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辽宁省锦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解析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辽宁省锦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生涯规划一词出现之前,学者们都是围绕职业规划来进行研究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帕森斯所提出的“人职匹配”理论,就是在清楚每个人的能力倾向、兴趣等主观条件和社业岗位需求的客观条件基础上,将二者相结合、相对照、再匹配的理论。帕森斯之后,舒伯拓宽了生涯规划的内容,提出了生涯发展的概念。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的核心在于人的“个别差异”,职业是相对固定的,是使不同特质的人去匹配不同工作的需求。而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的核心则是人的“个别发展”,人的职业生涯是发展变化的,是让工作来贴近人的生活。从职业规划到生涯规划,“生涯”一词的含义也丰富起来,“生涯”被用来说明一个人的生活历程。着重指一个人的职业或行业。与普通的工作不同。“生涯”一词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具有某种发展前景的职业;二是指连续性的、稳定的职业。舒伯认为,只关心人的一两次职业选择是不够的,应该关心人一生的生涯发展和角色变化。因此,舒伯创造性地用“生涯彩虹图”来表示一个人生活的广度和生活的空间。个人生活的广度,即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这五个主要的生涯阶段;个人生活的空间。即个体所扮演的子女、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夫妻、家长、父母和退休者这九种生涯角色。舒伯还将生涯发展阶段和在各个阶段人的角色结合起来,提出每个阶段的人都是多种角色的综合体。在不断探索发现、构建自我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独一无二的、有目的的、连续不断的生活模式,过一种有意义的人生。舒伯认为,15~24岁是个人认真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的黄金周期,这一时期又细分为三个小阶段,试探期(15~18岁)、转换期(18~22岁)和试验并初步承诺期(22~24岁)。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生涯发展任务。而高中阶段正处在职业生涯探索期中的“试探期”。其主要任务是在进行生涯规划时不仅需要考虑个人的需要、兴趣、能力与机会,并形成暂时性的决定,而且需要不断地考虑可能从事的职业领域和工作层次。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把自己的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摘编自《一文读懂“什么是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材料二:近日,《工人日报》记者走访后发问,大学就业指导为何总是“水水的”?网上猛搜信息,线下四处打听,“大数据填志愿”颇受欢迎,号称“顶级专家一对一辅导”第18页/共1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的机构大有市场……这背后站着的一个个迷茫的考生、焦虑的家长,都指向同一个话题——生涯规划教育。现实中,关于生涯规划,很多学生都是从高考填报志愿开始的,而且是“被开始”的。很多人选择学校、专业,最看重、最计较的就是与分数“门当户对”,最好一分都不要浪费,专业如何倒在其次——选专业靠感觉、凭印象,甚至完全依赖家长。也因此,很多网友后来吐槽,现在眼睛里流的泪都是当年选专业时脑袋里进的水!一些职场新人对于就业和职业的认知,依然停留在“入学”阶段。他们对自己的兴趣、志向很懵懂,对不同岗位的选择无所适从,甚至对就业有抵触心理……近年来,“慢就业”火热,这背后有观念变迁等因素,但职业教育和指导也“难逃干系”。不少高校对学生就业指导重视不够,老师多由学院辅导员“客串”,不少学生只为混学分,其效果可想而知。生涯规划一头连着千千万万个家庭,一头连着就业市场、劳动者大军建设,如此重要的事情,必须高度重视,早做打算。着眼长远,要强化顶层设计。目前,碎片化的就业指导,距离需求相去甚远;零星、不成体系地开展,更难适应社会发展。在这个问题上,教育部门不妨加强统筹谋划,出台专门的教育计划、指导方案等。比如在英国,学校会为9~11年级的学生进行完善的生涯教育规划;在日本,初一至高三的学生都有一门生涯指导课程;等等。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这离不开系统的制度设计,需要专业的师资支持,没有长远规划、统一部署、有序推动,很难完成。立足当前,可以做的也有很多。各高校有必要将职业教育、就业指导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立足实际,着力补齐短板,把“水课”变成“金课”。对中小学来说,当前一些学校已有相关尝试,今后不妨投入更多资源,步子迈得更大些。主动与企业、社会机构等合作。比如国外学生能以小组的形式去不同企业进行职业体验。每学期轮换,企业会安排优秀员工招待,甚至还专门配备职业启蒙志愿者……多方合力,让孩子对自己、对职业、对今后的生活有更多认识和想法,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学会将其转变成职业兴趣和事业追求,这是学生最需要的“干货”,也正是教育者、社会的责任所在。(摘编自《“生涯规划教育”要从孩子开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楚个人能力倾向、兴趣等主观条件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客观条件是“人职匹配”理论的重要前提。B.舒伯提出了生涯发展的概念,从个人生活的广度和生活的空间去思考人一生的生涯发展和角色变化。C.一些职场新人对于就业和职业的认知,依然停留在“人学”阶段,主要表现在缺乏对自身和对岗位的认知等方面。D.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大学生面对就业有抵触,对岗位选择无所适从的“慢就业”心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第18页/共1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生涯规划,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与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相比,前者内容相对丰富。C.根据舒伯的黄金周期说法,生涯规划教育至迟在高中阶段就应该开始。D.现在的学生在报考大学及专业时,有了从看重、计较分数到看重专业的变化。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梁从诫没有按照母亲林徽因的期望选择清华建筑专业,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去了北大攻读历史。B.毛泽东结束了为期五年半的师范求学生涯,立刻投身革命事业,为解放全中国解放全人类奉献自己的一生。C.面对就业压力大、专业对口难的情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参加公务员考试,导致报考人数居高不下。D.湖南考生钟芳蓉在高考中取得了676分的成绩,以全省文科第四名的身份报考了自己钟爱的北大考古专业。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论语》,这句话对我们的生涯规划有所启发。请结合材料一加以分析。5.高中生为什么要重视“生涯规划教育”?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看法。【答案】1.D2.D3.C4.①孔子立志向学,启发我们要以“个别发展”(自身发展)为核心进行生涯规划。②孔子不同阶段有不同成长目标,启发我们要关心个人一生的生涯发展和角色变化。5.①高中阶段属于职业生涯黄金周期中的试探期。②这一阶段,高中生对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以及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领域和工作层次缺乏认知,需要接受这一方面的教育。【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导致了……”以偏概全。由材料二中“‘慢就业’火热,这背后有观念变迁等因素,但职业教育和指导也‘难逃干系’”可知,“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有了从看重、计较分数到看重专业的变化”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很多人选择学校、专业,最看重、最计较的就是与分数‘门当户对’,最好一分都不要浪费,专业如何倒在其次——选专业靠感觉、凭印象,甚至完全依赖家长”可看出,没有提到这种变化。第18页/共1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3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中美国学者帕森斯所提出“人职匹配”理论,人职匹配理论的核心在于人的“个别差异”。C.很明显是一种逃避,不是一种主动寻求“让工作匹配生活”的方式。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以及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这段话出自《论语·为政》,孔子的意思是:“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为人处世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孔子一生都在不断学习,这与材料一中的“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的核心则是人的‘个别发展’,人的职业生涯是发展变化的,是让工作来贴近人的生活”的理论相契合。这就启示我们,要以“个别发展”(自身发展)为核心进行生涯规划。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这符合材料一中的“舒伯认为,只关心人的一两次职业选择是不够的,应该关心人一生的生涯发展和角色变化”这一观点。孔子不同阶段有不同成长目标,启发我们要关心个人一生的生涯发展和角色变化。【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材料一“舒伯认为,15~24岁是个人认真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的黄金周期”“而高中阶段正处在职业生涯探索期中的‘试探期’”,可见高中阶段属于职业生涯黄金周期中的试探期。材料二“现实中,关于生涯规划,很多学生都是从高考填报志愿开始的,而且是‘被开始’的。很多人选择学校、专业,最看重、最计较的就是与分数‘门当户对’,最好一分都不要浪费,专业如何倒在其次——选专业靠感觉、凭印象,甚至完全依赖家长”“多方合力,让孩子对自己、对职业、对今后的生活有更多认识和想法,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学会将其转变成职业兴趣和事业追求,这是学生最需要的‘干货’,也正是教育者、社会的责任所在”,可见这一阶段,高中生对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以及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领域和工作层次缺乏认知,需要接受这一方面的教育。(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渔村的炊烟文本一:第18页/共1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4我的故乡在东南沿海的一个渔村。小时候,最喜欢和伙伴们爬到村后的山上,眺望鳞次栉比的房屋冒出的袅袅炊烟。那欢快、朴素的炊烟,从家家户户烟囱里徐徐而出,飘舞如轻纱,斜飞似绸带⋯⋯它们与千变万化的云朵相互映衬,最终消失在海天远处。早晨、中午、晚上的炊烟各有不同。清晨时,海天还未醒来,零星的炊烟从斑斑青瓦间现出身姿,村巷中时近时远的鸡鸣声衬得清晨更加宁静。闽江入海口飘来的薄雾,仿佛为炊烟铺了一层底色。炊烟中,可见影影绰绰的人影,偶尔传来呼儿唤女、嘱咐添衣的声音,以及渔民收拾渔具窸窸的声响。等到一轮红日豁然展现在村庄的上方,烟色也渐渐浓重起来。而中午时的炊烟,则夹杂着饭菜的香气,大人们早已在案板及灶台前,削、碾、揉、捏……忙活半天,端上一碗碗新出锅的鱼丸、鱼面,热气腾腾。大老远,就能听见乡音俚语欢快地在左邻右舍间跳跃。天色渐渐暗下来了,炊烟再次从灶膛处升腾起来,微风拂过,便在幽深狭窄的村巷中徘徊,或在苔藓斑驳的青石路上缱绻,然后化作浅淡的烟缕,向远处慢慢飘去。在我的乡愁记忆里,那亲切、轻盈的炊烟,满是温暖的气息。特别是到了逢年过节的日子,缕缕炊烟就会集结成方阵,以一种别样舒展、高旷的姿态,给人以亲情的召唤。那些海上捕捞归来的人,远远地望见炊烟,就仿佛看见家中锅灶旁忙碌的亲人正在准备着热腾腾的饭菜,那饭菜中饱含着家人的汗水和牵挂,氤氲着团聚的期待和喜悦。他们辛劳顿消,浑身都暖和了起来。炊烟袅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在大海上辛勤劳作,为的就是让渔获满满,炊烟不断。他们经过大风大浪的洗礼,愈加认定:家中灯火的温暖和柴米油盐的充实,便是人生的幸福。然而在过去,渔村地窄,村偏,人穷,仅靠人的双手在茫茫大海上劳作,收获甚微。过去紧缺柴火,人们得去外县山区找柴砍柴,而后雇船回乡,历经千辛万苦。而找一次柴仅能应付两三个月,一年得往返三四次。每每说起这些,老人们都叹息不已。为了节省柴火,渔村人更是想尽一切办法,比如将好的柴块垫底,使火更旺,而将碎杂的柴铺在上面;烧完的火炭要扒出来,待冷却后二次利用,拿来生火炖汤、熬药;火灰可当肥料,一担卖五六角⋯⋯改革开放后,渔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单纯从事渔业,转变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除了从事海洋捕捞外,人们大力发展海产品养殖、冷冻加工、造船、织网等产业,收入显著提高。大船小船也都装上了现代化器械,风风雨雨里,满载而归的日子更多了。接续的奋斗,使许多人都摆脱了贫困。不少人家,眼看着盖起了新房,便开始思量着改善伙食。于是,渔家灶膛的火苗愈燃愈旺了,升腾的炊烟也愈来愈欢了。鸡、鸭、鱼、肉,随心烹饪;锅、碗、瓢、盆,协奏成曲。缭绕、繁忙的炊烟,喜气洋洋,轻拂着一家家厅堂,喜跃马鞍墙,俯瞰遍野梅……生活条件改善了,渔村人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有人在新居里摘着香瓜,看见熟人路过,一声亲切的招呼响起:“刚摘下的,带几个回去给孩子吃吧。”有人去邻居厨房借点蚝油,邻居刚好煮出一锅海鲜:“来,坐下尝一口!”村头常年缭绕的炊烟下,时而还有邂逅发生:“好久不见啰!听说你在外省做生意?来,进屋喝杯茶吧!”⋯⋯第18页/共1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5举止之间,言语之中,善意的微笑,温暖的话语,熨帖着人们的心灵。如今,家家户户用上了煤气灶,只有在岁末年关的时候,需要大灶蒸年糕,炊烟才又重新冒出来,缠缠绕绕,蓬蓬松松,勾起人心底不尽的乡思与乡情,满溢出童年和时光的味道。这些年,我常回老家看望母亲,每当亲人团聚、朋友相会,或有游子从远方归来之时,村头巷尾,一家家屋内,都会烟气轻笼。亲情的交织,孩子的欢笑,热腾腾的美味,让人畅享到家的温馨与幸福。各家各户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袅袅炊烟下,对许多食材,人们既有传承习俗的做法,又有厨艺翻新的尝试。记得有一年除夕,我的少年伙伴就办了一回家乡“十大名菜”宴,特意请来了村里的几个长辈一起过年。桌上,有红鲟蒸粉丝、鸡汤氽海蚌、煎糟鳗鱼块、香油元宝虾、火锅鱼丸汤、什锦太平燕、蟹炒白粿、爆炒双脆、荔枝肉和甜芋泥等“名菜”,色、香、味俱全,村里人啧啧称道。炊烟慢慢拂过渔村的街巷与人家,在渔村上空轻舞出幸福的味道……(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文本二:散文的“非虚构写作”,表现为作家所写的人、事、情、景必是他的亲历和体验,且带有强烈的个人化感受。同时,不能为了“非虚构”而牺牲审美性。散文的审美性体现在多个方面:表达最为丰富多样的情感;注重形象的饱满,无论是人物还是景物,都需经过作者主观体验的过滤与艺术性的加工,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讲究语言表达和韵味。(摘编自陈剑晖《非虚构写作与散文的审美性》,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尽管改革开放后生活条件改善了,但只有在岁末年关时渔村才重新飘起炊烟,这里流露出作者深深的无奈与伤感之情。B.“欢快、朴素的炊烟,从家家户户烟囱里徐徐而出”,营造出与“依依墟里烟”相似的意境,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C.无论是在物质匮乏、生活艰辛的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化生活中,渔村人奋斗的本色不变。D.文章围绕“渔村炊烟”,不惜笔墨描写渔村人的饮食生活,平凡生活中蕴含着习俗传承、人情世味。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时空跨度大,从童年到现在,从村里到村外,选材丰富,手法灵活,主题突出。B.文章构思巧妙,以小见大,琐事不“琐”,小事不“小”,以渔村炊烟表现人民生活的变化,社会时代的变迁。C.第18页/共1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6渔村人的生活,早年艰辛如今富足,对比鲜明,欲扬先抑,突出了改革开放让渔村经济由落后走向快速发展。D.文章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绘景抒情,都有作者鲜明的生活印记,体现了散文“非虚构”写作的特点。8.文本一最后一段中“幸福的味道”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散文审美性的。【答案】6.A7.C8.①在渔村炊烟中有作者亲切温暖的童年记忆,熨帖人的心灵。②渔村炊烟让人感受到亲情的召唤、家的温馨与幸福以及善意的邻里乡情。③渔村生产生活的变化、生活的改善给人们带来了幸福和满足。9.①表达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文章真实记录了作者对渔村炊烟的感受与体验,表达了浓浓的乡愁,表现了温暖的亲情、邻里情以及对渔村发展的幸福感受。②写出了饱满而独特的形象。文中的渔民勤劳能干、纯朴善良;渔村祥和宁静,炊烟袅袅,呈现出祥和温馨的画面。③文字优美而富有韵味。本文语言简洁质朴,清新优美,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长短句结合,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流露出作者深深的无奈与伤感之情”错。根据文本一第⑦段“只有在岁末年关的时候……满溢出童年和时光的味道”及“亲情的交织……又有厨艺翻新的尝试”可知,作者在这里流露出的不是“深深的无奈与伤感之情”,而是乡思之情和一种欣慰与幸福的感受。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C.“对比鲜明,欲扬先抑,突出了改革开放让渔村经济由落后走向快速发展”错。根据文章第⑤段内容可知,作者是想表达改革开放后,渔村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渔村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分析文章意蕴的能力。结合“我的故乡在东南沿海的一个渔村。小时候,最喜欢和伙伴们爬到村后的山上,眺望鳞次栉比的房屋冒出的袅袅炊烟。那欢快、朴素的炊烟,从家家户户烟囱里徐徐而出,飘舞如轻纱,斜飞似绸带⋯⋯”可知,在渔村炊烟中有作者亲切温暖的童年记忆,熨帖人的心灵。第18页/共1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7结合“缕缕炊烟就会集结成方阵,以一种别样舒展、高旷的姿态,给人以亲情的召唤”“亲情的交织,孩子的欢笑,热腾腾的美味,让人畅享到家的温馨与幸福”“有人在新居里摘着香瓜,看见熟人路过,一声亲切的招呼响起”可知,渔村炊烟让人感受到亲情的召唤、家的温馨与幸福以及善意的邻里乡情。结合“生活条件改善了,渔村人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举止之间,言语之中,善意的微笑,温暖的话语,熨帖着人们的心灵”“我的少年伙伴就办了一回家乡‘十大名菜’宴,特意请来了村里的几个长辈一起过年”可知,渔村生产生活的变化、生活的改善给人们带来了幸福和满足。【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首先从文本二中筛选散文审美性的体现,再结合文本一具体分析。表达了丰富的情感体验。“那欢快、朴素的炊烟,从家家户户烟囱里徐徐而出,飘舞如轻纱,斜飞似绸带⋯⋯”“在我的乡愁记忆里,那亲切、轻盈的炊烟,满是温暖的气息”“举止之间,言语之中,善意的微笑,温暖的话语,熨帖着人们的心灵”文章真实记录了作者对渔村炊烟的感受与体验,表达了浓浓的乡愁,表现了温暖的亲情、邻里情以及对渔村发展的幸福感受。写出了饱满而独特的形象。“炊烟中,可见影影绰绰的人影,偶尔传来呼儿唤女、嘱咐添衣的声音,以及渔民收拾渔具窸窸的声响”文中的渔民勤劳能干、纯朴善良;“天色渐渐暗下来了,炊烟再次从灶膛处升腾起来,微风拂过,便在幽深狭窄的村巷中徘徊,或在苔藓斑驳的青石路上缱绻,然后化作浅淡的烟缕,向远处慢慢飘去”渔村祥和宁静,炊烟袅袅,呈现出祥和温馨的画面。文字优美而富有韵味。本文语言简洁质朴,清新优美,“飘舞如轻纱,斜飞似绸带”“那欢快、朴素的炊烟”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炊烟的形象具体生动;“零星的炊烟从斑斑青瓦间现出身姿,村巷中时近时远的鸡鸣声衬得清晨更加宁静”“炊烟袅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短句结合,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唐宪宗元和十二年,五月丁丑,李愬遣方城镇遏使李荣宗击青喜城,拔之。愬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愬厚待吴秀琳,与之谋取蔡。秀琳曰:“公欲取蔡,非得李祐不可,秀琳无能为也。”祐者,淮西骑将,有勇略,守兴桥栅,常陵暴官军。庚辰,祐帅士卒刈麦于张柴村,愬召厢虞候史用诚,戒之曰:“尔以三百骑伏彼林中,又使人摇帜于前,若将焚其麦积者。祐素易官军,必轻骑来逐之,尔乃发骑掩之,必擒之。”用诚如言而往,生擒祐以归。将士以祐向日多杀官军,争请杀之。愬不许,释缚,待以客礼。时愬欲袭蔡而更密其谋独召祐及李忠义屏人语或至夜分他人莫得预闻诸将恐祐为变多谏愬愬待祐益厚第18页/共1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8士卒亦不悦,诸军日有牒称祐为贼内应,且言得贼谋者具言其事。愬恐谤先达于上,己不及救,乃持祐泣曰:“岂天不欲平此贼邪!何吾二人相知之深而不能胜众口也。”因谓众曰:“诸君既以祐为疑,请令归死于天子。”乃械祐送京师,先密表其状,且曰:“若杀祐,则无以成功。”诏释之,以还愬。愬见之喜,执其手曰:“尔之得全,社稷之灵也!”乃署散兵马使,令佩刀巡警,出入帐中。或与之同宿,密语不寐达曙,有窃听于帐外者,但闻祐感泣声。时唐、随牙队三千人,号六院兵马,皆山南东道之精锐也。愬又以祐为六院兵马使。旧军令,舍贼谋者屠其家。愬除其令,使厚待之。谋反以情告愬,愬益知贼中虚实。乙酉,愬遣兵攻朗山,淮西兵救之,官军不利。众皆怅恨,愬独欢然曰:“此吾计也!”乃募敢死士三千人,号曰突将,朝夕自教习之,使常为行备,欲以袭蔡。会久雨,所在积水,未果。(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六》)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愬欲袭蔡/而更密其谋/独召祐及李忠义屏人语/或至夜分/他人莫得预闻/诸将恐祐为变/多谏愬/愬待祐益厚/B.时/愬欲袭蔡而更密/其谋独召祐及李忠义屏人语/或至夜分/他人莫得预闻/诸将恐祐为变/多谏愬/愬待祐益厚/C.时愬欲袭蔡/而更密其谋/独召祐及李忠义屏人/语或至夜分/他人莫得/预闻诸将恐祐为变/多谏愬/愬待祐益厚/D.时愬欲袭蔡而更密/其谋独召祐及李忠义屏人语/或至夜分/他人莫得预闻诸将/恐祐为变/多谏愬/愬待祐益厚/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君主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如“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康熙”是清圣祖的年号。B.“拔之”与“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拔”字含义相同。C.“祐素易官军”与“以乱易整”(《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易”字含义不同。D.署是代理、暂任的意思,同“权”“摄”“除”“擢”等词一样,在古代都是表兼代官职的词语。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愬每次得到投降的士兵,一定亲自招来询问情况,因此,李愬对敌人的险要和容易攻占的地方、哪里空虚和哪里充实等情况都很了解。B.在对付李祐时,李愬利用了李祐的行事特点,安排史用诚事先埋伏,另派人在李祐的正面摇旗呐喊,最终亲自将李祐活捉,却没有杀他。C.军队每天都有情报说李祐是敌人的内应,而且说是抓到敌方间谍招供这一事情,李愬担心毁谤的话先到了皇帝那里,自己来不及救李祐。D.李愬废除了窝藏敌方间谍要诛杀全家的旧军令,让部下厚待敌方间谍。这样间谍反而把敌情告诉给了李愬,李愬更加了解敌人内部的虚实。第18页/共1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9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愬召厢虞候史用诚,戒之曰:“尔以三百骑伏彼林中,又使人摇帜于前,若将焚其麦积者。(2)愬遣兵攻朗山,淮西兵救之,官军不利。众皆怅恨,愬独欢然曰:“此吾计也!”14.请简单说说选文中李愬的谋略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0.A11.D12.B13.(1)李愬叫来厢虞候史用诚,告诫他说:“你带领骑兵三百人在那片树林中埋伏下来,再让人在前面摇动旗帜,做出将要焚烧他们的麦堆的样子。(2)李愬派兵攻打朗山,淮西的军队前来援救,朝廷军队作战失利。将士们都惆怅恼恨,只有李愬一人高兴地说:“这是我的计策啊!”14.(1)作战前掌握敌情虚实(2)善于利用敌方将领的行事特点进行军事部署(3)善待信任投降将领(4)废除了窝藏敌方间谍要诛杀全家的旧军令,让部下厚待敌方间谍以达到感化目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时,李愬准备夜袭蔡州,谋划更为隐秘。他单独叫来李祐和李忠义,屏退外人后才进行交谈,有时谈话一直延续到夜半,别人都不能够参与商议。各将领担心李祐制造变故,往往规劝李愬,而李愬对待李祐更为优厚。“密”作为动词,“其谋”是它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预闻”的主语是“他人”,中间不可断开,且“诸将”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诸将”前面断开。排除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都是“攻占,夺取”的意思。句意:攻下它/此后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C.正确。“易”:轻视,看不起;代替。两句中的“易”字含义不同。句意:李祐平时小看官军/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D.错误。“除”是授予官职,“擢”是提拔官职。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第18页/共1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0B.“李愬……最终亲自将李祐活捉”错误,根据原文“用诚如言而往,生擒祐以归”可知,是史用诚按照李想的吩咐活捉了李祐。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率领、带领;“于前”状语后置,在前面;“若”,好像。(2)“遣”,派遣:“怅恨”,惆怅恼恨;“欢然”,高兴的样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1)由原文“愬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可知,作战前掌握敌情虚实(2)由原文“戒之曰:‘……祐素易官军,必轻骑来逐之,尔乃发骑掩之,必擒之。’用诚如言而往,生擒祐以归”可知,善于利用敌方将领的行事特点进行军事部署(3)由原文“愬不许,释缚,待以客礼”可知,善待信任投降将领(4)由原文“旧军令,舍贼谋者屠其家。愬除其令,使厚待之。谋反以情告愬,愬益知贼中虚实”可知,废除了窝藏敌方间谍要诛杀全家的旧军令,让部下厚待敌方间谍以达到感化目的。参考译文:第18页/共1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1唐宪宗元和十二年丁丑(十八日),李愬派遣方城镇遏使李荣宗进攻青喜城,并攻下它。每当李愬得到归降的士兵,一定要亲自领来询问淮西的底细,因此他对敌方的地形和兵力分布都了解清楚了。李愬优待吴秀琳,与他策划夺取蔡州。吴秀琳说:“如果您打算夺取蔡州,非有李祐不可,我是无能为力的。”李祐是淮西的骑兵将领,勇敢而有谋略,防守兴桥栅,经常侵凌欺辱官军。庚辰(二十一日),李祐率领士兵在张柴村收割麦子,李愬叫来厢虞候史用诚,告诫他说:“你带领骑兵三百人在那片树林中埋伏下来,再让人在前面摇动旗帜,做出将要焚烧他们的麦堆的样子。李祐平时小看官军,肯定会率领轻装的骑兵前来驱逐他们。这时,你便派骑兵袭取他,肯定能够将他擒获。”史用诚按照李愬的吩咐前往,活捉李祐而回。由于李祐往日杀害了许多官军,将士们争着请求将他杀掉。李愬不肯答应,给他松了绑,以宾客的礼节对待他。当时李愬准备夜袭蔡州,谋划更为隐秘。他单独叫来李祐和李忠义,屏退外人后才进行交谈,有时谈话一直延续到夜半,别人都不能够参与商议。各将领担心李祐制造变故,往往规劝李愬,而李愬对待李祐更为优厚。士兵们也不高兴,各军每天都有文书声称李祐是淮西叛贼的内应,而且说是听敌方奸细讲的具体情况。李愬担心诽谤的言语事先传到朝廷,自己来不及搭救李祐,便握着李祐的手哭泣着说:“难道是上天不愿意平定这伙贼人吗?为什么你我二人相互了解得如此深切,但就是不能够制服众人的议论呢。”因而,李愬对大家说:“既然诸位怀疑李祐,请大家让他到天子那里接受死刑吧。”于是,李愬给李祐加上枷锁,将他送往京城,事先暗中上表讲清具体情况,而且说:“如果杀了李祐,战事就无法取得成功。”宪宗颁诏释放李祐,将他还给李愬。李愬见到李祐时,高兴地握着李祐的手说:“你得以保全,这是社稷的威灵有知啊!”李愬便任命李祐为散兵马使,让他带着佩刀巡视警戒,在自己的帐中往来。有时,李愬与他一同就寝,秘密交谈,直到透出曙色也不入睡,有人在帐外暗中偷听,只能听到李祐感动的哭泣声。当时,唐州、随州节度使牙卫队三千人,号称六院兵马,都是山南东道精悍勇锐的军队,李愬又任命李祐为六院兵马使。原先的军令规定,对留宿敌方奸细的人,要屠杀他的全家。李愬废除这一军令,让人们优待敌人的奸细,奸细反而将实情报告给李愬,李愬愈发了解敌人的情况。乙酉(二十六日),李愬派兵攻打朗山,淮西兵前去援救,朝廷军队作战失利。将士们都惆怅恼恨,只有李愬一人高兴地说:“这是我的计策啊!”于是,李愬募集了敢死之士三千人,号称突将,天天亲自教练他们,让他们经常做好出发的准备,李愬就是打算以这支军队袭击蔡州。(只是)适值多日落雨,到处积满雨水,这一计划没有实现。(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六》)(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15.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声夺人,渲染出江潮磅礴的气势,并且巧妙地用雷声来衬托潮声。B.颔联描写了县衙门内连骑涌出、赶到江岸观潮的盛景和望潮人的心理。C.颈联以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等为背景,写大潮远远到来的壮丽景象。D.这是一首咏钱江潮的名作,张弛有度,句句紧凑,结构严谨,雄健阔大。16.本诗尾联极富表现力,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赏析。【答案】15.A16.(1)“惊涛来似雪”,通过比喻手法,视听结合,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的情景,令人惊心动魄。(2)“凛生寒”呼应“来似雪”,侧面续写观潮人的感受,江潮扑面而来,使人凛然生寒,烘托了钱塘潮的骇人气势,意味隽永。【解析】【15题详解】第18页/共1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错在“巧妙地用雷声来衬托潮声”,“雷震”喻指潮声,并非实指雷声。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惊涛来似雪”,采用了比喻修辞,将浪花比作白雪,可以想象其气势磅礴之态,既是看到了浪涛涌来,也听到了巨响,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江潮涌来,浪花四溅的壮阔景象。“凛寒生”写的是人的感受,浪涛涌来,如千万堆白雪在前,让人感到寒气凛冽,也侧面写出了钱塘潮的骇人气势,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则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哲理。(3)古人常借酒兴作诗,盛酒的“樽”(尊)的意象出现在很多诗词中,比如诗句“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忧劳可以兴国②.逸豫可以亡身③.人生代代无穷已④.江月年年望相似⑤.人生如梦⑥.一尊还酹江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逸豫、已、望、酹。第18页/共1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3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在穿越了一条条宽阔马路,躲过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①的人群,准备走进那座高楼大厦的时候,却忽然被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孤独感袭击。于是,我飞离城市,开始找寻那些遗失在远处的疼痛或者温柔,来到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转过一道山梁,又穿过一道峡谷,眼前②。那是一种惊诧!仿佛一下子掉进了一幅最浓艳的油画里。一朵秋阳,斜挂山腰,被染红的山风成了最随心的画家。一笔画山,山披灿烂,一笔描水,水放金光,一笔泼在山沟里,沟里成了五彩的天堂。拨开路边密密麻麻鲜嫩的细叶,下面,竟藏有一弯清溪。③,闭目细听,一股山泉之清凉,潺潺之清音,朗朗之清虹,刹那间沁过心田,直达肺腑,更是说不出的爽朗。寻着水声一路走来,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会被浓阴掩翠,一会儿环佩叮当,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柔润如美玉。那是谁家女儿悬挂于颈间的玉璞?押着唐韵,携着汉风,一点点的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这真是“人间仙境”,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人间仙境”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B.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给工人做饭吃。D.闽宁镇能在短短20年变成“金沙滩”,是每一个扶贫干部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熙熙攘攘②豁然开朗③屏气凝神(凝神敛息)19.A20.①运用比喻和比拟(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清溪之水比作多羞的少女,以琵琶遮面写出清溪藏在细叶下的情态;再用排比的修辞写出溪水的捉摸不定。②想象丰富,形象生动的表现了清溪宁静、柔润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溪流和自然的向往与热爱。同时排比修辞的运用也使文章更富有气势和感染力。【解析】【18题详解】第18页/共1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修饰“人群”,指人很多,可填“熙熙攘攘”。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第二空,此处指从城市来到山村,眼前变得开阔,可填“豁然开朗”。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变为开阔光亮,或比喻对某一问题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第三空,此处与“闭目细听”搭配,指仔细认真地听,可填“屏气凝神”“凝神敛息”。屏气凝神(凝神敛息):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人间仙境”引号表强调。A.表强调。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反语。D.表示特殊含义。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半遮面”运用比喻手法,将清溪之水比作多羞的少女;“多羞”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清溪半遮半掩的特点;结合“拨开路边密密麻麻鲜嫩的细叶,下面,竟藏有一湾清溪”可知,这里运用比喻,以琵琶遮面写出清溪藏在细叶下的情态;“一会被浓荫掩翠,一会儿环佩叮当,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这四个“一会儿”具体写出了清溪的“多羞”,又构成排比,写出溪水的多变和捉摸不着;“浓荫掩翠”“碧玉”是视觉,“环佩叮当”是听觉,视听结合,写出溪水的美好和动感;“弯成一枚碧玉”“柔润如美玉”,运用比喻手法,将溪水比作碧玉、美玉,极写溪水之色泽和平静无波,将人的心境也感染得宁静下来。“那是谁家女儿悬挂于颈间的玉璞?押着唐韵,携着汉风,一点点地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此句想象丰富,把迎面而来的清溪想象成富有古朴风韵的玉璞,让人心境清凉而宁静,描写形象生动,富有气势和感染力,表达了作者对溪流和自然的向往与热爱。(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第18页/共1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5“反向旅游”是指年轻游客为了避开人潮,选择非著名旅游小城,从而安静、清闲地度假。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里,部分原生态、商业化程度较低的小众景点、非著名旅游城市就受到年轻游客大力追捧。①?一方面,热门旅游景点一到节假日往往人满为患、价格飙升,难免让人望而生畏。由此,一些非著名旅游小城凭借着相对清静、价格亲民的优势,成了“冷门好去处”。另一方面,②,各种网络平台一传十、十传百,使一些值得游玩的小众城市、景点成功出圈。“反向旅游”代表了旅游市场的新变化,意味着互联网时代,年轻人不再盲目从众,而是对旅游体验、游玩品质有了更高要求。因此,旅游市场也应加大优质产品的供给,尤其是对传统的一些热门景区,应该不断升级服务和体验。如果仗着旅游资源丰富、唯一,便不思进取,热门景区③。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将“加大”改成“增加”,或在“供给”后加“力度”;“传统的”与“一些”位置对换。22.①“反向旅游”为何受追捧②网络宣传十分发达③早晚会变成冷门景区【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搭配不当,“加大……供给”搭配不当,将“加大”改成“增加”,或在“供给”后加“力度”;二是语序不当,“尤其是对传统的一些热门景区”语序不当,“一些”是数量词,应放在“传统的”前面。【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文“一方面,……另一方面……”可知,讲的是“反向旅游”受追捧的原因,再结合此处的问号可知,是在问“反向旅游”为何受追捧,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反向旅游’为何受追捧”。第二空,结合下句“各种网络平台一传十、十传百,使一些值得游玩的小众城市、景点成功出图”可知,是网络宣传使得一些值得游玩的小众城市、景点成功出图,可见网络宣传十分发达,所以此处应该填写“网络宣传十分发达”。第三空,结合“如果仗着旅游资源丰富、唯一,便不思进取”可知,这样做的结果是热门景区早晚会变成冷门景区,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早晚会变成冷门景区”。第18页/共1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6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也有人说,一个人经历的范围,就是他的人生;还有人说,一个人计较的范围,就是他的胸怀。正值芳华的你,读了以上材料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列出了三种观点,这三种观点实际上都是对人生的思考。第一种观点讲行走与世界的关系,一个人行走得越远,他的世界就越大;行走得越近,他的世界就越小。要注意不能狭义地理解“行走”和“世界”的含义,这里的“行走”和“世界”都是广义的。第二种观点讲人生与经历的关系,一个人的经历丰富与否,决定了他人生的丰盈与单薄。第三种观点讲人生与胸怀的关系,一个人计较越多,他的胸怀越狭窄;计较越少,他的胸怀就越宽广。综合以上三点,关键就是思考打造怎样的人生,考生可以在三种观点中作出自己的选择,可以认同也可以否定,只要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正值芳华的你”限定了写作者的身份;“读了以上材料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表明考生展开联想和思考要从“以上材料”出发;“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提示考生要把当下与未来发展相结合。作为当代青年,考生应将自身的人生追求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写“行走”与“世界”。可以由浅入深,由双脚的行走到思想、心灵的行走,分析“行走”的范围越大,阅历越丰富,“世界”就越广阔;思想“行走”的范围越大,比如通过“读书”行走,思想越丰富深邃,“世界”就越丰富多彩;心灵“行走”的范围越大,胸怀就越宽广,心灵的“世界”广阔了,人生格局就不同。最后还应该结合时代青年的身份,思考青年如何与时代同行,让自己的世界更广阔。立意: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时代同行。2.丰富经历阅历,打造厚实人生,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3.拥有宽广的胸怀,造就成功的人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第18页/共1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7第18页/共1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