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提分秘籍】【易错警示】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易错警示】

ID:82989067

大小:1.41 MB

页数:24页

时间:2023-09-26

上传者:155****1689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易错警示】_第1页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易错警示】_第2页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易错警示】_第3页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易错警示】_第4页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易错警示】_第5页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易错警示】_第6页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易错警示】_第7页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易错警示】_第8页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易错警示】_第9页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易错警示】_第10页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易错警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PPT专区-天天文库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01走近细胞(1)有细胞壁的细胞可包括原核细胞,植物细胞及真菌细胞,但其细胞壁成分各不相同。(2)并非所有的原核生物都有细胞壁(如支原体无细胞壁)(3)正因为有好氧型细菌、光合细菌及蓝藻的存在,才有“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不一定有线粒体,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不一定有叶绿体”之说。若视野中细胞均匀分布在整个视野,可根据看到的细胞数目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的规律进行计算。如:在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倍时看到m个均匀分布的细胞,放大倍数变为400倍时看到的细胞数目=m÷2=m/100。(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像长度和宽度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或体积。(2)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3)显微镜下的像为倒像,故“像”的移动方向总与“装片(实物)”移动方向相反。专题02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中的无机物【提分秘籍】关注化学元素的“三多”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而不是C);组成细胞干重最多的元素是C;原子数最多的为H。【易错警示】!——有关物质鉴定实验的3点提示(1)在物质鉴定实验中应注意选择无色或颜色浅的材料,这样可以避免材料本身的颜色掩盖反应结果,如鉴定还原糖一般不用有色的叶片,鉴定蛋白质一般不用血红蛋白等。(2)物质鉴定实验一般不设立对照实验,若需设立对照实验,对照组应加入成分已知的物质,如验证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对照组可加入稀释的鸡蛋清。(3)易写错别字提示:“斐林试剂”中的“斐”不可错写作“裴”或错写成“非”;双缩脲试剂中的“脲”不可错写成“尿”。专题03蛋白质核酸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易错警示】(1)氨基、羧基和肽键的书写误区:(2)蛋白质变性的误区:高温使蛋白质变性的原因不是破坏了氨基酸之间的肽键,而是破坏了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3)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同一生物的不同细胞中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会出现差异。(4)不同蛋白质的合成场所:真核细胞胞内蛋白在游离核糖体上合成,分泌蛋白则在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合成。

1专题04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提分秘籍】1.4种常考的“膜蛋白”(1)信号分子(如激素、淋巴因子、神经递质)的受体蛋白—糖蛋白。   (2)膜载体蛋白:膜用于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载体蛋白。(3)具催化作用的酶:如好氧型细菌其细胞膜上可附着与有氧呼吸相关的酶,此外,细胞膜上还可存在ATP水解酶(催化ATP水解,用于主动运输等)。(4)识别蛋白:用于细胞与细胞间相互识别的糖蛋白(如精卵间的识别,免疫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等)。专题05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提分秘籍】不同细胞间差异辨析(1)从物质层面看,不同细胞间的差异主要体现为蛋白质种类、数量不同;(2)从细胞结构层面看不同细胞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上:①在代谢旺盛的细胞内线粒体含量较多;②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内,核糖体、线粒体等含量较多;③可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如叶肉细胞)含大量叶绿体。【提分秘籍】1.高考常考的“囊泡”相关问题整合(1)以“囊泡”形式运输(胞吐)的物质举例②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内合成并释放)(2)囊泡的来源及去向举例①胞吐:内质网可产生囊泡运往高尔基体,高尔基体一方面可接受内质网发来的囊泡,另一方面可向细胞膜发送囊泡。②胞吞:细胞膜可向细胞内发送囊泡(3)囊泡形成原理生物膜具一定的流动性,但囊泡运输需消耗能量。

2注意:切不可认为以囊泡包裹形式运送的物质只有蛋白质(也可包括神经递质等)。专题06物质跨膜运输【提分秘籍】实验探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探究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2)探究是自由扩散还是协助扩散   【方法技巧】“三步法”判断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专题07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提分秘籍】“四看法”分析酶促反应曲线

3 专题08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规避6个易错点(1)ATP并不是细胞内唯一的高能化合物、高能化合物在生物体内有很多种,如存在于各种生物体细胞内的UTP、GTP、CTP及动物体内的磷酸肌酸。(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不是可逆反应,因为转化过程中的所需酶、能量来源和去路及反应场所都不完全相同,但是物质是可循环利用的。(3)ATP与ADP转化总处于“动态平衡”中,切不可认为ATP合成量大于分解量或ATP分解量大于合成量(如剧烈运动时ATP分解量增加,此时其合成量也增加)。(4)细胞放能反应中可将ADP与Pi合成ATP,吸能反应中可将ATP水解为ADP与Pi。(5)ATP产生量与O2供给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分析(6)不可误认为ATP等同于能量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其分子式可以简写为A-P~P~P,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能够释放出高达30.54kJ/mol的能量,所以ATP是与能量有关的一种物质,不可将ATP与能量等同起来。【提分秘籍】1.判定细胞呼吸方式的三大依据

42.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1)装置及相关解读(2)实验成功关键点分析①实验装置:甲组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乙组探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②a瓶内液体是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其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CO2,以排除其对实验结果的干扰。③图中可检测到CO2的为c、e,相比而言,c中CO2产生量既多又快。④图中可检测到酒精的只有d。⑤实验现象条件澄清的石灰水的变化/出现变化的时间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甲组(有氧)变混浊/快无变化乙组(无氧)变混浊/慢出现灰绿色⑥实验结论: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CO2多且快,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细胞呼吸能产生酒精,还产生少量CO2。3.必须关注的3个易错点(1)水稻等植物长期水淹后烂根的原因是无氧呼吸的产物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玉米种子烂胚的原因是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5(2)无氧呼吸产物不同直接原因是由于催化反应的酶的种类不同,根本原因在于控制酶合成的基因不同或基因选择性表达所致。(3)无线粒体的真核细胞(或生物)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如成熟红细胞、蛔虫等,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一些原核生物虽无线粒体,但可进行有氧呼吸。【提分秘籍】细胞呼吸探究实验成功的关键点进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时,实验前必须检验装置的气密性,一般情况下,实验失败的原因就是装置封闭不严,导致细胞呼吸产生的CO2不能全部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专题09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提分秘籍】高考常考的4个经典实验分析(1)普利斯特利实验:缺乏对照实验,实验结果说服力不强。应将点燃的蜡烛和小鼠分别单独置于含同一种但却死亡的植物的玻璃罩内,作为空白对照。(2)普利斯特利没有认识到光在植物更新空气中的作用。(3)萨克斯实验:①对照类型为自身对照,自变量为光的有无,因变量为颜色变化(有无淀粉生成),实验组是遮光处理组,对照组为曝光处理组。②该实验的关键是要进行饥饿处理,以使叶片中的营养物质消耗掉,增强实验的说服力。(4)恩格尔曼实验中①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和无空气的环境中是为了排除环境中光线和O2的影响。②设置细光束和好氧菌的好处:能够准确判断出水绵细胞中产生氧气的部位。(5)鲁宾和卡门实验中①应用同位素标记法追踪CO2和H2O中的O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②此实验设置了对照,自变量是标记物质即HO和C18O2,因变量是释放的O2有无放射性。  【名师点睛】(1)从色素带的宽度可推知色素含量的多少;(2)从色素带的位置可推知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的大小;(3)在滤纸上距离最近的两条色素带是叶绿素a与叶绿素b,距离最远的两条色素带是胡萝卜素与叶黄素。

6专题10细胞的增殖【提分秘籍】1.细胞周期的几种表示方法方法名称表示方法说明扇形图①A→B→C→D→E为一个细胞周期,其中A~D为间期,DNA复制于图中S期,蛋白质合成主要为图中G1、G2期线段图a+b或c+d为一个细胞周期坐标图a+b+c+d+e为一个细胞周期柱形图B组DNA含量的变化说明处于DNA的复制时期;C组DNA已经加倍说明处于分裂期;分裂间期时间长,A组细胞数目最多,处于分裂间期【易错警示】后期着丝点分裂不是纺锤丝牵引的结果(1)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着丝点一分为二,其原因是受生物体内遗传物质控制的一种生理活动,不是由纺锤丝牵引所致。(2)用秋水仙素破坏纺锤体的形成,无纺锤丝牵引着丝点,复制后的染色体的着丝点照样分裂,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这就说明着丝点分裂不是纺锤丝牵引所致。【提分秘籍】1.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1)实验原理①酚酞遇NaOH呈紫红色。②琼脂块大小模拟细胞大小,NaOH溶液模拟被细胞吸收的物质。③物质扩散体积与总体积之比表示物质运输效率。(2)结果讨论①从琼脂块的颜色变化可知NaOH扩散的深度。②在相同时间内,NaOH在每一琼脂块内扩散的深度基本相同,说明NaOH在每一琼脂块内扩散的速率是相同的。③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随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3)实验结论

7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物质交流的面积相对越小,所以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易错警示】(1)根尖和分生区不是同一概念。根尖长度一般选5cm左右,而分生区只在其最前端的2~3mm(包藏于根冠之下)内,只有分生区细胞才进行细胞分裂。实验时剪取3mm左右即可。不能过长,否则看到的大多数是伸长区的细胞。(2)解离≠固定:解离的作用在于破坏细胞间质,使细胞分离,以便压片时分散,固定的作用在于固定细胞形态,如观察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特别提醒】(1)细胞分化不改变细胞数目,却导致细胞种类增多。(2)细胞全能性的体现以产生个体为标志,若无个体产生,不能体现全能性。【提分秘籍】细胞凋亡、坏死和癌变的比较(1)人体所有的细胞都要经历衰老或凋亡。细胞正常的衰老和凋亡对人体有积极意义。细胞衰老必将引起凋亡,细胞凋亡不一定由衰老引起。(2)细胞凋亡与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但不属于细胞分化过程。(3)癌变细胞的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活跃。【高考警示】(1)联会形成四分体的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但同源染色体不一定联会,如有丝分裂过程中始终存在同源染色体,但没有同源染色体联会的现象。(2)非等位基因不一定只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同源染色体上不同位置的基因也是非等位基因。专题13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高考警示】(1)纯合子自交后代肯定是纯合子;杂合子自交后代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2)纯合子的亲代可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杂合子的亲代可能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提分秘籍】

8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基因的遗传:假设控制某个相对性状的基因A(a)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那么这对性状在后代男女个体中表现型也有差别。【高考警示】关于遗传方式注意审题——“可能”还是“最可能”某一遗传系谱中“最可能”是________遗传病,答案只有一种;某一遗传系谱中“可能”是________遗传病,答案一般有几种。专题15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提分秘籍】1.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的比较体内转化实验体外转化实验实验者格里菲思艾弗里及其同事培养细菌在小鼠体内体外培养基实验原则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毒性对照S型细菌各成分的作用进行对照实验结果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S型细菌的DNA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实验结论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巧妙构思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作为对照实验来说明确实发生了转化将物质提纯分离后,直接地、单独地观察某种物质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联系(1)所用材料相同;(2)体内转化实验是体外转化实验的基础,体外转化实验是体内转化实验的延伸;(3)两实验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2.实验拓展分析(1)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活性。(2)转化后形成的S型细菌的性状可以遗传下去,说明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高考警示】(1)转化的实质并不是基因发生突变,而是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DNA中,即实现了基因重组。(2)在转化过程

9中并不是所有的R型细菌均转化成S型细菌,而是只有少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原因是转化受DNA的纯度、两种细菌的亲缘关系、受体菌的状态等因素影响。【高考警示】(1)一切生物(朊病毒除外)的遗传物质是核酸(DNA或RNA)。(2)凡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不论是真核生物还是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都是DNA,其细胞中的RNA只是遗传信息表达的媒介。【提分秘籍】.DNA分子的结构(1)两个核苷酸的磷酸和五碳糖之间的磷酸二酯键,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处理可切断,用DNA连接酶处理可连接。(2)碱基对之间的氢键(一种分子间作用力,不是化学键),可用解旋酶断裂,也可加热断裂。【提分秘籍】DNA复制方式的探究探究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还是全保留复制,可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和离心处理技术,根据复制后DNA分子在试管中的位置即可确定复制方式。(1)实验材料:大肠杆菌。(2)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和离心技术。(3)实验假设:DNA以半保留的方式复制。专题17基因的表达【高考警示】(1)一个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形成2个tRNA结合位点。(2)翻译起点:起始密码子决定的是甲硫氨酸或缬氨酸。翻译终点:识别到终点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翻译停止)。(3)翻译进程: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读取下一个密码子,而mRNA不移动。专题18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基因突变不改变生物性状的特例(1)不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中的“突变”不引起基因突变,不引起性状变异。(2)由于多种密码子决定同一种氨基酸,因此某些基因突变也不引起性状的改变。(3)某些基因突变虽改变了蛋白质中个别位置的氨基酸种类,但并不影响蛋白质的功能。(4)隐性突变在杂合子状态下也不会引起性状的改变。【方法技巧】

101.基因突变的类型及性状表现特点(1)显性突变:如a→A,该突变一旦发生即可表现出相应性状。(2)隐性突变:如A→a,突变性状一旦在生物个体中表现出来,该性状即可稳定遗传。2.验证基因突变实验设计的思路(1)验证生物变异是基因突变还是环境影响:可以把变异植株与原始亲本种植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观察比较两者的表现型是否相同,若相同则说明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2)验证基因突变的显隐性:可让变异植株和原始亲本杂交,若出现性状分离,则说明为显性突变,若没有出现性状分离,则说明为隐性突变。【提分秘籍】1.类型(1)分子水平的基因重组①如通过对DNA的剪切、拼接而实施的基因工程。②特点: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2)染色体水平的基因重组①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以及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而导致的基因重组。②特点:难以突破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可产生新的基因型、表现型,但不能产生新的基因。(3)细胞水平的基因重组①如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以及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下的大规模的基因重组。②特点: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高考警示】(1)自然状况下,原核生物不会发生基因重组。(2)交叉互换≠基因重组。如果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叫基因重组;如果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叫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方法技巧】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综合判断方法(1)根据亲代基因型判定。①如果亲代基因型为BB或bb,则引起B与b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突变。

11②如果亲代基因型为Bb,则引起B与b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2)根据细胞分裂方式判定。①如果是有丝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基因不同,则为基因突变。②如果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基因不同,可能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3)根据染色体图示判定。①如果是有丝分裂后期图中,两条子染色体上的两基因不同,则为基因突变的结果。②如果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中,两条子染色体(同白或同黑)上的两基因不同,则为基因突变的结果。③如果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中,两条子染色体(颜色不一致)上的两基因不同,则为交叉互换(基因重组)的结果。【高考警示】(1)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2)DNA分子上若干基因的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DNA分子上若干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3)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化;染色体变异属于细胞水平的变化。【方法技巧】“三看法”判断可遗传变异的类型(1)DNA分子内的变异一看基因种类:即看染色体上的基因种类是否发生改变,若发生改变为基因突变,由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所致。二看基因位置:若基因种类和基因数目未变,但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置改变,应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或“倒位”。三看基因数目:若基因的种类和位置均未改变,但基因的数目改变则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或“缺失”。(2)DNA分子间的变异一看染色体数目:若染色体的数目发生改变,可根据染色体的数目变化情况,确定是染色体数目的“整倍变异”还是“非整倍变异”。

12二看基因位置:若染色体的数目和基因数目均未改变,但基因所处的染色体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应为染色体变异中的“易位”。三看基因数目:若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不变,则为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的结果,属于基因重组。专题20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方法技巧】对物种和进化标准的判断技巧(1)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标准,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则一定是两个物种。(2)判断种群是否进化的标准,是看其基因频率是否发生了变化,若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则种群没有发生进化。专题21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提分秘籍】1.几组易混淆的概念(1)血液和血浆:①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②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属于体液中的细胞外液。(2)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①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②血浆蛋白是血浆中200多种蛋白质的总称,为血浆中含量最多的“固体”成分。(3)细胞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①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大液泡中存在的物质。②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特指多细胞动物中的两个概念,细胞内液是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之为内环境。专题22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提分秘籍】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1)产生反应≠反射: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却不属于反射。

13(2)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在突触处,兴奋单向传递,所以兴奋只能由感受器传给神经中枢,而不能由神经中枢传给感受器。【高考警示】(1)细胞外液中K+浓度会影响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大小,而细胞外液中Na+几乎无影响;细胞外液中Na+浓度会影响受刺激神经膜的动作电位大小,而细胞外液中K+浓度几乎无影响。(2)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Na+的内流需要膜载体(离子通道),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故属于协助扩散;同理,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过程中K+的外流也属于协助扩散。(3)在生物学试题中,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往往与电流方向一致。【高考警示】突触小体≠突触(1)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2)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专题23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关系【方法技巧】探究激素生理功能类实验题解答思路(1)明确研究思路。分析实验要求,明确采用何种实验方法,常用的有切除法、观察法(如胰岛素)。(2)确定给予方式。根据激素的化学本质确定是口服还是注射。(3)严格控制变量。实验中严格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无关变量进行等量处理。【方法技巧】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1)神经调节模式案例解读:在此种调节方式中,某些内分泌腺本身就是反射弧效应器的一部分。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除直接感知血糖变化的刺激外,也可直接接受有关神经的调控。【高考警示】

14(1)尿糖≠糖尿病。出现尿糖不一定就是糖尿病,因为如果正常人一次性吃糖过多,肾小管不能吸收多余的葡萄糖,也会出现尿糖。但持续性的尿糖一般就是糖尿病。(2)当人发烧,并持续在一定高温时,此时的散热量等于发热量,否则体温会发生改变。专题24免疫调节【方法技巧】1.抗原与抗体的比较(1)成分:抗原并非都是蛋白质,但抗体都是蛋白质。(2)来源:抗原并非都是外来物质(异物性),体内衰老、癌变的细胞也是抗原;抗体是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但也可通过免疫治疗输入。2.判断细胞识别作用的技巧(1)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具有识别抗原的功能。(2)吞噬细胞无特异性识别功能,但能识别“非己”成分。(3)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以上三点可以总结为两个唯一: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专题植物的激素调节【思维拓展】1.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的原因及部位(1)原因:横向运输只有在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时才会发生,如单侧光和重力;极性运输是由植物的遗传特性决定的,不受外界因素影响。(2)部位:横向运输只发生在根、茎尖端等未成熟部位;极性运输则主要通过筛管运输。2.不同发育时期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高考警示】有关植物激素作用的两点提醒(1)促进果实的发育和成熟的激素是不同的:果实发育主要是生长素的作用结果,果实成熟主要是乙烯的作用结果。(2)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促进生长的作用原理是不同的: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即体积增大;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即细胞数目增多。二者共同促进植株生长。

15专题25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高考警示】使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三点提醒(1)适用范围: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些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2)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3)样方面积:与调查的植物有关,如乔木的样方面积为100m2,灌木为16m2。【提分秘籍】1.两种曲线模型比较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增长模型形成条件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

16种群增长率K值有无无K值有K值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思维拓展】K值及其变动示意图①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②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③在封闭环境中,无外源物质和能量的补充,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后随资源的消耗和有害物质的积累,最终K值不断降低,种群数量减少甚至消亡【高考警示】(1)λ≠增长率:λ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初始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0λt+1-N0λt)/N0λt×100%=(λ-1)×100%。(2)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能达到的最大值:种群数量能达到的最大值是种群数量在某一时间点出现的最大值,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大于环境容纳量。专题26群落的结构与演替【高考警示】

17(1)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2)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3)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方法技巧】巧辨几种种间关系曲线(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2)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其一,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其二,依最多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的,也可推出B捕食A。(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高考警示】(1)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2)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3)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专题27生态系统的结构【高考警示】

18(1)数食物链的规则:生产者→最高营养级,不中断、不漏掉。(2)寄生、腐生生物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在食物链(网)中。(3)数量波动变化应以就近原则,且以捕食关系进行判断。(4)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方法技巧】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变动分析(1)处于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的情况:第一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减少会导致其他生物数量都减少,即出现连锁反应,因为第一营养级生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2)“天敌”减少的情况:“天敌”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增加。但随着其数量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下降,直到趋于稳定,但最终结果比原来数量要大。(3)“中间”营养级生物减少的情况:如图所示食物网中,青蛙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蛇也将减少,鹰就要过多地捕食兔和食草鸟,从而导致兔、食草鸟减少。因为鹰不只捕食蛇一种生物,它可依靠其他食物来源来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4)特殊情况: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的路线分析得出的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专题28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提分秘籍】1.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与去路

19定量定时: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去路可有四条:a.自身呼吸消耗;b.流入下一营养级;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d.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即“未利用”。如果是以年为单位研究,这部分的能量将保留到下一年。【高考警示】(1)生态系统中同化量和摄入量不同。①同化量为每一营养级通过摄食并转化成自身有机物的能量,摄入量是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②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2)能量传递效率指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而不是两个个体或两个种群之间。(3)建立新型农业生态系统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但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高考警示】(1)碳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传递并不都是双向的,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单向的。(2)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并不是一般的生态系统,而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因此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专题29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提分秘籍】1.信息传递的模型及解读

20(1)范围(2)来源:物理信息既可来自生物,也可来自无机环境;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来自生物。(3)方向: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4)过程阻碍其中的任一环节均不能实现信息的传递。2.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比较

21【高考警示】1)信息传递的方向通常是双向的,不同于能量的单向流动,也不同于物质循环。(2)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范围并不局限于生物与生物之间,而是存在于三个方面: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性外激素、蜜蜂跳舞及孔雀开屏等);异种生物之间(物理、化学、行为中警示作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有物理信息中的光、磁等)。【方法技巧】判断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种类的方法(1)从信息传播的途径判断。如涉及声音、颜色、温度等物理因素,可判断为物理信息;涉及的信息载体为化学物质,可判断为化学信息;涉及特殊行为,可判断为行为信息。(2)从文字表述的着重点判断。孔雀开屏如果是通过行为传递给对方,则属于行为信息;如果通过羽毛的颜色等传递给对方,则属于物理信息。【提分秘籍】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结构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相关种群数量一般保持动态平衡,可用下图曲线表示。(2)功能的相对稳定:生物群落的能量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

22联系①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专题30生态环境的保护【思维拓展】水污染的类型污染情况成因危害无机污染水中富含N、P营养元素湖泊中表现为水华,水体缺氧,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有机污染水中富含有机物异养生物繁殖,使河水变黑发臭重金属、农药污染重金属、农药进入食物链较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高考警示】(1)生物多样性强调的是物种多样性,而不是种群多样性。(2)外来物种的入侵不一定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的增加,如果侵入的物种对当地生物是不利的,则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锐减。

23(3)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要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