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Word版含解析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Word版含解析

ID:83014891

大小:1.41 MB

页数:29页

时间:2022-11-14

上传者:老李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1-2022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检测题生物(必修三)试卷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阐述中不合理的是()A.种群之间常互有个体迁移,会引起种群间遗传差异的减小B.“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C.化石作为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可以了解已灭绝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D.基因频率是指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基因的比例【答案】D【解析】【分析】1、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2、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A、种群间互有迁入和迁出,某种群中特有的一些基因会进入另一种群中,使得二者之间的遗传差异减少,同时使另一种群内变异量增大,A正确;B、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了“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正确;C、通过化石可以很好的保留生物的形态结构,可以了解已灭绝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C正确;D、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而不是占全部基因数的比率,D错误。故选D。2.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关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A.达尔文在自然选择学说中提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定向突变和基因重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某瓢虫体色中黑色(B)、红色(b)是一对相对性状,若种群中BB个体占36%,Bb个体占24%,则该种群b的基因频率为52%D.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隔离,但隔离一定能形成新物种【答案】C

1【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5、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详解】A、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不能从基因的本质上解释生物进化,A错误;B、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不定向的,B错误;C、已知种群中BB个体占36%,Bb24%,则bb个体占40%,则该种群B的频率=36%+1/2×24%=48%,所以b的基因频率为1-48%=52%,C正确;D、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但必需产生生殖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D错误。故选C。【点睛】3.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B.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没有能够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C.在生物繁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材料D.自然选择作用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基因型【答案】D【解析】【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详解】A、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A正确;B、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达尔文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B正确;C、在生物繁殖的过程中遗传和变异现象普遍存在,这为自然选择提供了丰富的材料,C正确;D、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的个体,而且是个体的表现型,通过对表现型的选择实现了对基因型的选择,D错误。故选C。【点睛】4.

2驯化是指经过人工栽培和选择,使外来野生植物变成适应本地环境的具有经济效益或观赏价值的本地植物的过程。籽粒多而大的小米就是由籽粒少而小的野生狗尾草循环驯化而来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驯化过程中直接接受选择的是狗尾草的基因型B.驯化过程中异地环境刺激使狗尾草发生了突变C.人工选择和培育使狗尾草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驯化的小米引种到新环境后定能表现出籽粒多而大的性状【答案】C【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人工驯化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狗尾巴草的表现型,A错误;B、突变是不定向的,是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异地环境刺激不一定导致突变,人工选择和培育是定向的,人工选择和培育选择籽多而大植株,使籽粒多而大的基因得以保留,使狗尾草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错误;C、人工驯化会使狗尾巴草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D、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但环境及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到基因的表达,因此驯化的小米引种到新环境中不一定能表现出籽粒多而大的性状,D错误。故选C。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都是相同的B.现实生活中大量使用同种抗生素会使致病细菌产生耐药性突变C.生物产生的变异都能在长期的共同进化中保留下来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答案】D【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详解】A、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表现型可能相同或不同,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或不同,A错误;B、耐药性突变在使用抗生素以前就已存在,大量使用同种抗生素只是选择并保留耐药性个体,B错误;

3C、生物产生的变异并非都能保留下来,只有适应环境的才能在长期的共同进化中保留下来,C错误;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作用中共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正确。故选D。【点睛】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激素、尿素、CO2、NO、淋巴因子等B.冬季由于气温偏低,人体内酶的活性会降低C.汗液、泪液、消化液虽不属于细胞外液,但属于体液D.内环境是各种生物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答案】A【解析】【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2.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3.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4.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详解】A、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中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水、无机盐、激素、各种代谢废物(如尿素、CO2)等物质,葡萄糖、激素、尿素、CO2、NO、淋巴因子等均可在内环境中存在,A正确;B、冬季外界气温偏低,但人体的体温是相对稳定的,人体内酶的活性不会降低,B错误;C、汗液、泪液、消化液所在的管道与外界直接相通,既不属于细胞外液,也不属于体液,属于外界环境中的成分,C错误;D、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是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错误。故选A。

4【点睛】7.下表是人体细胞内液和两种细胞外液成分的部分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成分(mmol/L)Na+K+Ca2+Cl-有机酸蛋白质①1425.02.5103.36.016.0②1474.01.25114.07.52.0③101402.525-47A.①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其中的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B.②不可能是血浆C.③是细胞内液,因为其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及K+等D.③中的CO2从产生的场所扩散到①,至少要穿过3层生物膜【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表格:根据表格中Na+和K+的含量可以确定①②为细胞外液,③为细胞内液;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最主要区别是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高,故可依据蛋白质含量高低确定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或淋巴。【详解】A、①是血浆,属于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决定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A正确;B、②内蛋白质含量低于①,故①是血浆,②不是血浆,B正确;C、细胞内的K+浓度高于细胞外液中K+浓度,③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及K+,是细胞内液,C正确;D、③中的CO2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扩散到①血浆至少要穿过5层生物膜(线粒体2+细胞膜1+毛细血管壁细胞2),D错误。故选D。8.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有()①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②内环境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   ③内环境处于稳态时,其渗透压、温度和pH恒定不变 ④淋巴、组织液与血浆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多⑤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⑥稳态遭到破坏必然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加快A.①⑤B.①②⑥C.①③⑤⑥D.①⑤⑥【答案】A【解析】

5【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详解】①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①正确;②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外液也称内环境,②错误;③内环境处于稳态时,其渗透压、温度和pH相对稳定,不是恒定不变,③错误;④淋巴、组织液与血浆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蛋白质(血浆蛋白)含量多,④错误;⑤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⑤正确;⑥稳态遭到破坏会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发生改变,若内环境温度升高,会使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降低,⑥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的是①⑤。故选A。9.下列因素中,可能引起人体组织水肿的是①毛细血管壁破损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③淋巴管阻塞④花粉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⑥喝水过多A.①②③④B.①③⑤⑥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答案】D【解析】【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6(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详解】毛细血管壁破损会导致血浆蛋白等大分子物质到组织液中,引起组织液相对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①正确。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会出现组织水肿,②正确。淋巴管阻塞会导致组织液去路有障碍,出现组织水肿,③正确。花粉等引起的过敏,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会进入到组织液中,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会出现组织水肿,④正确。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会引起组织水肿,⑤正确。喝水过多,会通过体内调节将渗透压恢复正常,不会引起组织水肿,⑥错误,故D正确,A、B、C错误10.分别向20mL的新鲜血浆中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和稀NaOH溶液,血浆酸碱度变化与滴加滴数的关系正确的是(  )A.B.C.D.【答案】D【解析】【详解】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故滴加少量酸或碱其pH基本不变,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滴加过量碱时,pH会升高,滴加过量酸时,pH会降低,D正确,ABC错误。故选D。11.下列现象中,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环境温度下降,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B.高原训练,运动员体内红细胞增多C.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出现中暑症状D.饮食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常见的稳态失调:①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②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③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④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详解】A.环境温度下降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从而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A错误;B.高原训练,运动员体内红细胞增多是对缺氧环境是适应,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B错误;C.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出现中暑症状属内环境稳态失调,C正确;

7D.饮食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机体可通过增大抗利尿激素的释放量和产生渴觉增加饮水,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内环境的稳态,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机体内水、血糖、体温及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12.下列有关于人体内环境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胰岛素、胆固醇、血清蛋白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pH、渗透压、温度处于动态平衡中C.剧烈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D.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答案】A【解析】【分析】1.人体的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2.人体内环境成分一般包括: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等)、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调节物质(激素、抗体、递质等)、其他物质(纤维蛋白原等)。【详解】A、尿素属于代谢废物、胆固醇属于从肠道吸收的营养物质、血清蛋白是血浆的组成成分,因此,三者均可在血浆中都存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B、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成分、理化性质,如pH、渗透压、温度都处于动态平衡中,B错误;C、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不属于组织液,C错误;D、细胞质基质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D错误。故选A。【点睛】13.图甲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之间的关系,图乙表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甲中的B可能是血细胞或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

8B.如果图甲中6过程受阻,则A中的水分会增加C.图乙中①②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循环系统的参与而不需要泌尿系统的参与D.图乙中⑤可表示细胞产生的CO2等废物【答案】C【解析】【分析】图甲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所以图中A是组织液、B是血浆、C是淋巴、D是细胞内液。图乙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①表示食物的消化吸收,需要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②表示氧气进入内环境、二氧化碳排出体外,需要通过呼吸系统才能完成;③表示代谢废物排出体外,需要排泄系统来完成;④表示养料和氧气进入细胞;⑤表示代谢废物排出细胞;⑥表示细胞与外界环境通过内化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详解】A、图甲中的B是血浆,是血细胞或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A正确;B、如果图甲中毛细淋巴管阻塞,6过程受阻,则会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C、图乙中①②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的参与,C错误;D、图乙中⑤表示代谢废物排出细胞,故可表示细胞产生的CO2等废物,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稳态,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掌握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含义及涉及到的系统,再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14.如图所示为针刺引起的缩手反射活动中神经纤维上某一位点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a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由膜外大量Na+内流所致B.在反射活动的反射弧上兴奋进行双向传导、单向传递C.图中ae段Na+和K+进行跨膜运输均不消耗能量D.从针刺手指到大脑皮层产生痛觉可视为另一个反射活动【答案】A

9【解析】【分析】分析图解:图示曲线表示兴奋产生和传导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图中a点表示静息电位,主要是钾离子外流;ac段表示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钠离子内流;cd段表示静息电位的恢复,此时钠离子通道关闭,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大量外流;de段表示一次兴奋完成后,钠钾泵将钠离子泵出,钾离子泵入,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详解】A、图中ac段是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由膜外大量钠离子内流所致,A正确;B、在反射活动的反射弧上由于有突触结构的存在,所以兴奋进行单向传递,B错误;C、图中de段钠离子和钾离子进行跨膜运输为逆浓度梯度的运输,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D、反射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从针刺手指到大脑皮层产生痛觉,不属于反射活动,D错误。故选A。15.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刺激连接肌肉的神经引起肌肉收缩,这个过程不属于反射C.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只能分布在神经细胞上D.一个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能形成多个突触小体【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详解】A、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正确;B、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刺激连接肌肉的神经引起肌肉收缩,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正确;C、识别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可分布在神经元上,也可分布在肌肉细胞或内分泌腺细胞上,C错误;D、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会出现许多分支,每个分支末端膨大成杯状的突触小体,D正确。故选C。【点睛】

1016.如图为小鼠视觉形成简图,M为连接在相关神经细胞膜表面的电流计,当光线进入小鼠眼球,刺激视网膜后产生的信号传至高级中枢,产生视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光刺激引起感受器所在神经细胞的膜外电位变化是由正变负B.光刺激产生的兴奋通过完整的反射弧后,最终在大脑皮层形成视觉C.视觉形成过程中,电流表M的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虚线椭圆中神经元之间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信号转换【答案】B【解析】【分析】传导和传递的过程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在神经元细胞间的传递时在突触部位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详解】A、感受器的作用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光刺激引起感受器所在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即膜外发生由正变负的电位变化,A正确;B、图中视觉产生的过程只传到视觉中枢大脑皮层,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弧不完整,不属于反射,B错误;C、图中显示:光线进入小鼠眼球刺激视网膜后,产生的信号通过下图所示过程传至高级中枢,产生视觉,该过程中,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至高级中枢,图中电流表M的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正确;D、突触部位在传递兴奋时发生的变化是: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因此图中虚线椭圆中神经元之间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正确。故选B。【点睛】

1117.当快速牵拉图中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a→d构成了完整的反射弧B.牵拉骨骼肌时,c处组织液中可检测到神经递质C.刺激骨骼肌产生的信号传到c处就会形成痛觉D.兴奋到达b点时,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反【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详解】A、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完整的反射弧中还应该有效应器,A错误;B、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在c处突触部位有神经兴奋的传递,因而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B正确;C、c是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而痛觉应该在大脑皮层产生,C错误;D、兴奋到达b点时,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相反,D错误。故选B。18.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存在信息传递B.受激素调节的影响C.低级中枢活动受高级中枢的调控D.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基本结构是反射弧,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过程包括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反射的中枢除了大脑皮层外都属于低级中枢,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详解】A、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传递,说明神经调节过程中存在着细胞间的信息交流,A正确;

12B、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还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B正确;C、高级中枢可以调控低级中枢,比如大脑皮层可以控制脊髓的低级中枢(排尿中枢),C正确;D、有些非条件反射只需在低级中枢参与下就可以完成,例如膝跳反射,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基本知识,重点是高级中枢在反射中的作用。19.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主要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下完成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腺体组成B.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C.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单方向的D.条件反射的建立与脊髓等低级中枢无关【答案】D【解析】【详解】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完成的,没有已经形成的非条件反射不能建立起新的条件反射,需要有低级中枢的直接参与或者传导等间接参与,与低级中枢有密切关系,D错误。故选D。20.下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刺激图中的肌肉,电流表的指针将偏转2次B.刺激M点可以引起肌肉收缩,电流表指针偏转2次C.刺激N点电流表指针只发生1次偏转D.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答案】D【解析】

13【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完整的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导只能是单向的。即在电流计处,M点的兴奋可以传导给N点,N点的兴奋不能传导给M点。【详解】A、刺激图中的肌肉,兴奋可由传入神经到达大脑,经传出神经先后到达电流表的两端,因此电流表的指针将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A正确;B、刺激M点,可以引起肌肉收缩,该过程中兴奋先在M点产生,M点膜外变为负电荷,N点膜外仍为正电荷,此时电流表产生一次偏转,当兴奋传到N点时,M点已经恢复了静息电位,因此电流表再次偏转,B正确;C、刺激N点后,N点产生兴奋,N点膜外变为负电荷,而M点膜外仍为正电荷,电流表偏转一次,由于兴奋不能传到M点,因此该过程电流表指针只能发生1次偏转,C正确;D、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D错误。故选D。21.下图为人体某器官中血液的流动情况示意图,①②表示物质,①促进或抑制②的产生,②产生后将释放到血液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该器官为骨骼肌,①可表示胰高血糖素,②可表示肌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B.若该器官为胰腺,则①可能是促胰液素,②可能是胰液C.若该器官为性腺,则①可能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②可表示性激素D.若该器官为下丘脑,则①可能是甲状腺激素,②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①②可通过血液运输,若该器官是胰腺,②不可能是胰液,因为胰液通过导管进入小肠,不到血液中;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不作用于肌糖原;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详解】A、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肌糖原只供肌肉细胞利用,不能分解补充血糖,A错误;B、胰腺分泌的胰液,属于外分泌液,产生后直接进入导管运输到小肠,不进入血液,B错误;C、若该器官为性腺,则①不可能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只作用于垂体,C错误;D、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若该器官为下丘脑,①

14可能是甲状腺激素,通过反馈作用调节下丘脑分泌②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正确。故选D。22.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B.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C.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能促进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D.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起协同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激素的作用是调节生命活动,不能直接参与生命活动。【详解】A.生长激素起调节作用,不是直接参与各项生命活动,A错误;B.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降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B正确;C.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能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C错误;D.胰岛素降血糖,胰高血糖素升血糖,二者是拮抗作用,D错误。故选B。23.如图表示两细胞间发生某种信息传递的过程。细胞Ⅰ、Ⅱ以及物质M、N的名称与图示含义相符的是()①胰岛A细胞、肝细胞、胰高血糖素、肝糖原②下丘脑细胞、垂体细胞、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③传出神经元、肌细胞、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受体④胰腺细胞、胰腺细胞、促胰液素、受体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示过程为细胞Ⅰ释放物质M作用于细胞Ⅱ上的物质N,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物质M是细胞Ⅰ释放的信号分子,物质N是物质M的特异性受体,细胞Ⅱ是靶细胞。【详解】①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肝糖原位于肝细胞内部,①错误;②细胞Ⅰ如果是下丘脑细胞,可以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细胞表面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与题图相符,②正确;③细胞Ⅰ如果是传出神经元,则可以释放神经递质,与肌细胞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使肌肉收缩或舒张,③

15正确;④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分泌,和胰腺细胞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促进胰液的分泌,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24.下列关于人类生命活动表现与其对应的调节机制,正确的是(  )A.正常人饮水不足-垂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马拉松选手比赛-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减少以升高血糖C.甲亢患者-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D.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在高尔基体中合成的胰岛素减少【答案】C【解析】【分析】1、甲亢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2、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和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均能促进血糖升高。3、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4、胰岛素为分泌蛋白,在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由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和运输,并由细胞膜参与分泌。【详解】A、正常人饮水不足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合成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A错误;B、马拉松选手比赛时,随着血糖的消耗,血糖浓度降低,此时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促进肝糖原转化,使血糖升高,B错误;C、甲亢患者是由于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偏高,C正确;D、胰岛素为分泌蛋白,在胰岛B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D错误。故选C。25.下列与激素调节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饭后4h,血液流经胰脏后,胰高血糖素浓度升高B.激素不为细胞提供能量,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是一种信息分子C.在紧急情况下,人体出现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速这一反应与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有关D.沃泰默设计实验发现了第一种动物激素—胰腺分泌的促胰液素【答案】D【解析】【分析】1、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维持血糖浓度,不能促进肌糖原分解。胰岛B

16细胞分泌胰岛素,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2、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激素种类多、含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只起到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详解】A、饭后4小时,血糖浓度降低,则血液流经胰脏后,胰高血糖素浓度升高,以提升血糖浓度,A正确;B、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为细胞提供能量,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是一种调节细胞代谢的信息分子,B正确;C、在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人体出现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速这一反应,C正确;D、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小肠黏膜在盐酸的刺激下产生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D错误。故选D。26.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产生渴感的部位分别位于()A.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B.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C.下丘脑、大脑皮层、大脑皮层D.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答案】A【解析】【分析】1、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详解】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都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一方面产生兴奋传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使机体主动饮水来直接调节水的平衡;另一方面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液的排出,保留了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据此可知,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产生渴感的部分分别位于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即A正确。故选A。【点睛】27.下列有关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激素调节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B.只有激素和神经递质才能调节生命活动C.性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是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D.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分布在机体的几乎所有细胞上

17【答案】B【解析】【分析】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1)微量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研究发现,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而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详解】A、激素调节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A正确;B、体液中的其他物质也可以调节生命活动,例如二氧化碳可以调节人的呼吸频率,B错误;C、性激素的分泌受到下丘脑和垂体的控制,属于分级调节,同时性激素可以对下丘脑和垂体产生作用,属于反馈调节,C正确;D、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细胞,所以其受体分布在机体的几乎所有细胞上,D正确。故选B。28.如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A表示人体处于应激状态,人体通过途径①⑥④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若A表示血糖浓度过低,人体可通过途径①②③④进行调节来维持血糖恒定C.若A表示寒冷环境,人体可通过途径①②③④、①⑥④和①②来维持体温恒定D若A表示血浆渗透压升高,人体可通过①②使垂体合成抗利尿激素量增加【答案】A【解析】【分析】1、人体体温调节过程:(1)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等。(2)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毛细血管舒张。

182.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浓度;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两种激素间相互拮抗。3.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详解】A、若A表示人体处于应激状态,①⑥过程为神经调节,④过程为体液调节,所以①⑥④过程为神经—体液调节,A正确;B、当血糖浓度过低时,会刺激胰岛A细胞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进而使血糖水平上升,还可以通过下丘脑的作用支配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即经过图中的①⑥④过程进行调节,B错误;C、若A表示寒冷环境,组织不受⑤控制,寒冷环境下进行体温调节的途径是①②③④、①⑥④和①⑦,C错误;D、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D错误。故选A。【点睛】29.如图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该调节方式的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B.若靶细胞属于垂体,则分泌细胞一定是下丘脑细胞C.若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则靶细胞可能是肾小管、集合管细胞D.体温调节和血糖平衡调节可能涉及这种调节方式【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可表示激素调节,激素通过体液运输,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其过程为: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接受信息→靶细胞。【详解】A、该调节方式属于体液调节,体液调节的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A正确;

19B、若靶细胞属于垂体,则分泌细胞可能是下丘脑细胞,也可能是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存在负反馈调节)等,B错误;C、若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则(由下丘脑分泌)垂体储存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可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C正确;D、体温调节和血糖平衡调节中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故可能涉及这种调节方式,D正确。故选B。30.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的变化依次为()A.增加、增加、减少B.减少、减少、增加C.增加、减少、增加D.增加、增加、增加【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动态平衡散热;(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解:(1)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人体为维持体温,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因此耗氧量增加;(2)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人体皮肤排汗减少,为了维持体内水平衡,因此尿量增加;(3)寒冷环境下皮肤排汗减少,体内水分较多,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较低,因此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故选A.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31.下列关于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B.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一定是分别来源于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C.婴儿初次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后,体内可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D.HIV攻击人体T细胞后,可使人体完全丧失体液免疫能力【答案】C【解析】

20【分析】1、体液免疫的过程:病原体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给T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记忆细胞在相同病原体侵入机体时,会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抗体的作用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物,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2、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有B细胞和T细胞,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B细胞在骨髓成熟,T细胞转移到胸腺成熟;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详解】A、免疫活性物质不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很多体细胞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B、浆细胞可来源于记忆B细胞,效应T细胞也可来源于记忆T细胞,B错误;C、婴儿初次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后发生体液免疫,体内可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C正确; D、T细胞被消灭后,会丧失全部的细胞免疫(T细胞要和被病毒侵染的细胞结合,使其裂解)和部分体液免疫(T细胞起识别和呈递抗原作用,并分泌淋巴因子使B细胞增殖,但部分抗原会直接刺激B细胞进行体液免疫,D错误。故选C。32.以下关于免疫调节过程认识正确的是A.二次免疫主要靠体内已存在的抗体发挥作用B.艾滋病病人直接死因,往往是由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C.切除胸腺的小鼠,细胞免疫彻底消失,但体液免疫不受影响D.效应T细胞、B细胞、吞噬细胞、记忆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答案】B【解析】【分析】二次免疫: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故二次免疫反应快而且强烈。

21【详解】A、据分析可知:二次免疫主要靠体内的记忆细胞和已存在的抗体发挥作用,A错误;B、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B正确;C、据图可知:切除胸腺的小鼠,细胞免疫彻底消失,但体液免疫也会受影响,C错误;D、效应T细胞、B细胞、吞噬细胞、记忆细胞都能识别抗原,但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D错误。故选B。33.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抗体和淋巴因子不属于免疫系统的组分B.人体第三道防线仅与淋巴循环有关,不涉及血液循环C.效应T细胞可以使癌变的细胞裂解D.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于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时过度反应所引起的病症【答案】C【解析】【分析】1、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有B细胞和T细胞。2、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详解】A、抗体和淋巴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也是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A错误;B、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为特异性免疫,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B错误;C、效应T细胞可以使癌变的细胞裂解死亡,该过程属于细胞凋亡,C正确;D、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免疫失调病中的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免疫过强引起的;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时过度反应所引起的病症是过敏反应,D错误。故选C。34.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22A.若吞噬细胞受损,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都会减弱B.人若被毒蛇咬伤,需要注射抗毒血清(抗体)以减弱毒素的伤害C.效应T细胞是在胸腺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产生的D.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答案】C【解析】【分析】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可以吞噬病原体,在特异性免疫中吞噬处理抗原,另外抗体和抗原结合后,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抗毒血清是对于某种毒素起到抵抗或可以使毒性减弱、消失的血清,属于抗体;T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并转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过敏反应属于异常的体液免疫,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详解】A.吞噬细胞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若吞噬细胞受损,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都会减弱,A正确;B.注射抗毒血清(抗体)可以减弱毒素的伤害,B正确;C.效应T细胞可以由T淋巴细胞和记忆T细胞分裂分化产生,C错误;D.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是一种异常生理现象,D正确。35.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吞噬细胞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②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③抗原都是外来异物④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⑤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⑥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A.两项B.三项C.四项D.五项【答案】B【解析】【分析】1、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2、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前两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3

23、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详解】①吞噬细胞可在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也能在第三道防线中发挥作用,故吞噬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①正确;②过敏反应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②正确;③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对于自身免疫病来说,抗原是来自自身织组细胞或器官,③错误;④HIV主要识别并侵染人体的T细胞,使得免疫过弱,引起免疫缺陷病,④错误;⑤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⑤错误;⑥对移植器官受体来说,移植器官属于外来的抗原,能引起细胞免疫,故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⑥正确。综上所述,③④⑤错误,①②⑥正确。故选B。二、非选择题36.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填标号)(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____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果图中①细胞为B淋巴细胞,则__________合成出的抗体存在于上图中的____部位(填标号),B淋巴细胞参与人体特异性免疫中的_____免疫。

24(5)在一些病理条件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的量都可能发生变化。请举出由于病理原因引起③增多的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②③(2)①.自由扩散②.6(3)②中含大分子蛋白质,③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4)①.核糖体②.②③④③.体液(5)营养不良、花粉过敏、肾小球肾炎【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示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①为组织细胞;②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③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④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⑤为红细胞。【小问1详解】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内侧是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外侧是组织液,故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血浆③组织液。【小问2详解】氧气从血液中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通过6层膜(红细胞膜1层+毛细血管壁2层+组织细胞1层+线粒体2层)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小问3详解】图中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淋巴,其中血浆与组织液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大分子蛋白质(主要是血浆蛋白),组织液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小问4详解】如果图中①细胞为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受到刺激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能分泌抗体,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另外在组织液、淋巴及外分泌液中有少量分布;抗体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在核糖体中合成,参与人体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小问5详解】③为组织液,因为病理原因引起组织液增多(组织水肿)的实例有花粉过敏(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肾小球肾炎(肾小球肾炎引起血液中蛋白质减少进而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液体从血管内进入到组织间隙,产生水肿)。【点睛】

25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在组成成分上的不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综合应用是解题的关键。37.下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___,乙图是甲图中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_。(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__________;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___________(3)已知A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B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物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假设a是一块肌肉,现切断c处,分别用足够强的电流刺激e、b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e处,肌肉_____________(收缩/不收缩);刺激b处,肌肉____________(收缩/不收缩)【答案】①.感受器②.d③.胞体膜或树突膜④.神经递质⑤.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⑥.B神经元持续兴奋⑦.不收缩⑧.收缩【解析】【分析】分析甲图,是一个反射弧的完整模式图,由于e所在的神经元有神经节,所以e是传入神经元,f是感受器,d处是突触,c神经中枢,b是传出神经,a属于效应器。【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f是感受器,乙图为一个放大的突触结构模式图A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都是依赖的神经递质;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3)已知A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B兴奋,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这种物质就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B,使B神经元持续兴奋;(4)假设a是一块肌肉,现切断c处,分别用足够强的电流刺激e、b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e处,肌肉不收缩,c处被切断,兴奋不能向下继续传递;刺激b处,肌肉收缩,兴奋可以继续传递到a。【点睛】注意第一问的第三个空不能填突触后膜,因为题干问的是B

26是下一个神经元的什么结构,如果只是问B是什么结构,就可以填写突触后膜了38.春天日照逐渐延长时,鸟类大多进入繁殖季节。调节鸟类繁殖活动的图解如下(1)由图可知鸟类的繁殖活动是通过机体的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调节方式完成的。机体中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位于_________(下丘脑、垂体、性腺)。(2)上面图解中的A、B、C分别代表由下丘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物质,则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C进入血液后,通过______作用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3)垂体可以分泌一种与甲状腺激素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该激素是___。【答案】(1)①.神经调节②.体液调节③.下丘脑(2)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促性腺激素③.性激素④.反馈(3)生长激素【解析】【分析】据图分析,鸟类的繁殖有传入神经的参与,说明有神经调节;与性腺相关,说明有性激素的参与,有体液调节;题图显示性腺分泌性激素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其中A是促性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性腺激素,C是性激素;性激素的量可以反馈调节下丘脑和垂体相关激素的分泌。【小问1详解】题图显示鸟类繁殖活动通过机体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进行调节的,下丘脑中有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的细胞,是大脑皮层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小问2详解】图示中的A代表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B代表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C代表性腺分泌的性激素,性激素进入血液后,通过反馈作用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小问3详解】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机体生长发育,长骨增长,软骨细胞的分化和发育,是与甲状腺激素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激素的分级调节和神经调节,属于信息给予题,知识点的原型是甲状腺激素的调节模式,故解题的关键是结合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和材料进行解题。39.如图表示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图中数字分别代表相应的生理活动,试回答下列问题:

27(1)图中虚线所表示的箭头是__________(初次、再次)时所引起的免疫反应。(2)图中的“某物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细胞中,能处理并呈递抗原的是________,不能识别抗原的是________,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是________。(填下列代号)A.吞噬细胞B.T细胞C.B细胞D.记忆细胞E.浆细胞F.效应T.细胞(4)效应T细胞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生“某物质”,并通过它们加强各种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二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最终导致_________________。(5)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刺激能分化为浆细胞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2)淋巴因子(3)①.A②.E③.BCDF(4)靶细胞裂解死亡(5)B淋巴细胞和记忆细胞【解析】【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B);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2.免疫细胞与识别作用①具有识别作用的细胞有: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②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的细胞: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③能产生抗体的是浆细胞,也是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④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3.图中①②③④⑤⑥⑦表示体液免疫;图中①②⑧⑨⑩表示细胞免疫;图中虚线表示二次免疫。【小问1详解】虚线指的是抗原直接指向记忆细胞,应该是同种抗原再次入侵时所引起的主要免疫反应;该过程表现的反应强、剧烈。【小问2详解】

28分析题图可知,某物质是由T细胞产生的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的物质,为淋巴因子。【小问3详解】结合图示可知,吞噬细胞,即A能识别处理并呈递抗原;不能识别抗原的是浆细胞,即E;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是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即BCDF,吞噬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不具有特异性。【小问4详解】结合图示可知,效应T细胞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生“某物质”,并通过它们加强各种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二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的溶酶体酶,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最终被抗体消灭。【小问5详解】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同时B细胞也能接受抗原的刺激,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因此,二次刺激过程中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细胞是记忆细胞和B淋巴细胞。【点睛】熟知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必备能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