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7042729
大小:2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2-02
《举起手来-----学生上课不愿举手的原因及对策(10.3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生上课不愿举手的原因及对策分析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学生心灵的深处是非常渴望获得成功的。针对我校在教学循环赛的过程中,课堂上表现出学生不愿举手,连最简单的问题都无人回答的现象,甚至有老师调侃说,这上课的氛围比“上坟”的还要凝重。这使我陷入了深思,经过认真分析,我总结了一下,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教师方面1、提的问题太深,学生难以理解。对策:(1)提问时注意层次,复习巩固时提问,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合作交流,解读探究时提问,将求同存异;在关键处提问,将兴趣和知识重点结合起
2、来。(2)提问要有适度性,所提问题要难易适中,要防止所提问题难度太大,忽视学生心理特点、认知水平。要防止所提问题浅,让学生感到无味。要防止所提问题空,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2、提出的问题目的性不明确,逻辑性不强。对策:在提问内容上,提问要有针对性。一方面,要针对教材实际,把握住重难点,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实际。对优生,提问内容要难些,要求应高一些,使其自感不足。对“差生”,提问内容要相对易些,使其增强自信心。3、提问时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考虑。对策:在提问时间上注意停顿,要给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切忌仓促要求作答,切忌扼杀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及空间。4、提问时教师态度
3、过于严肃,学生情绪紧张。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地位是比较强势的,一般很难做到与学生平等。教师的某些错误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信。造成学生不再举手。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容许学生犯错,当学生犯错时对学生的态度过于严厉会使学生产生畏缩情绪,减少举手的次数。对策:教师要清楚的认识是慢慢提高正确的认识往往是在多次错误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要容许学生出错。二、学生方面1、学生对上课的内容不敢兴趣,不注意听讲,没有思考,无法回答。对策:对于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问题的设计是否过于草率。教师要有情境性和指向性的提高个人魅力,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授其业。教师是学生
4、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影响的人。要让学生感受到爱、尊重、期待。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爱屋及乌。2、学生性格内向、胆小,不愿回答。对于课上喊起来又回答不到的学生,教师要适当给予学生思考问题的台阶,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学生无言以对,就要考虑如何继续提问。可以降低提问的难度,转换提问的角度,当学生跳一跳摘不到桃子时应该给他们一块垫脚石。其次,这类学生思维的反应能力偏弱,有时教师问题还没说完,心领神会的学生就抢得先机举手回答,而他们需要思考良久,所以在教学中要学会等待对于这类学生要以鼓励为主问题的回答。不管对错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就好。应多给予正面的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3、不想让同学指责为爱出风头不举手
5、的学生中,很多人认为举不举手无所谓,只要自己上课认真听就行了。更有甚者,班级中存在着冷嘲热讽的风气,回答错的同学受到别人的歧视。对策:在这样的班级中,学习优者在他人眼中变成了爱表现;学习差者成为别人打击的对象。这需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大力表扬积极举手的同学;要向学生说明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意义;要求当别人回答问题时要给予耐心和掌声;要求学生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教师要时刻注意保持学生良好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4、有抵触情绪,即使知道也不回答对策:在提问对象上,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切忌偏爱某些自己衷爱的学生,而冷淡了其他学生。切忌对提问对象的讽刺惩罚。在提问及答问的指导方式上,要
6、先提出问题,后叫学生,以利全体同学都能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切忌先叫学生,后提问题。提问时学生不举手或难得举手的原因是多样的。不同学生可能有着不同的情况,在教学中每位老师都希望每位学生都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来,希望学生多举手。遇到不举手的学生要平和看待不能一味生气粗暴对待,如果要很好地解决问题,教师就需要全面详细地了解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关注他们的心理、学习变化。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与学生多交流,课后更要与学生多接触摸清底细这样才能对症下药采用积极的手段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工作做细,多与学生交心、交朋友,找出其思想根源,然后耐心的教育和引导。正确的了解造成这些学生不
7、举手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参考文献:[1]白小华.《问答之间——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年第02期[2]邓万峰.《如何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西藏教育》.2007年第8期[3]达娃拉姆.《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6期[4]《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5](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