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台湾西南沿海县市地层下陷与养殖渔业的关系

浅探台湾西南沿海县市地层下陷与养殖渔业的关系

ID:8078782

大小:158.27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3-05

浅探台湾西南沿海县市地层下陷与养殖渔业的关系_第1页
浅探台湾西南沿海县市地层下陷与养殖渔业的关系_第2页
浅探台湾西南沿海县市地层下陷与养殖渔业的关系_第3页
浅探台湾西南沿海县市地层下陷与养殖渔业的关系_第4页
浅探台湾西南沿海县市地层下陷与养殖渔业的关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探台湾西南沿海县市地层下陷与养殖渔业的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淺探台灣西南沿海縣市地層下陷與養殖漁業的關係篇名淺探台灣西南沿海縣市地層下陷與養殖漁業的關係作者吳明璇。國立台中二中。一年十八班陳佳妤。國立台中二中。一年十八班1/7淺探台灣西南沿海縣市地層下陷與養殖漁業的關係淺探台灣西南沿海縣市地層下陷與養殖漁業的關係壹●前言對於台灣養殖漁業的發展,日漸進步,卻引發出地層下陷的問題,而一知半解的我們,想去了解真正原因。藉由這次的報告我們想知道地層下陷與養殖漁業的密切關係。先收集一些造成地層下陷的資料,在觀看養殖漁業對地層下陷的影響,接著,查看一些地理學家對於地層下陷的災害的看法以及研究,統整

2、資料後,仔細分析他們的想法。我們以公家機關對於地層下陷的實地資料和解決方式為主要資料來源。而我們要探討的範圍只有養殖漁業對地層下陷的影響,對於其他的因素,我們稍微略提,不加以探討。貳●正文一、地層下陷的定義和成因01.地層下陷的定義所謂「地層下陷」指的是土地表層因失去支撐而發生垂直下降位移運動,呈現地面及地層沉陷之地質災害現象,也就是在基底岩盤為故定的條件下,所監測到不同地質層次壓縮的累積量。地層下陷從小範圍、地方性的塌陷到大區域的地表高程降低皆有發生的可能,是世界最常見的地質災害之一。02.地層下陷的成因導致地層下陷的成因相

3、當複雜,大致可從自然成因與人文方面來探討。A.自然因素a.地盤本身的上升或下沉現象。b.地殼變動,例如火山爆發、造山運動、地殼板塊移動,使得地層與土壤自然壓密。c.外來力量,例如地震、隕石墜落等引起砂性土壤的沉陷。d.地層溶蝕,例如石灰石地形之地質層次因地下水之流動溶解,或部份地區之抽沙現象導致地表陷落。這種因大地構造與沉積物自然壓密而形成的地曾下陷,其速率通常十分緩慢且在2/7淺探台灣西南沿海縣市地層下陷與養殖漁業的關係自然環境中會伴隨著新沉積作用產生,因而地層下陷的陷象較為緩慢。B.人為因素a.大面積與高樓建築物因承載負荷

4、增加,而引起地層土壤加速壓密。b.深基礎的開挖,例如石油、天然氣的開採(特別是在未固結之沉積岩層),使得地底支撐材料減少,地表陷落。c.淺覆蓋如隧道、涵洞、管線設施的開挖,引起地盤移動進而導致地層下陷。d.地下水超抽,使得原本存在於地層土壤顆粒孔隙間之水分被抽出,導致應力增加土壤壓密。e.地下水入滲之補注量減少,導致地下水位降低。人為活動所造成的地層下陷通常較為迅速,其中又以地下水之過度抽取為目前臺灣與世界大多數地層下陷案例的主要因素。圖一臺灣地區地層下陷分佈(註一)二、養殖魚業與地下水抽用僅管養殖漁業者很難接受地層下陷和養殖

5、事業抽取地下水之密切關連性的事實,但當前各項研究文獻與數據均顯示,嚴重地層下陷區集中在以養殖漁業為主3/7淺探台灣西南沿海縣市地層下陷與養殖漁業的關係要產業的西南沿海縣市。無論是漁業養殖面積、漁獲量漁業養殖戶數及人口,下陷地區均占全台灣極重的比例。以地層下陷最嚴重的彰化縣市為例,根據中華民國88年台灣地區漁業統計年報的資料,彰化縣有5723.63公頃,為養殖面積第四大的縣市。彰化縣的內陸養殖戶數和人口數也在全臺灣地區名列前五名。(註二)沿海地區地層下陷肇因於40餘年前政策鼓勵養殖漁業發展,此政策雖然創造了臺灣養殖漁業的高峰,為

6、民眾帶來可觀的財富,卻也成為臺灣西海岸淪陷的起點。由於這些地區位於水源末端,地面水源匱乏,水質又受污染不適使用,而養殖的淡水與半淡鹹水魚皆需大量淡水,因此價廉、潔淨、恆溫且可靠性高的地下水就成為業者的主要水源。(註三)民國60年代以來,臺灣西海岸地下水的使用率相當驚人,據統計,民國64年地下水抽水量每年約32億噸,至民國81年抽水量增加到71億噸,相當於32個石門水庫滿水位水量,但在此同時,政府又持續在嘉南平原沿海的海埔新生地大量開發魚塭;自地層下陷的事件紛至沓來,各地警訊頻傳。如進一步探討養殖漁業和地下水抽用的關係,則依據經

7、濟部水資會報告,民國72-74年台灣地區用水量約為24億立方公尺,中部地區淡水魚塭約4億立方公尺,鹹水魚塭1.3億立方公尺,其中90%使用於台灣中部及南部地區。而以民國85年為例,養殖漁業用水則佔地下抽水量之32%。由台灣地區1953-2000年養殖漁業生產趨勢分析,民國50年代台灣地區總養殖水產供應以鹹水魚塭產量居多,約佔七成,餘則由淡水魚塭與其他魚塭(池、埤、湖、沼、水庫等)供應。然至民國50年代末期,淡水魚塭產量逐步提升,與鹹水魚塭產量接近。自民國65年以來,因生產技術改善,國內外銷市場對淡水水產的產量需求增加,改變原有

8、以鹹水魚塭為主的生產形態,淡水魚塭漸成為養殖魚塭的生產主力。(註四)根據台灣農林廳漁業局(現為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1971-2000年資料顯示,整體而言,內陸養殖面積雖以鹹水魚塭面積比例較高,但淡水魚塭至民國65年以後,所佔比例越來越大,而在民國79年時達到顛峰。由此可發現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