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187209
大小:40.9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3-09
《雨下得有多大教学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雨下得有多大教学反思最近,我上了《雨下得有多大》这一课。这课是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谁最关心天气》中的一篇。由于在实施过程中巧妙地借用了一些现实中的有利条件,使得课上得较为成功。一、妙用天时上这节课的时候,适逢无锡太湖流域蓝藻大面积爆发。为了缓解灾情,政府特地邀请了北京来的专家为无锡地区进行人工降雨,因此引起了周边地区的大面积降温降雨天气。原本本地天气连续晴好干旱,本以为用雨量器实地测量雨量是不可能了。但我仍要求学生先把雨量器做好。真巧,雨量器做好的第二天,就下了一场及时雨,解了教学上的燃眉之急,真可谓天助我也!就这件事,也让我再次领悟到了:机会永远是属于有所准备的人。二、巧设地利
2、测量雨量时要求在比较空旷平坦的地方进行,为了是尽可能使测得的读数较为精确。在校园中,为了得到精确的读数,我选择了地势平坦的小操场进行实验。要求同学们将雨量器先装部分水至零刻度线,然后冒雨将雨量器放到指定地点。这样,同一地点测量的读数可以相互参照,读数相对比较客观、准确。三、争取人和第6页做雨量器需要一些材料和专用的工具。如可乐瓶、胶带纸、剪刀等,特别动手制作之时还需要将雪碧瓶上方均匀地切割下一截来,所以如果单独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可能存在一些困难。因此我建议同学们回去寻求家长的帮助与支持。在材料收集、切割瓶子之时得到家长有力的帮助,使得做出的雨量器既精确又美观,大大提高了测试的准确
3、程度。因此,科学动手做实验,可以广泛发动家长,让家长参与到这些实践活动中,既体会到亲子的乐趣,又激发了学生动手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真是一举多得。反思二:雨下得有多大教学反思《雨下得有多大》是科学第四单元《关心天气》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旨在指导学生开展测量降雨量的活动。上课伊始,我先提问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下雨的天气,在下雨的时候,你们是怎么知道雨下得有多大呢?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用眼睛看可以看出雨下得多大,有的说用手感觉,有的说用锅碗瓢盆接雨。我先肯定了学生们的想法,之后我又提问,你们的这些方法能准确测出雨下得大小吗?大家将目光放在了
4、雨量器上,并问,如何制作雨量器?我让学生将提前准备好了饮料瓶,剪刀等工具拿出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很快就制作出了书上所示的大小不同的雨量器,之后马上就有学生提问那这几个不同的雨量器究竟测出来的降雨量大小一样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齐刷刷将目光投向我,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个问题,我先提问了大家,大部分说不一样,我知道大家都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这样得出的结论未免太肤浅,不能直接将答案展示出来,是时候组织学生讨论,进行头脑风暴了,很快,我组织了学生围绕不同的雨量器究竟测出来的降雨量大小一样吗第6页进行了讨论,十分钟后,学生们结果出来了,一种观点认为测量结果不会相同,因为粗细不同
5、,粗的进雨多,测出的降雨量肯定也多。还有一种观点(少数人)认为,粗口径雨量器,下窄,上宽,水位肯定是上升先快后慢,而且对于的标尺上的刻度也不均匀,正好也是下窄上宽,所以是一样的。这两派争论不休。我说是少数服从多数?还是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就需要再一节进行实验了,请大家密切留意天气状况,一旦下雨,咱们就到校园里做这个实验,就这样,大家在接下来的连续几天里都密切关注天气,得到很多天气的信息,之后的课程中的第四节,第五节,风和气候,大家掌握的很快。并且对《科学》的学习气氛高涨。等了一个多星期,终于下雨了,在学生们自行组织下,雨量器测量实验进行的很好,学生们得到了一致的结论不同的雨量
6、器测出来的降雨量大小一样。我觉得《雨下得有多大》这堂课,给学生留下了悬念,悬念激发了学生们主动探索的欲望,从这一章的教学中,我体会到了巧妙的引导,对学生的主动学习的作用之妙。反思三:雨下得有多大教学反思本课是《关心天气》单元中的一课。通过观察云的形状、颜色,认识常见的几种云,由想知道雨的大小,产生使用雨量器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制作测量雨量的工具--雨量器,了解使用雨量器的方法,同时通过亲身经历测量降雨量,使学生体会到雨量和记录雨量数据的长期性和坚持性,同时鼓励学生和雨水亲近,培养与大自然的亲近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对云与雨的联系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有乌云第6页会下雨;知道云的
7、形状有不同;知道云的颜色有不同;还知道雨量的大小也有不同;在生活中学生对雨量的大小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毛毛雨、小雨、中雨、大雨等。还有些学生可能对雨量的测量已有一定的了解。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交流分享各自的知识,合作参与雨量器的制作过程,共同体验雨量的大小,交流讨论雨量器的工作原理,会用雨量器测量雨的大小,并对测量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处理。根据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模型,我们这样处理教材:在科学知识目标上,由原来的研究雨下得有多大这个问题转变为明确地研究降水量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