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阜新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解析版)

辽宁省阜新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解析版)

ID:83295780

大小:59.04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3-06-20

上传者:老李
辽宁省阜新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解析版)_第1页
辽宁省阜新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解析版)_第2页
辽宁省阜新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解析版)_第3页
辽宁省阜新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解析版)_第4页
辽宁省阜新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解析版)_第5页
辽宁省阜新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解析版)_第6页
辽宁省阜新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解析版)_第7页
辽宁省阜新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解析版)_第8页
辽宁省阜新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解析版)_第9页
辽宁省阜新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解析版)_第10页
资源描述:

《辽宁省阜新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解析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第|卷(选择题)一、1.下列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终站在时代前列,铸就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B.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有体会,考试前采用疲劳战术和题海战术只能事倍功半。C.这些风言风语总不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无风不起浪,无根不长草”嘛。D.居家学习期间,有的学生夙兴夜寐沉迷于网络小说而不能自拔,荒废学业。【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彪炳史册”,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本处是说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铸就了流传千古的伟大业绩。使用正确。B.“事倍功半”,形容做事的方法费力大,收效小。本处是说考试前采用疲劳战术和题海战术的做法费了大力气反而收效小。使用正确。C.“无风不起浪,无根不长草”,比喻事出有因。本处是说这些风言风语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使用正确。D.“夙兴夜寐”,“夙”,早;“兴”,起来;“寐”,睡。早起晚睡。形容勤奋不懈。本处是说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小说早起晚睡。使用错误。故选D。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小学生近视率普遍比成人高,主要原因是课业负担过重、课外活动时间过少造成的。B.不可否认,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一再出现,跟当前违法成本不高、查处力度不大不无关系。C.为活跃艺术节的气氛,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也参加了“五月的鲜花”歌唱比赛。D.有数据显示,一些城市的共享单车月活跃度不足50%,近一半左右车辆处在闲置状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句式杂糅,“主要原因”和“造成的”删去其中一个。C.句子歧义,“校长和其他学校的领导”有歧义,可以理解为“是校长和本校的其他领导”与“校长和别的学校的领导”。D.成分赘余,约数后面不用加“左右”,“近”与“左右”删去其中一个。故选B。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第11页/共1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研究发现,免疫力与运动关系密切。长期的中等强度运动,可使免疫细胞分布更广泛,提升抗疾病能力:长期的剧烈运动,则会导致免疫力在运动后明显下降,恢复缓慢。提高免疫力的最佳运动是中等强度的运动——每次30——45分钟,每周5次左右,长期坚持。一般说来,运动只有达到中等强度,__________,从而提高免疫力,如果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不够,或者不能长期坚持,都难以提高免疫力。A.就能调动、激活身体各方面的机能B.才能调动、激活身体各方面的机能C.身体各方面的机能才能被调动、被激活D.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就能被调动、被激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本句当中,和“只有”相搭配的连词为“才”,排除AD;整个句子的主语为“运动”,中间不能变换主语,排除C。故选B。二、4.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A.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涵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B.“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既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为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而深表遗憾。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以韩侂胄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警告刘义隆切勿草率出兵。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廉颇的故事,含蓄地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C项,“以韩侂胄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警告刘义隆切勿草率出兵”错误,应为“以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元嘉草草”三句写历史典故,指刘义隆北伐失败。C错误。故选C。【点睛】第11页/共1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诗歌鉴赏选择题答题两角度:角度一,读懂诗歌,疏通诗意,把握、理解诗歌中的“景”和“情”,是做诗歌鉴赏选择题的前提。要想做对诗歌鉴赏选择题,必须静下心来,反复咀嚼,品析每一句,做到真正理解诗歌的内容。角度二,逐一比对,将选项与对应的诗句逐一比对,结合学过的诗歌鉴赏相关知识,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错误点。综合比对法,把选项与选项进行综合比对,根据排除法,确定对的选项或错的选项,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案。5.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我强壮之时,还不如一般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B.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里管他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C.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幽怨的箫声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哭泣。)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会水性,然而却能穿越江河。)【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D.“非能水也”意思是“并不是善于游水”。“绝江河”意思是横渡长江黄河。句意: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故选D。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六国论苏洵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略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②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③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己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④齐人未尝赂奏,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泰。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第11页/共1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3⑤鸣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⑥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以前。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当……时候。7.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六国灭亡原因一组是()①弊在赂秦②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④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⑤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⑥处秦革灭殆尽之际⑦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⑤⑥D.④⑥⑦8.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1、2节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3、4两节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证,论证时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运用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5、6节,由论古过渡到讽今,运用了类比的手法。B.作者认为只要齐、燕、赵等国爱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攀附秦国,燕太子丹不派荆轲刺秦,赵国善待名将,那么秦国就无法灭掉齐、燕、赵等六国。C.作者注意语言的锤炼和变化,如写六国并力西向,秦人必陷于窘境,用了“食之不得下咽”,形象地表现出秦人可能出现的恐惧心理。D.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希望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六国覆辙,举贤任能,团结一致,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国家的安全。【答案】6.D7.B8.B【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当:通“倘”,如果。句意: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第11页/共1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4②是表现祖辈创业的艰难;③是假设六国的做法,如此便能不被秦国所灭;⑤是对统治者发出的警告。这三项不能表现六国灭亡的原因。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齐……爱惜自己土地”错,原文说“齐人未尝赂奏”,齐国没有用土地贿赂秦国。故选B。参考译文:①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②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③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④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第11页/共1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5⑤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⑥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每个门槛下面都有一把钥匙芦芙荭一缕烟,一个家。顺子站在回村的路口。望着村子里那一缕一缕的炊烟从树梢上冒出来,望着自己家的房子在树林里闪烁着,顺子心里有些紧张又有些害怕。三年了。他离开村子都三年了。但顺子的心从没离开过这个村子。村里的人靠种地为生,每天早上,孩子们背了书包去上学,大人们便扛了锄头下地去干活。一把锁锁了门,钥匙就丢在门槛下,家家户户都这样。在村里,谁都知道谁家的钥匙放在什么地方。有时,老张在地里干活,种子完了,要回家取种子,老李便从地里冒出头对他喊,老张呀,顺道上我家给我捎壶水来吧。老张就会走到老李家门前,从老李家门槛下取出钥匙开了门,拿了水壶。那样子就好像是进自家的门一样。因此,锁在村子里就成了一个摆设,真真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顺子家的钥匙也是放在门槛下的。顺予的父亲几年前就去世了。尽管那时顺子已远离村子上了高中,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但母亲去地里忙时,还是习惯将钥匙放在门槛下。顺子明白,母亲是想让他回来随时都能进门。可是,就在三年前,顺子的母亲突然病倒了,村里人帮忙将她送到了县医院。村长要为顺子母亲筹钱治病,母亲不让。然而,要治好母亲的病,需要一大笔钱。顺子和母亲相依为命,上哪儿找这么多的钱呀。顺子整整想了几天,为了救母亲,他决定铤而走险。顺子有个同学,父亲是企业的老板,很有钱。前两天,他们一家出外旅游去了。那天晚上,顺子等护士查过房,母亲也睡下后,便一个人悄悄出了门。他在同学家的那扇门前定定地站了好长时间,还是伸手按下了门铃。他想,这时要是屋里有人,他就会放弃那个念头的。可他等了好长时间,屋里却是没有动静。也许这就是老天的安排吧。那是一款梅花牌的锁子。顺子很是费了一些劲儿,才把它弄开。顺子很快就找到了钱。顺子还没见过这么多的钱。他的手都有些抖了。哗哗的,他好像都能听得见自己手抖动的声音。第11页/共1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6顺子将钱拿出来,又放了一些回去,再想了想,又放了些回去。他将手里的钱掂了掂,确定这些钱足够给母亲治病了,才将钱揣进包里,出了门。两天,仅仅两天,警察就将顺子从医院里带走了。顺子被定为盗窃罪,判了三年半。顺子沿着回村的路,一步一步往前走着。正是黄昏,在地里干活的村里人都开始回家。回家早的人,正从门槛下面摸出钥匙打开门。顺子借着黄昏作掩护,悄悄地走到自家的门前。门锁着,那锁看起来冷冰冰的。顺子习惯地弯下身子,将手伸进门槛下面。竟然摸到了钥匙。三年呀,难道这把钥匙一直在门槛下躺了三年?顺子进了门,反手将门关上。想了想,他又拿出那把锁,把手从门缝伸出去,将门锁上,也许是出于习惯,他锁上门后,顺手将钥匙放在了门槛下。这样,从他门前经过的人,就不会发现他回来了。他这次回来,只是想偷偷地看一眼这个家,看一眼他的母亲。他是没脸再在这里待下去的。顺子走到窗前拉好窗帘,才打开灯。屋子里的一切都和三年前一样,不一样的是,三年前,每次回到家里,母亲就会忙前忙后,而现在,母亲却一动不动地待在墙上的相框里。那天晚上,顺子睡得很沉。直到第二天快中午时,他才被开锁的声音弄醒。他竖起耳朵听了听,确实是开锁的声音,而且就是他家的门。顺子赶忙起床,他从卧房里走出来时,见一个女人正推开他家的门,走了进来。女人看见顺子,吃了一惊。接着,她的脸由吃惊变力了惊喜。女人说,顺子,你回来了?这女人是村里蒋木匠的媳妇,她怎么进到我家里来了?顺子的疑惑写在了脸上。蒋木匠的女人便说,顺子,回来了好呀,村里人都说你是个孝子,你娘走时对村长说,要他帮着看好这个家等你回来。村长便安排人每隔一段时间,就来你家帮着打扫打扫,他想让你回来时,家里是干干净净的。这不,今天轮到我了。蒋木匠的媳妇说着,就开始扫地抹桌子。顺子也在抹,不过他抹的是脸上的泪,不知怎的,那泪越抹越多。蒋木匠的媳妇打扫完屋子,便出了门。顺子也跟着蒋木匠的媳妇走出了门。那时已近中午,顺子看见村子里的人开始陆续从地里回来,他们走到门前,从门槛下掏出钥匙打开了门上的锁。(有删改)9.下列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顺子是孝顺的孩子,当母亲病倒后,他铤而走险去偷窃,出狱回家后才真正懂得母爱。B.顺子为了给母亲治病,想到了偷钱这一下策,可以看出顺子是一个没有法律意识的人。C.顺子有羞耻心,出狱后不能坦然面对村民,因而回家要借黄昏作掩护,还要反锁家门。D.顺子进入同学家行窃,但是在行窃中曾想放弃,内心紧张、纠结,都体现他良心未泯。第11页/共1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7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说“锁在村里形同摆设”,是想表达村里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相互了解,没有防备,所以“锁就失去了意义”。B.同学家里没有人开门,作者借此埋下伏笔,为下文顺子去同学家“偷钱”做铺垫,情节设置巧妙,富有艺术性。C.顺子两次把钱放回去,最后又掂了掂手里的钱,这些细节描写凸显了顺子与自我内心道德底线做斗争的过程。D.顺子怕人们看见他回来,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破坏了村里的人们流传下来的好风尚,人们也因为顺子的事情都提高了防备意识。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顺子心里有些紧张又有些害怕”的原因是他偷窃村民的钱入狱三年,怕村里人会对他心存戒备,冷眼相待。B.文章写老李让老张捎壶水来以及村长安排人轮流打扫顺子家的情节,都写出了村民淳朴的人性美。C.文章中对主人公顺子有大量精彩的心理描写,比如他伸手按门铃后没有人,便觉得这一定是老天的安排。D.文章用插叙的手法,从顺子出狱回家写起,村民们和谐的社会风气又与顺子入狱有关,这些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E.小说通过顺子与母亲相依为命,被捕入狱及村民完成母亲临终嘱托的情节,侧重表现了风尚引人向善的作用。12.结合小说《每个门槛下面都有一把钥匙》的内容,谈谈你对结尾的理解。【答案】9.B10.D11.AB12.①情节方面:写顺子从进村前的紧张、害怕到结尾敢于走出家门,情节完整。②人物方面:顺子最终敢于走出家门完成了人物转变的塑造,使形象更加丰满。③主题方面:是村民们的关爱和信任使顺子产生了转变,赞美了人性的淳朴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主题得以升华。④结尾艺术方面:走出家门后如何开始新的人生,留给读者去想象和期待,这样的结尾含蓄隽永。【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B.“可以看出顺子是一个没有法律意识的人”理解不准确,顺子知道这样做是违法的,但他为了弄到钱给母亲治病,宁愿铤而走险。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第11页/共1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8“人们也因为顺子的事情都提高了防备意识”理解有误。根据原文“顺子看见村子里的人开始陆续从地里回来,他们走到门前,从门槛下掏出钥匙打开了门上的锁”可知,人们并没有因此就提高了防备意识。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C.“便觉得这一定是老天的安排”理解有误,原文是“也许这就是老天的安排吧”。D.“村民们和谐的社会风气又与顺子入狱有关”错误,根据“在村里,谁都知道谁家的钥匙放在什么地方……那样子就好像是进自家的门一样”可知,村民们和谐的社会风气与顺子入狱无关。E.“侧重表现了风尚引人向善的作用”错误,“顺子与母亲相依为命,被捕入狱”情节不能体现风尚使人向善这一点。故选A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情节方面:根据“顺子站在回村的路口。望着村子里那一缕一缕的炊烟从树梢上冒出来,望着自己家的房子在树林里闪烁着,顺子心里有些紧张又有些害怕”“顺子也跟着蒋木匠的媳妇走出了门”可知,写顺子从进村前的紧张、害怕到结尾敢于走出家门,情节完整。人物方面:“顺子也跟着蒋木匠的媳妇走出了门”说明顺子从监狱回来后最终敢于面对乡亲们,这一心理变化完成了人物转变的塑造,使形象更加丰满。主题方面:根据“村长便安排人每隔一段时间,就来你家帮着打扫打扫,他想让你回来时,家里是干干净净的。这不,今天轮到我了”可知,是村民们的关爱和信任使顺子产生了转变,赞美了人性的淳朴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主题得以升华。结尾艺术方面:“顺子也跟着蒋木匠的媳妇走出了门”,走出家门后怎么开始新的人生,,留给读者去想象和期待,这样的结尾含蓄隽永,耐人寻味。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荀子《劝学》)(2)越陌度阡,________。契阔谈䜩,________(曹操《短歌行》)(3)归帆去棹残阳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4)廊腰缦回,______________。各抱地势,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答案】①.金就砺则利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③.枉用相存④.心念旧恩⑤.背西风⑥.酒旗斜矗⑦.檐牙高啄⑧.钩心斗角【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砺”“知”“枉”“矗”“檐”“钩”。14.根据要求,回答问题。《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去世前向王熙凤托梦,说道:第11页/共1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9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我与婶子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1)这里说的“非常喜事”在小说中指什么?(2)画线的部分与小说后续情节有何关系?请结合原著,举例说明。【答案】(1)元妃省亲(贾元春才选凤藻宫)(2)是小说后续情节发展的暗示,暗示了青春少女的红颜薄命以及封建家族走向崩溃的悲剧。例如小说写林黛玉泪尽而亡、贾府最后被抄家等。【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把握能力。这段话出自《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香消玉殒,王熙凤大权在握”,这是秦可卿临终时托梦给王熙凤时所说的话。“非常喜事”是指贾元春晋封为妃,皇帝恩准元春省亲。【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情节等的整体把握能力。这句话是秦可卿临终给王熙凤的提醒,暗示贾府将走向衰败。“盛筵必散”暗示贾府会盛极必衰的的命运。而“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三春”有人认为指贾家的三个女,迎春嫁的不如意,后被折磨致死,探春远嫁,惜春出家,这三春离开贾府,贾府已经没落不堪了,再加上唯一显赫的元春病逝,贾府更是彻底落败,这才有了“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说法。“芳菲尽”也包括大观园所有女子的悲惨命运,比如黛玉泪尽而逝等。因此秦可卿这句话是小说后续情节发展的暗示,暗示了青春少女的红颜薄命以及封建家族走向崩溃的悲剧。五、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2010年12月31日凌晨,当代作家史铁生突发脑溢血逝世。史铁生21岁双腿瘫痪,后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但他始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用自己昂扬的文笔鼓励人们勇敢面对厄运,面对挫折。史铁生说:“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请根据阅读后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表达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字形书写正确,字迹工整。第11页/共1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0【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记叙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先讲述史铁生的不幸遭遇,接着引用史铁生的话展现他对抗不幸的态度。考生可以结合史铁生的表现和名言来谈自己的感悟。由“他始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可知,面对不幸的命运,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现出的却是明朗和欢乐,从这个角度可以围绕“积极乐观”写作。由“用自己昂扬的文笔鼓励人们勇敢面对厄运,面对挫折”“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可知,史铁生身残志坚,面对磨难展现的是坚强不屈的灵魂,厄运、挫折是生活的常态,我们无法逃避,只有把它当作人生的一笔巨大财富,才能发现它带给我们的是生命的魔力,从这个角度可以围绕“勇敢坚强”“困境挫折”写作。由“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可知,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扩展生命的宽度,现实生活不能完全如你所愿,但我们还是应该积极进取,努力拼搏,有所作为,从这个角度可以围绕“把握自我”写作。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可知,人生的很多事情可能是我们决定不了的,但是我们依然全力付出,尽力而为,从这个角度可以围绕“尽力而为”写作。行文构思上,可以先概述材料,由材料中史铁生的事例引出话题,如“困境、厄运”等;接着阐述“困境、厄运”之于人的价值,然后从怎么办的角度阐释该如何应对困境、厄运,如“乐观以对”“尽力而为”,同时可以列举当代青年的相关事例,如江梦南在无声世界里的倔强突围;最后发出呼吁。立意:1.坦然面对厄运,积极看待人生。2.身处困境,唯有坚强,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3.把握自我,展现青年风采。4.尽力而为方能大有可为。第11页/共1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