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创新班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创新班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学号和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写在指定位置;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和而不同”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本样态,符合天之“道”。宇宙是一个和合相生的整体,在天地间的“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中,“量子求和”是万物演化的构成性本质。现代物理学证明,量子是万象宇宙的最小“构件”,所有的物质与生命都是量子的聚合体,而量子世界里每个粒子具有无数条路径穿越“设定”测试通道实现其“求和”式聚合的特性,量子纠缠的“远距相关、瞬间同步”正是其“求和”本质的昭示。“和而不同”是社会融合发展的文化基因,符合人之“道”。世界是一个和合共生的家园,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类群求和”是呈现“战争-竞争-竞合-和合”演进轨迹的总体性规律。人类作为具有“类群”规定性的“类存在”,在共时态上是“共生”“共建”“共享”的,在历时态上是有着从暴力转向非暴力的“和合性”趋向的。数千年文明史,已使人类一步步从相互残杀与争斗中超拔出来,不断构建起“地球村”中和合共生、和衷共济的多种样式的命运共同体。“和而不同”对“量子求和”规律的昭示与“类群求和”价值的彰显,既表达了中国人追求“保合太和”“万国咸宁”的社会理想,也表达了中华文明对于其他文明形态的包容性与互鉴性。中国人历来重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承认文明的共生多样;也历来重视“合羹之美,在于合异”,提倡文明的交流互鉴。在与世界共处中,中华文明的最大特征是内敛与防御,“重和”多于“尚争”,追求“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一书用“挑战-应战”模式解释了数十种文明兴衰之因,发现正是“和而不同”的生存方式促成了中华文明“有挑战又能应战”式的绵延与昌盛。(摘自余潇枫《“和而不同”:中国式全球化的探索》)材料二: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叙事逻辑作为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继承和创新,开辟了“后形而上学时代”历史辩证法的人类生存向度。
1当代西方世界历史理论仍然受制于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坚持“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思维方式,在当代集中体现在“零和博弈”理论中。与此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坚持的是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最大的特点在于承认矛盾并扬弃矛盾。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它坚持对立性是以统一性为前提,而统一性则以对立性为前提,两者互为前提。这在中国哲学中的表述是“求同存异”。正是这一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原理,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认识论基础。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但是,各个国家或民族之间彼此利益交织在一起,因而每个国家的利益都是与其他国家利益相关联的。但这种相关并非以“零和博弈”的形而上学方式发生;相反,要以求同存异的辩证法思维方式去把握,其结果就是“合作共赢”。而所以要超越这种两极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乃是因为人类都有共同命运和共同价值追求——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可持续生存和发展”是使人类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共同价值承诺。辩证法的合理性也就在于,它扬弃了“你死我活”“零和博弈”的形而上学对立思维方式。形而上学思维导致的结果是人类无法实现“共生”,必有一方灭亡,因而不符合马克思世界历史永久和平的叙事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认为,世界各国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是以彼此利益的相互承认为前提的,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否定他国的利益,因而是在“个体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合作共赢”。这是“后形而上学时代”历史辩证法的生存论向度。每个国家都是作为独立的文化价值主体而存在的。然而,在世界历史理论唯物史观范式下,马克思预见到因为文化交融而最终导致“民族消亡”的前景。如果说国家的消亡是以阶级消亡为前提的,那么,民族消亡则是以民族文化融合为前提的。“民族的消亡”是指,各个民族之间因为废除了资本逻辑的冲突,随着文化的交融,而达成了民族之间的真正的和解,从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都消失了。在唯物史观范式下,民族消亡是在保持其自身的文化价值观独立性的基础上实现的真正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把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独特性废除了以后形成的共同体,而是在尊重各自文化独立性和彼此差异性基础上构建的共同体,因而是辩证法意义上的“有差别的统一”。(摘编自吴宏政《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叙事主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量子求和”规律的昭示,对“类群求和”价值的彰显,说明“和而不同”既符合天之“道”,也符合人之“道”。B.对于其他文明形态,中华文明讲求包容性与互鉴性,在与世界共处中,内敛与防御是中华文明的最大的特征。C.因为“可持续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的共同命运和共同价值追求,所以要超越“零和博弈”的形而上学对立思维方式。D.唯物史观认为,民族消亡终将成为现实,人类一切的矛盾和冲突都消失了,民族文化融合为一,实现真正的共同体。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二者论述的出发点不同,前者重文化借鉴,后者重历史辩证法的遵循。B.“和而不同”的生存方式促成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与昌盛。数千年文明史也证明,“和而不同”是人类发展的规律和趋势。C.
2各国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彼此利益相关,因而不能采用“零和博弈”的方式去处理,“零和博弈”将导致人类无法“共生”。D.每个国家都是作为独立的文化价值主体而存在的,“民族消亡”的唯物史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并不否认这一点。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年》中说:“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B.瑞士联邦大厦穹顶上刻着的拉丁文铭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C.车前子《苏州慢》:“黛瓦在粉墙头上不露声色地一压,粉墙的白就白得从容、谦虚。”D.梁濑溟认为: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4.为什么说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叙事逻辑开辟了“后形而上学时代”历史辩证法的人类生存向度?请根据材料二分条概括。5.西方国际象棋是通过不断地“吃子”,令对方走投无路,而绝对地“获全胜”;中国围棋通过不断地“占空”,令双方都有活路,而相对的“积小胜”。请结合上述材料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答案】1.D2.C3.D4.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零和博弈”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超越。②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结果是“合作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非形而上思维导致的无法“共生”。③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文化上坚持“有差别的统一”的辩证法思维方式。5.①棋道背后体现的是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中国文化“重和”多于“尚争”,讲究和合共生;西方文化重个人,讲竞争。②棋道背后体现的是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擅长用求同存异的辩证法思维方式去处理事务;西方坚持“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思维方式。所以,体现在棋道上,国际象棋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中国围棋是并不赶尽杀绝的留有余地。【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人类一切的矛盾和冲突都消失了”偷换概念,文中指“民族之间”不是“人类一切的”;“民族文化融合为一”曲解文意,原文的“一”指“有差别的统一”。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强加因果,“各国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彼此利益相关”不是“不能采用‘零和博弈’的方式去处理”的必然原因。各国利益相关联,是采取何种处理方式的背景事实,西方受制于形而上学对立思维方式,采用“零和博弈”的方式,是错误的;而“合作共赢”是求同存异的辩证法思维方式的体现,是正确的。“‘零和博弈’将导致人类无法‘共生’”,表达也不精确,有曲解之嫌,原文是“形而上学思维导致的结果是人类无法实现‘共生’”,“形而上学思维”的概念要大于“零和博弈”,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故选C。【3题详解】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是对文化含义的一种解释,并不能证明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特点及对全球化探索的意义。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各个国家或民族之间彼此利益交织在一起,因而每个国家的利益都是与其他国家利益相关联的。但这种相关并非以‘零和博弈’的形而上学方式发生”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零和博弈”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超越。结合“形而上学思维导致的结果是人类无法实现‘共生’,必有一方灭亡,因而不符合马克思世界历史永久和平的叙事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认为,世界各国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是以彼此利益的相互承认为前提的,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否定他国的利益,因而是在‘个体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合作共赢’”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结果是“合作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非形而上思维导致的无法“共生”。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把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独特性废除了以后形成的共同体,而是在尊重各自文化独立性和彼此差异性基础上构建的共同体,因而是辩证法意义上的‘有差别的统一’”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文化上坚持“有差别的统一”的辩证法思维方式。【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材料一“宇宙是一个和合相生的整体”“‘和而不同’是社会融合发展的文化基因,符合人之‘道’。世界是一个和合共生的家园”“数千年文明史,已使人类一步步从相互残杀与争斗中超拔出来,不断构建起‘地球村’中和合共生、和衷共济的多种样式的命运共同体”可知,中国文化“重和”多于“尚争”,讲究和合共生,而中国围棋通过不断地“占空”,令双方都有活路,而相对的“积小胜”就是讲究和合共生的体现。结合材料二“当代西方世界历史理论仍然受制于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坚持‘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思维方式”可知,西方文化重个人,讲竞争,而西方国际象棋通过不断地“吃子”,令对方走投无路,而绝对地“获全胜”就是重个人,讲竞争的体现。结合材料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坚持的是辩证法的思維方式,最大的特点在于承认矛盾并扬弃矛盾”“这在中国哲学中的表述是‘求同存异’。正是这一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原理,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认识论基础”可知,中国人擅长用求同存异的辩证法思维方式去处理事务,体现在棋道上,中国围棋是并不赶尽杀绝的留有余地。结合材料二“当代西方世界历史理论仍然受制于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坚持‘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思维方式,在当代集中体现在‘零和博弈’理论中”可知,西方坚持“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思维方式。体现在棋道上,国际象棋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二)现代文阅读Ⅱ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风云初记①孙犁河北子午镇的农民,中午躺在村北大堤埝的树荫凉里歇晌。在堤埝拐角一棵大榆树下面,有两个年轻的妇女,对着怀纺线。从她们的长相和穿着上看,全好像姐妹俩,小的十六七岁,大的也不过二十七八。姐姐脸儿有些黄痩,眉眼带些愁苦;可是,过多的希望,过早的热情,已经在妹妹的神情举动里,充分的流露出来。她们头顶的树叶纹丝不动,知了叫的焦躁刺耳,沙沙的粘虫屎,掉到地面上来。远处有一辆小轿车,在高的矮的、黄的绿的庄稼中间,红色的托泥和车脚一闪一闪。两个乌头大骡子,在中午燥热的太阳光里,甩着尾巴跑着。两个妇女仄着身子看,姐姐说:“又有人回家了!”“我看是不是俺姐夫?”妹妹站起身来。“你就不想念咱爹?”姐姐说。“我谁也想,可是想不回来!”妹妹提着脚跟,仔细看了一会,赶紧坐下拧起纺车来,嘟念着说:“真败兴!那是大班的车,到保府去接少当家的死着回来了。咱的人,一个也不回来,今年不知道能回来一个也不?”这姐妹两个姓吴,大的叫秋分,小的叫春儿。大的已经出嫁,婆家是五龙堂。五龙堂是紧靠滹沱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河从西南上滚滚流来,到了这个地方,突然曲敛一下,转了一个死弯。五龙堂的居民,在河流转角的地方,打起高堤,钉上桩木,这是滹沱河有名的一段险堤。大水好多次冲平了这小小的村庄:或是卷走它所有的一切,旋成一个深坑;或是一滚黄沙,淤平村里最高的房顶。小村庄并没叫大水征服,每逢堤埝出险,一声锣响,全村的男女老少,立时全站到堤埝上来。他们用一切力量和物料堵塞险口,他们摘下门窗,拆下梁木砖瓦,女人们抬来箱柜桌椅,抱来被褥炕席。传说:有一年,一切力量用尽了,一切东西用光了,口子还是堵不住,有五个青年人跳进大流里去,平身躺下,招呼着人们在他们的身上填压泥土,堵塞住水流。他们救了这一带村庄的生命财产,人民替他们修了一座大庙,就叫五龙堂。年代久了,就成了村庄的名字。每年大水冲了房,不等水撤完,他们就互助着打甓烧砖,刨树拉锯,盖起新房来。房基打的更坚实、墙垒的更厚,房盖的比冲毁的更高。他们的房没有院墙和陪衬,都是孤伶铃的一座北屋,远处看去,就像一座一座的小塔。台阶非常高,从院子走到屋里,好像上楼一样。秋分的公爹叫高四海,现在有六十年纪了。这一带村庄喜好乐器,老头儿从光着屁股就学吹大管,不久成了一把好手。他吹起大管,十里以外的行人,就能听到,在滹沱河夜晚航行的船夫们,听着他的大管,会忘记旅程的艰难。他的大管能夺过一台大戏的观众,能使一棚僧道对坛的音乐,像战败的画眉一样,搭翅低头,不敢吱声。这老人不只是一个音乐家,还是有名的热情人,村庄活动的组织家。在十年以前,这里曾有一次农民的暴动,暴动从高阳、蠡县开始,各个村庄都打出了红旗,集在田野里开会。红旗是第一次在平原上出现,热情又鲜明。
5高四海和他的十八岁的儿子庆山,十七岁刚过门的儿媳秋分全参加了,因为勇敢,庆山成了一个领袖。可是只有几天的工夫,暴动很快的失败了。一个炎热的日子,暴动的农民退到河堤上来,把红旗插在五龙堂的庙顶。农民作了最后的抵抗,庆山胸部受了伤。到了夜晚,高四海拜托了一个知己,把他和本村一个叫高翔的中学生装在一只小船的底舱,逃了出去。在那样兵荒马乱的时候,送庆山出走的只有两个人。年老的父亲,扳着船舱的小窗户说:“走吧!出去了哪里也是活路!叫他们等着吧!”用力帮着推开小船,就回去了。他还要帮着那些农民,那些一起斗争过、现在失败了的同志们,葬埋战死在田野里的难友。另外送行的是十七岁的女孩子秋分,当父亲和庆山说话的时候,她站在远远的堤坡上,从西山上来的黑云,遮盖住半个天的星星,谁也看不见她。当小船快要开到河心了,她才跑下去,把怀里的一个小包裹,像投梭一样,扔进了小船的窗口。躺在船舱里的庆山,摸到了这个小包包,探身在窗口叫了一声。秋分没有说话,她只是傍着小船在河边上走,雨过来了,紧密的铜钱大的雨点,打得河水拍拍的响。西北风吹送着小船,一个亮闪,接着一声暴雷。亮闪照的清清楚楚,她卷起裤脚,把带来的一条破口袋,折成一个三角风帽,披在头上,一直遮到大腿,跟着小船跑了十里路。高四海只有四亩地,全躺在河滩上,每年闹好了,收点小黑豆。他在堤埝上垒了一座小屋,前面搭了一架凉棚,开茶馆卖大碗面。这里是一个小小的渡口。秋分擀面,公公拉风箱。老人从村里远远挑来甜水,卖给客人,又求过往的帆船,从正定带些便宜的大砟,这样赚出两口人的吃喝。秋分在小屋的周围,都种上菜,小屋有个向南开的小窗,晚上把灯放在窗台上,就是船家的指引。她在小窗前面栽了一架丝瓜,长大的丝瓜从浓密的叶子里垂下来,打到地面。又在小屋的西南角栽上一排望日莲,叫它们站在河流的旁边,辗转思念着远方的行人……每年春夏两季,河底干了,摆渡闲了,秋分就告诉公公不要忘记给望日莲和丝瓜浇水,回到子午镇,来帮着妹妹纺线织布。(有删改)[注]①《风云初记》,孙犁著长篇小说,从“七七事变”展开故事,表现了抗日战争初期,共产党在滹沱河两岸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曲折历程,反映了冀中劳动人民的觉醒进步和澎湃高涨的战斗热情。本文选自小说的第一章。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写“远处有一辆小轿车”,在庄稼地里“一闪一闪”地“跑着”,既引出下文姐妹俩对话,又烘托姐妹俩的心理。B.与姐姐的性格不同,妹妹春儿活泼、直爽;“过多的希望,过早的热情”使她的话语带有强烈的抒情性和书面语色彩。C.为了表现高四海吹大管的技艺高超,作者除直接点明学艺早这一点外,更以侧面和对比法加以刻画。
6D.小说的描写、叙述语言清新自然,优美动人,人物语言达到了高度的个性化。小说具有散文的韵味。7.关于文中五龙堂村庄名字由来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交代五龙堂的地理位置,说明生存环境恶劣,隐含村民生活的苦难和逆来顺受。B.将救了这一带村庄而牺牲的五个青年喻为“五龙”,体现出村民崇敬和祝愿之情。C.铺垫照应下文村民重新盖起楼房的内容,暗示了五青年精神的激励和长远流传。D.本部分内容属于插叙,与下文叙写农民的暴动,共同表达了本文反抗的主题。8.小说人物秋分的感情表达很含蓄,试结合文本分析。9.茅盾评价孙犁:“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但决不枝蔓。”请结合文本的内容,评析这句话。【答案】6.B7.A8.①不好意思当着公公送别丈夫,端庄而害羞;冒大雨跟跑十里路相送却不说一句话,深挚且眷恋。②丈夫十年未归,心里想念,嘴上不说,深沉而内敛。③栽种丝(谐音思)瓜和望日莲寄托对远方行人的思念和盼归之情,深情且委婉。9.①“不讲究篇章结构”指小说并不以情节曲折丰富见长,而是注重片段式的刻画,往往采用“跳跃式”的笔法。如本文就一连截取五六个生活横断面,人物也从这一个转到另一个,顺叙、插叙、回忆切换自如。②“不枝蔓”指思想情感的统一、写作意图的明朗。如节选部分,人物多,场景多,看似没有一个中心,但无论是对个体人物(秋分、高四海)的刻画,还是群体人物的描绘,都能看出他们身上的人性人情之美和乐观的反抗精神,也可感受作者对此的赞美。③这种写法,繁简灵活,形式自由,内容丰富而又精炼含蓄。同时给抒情留下了空间,使小说具有散文的章法、诗的意境。【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书面语色彩”错。春儿的话感情鲜明,具有浓郁的口语和方言色彩。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A.“逆来顺受”的理解有误,描写五龙堂环境的恶劣、凶险,是为了烘托村民与天斗的乐观主义精神。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另外送行的是十七岁的女孩子秋分,当父亲和庆山说话的时候,她站在远远的堤坡上”“当小船快要开到河心了,她才跑下去,把怀里的一个小包裹,像投梭一样,扔进了小船的窗口”“秋分没有说话,她只是傍着小船在河边上走”“跟着小船跑了十里路”在送丈夫走时,她没有直接去送,而是默默地傍着小船在河边上走,跟着小船跑了十里路,可见她端庄而害羞。结合“‘我看是不是俺姐夫?’妹妹站起身来”“‘你就不想念咱爹?’姐姐说”小说开头姐妹俩的对话,在妹妹张望,直接说盼着姐夫回来时,她顾左右而言它,对十年未归的丈夫的思念并没有用语言和行动去表现,体现她含蓄而内敛。
7结合“她在小窗前面栽了一架丝瓜,长大的丝瓜从浓密的叶子里垂下来,打到地面”“又在小屋的西南角栽上一排望日莲,叫它们站在河流的旁边,辗转思念着远方的行人”,她种的长长的丝瓜象征对丈夫深长的思念,望日莲站在河边,表达她对丈夫的盼望,可见她对丈夫深情且委婉。【9题详解】本题考查小说赏析文体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①“不讲究篇章结构”:本文写姐妹俩在大榆树下防线、谈论谁回家了,插叙了五龙堂村庄名字的由来,又插叙秋分的公爹高四海吹大管的技艺,还写十年前农民暴动的情况,以及暴动过后秋分的丈夫庆山离开家,公爹和秋分送行的场景,最后还写了秋风和公爹开茶馆卖大碗面的生活,最后秋风回到子午镇交代帮着妹妹纺线织布。这些情节是一个一个片段式的,就是几个生活场景或故事的串联,没有丰富而曲折的故事情节,但是也能转换自然,首尾圆合。②“不枝蔓”节选部分虽然没有一个连贯而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是出现的人物以及人物关系交代的很清楚,主人公秋分送丈夫走时羞涩而含蓄,等丈夫回家时深情而委婉,体现出人性美,包括丈夫和公公为了抗日而牺牲的精神都很突出。可见,文章思想感情的线索是统一而明朗的。③这种具有散文的韵味的小说,具有散文的章法、诗的意境。它淡化情节,结构散化,形式自由,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意境优美,更具有感染力。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默,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士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终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8(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B.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C.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D.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孤,中国古代君王、诸侯自称的谦辞,在文中是燕昭王的自称。B.北面,指面向北,古礼,卑幼拜尊长如拜君、拜师,皆面向北行礼。C.三,“千里之马至者三”指三匹千里马送到燕国,“三晋”指赵韩魏的合称。D.宗庙,指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天子、诸侯、大夫立庙仪制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燕昭王即位时,燕国已残破不堪,国力衰微,但他雪耻和报仇的意愿非常强烈,准备重整燕国。B.郭隗以帝者、王者、霸者和亡国者与士相处的不同表现,说明事业做得越大的国君越尊重士人。C.求士与求马有相似之处,郭隗建议燕昭王重用自己就会招来各国的贤士,无需不远千里去求士。D.燕昭王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使燕国恢复元气,采用合纵之策,几乎攻占了齐国所有城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②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14.燕昭王能成功伐齐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回答。【答案】10.B11.C12.C13.①燕昭王收拾残破的燕国后登上王位,他降低身份,用丰厚的聘礼(财物)来招纳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仇。②齐国战败,齐闵王出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追赶败退的齐军,一直攻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齐国的全部宝物。14.①主观上,燕昭王有强烈的雪耻愿望。②战略上,知己知彼,韬光养晦。③用人上,虚心纳贤,厚待人才。④民生上,吊死问生,国富民强。⑤军事上,任用贤将,成功合纵。【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君”为“遣之”主语,前面断开,排除CD。“五百金”不做主语,是前一句的后置状语,“金”后断开,排除A。故选B。
9【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指三匹千里马送到燕国”错误,“千里之马至者三”,“三”是虚数,形容很多。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无需不远千里去求士”错。“士岂远千里哉?”是指因燕昭王诚意纳士,士会不远千里地来燕国。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收”,收拾;“卑身”,降低身份;“厚币”,丰厚的聘礼(财物)。②“走”,出逃;“北”,败退的齐军;“入”,侵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募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据此可知:主观上,燕昭王有强烈的雪耻愿望。“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据此可知:战略上,知己知彼,韬光养晦。“郭隗先生对曰:……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据此可知:用人上,虚心纳贤,厚待人才。“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据此可知:民生上,昭王吊死问生,国富民强。“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终烧其宫室宗庙”,据此可知:军事上,任用贤将,成功合纵。参考译文: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摹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10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很多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土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生查子欧阳修含羞整翠鬟,得意频相顾。雁柱①十三弦,一一春莺语。娇云容易飞,梦断知何处?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注]①雁柱:筝有十三弦,琴柱斜排如雁斜飞,称雁柱。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着力刻画了初会和饯别两个画面,写得笔酣墨畅,婉曲动人。B.女子弹筝至得意处,筝声婉转欢快,情感热烈,筝声、心声融为一体。C.本词善于运用比喻,如“雁柱”“莺语”“娇云”等,增强了词的形象性。D.本词哀乐对比鲜明,上阕充满欢乐气氛,下阕则情意孤苦。16.结句“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是实景还是虚景?请结合全词分析。【答案】15.A16.实景。本词写一位女子的爱恋与离愁,初见男子时,含羞带怯,秋波流转,频频顾盼,纤指轻弹,似春莺传情,低语交欢。短暂的相会欢愉之后陷入长久的分离痛苦之中,如今只能在深深的庭院中,听着黄昏的雨阵阵打在芭蕉叶上。结句以景结情,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寂寞与凄苦。虚景。本词以男子口吻,回忆了自己喜欢的一位女子弹筝的情景。先描写初见女子时,女子娇羞怯怯,弹至得意处,频频回首,琴声欢愉。短暂的相会欢愉之后与女子离别,陷入长久的分离痛苦之中。结尾二句以景结情,写男子想象女子深院独处,黄昏时刻,听窗外阵阵雨打芭蕉之声,表达男子思恋与烦愁。【解析】【15题详解】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着力刻画了初会和饯别两个画面”错误,按照生活逻辑,上下片之间,应该有欢会,有饯别,可是词人却采取了跳跃式的过渡形式,一笔带过,没有正面描写饯别。他所着力刻画的只是初会和别后两个阶段,词因而写得笔酣墨畅,婉曲动人。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景物描写的内容的能力。结尾二句大意是说,庭院深深,锁住的是寂寞和黄昏,还有那阵阵凄雨敲打芭蕉声,属于景物描写,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委婉含蓄,耐人寻味,引人联想想象。可理解为是实景,也可理解为虚景。若是实景,则此中抒情主人公是位女子。内容上写一位女子似娇还羞抿了抿秀发乌鬟,笑靥盈盈秋波流转频频顾盼。玉手纤指轻弹,筝声婉转欢快,琴弦飞荡回旋,似春莺传情,低语交欢。曲终人去,只剩下孤单的自己。春梦已断不知何处寻觅。庭院深深,锁住的是寂寞和黄昏,还有那阵阵凄雨敲打芭蕉声。女子短暂的相会欢愉之后陷入长久的分离痛苦之中,如今只能在深深的庭院中,听着黄昏的雨阵阵打在芭蕉叶上。结句以景结情,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寂寞与凄苦。若是虚景,内容则是以男子口吻,回忆了自己喜欢的一位女子弹筝的情景,则诗歌前面内容都是男子观察女子弹筝的情态;分别后陷入长久痛苦的亦是男子,结尾则是男子想象女子深院独处的情景,以想象女子的孤独寂寞表达男子的思恋与烦愁。(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内容虽然寻常但意旨博大,所举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有力地讽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答案】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②.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③.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④.举类迩而见义远⑤.相看白刃血纷纷⑥.死节从来岂顾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庶、壹、指、迩、见、义、刃、岂、顾勋。三、语言文宇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2国产剧“出海”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可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在亚洲部分地区的广受追捧。近几年,国产剧“出海”日益声势浩大,《人世间》《开端》《山海情》等作品在海外播出并广受好评。国产剧的跨文化传播呈现出一派①的景象,“一枝独秀”或许是偶然,但“百花齐放”的背后则必定有着基于现实土壤的文化逻辑。首先是本土的国产剧创作已经悄然崛起:现象级作品涌现,形成大众广泛参与讨论的社会文化热点,②的跟风乱象明显减少。当“劣币”不再驱逐“良币”,优秀的国产剧生产与观众健康积极的审美习惯培养就能形成有效的互动伴生。其次是互联网③的容纳空间给所有的电视剧产品提供了同台竞技的机会,这让线性传播时代相对垄断的电视频道资源变得聊胜于无。冷剧可以忽然被热捧,老剧也会重新被发现,时光和眼光似乎让一切皆成可能。从传统到现实的各种题材齐头并进,丰富了国产剧出海的作品类型;网络平台、电视平台协同传播,国产剧出海的途径正在变得多元;其姿态也因我方主动推广与客户前来求购兼而有之而变得自信。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结构相同的排比句式。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生机勃勃(词义相同也可,如“欣欣向荣”)②粗制滥造③浩瀚无垠19.从传统到现实的各种题材齐头并进,国产剧出海的作品类型正变得丰富;网络平台与电视平台协同传播,国产剧出海的途径正在变得多元;我方主动推广与客户前来求购兼而有之,国产剧出海的姿态正变得自信。20.①把偶然的优秀作品和层出不穷的经典国剧比作“一枝独秀”和“百花齐放”,生动地呈现出当下国产电视剧跨国界传播生机勃勃地状态,使语句更富文采。②分别将跟风滥造的电视剧和优秀的电视剧比作“劣币”和“良币”,生动形象揭示了国剧市场“逆淘汰”的不良状态被打破,开始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①空,语境用来形容国产剧的跨文化传播兴盛的景象,可用“生机勃勃”或“欣欣向荣”。“生机勃勃”,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欣欣向荣”,指草木长的茂盛,生机勃勃的样子;后用于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的景象。第②空,语境指质量低下、跟风乱象的作品少,可用“粗制滥造”。“粗制滥造”,制作不顾质量,马虎草率。第③空,语境用来形容互联网的容纳空间很大,可用“浩瀚无垠”。“浩瀚无垠”,形容水势或地域盛大辽阔,无边无际。【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13题干要求把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结构相同的排比句式,可以选择其中的一句作为参照句。如本题可以选择“国产剧出海的途径正在变得多元”作为参照,“丰富了国产剧出海的作品类型”改为“国产剧出海的作品类型正变得丰富”;“其姿态也因我方主动推广与客户前来求购兼而有之而变得自信”改为“我方主动推广与客户前来求购兼而有之,国产剧出海的姿态正变得自信”。最后进行组织即可。【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第①句,“‘一枝独秀’或许是偶然,但‘百花齐放’的背后则必定有着基于现实土壤的文化逻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偶然的优秀作品”比作“一枝独秀”,把“层出不穷的经典国剧”比作“百花齐放”,生动地呈现出当下国产电视剧跨国界传播生机勃勃地状态,使语句更富文采。第②句,“当‘劣币’不再驱逐‘良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风滥造的电视剧”比作“劣币”,把“优秀的电视剧”比作“良币”,“劣币”不再驱逐“良币”,即意味着粗制滥造的作品明显减少,国剧市场“逆淘汰”的不良状态被打破,开始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一叶知秋至,霜降感天寒,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草木摇落露为霜”,此时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已经出现白霜,千里沃野的莹莹冰晶预示着冬天即将来到。霜是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凝华,在温度低于零摄氏度的地面上或近地面物体上形成的白色松脆冰晶。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①,因为此时菊花正盛开。霜的形成与气温密切相关。我国各地气候差异较大,②。入秋后,北方降温早、降温快,东北北部初霜一般出现在9月上旬,东北南部、华北初霜出现在9、10月份。南方降温晚,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在11月中下旬出现初霜,华南地区则更晚。人们常用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代表昼夜温差。根据近1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霜降节气全国各地的昼夜温差为11.6摄氏度,与秋分、寒露节气的昼夜温差相近。由此可见,霜降节气的昼夜温差并非所有节气中最大的。人们之所以感觉霜降节气昼夜温差大,是因为在霜降来临前,我们经历了漫长的暑热,而随着霜降节气的来临,冷空气活动开始频繁,白天光照较强烈,③,加大了昼夜温差。21.下列描写秋景的句子中结构和文中画横线的“霜降感天寒”相同的一项是()A.鸿雁来宾日B.气冷凝秋晚C.红柿压疏篱D.空天万里霜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B22.①也叫做“菊花霜”②初霜总体上由北向南推进(写出“南北方”“初霜”,写出“差异”“推进”)③夜晚降温幅度大【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结构的分析理解能力。
14“霜降感天寒”中“霜降”是主谓短语,“感”,为动词,“天寒”为主谓短语。A.“鸿雁来宾日”中“鸿雁”是偏正短语,与例句不一致,不符合题意要求。B.“气冷凝秋晚”中“气冷”为主谓短语,“感”是动词,“秋晚”为主谓短语。符合题意要求。C.“红柿压疏篱”中“红柿”“疏篱”都是偏正短语,与例句不一致,不符合题意要求。D.“空天万里霜”中“空天”“万里霜”是偏正短语,与例句不一致,不符合题意要求。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从后文“因为此时菊花正盛开。霜的形成与气温密切相关”可知,填入内容与菊花有关,而所要讨论的主题是下霜,且由“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可知,这里主要是探究第一次霜的叫法,所以可以推测出这时的霜叫“菊花霜”。故可以填入“也叫做‘菊花霜’”。第二空,从后文“入秋后,北方降温早、降温快,东北北部初霜一般出现在9月上旬,东北南部、华北初霜出现在9、10月份。南方降温晚,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在11月中下旬出现初霜,华南地区则更晚”可知,这是说明初霜在时间上是从北向南推进的,故可以填入“初霜总体上由北向南推进”。第三空,从前文“白天光照较强烈”和后文“加大了昼夜温差”可以推断出,填入内容应是关于夜晚降温幅度比较大,故可以填入“夜晚降温幅度大”。四、写作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傅雷家书》中说:“做一个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真正的人,因为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我们固有文化中的精华。”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方圆相济,修身养性曾几何时,我们开始习惯于给原本中性的性情词染上评价色,外向大方为善,内敛沉默为弊;温柔宽厚为善,严肃高傲为弊;圆为善,方为弊……依我之见:方者,存弊也;圆者,存弊也。方圆相济,乃是修身养性之真义。方者,我将其定义为人固有之质,正如青玉壶中的冰心,似出淤泥的芙蓉,自然无繁饰,是个体鹤立的高蹈姿态。人之出生,并非一张白纸,冰心虽清却有其寒,芙蓉虽雅也有其弱,有人天性爽直,有人天性宽厚,有人温柔,有人高傲……总而言之,物之不齐。固守单一天性不改,虽有顽童的天真可爱,但与他人相交时,总难变通,难免会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寂寥与落寞,“举世皆浊我独清”的自抑与痛苦。古有言“水至清则无鱼”,若人们一味执着于自己的原有性情,而缺乏对社会性品性的探索,就如同那毫无杂质的清水,虽澄澈但无生命之气。因之,固守的单一品性,是很难立于这苍茫中咏叹释怀的。故而养性当学《尚书》:直而温,宽而栗。
15圆者,我将其定义为与世俗之意相合的性情,是外在世界给予我们的规训,是在个体融入社会时必要经历的打磨。龚自珍在《明良论》中曾批驳过这样的为官之人,他们经过一番驯化磨砺后为人圆滑,深谙为“清闲官”之道,善于察言观色,深得主上器重。致仕后教育子女也是愿其子孙事事以退缩圆通为老成。诚然,能够拥有一颗敏感圆融之心,不与外物相忤,是一件好事,但若事事如此,没有原则,甚至只把这单一的品性奉为处事圭臬,恐怕不妥。修身是“圆化”的过程,纵使“圆”但也应该如那粒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的一颗响当当的铜碗豆,有外在的圆融通透,也有内在的铮铮铁骨。傅雷先生教育其子: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诚哉斯言,人既要保留原有的天真之质,即“方”的部分,也要走进社会的手摇炉历练,成就“圆”的部分。但揆诸当下,人性之方被磨砺得缺乏棱角,人性之圆被过度赞美歌颂,发达工业社会一味地压制了人们内心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马尔库塞笔下“单向度的人”正在流水线上被打磨生产而你,在那条流水线上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傅雷先生的言论则体现了“平等共存,相互作用”的人格。“又……又……”是并列结构。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看起来每一组的人格特点都是相对的,其实并不矛盾。这些看似相对的性情其实是可以表现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下的,如喜爱事物有所追求,就应该热烈而执着,待人接物就应该恬静自然;具有温柔的内心,又能保持清高高傲的人格;具有微妙细腻的情怀又率直坦荡。其实一个人身上可以两种性情同时并存,天然成立,正如傅雷先生所说的,这种看似“相反”,实则“相成”的性格是真正的优秀人格,是我们固有文化中的精华,源于《尚书》“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在写作时需要注意如下几个要素:“真正的人”就说明本题可写的只能是“良好的性情”,它们以“良好”为共性。如两种性情极致对立,如和善与险恶、温柔与粗暴,是不可能同属良好。“相反”明确作文的主体内容必须出现相异的良好性情。“相成”明确作文必须承认相异的良好性情能促成积极的结果。于是启示我们在修身养性时,需要注意貌似相异的良好性情其实是可以达到一种平衡,从而达到更高境界的。所以这次题目的构思要点有两个,一是选择一对或多对良好的性情,它们在字面上有相悖的风格、色彩指向,但基于共同的道德原则或人性需要,所以有相互成就的可能。二是能找到两种性情相互成就的原理。立意:1.做一个平衡与兼容的追梦人。2.中通外直,坚守本心。3.一个极端的人往往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