兄长家眷重任,暂时保全大家的性命,是为明智。韩信面对屠夫的挑衅,忍受胯下之辱是一种退,自己志在平定天下,不被一时之怒挡住人生前进的脚步,是为理智。《水浒传》中的杨志,面对泼皮牛二的耍赖不退反进,一刀斩之,让自己身陷囹圄,这不是勇敢,是糊涂。有进有退,是成功的法宝。在各种谈判中,对于核心利益、原则问题坚决不让步,这是一种进。而适当地退让,放弃一些不重要的、非原则性的条款,才能达成最后的协议。如果丝毫不退,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很可能会谈判破裂,一拍两散,白费功夫。在战争中,更要放眼长远,不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当年,面对胡宗南军队的进攻,毛泽东毅然决定主动撤离,放弃延安。两年之后,解放军势如破竹,“宜将剩勇追穷寇”,直过长江,实现了“今天放弃延安,明天换来全中国”的伟大构想,也把“进”“退”之道演绎得淋漓尽致。有进有退,是彻悟后的通透。布袋和尚诗曰:“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低头同样可以看到天上,后退原来正是前行。有时候我们走得太快,可能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有时候我们走得太远,可能忘记了本来想走的路。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当你发现前进已非正途,尝试着后退,说不定能豁然开朗。我们在学习中也是如此,也要有进有退。作为学生,把最多的时间、最大的精力用来读书做题当然是一种进,但当你感到头昏脑胀、精力不济时,去操场上转转,回床上躺会儿,看似浪费了时间,实则积蓄了力量。当你文理分科时遇到像《无问西东》中吴岭澜一样的难题,不以别人的方向为进退,放弃从众的心态,遵从自己心底的真实,才是最正确的选择。那么,我们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呢?答案是,以目标为导向。当进影响了你的最终目标,就不要再进,当退能够帮你达成目标,就大胆地退。不管进退,都是为了目标服务。一味地高歌猛进那是莽汉,一味地退让无度那是懦夫。只有目标明确,进退有据,方能活得通透,过得潇洒,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将“进”“退”“达”三字和具体生活实践相联系。“进”是一个昂扬抗争的姿势,是一种凡事积极向上、勇于进取、敢于奋斗、不怕失败的人生态度,是一种敢闯敢拼、不留退路的顽强与执着。善于“进”的人,充盈着活力与勇气,随时整装待发,永远在路上搏击风雨,永远朝着心中的理想艰难前行。“退”是一个柔和理智的动作,是一种能够委曲求全、懂得忍让、及时止损、善于转身的人生智慧,是一种不疾不徐、掌握节奏的处世风格。善于“退”的人,看得清乱局,会以暂时的隐忍、冷静的避让来缓冲矛盾、免于冲突。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6人生路上一味求“进”或者“退”都太过极端,前者未免激进,后者未免懦弱,只有进退得当,进退相济,才能豁达洒脱,进入“达”的境界。考生可以赞同“进”或“退”的人生态度,但最好是将二者结合起来辩证分析。行文时可以先提出论点“有进有退才是通达人生”,然后分别论证何时、何境当进或当退,恰当引用论据,联系现实生活,说明现代青年学子在具体的学习生活中应如何进退,最后总结全文。立意:1.积极上进,不畏困难。2.善于退让,海阔天空。3.进退有致,通达人生。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